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進的氣動扳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氣動扳手的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有效簡化組裝結構,而具有實用價值的新穎創作。
背景技術:
現今諸多被廣泛使用的同類型氣動扳手結構,均不外乎系包括一主體,一氣缸、一掣子、一軸承、一控風元件、一封蓋元件及一調控元件等零組件所結合而成,簡而言之,各業者間除針對各個構件于設計上的可能存在不同以外,在零組件的總數量上并無明顯的不同。
眾所周知,當一產品的零組件愈多,則其于模具、組裝程序及總體制造成本上,必定將愈不符合較為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較多的零組件,也比較容易因相互間配合度的問題,而產生較多的可能瑕疵,進而嚴重影響產品的出廠品質。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動扳手的結構,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改進的氣動扳手的結構,其系包括一主體、一氣缸、一掣子、一軸承、一控氣封蓋及一調控鈕所組成,該控氣封蓋系被螺合于主體的容室后側,藉以將氣缸,掣子及軸承予以定位并完成主體容室的封閉作用,且于該控氣封蓋上分別設有一進風通路及二組成對應狀態的導風通路,藉以配合一具有控風通路的調控鈕作用,用來控制空氣進入及排出氣缸的路徑及風量,進而有效控制主體作用端的旋轉方向及旋轉扭力。
進一步,該控氣封蓋相對于調控鈕端面設有一內凹承槽。
該控氣封蓋的第一導風通路及第二導風通路的略下方,又各分別設有第一出風通路及第二出風通路。
該調控鈕對應于控氣封蓋的第一出風通路及第二出風通路位置,又設有成對應的第一導槽及第二導槽。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將習用的控風元件及封蓋元件加以結合,且創作人特將命名為[控氣封蓋],而該控氣封蓋是被螺合于主體的容室后側,藉以將氣缸、掣子及軸承予以定位并完成主體容室的封閉作用,且于該控氣封蓋上分別設有一進風通路及二組成對應狀態的導風通路,藉以配合一具有控風通路的調控鈕作用,控制空氣進入及排出氣缸的路徑及風量,進而有效控制主體作用端的旋轉方向及旋轉扭力。同時,將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零件結合成單一組件,則能適度地降低總體制造成本,以期能更符合經濟效益并提高產品品質。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組合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調控鈕的側面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調控鈕的A-A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控氣封蓋的側面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控氣封蓋的B-B剖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控氣封蓋的前端面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控氣封蓋的C-C剖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控氣封蓋的后端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與結構特征,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述于后首先,請配合參閱圖1、2、3所示,其系包括一主體10,具握持部11、作用端12、進氣口13,氣缸容室14及啟動開關15;一氣缸20,具有氣缸室21,利用螺固件22而與控氣封蓋50先行結合,再隱置于主體10的氣缸容室14內;一掣子30,配合受風葉片(未示于圖)而隱置于氣缸20的氣缸室21內,具有軸向作用力輸出軸31,以次帶動主體10作用端12的旋動;一軸承40,套置于掣子30相對于控氣封蓋50的作用力輸出軸31上;一控氣封蓋50,藉長形螺絲51而螺合于主體10的容室14后側,藉以將氣缸20、掣子30及軸承40予以定位并完成主體10容室14的封閉作用,且于該控氣封蓋50內分別設有一進風通路52及二組成對應狀態的第一導風通路53及第二導風通路54,復于相對于調控鈕60端面設有一內凹承槽55;一調控鈕60,具有控風通路61,藉定位螺絲62及對應位置所設的限止空槽63作用,而被定位于控氣封蓋50的內凹承槽55中,進而得以被旋動一特定行程。
復請配配合參閱圖3、4、5、6、7、8、9、10所示,其對于輸入空氣的掌控,系首先令空氣(見箭頭所示)由主體10的進氣口13進入主體10握持部11內的氣室16中,復通過預設的通道而進入控氣封蓋50下方的進風通路52,之后方導入調控鈕60的控風通路61中,因此,當旋動調控鈕60以令控風通路61指向控氣封蓋50的第一導風通路53或第二導風通路54,便得以令空氣由指定的通路再由控氣封蓋50進入氣缸20的氣缸室21中,如圖10所示,由于第一導風通路53及第二導風通路54分據兩側,因此便也形成掣子30因其上葉片受力并產生被風力驅動成正轉或反轉的關鍵。
尤其,當第一導風通路53為進氣作用時,則第二導風通路54則便自動成為出風作用,于是,經由氣缸室21排出的空氣將被導入位于第二導風通路54略下方的第二出風通路56(因第二導風通路54與控風通路61已為調控鈕60所阻斷),復配合于調控鈕60對應一側所設的第二導槽64而流竄至氣缸20與氣缸容室14的預留間隙17中,之后再進入位于主體10握持部11內部的空室18及排氣口19排出反之,當第二導風通路54為進氣作用時,則第一導風通路53則便自動成為出風作用,故空氣將循第一出風通路57、第一導槽65、間隙17、空室18及排氣口19排出。
承前所述,其調控鈕60除得據以控制空氣的進、排氣路徑,以令掣子30做正向或反向的旋轉外,更在當掣子30成正向旋轉狀態時(即作用端12亦成正向旋轉以旋緊螺絲工件的作用狀態),得以分段調控控風通路61及第一導風通路53間的導通間隙,藉以控制進入氣缸20的空氣流量,簡言之,此舉即等同于控制作用端12的驅動扭力,以令螺絲工件(未示于圖)的上緊作業,不致產生過度或不足的不良現象。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氣動扳手的結構,其系包括一主體、一氣缸、一掣子、一軸承、一控氣封蓋及一調控鈕,其特征在于該控氣封蓋系被螺合于主體的容室后側,藉以將氣缸,掣子及軸承予以定位并完成主體容室的封閉,且于該控氣封蓋上分別設有一進風通路及二組成對應狀態的導風通路,另配合設置有控風通路的調控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氣動扳手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控氣封蓋相對于調控鈕端面設有一內凹承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氣動扳手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控氣封蓋的第一導風通路及第二導風通路的下方,還分別設有第一出風通路及第二出風通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氣動扳手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調控鈕對應于控氣封蓋的第一出風通路及第二出風通路位置,還設有成對應的第一導槽及第二導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改進的氣動扳手的結構,其系包括一主體、一氣缸、一掣子,一軸承、一控氣封蓋及一調控鈕所組成,其中,該控氣封蓋是被螺合于主體的容室后側,藉以將氣缸、掣子及軸承予以定位并完成主體容室的封閉作用,且于該控氣封蓋上分別設有一進風通路及二組成對應狀態的導風通路,藉以配合一具有控風通路的調控鈕作用,以控制空氣進入及排出氣缸的路徑及風量,進而有效控制主體作用端的旋轉方向及旋轉扭力。
文檔編號B25B21/00GK2843766SQ200520046469
公開日2006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11日
發明者陳麗雪 申請人:陳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