專利名稱:扳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扳手,尤其涉及一種套筒扳手。
背景技術:
手工具是家庭及工廠中常見且必備的工具,其中又以各式扳手類工具最為常見,手工具生產業界這幾年來為了使一般消費大眾在使用時更為便利,于是各種易于操作或附帶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相繼問市。
扳手類手工具之中,可搭配套筒使用的扳手工具稱為套筒扳手,該套筒扳手為方便將套筒脫離取下,習用的結構大多設有套筒脫離開關以利使用。
為方便使用者可快速復位再次扳動,習用亦有在套筒扳手上設置復位結構的,再通過切換開關而調整套筒扳手復位的旋轉方向。
習用的結構請參閱中國臺灣專利證號第M282784號,名稱為“棘輪扳手結構改良”,其主要是利用在套筒扳手的扳動頭部設置一脫離開關,該脫離開關采用按壓式設計,當脫離開關受壓按時,則扳動頭部前端的定位鋼珠便會內縮,而可取下套筒;另外,該扳動頭部一旁設有切換開關,該切換開關可左、右調整,通過切換開關的旋動位置而調整扳動頭部可復位的方向。
然而,此種習用套筒扳手在頭部上設有切換開關以及脫離開關,兩者的位置并不相同,操作方式也不相同,使用者需要操作時還需多做思考判斷,更無法一次操作兩種調整。另外,設置兩個獨立的開關,其結構較為復雜,不僅組件數較多,組裝制造時亦更為麻煩,對于使用者及制造商而言皆大為不便。
習用的另一種套筒扳手的結構,如中國臺灣專利證號第M246111號,名稱為“無齒棘輪工具結構改良”,其主要是將套筒扳手的脫離開關設置于扳動頭部,該脫離開關同樣采用按壓式設計,其定位開關可做左、右旋動,并通過旋動方向而調整內部圓柱形的逆止件,以達到控制扳動頭部可復位的方向切換。
此種習用的套筒扳手雖可將切換與脫離開關合而為一,但其操作方式仍然是一個以按壓控制,另一個左右旋轉調整,并不能真正將其集成統一成一種簡便的操作步驟,仍有其未盡理想之處。另外,該逆止件用以抵頂限止之處并不會旋轉改變,長久使用下將造成該處磨損較為嚴重,而失去應有的功效。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扳手工具,其可改善習用的套筒扳手切換復位方向以及脫離開關設計不便不易操作、頂制件容易磨損等缺點。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扳手工具,其主要包括一扳動頭部,所述扳動頭部內設有一驅動頭,所述扳動頭部與驅動頭之間穿設有一控制桿,所述控制桿上設有切換器,所述切換器上設有錯位結構并與一頂制件連動,按壓控制桿,切換器輪流切換頂制件偏移的方向,透過頂制件偏移迫緊卡抵。
更具體地,所述錯位結構包括在切換器一端面設有一前一后的二卡槽,所述二卡槽各自對應一具彈性的推抵件,所述二推抵件由兩側抵觸頂制件,按壓控制桿,推抵件輪流嵌卡于卡槽中。
更具體地,所述驅動頭外部一側設有供頂制件設置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穿設有與驅動部內部相連通的通孔,推抵件由通孔伸出。
更具體地,所述控制桿與驅動頭之間設有使控制桿在未受力時復位的第一彈性件。
更具體地,所述切換器與驅動頭之間設有第二彈性件,推抵件脫離切換器的卡槽時,切換器受第二彈性件的推抵而復位。
更具體地,所述控制桿具有一推抵塊,控制桿受按壓時,推抵塊穿入切換器內,并將推抵件由卡槽內推出。
更具體地,所述驅動頭以一外蓋與扳動頭組設固定。
更具體地,所述驅動頭具有供套筒組設的驅動塊,所述控制桿前端伸入驅動塊中,并具有一較薄的陷入段以及較厚的推抵段;所述驅動塊在側邊設置有用于定位套筒的定位珠,通過按壓控制桿改變陷入段與推抵段對應到定位珠的位置,而決定定位珠外凸或內縮。
更具體地,所述推抵件包括一鋼珠、一彈簧與一抵柱。
更具體地,所述定位面與扳動頭部內壁圍合成半月形的卡制空間,所述卡制空間兩側較窄。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壓按控制桿來同時達到切換復位方向,以及脫離套筒的雙重功效;本實用新型的頂制件在切換復位方向時,會受不同側的推抵件推抵而旋動,如此則可避免頂制件受力集中于同一邊而造成的磨損與故障。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立體分解圖。
圖2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外觀立體透視圖。
圖3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逆向復位狀態橫剖視圖。
圖4是沿圖3中A-B線的縱剖視圖。
圖5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逆向復位狀態局部透視示意圖。
圖6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切換狀態剖視示意圖。
圖7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切換狀態局部透視示意圖。
圖8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順向復位狀態橫剖視圖。
圖9是沿圖8中A-B線的縱剖視圖。
圖10是
圖1所示實施例的順向復位狀態局部透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
圖1及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這種扳手工具主要包括成形于扳手本體上的扳動頭部10,該扳動頭部10內具有容置空間101,并設有驅動頭20、控制桿30、切換器40、頂制件50、以及外蓋61與環扣62等組件。
該驅動頭20呈一端開放的圓筒狀,其容設于扳動頭部10的容置空間101內,其一側略為斜切成為一定位面21,該定位面21與扳動頭部10的弧形內壁圍合成一半月形的卡制空間211供頂制件50容設。該定位面21上穿設有二通孔212與驅動頭20內部的空間相連通。該驅動頭20的未開放端凸設有一驅動塊22,該驅動塊22中央的軸孔221與驅動頭20內部相連通,并供控制桿30一端穿設,該軸孔221的側端設有一定位珠222,該定位珠222受控制桿30的推抵,可在驅動塊22側端外凸或內縮而達到卡抵套筒以及分離的切換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塊22以供套筒65組設為結構說明,而在此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亦可將驅動塊22實施為供起子頭,或其它手工具配件替換組設的結構形態,諸如此類的簡易轉換仍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意圖保護的范圍內。
該控制桿30穿設于扳動頭部10以及驅動頭20之間,控制桿30的一端為較大徑的按壓端31,該按壓端31露出于扳動頭部10之外,可供使用者按壓做切換控制的動作,再配合一第一彈性件63,使控制桿30在未受力時,按壓端31向扳動頭部10外凸伸出。控制桿30的另一端設有推抵段321以及陷入段322,控制桿30由推抵段321穿入驅動頭20前端的驅動塊22軸孔221內,透過按壓控制桿30,由推抵段321與陷入段322控制定位珠222的凸出或內縮。控制桿30在按壓端31的內側設有一推抵塊33。
該切換器40穿設于控制桿30上,并容置于驅動頭20中,切換器40一端配合一第二彈性件64,而在未受力時保持于預定位置。切換器40具有錯位結構,該錯位結構包括在切換器40上朝向定位面21的一端面上兩側分別設有一前一后的二卡槽41,以及與卡槽41對應的推抵件42。該卡槽41在朝向內緣之端具有斜面411,推抵件42由一鋼珠421、一彈簧422與一抵柱423所組成,該二推抵件42由通孔212穿出,并由兩側與頂制件50卡抵,通過卡槽41控制推抵件42伸長或縮短,而決定頂制件50可退位的方向。
該頂制件50于本實施例中呈錐柱形,其容置于驅動頭20的定位面21與扳動頭部10的容置空間101所圍成的卡制空間211內,并可在該半月形卡制空間211中與扳動頭部10卡抵,以限制驅動頭20的復位方向。頂制件50一端設有一彈性體51,通過彈性體51使頂制件50定位效果更佳。于本實施例中,頂制件50呈錐柱形,其亦可為圓柱形,或在扳動頭部10容置空間101內設置齒部,而在該頂制件50上設制相對應的齒紋以增強卡制力。
本實用新型在組裝時,先將第二彈性件64置入驅動頭20內,再將切換器40置入驅動頭20內,使切換器40與第二彈性件64卡抵接觸;將二推低件由通孔212穿入,使推抵件42的抵柱423露出于定位面21,推抵件42的鋼珠421可與切換器40的卡槽41相對應;將第一彈性件63置入驅動頭20內,再將控制桿30穿入驅動頭20以及切換器40之中,使控制桿30受第一彈性件63的彈力推抵,并使推抵段321、陷入段322位于驅動頭20的驅動塊22內,與定位珠222接觸,而按壓端31露出于扳動頭部10外;將頂制件50置于定位面21上,再將驅動頭20整體套于扳動頭部10的容置空間101中,再以外蓋61以及環扣62將驅動頭20限位于容置空間101內,僅使驅動塊22由外蓋61中伸出,本實用新型組成完成后如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請配合參閱圖3至
圖10所示,錯位結構的二推抵件42在按壓控制桿30時會輪流陷入卡槽41中,而未陷入卡槽41中的推抵件42則與頂制件50卡抵,使頂制件50向一側偏移。頂制件50偏移時,處于半月形卡制空間211兩側較窄處,進而達到控制驅動頭20復位的方向,再通過按壓控制桿30使推抵件42輪流落入卡槽41中,而切換推抵頂制件50的推抵件42,從而以旋轉頂制件50與定位面21、容置空間101的接觸側,以防止受力過于集中而磨損故障。
如圖3至圖5所示,其稱為逆向復位狀態,當圖3中左側的推抵件42嵌卡落入切換器40的卡槽41中時,切換器40受推抵件42的鋼珠421卡抵定位,而不受第二彈性件64的推動,定位于該處,使左側的推抵件42保持為嵌卡于切換器40卡槽41中的狀態,而僅由右側的推抵件42推抵頂制件50,使頂制件50向左側偏移,位于卡制空間211左側較窄之處,如此,則當驅動頭20順時鐘方向旋動時,頂制件50無法再向左側較窄處退位,故驅動頭20將受到頂制件50的卡抵而無法旋動,而可順時鐘方向扳轉螺固件。反之,驅動頭20逆時鐘方向旋動時,則頂制件50可將推抵件42推回,而使頂制件50位于卡制空間211中央較寬之處,不影響驅動頭20的逆時鐘方向轉動,而可達到復位的效果。而且,此狀態下控制桿30未受外力,由第一彈性件63將控制桿30按壓端31向扳動頭部10外推,控制桿30前端由推抵段321與驅動塊22的定位珠222卡抵,使定位珠222凸出,卡扣住組設于驅動塊22上的套筒65。
如圖6及圖7所示,使用者由控制桿30的按壓端31將其壓下時,控制桿30可克服第一彈性件63的彈力,而將控制桿30連同按壓端31縮入扳動頭部10中,此時,控制桿30由陷入段322對應至定位珠222,使定位珠222向內縮,方便將套筒65取下。在按壓端31壓下的同時,控制桿30的推抵塊33會將原本嵌卡于切換器40卡槽41內的推抵件42鋼珠421沿卡槽41的斜面411推出,并帶動切換器40壓縮第二彈性件64而移動,使切換器40由另一卡槽41對應至另一推抵件42。
如圖8至
圖10所示,其稱為順向復位狀態,當使用者放開對控制桿30按壓端31的施力時,控制桿30再度受到第一彈性件63的推抵,而回復至原本的位置,控制桿30前端的推抵段321再次與定位珠222抵頂,使定位珠222凸出。此時的推抵件42如圖8所示,已變成與第一狀態相反的推抵件42嵌卡入切換器40卡槽41中,使切換器40受推抵件42鋼珠421的卡抵而定位于該處,故頂制件50受力偏移的方向亦與第一狀態相反,當驅動頭20順時鐘方向旋動時,頂制件50將推抵件42推回,使頂制件50位于卡制空間211中央較寬之處,不影響驅動頭20的順時鐘方向轉動,而可達到復位的效果。本實用新型以按壓控制桿30同時達到切換復位方向以及脫離套筒65的兩種功效,因此在操作時更為簡單容易。
權利要求1.一種扳手工具,主要包括一扳動頭部,所述扳動頭部內設有一驅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扳動頭部與驅動頭之間穿設有一控制桿,所述控制桿上設有切換器,所述切換器上設有錯位結構并與一頂制件連動,按壓控制桿,切換器輪流切換頂制件偏移的方向,透過頂制件偏移迫緊卡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錯位結構包括在切換器一端面設有一前一后的二卡槽,所述二卡槽各自對應一具彈性的推抵件,所述二推抵件由兩側抵觸頂制件,按壓控制桿,推抵件輪流嵌卡于卡槽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頭外部一側設有供頂制件設置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穿設有與驅動部內部相連通的通孔,推抵件由通孔伸出。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桿與驅動頭之間設有使控制桿在未受力時復位的第一彈性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換器與驅動頭之間設有第二彈性件,推抵件脫離切換器的卡槽時,切換器受第二彈性件的推抵而復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桿具有一推抵塊,控制桿受按壓時,推抵塊穿入切換器內,并將推抵件由卡槽內推出。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頭以一外蓋與扳動頭組設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頭具有供套筒組設的驅動塊,所述控制桿前端伸入驅動塊中,并具有一較薄的陷入段以及較厚的推抵段;所述驅動塊在側邊設置有用于定位套筒的定位珠,通過按壓控制桿改變陷入段與推抵段對應到定位珠的位置,而決定定位珠外凸或內縮。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包括一鋼珠、一彈簧與一抵柱。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面與扳動頭部內壁圍合成半月形的卡制空間,所述卡制空間兩側較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扳手工具,其主要包括一扳動頭部,所述扳動頭部內設有一驅動頭,所述扳動頭部與驅動頭之間穿設有一控制桿,所述控制桿上設有切換器,所述切換器上設有錯位結構并與一頂制件連動,按壓控制桿,切換器輪流切換頂制件偏移的方向,透過頂制件偏移迫緊卡抵。本實用新型利用壓按控制桿來同時達到切換復位方向,以及脫離套筒的雙重功效。
文檔編號B25B13/00GK2905338SQ20062001351
公開日2007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2日
發明者林琮淂 申請人:林琮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