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軟質握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軟質握柄結構,尤指一種在釋壓后不會立即恢復原狀并能暫時保留變形形狀的軟質握柄。
背景技術:
如下列專利文獻1“軟質握柄”,為一種在釋壓后能暫時具有記憶效果的握把,其構造是一核心150、及一形成在核心周遭的外鞘120,核心150與外鞘120之間形成空腔115,利用針孔灌膠方式將凝膠由核心150的內腔118注入后再由側孔116流入空腔115內;或如專利文獻2“軟質握柄”,由核心150與外鞘180之上下兩端凸緣所設的小孔816a、816b注入后再流入空腔內,之后再將注入口以栓塞125、126封閉以使凝膠被密封在空腔815內,如此便完成軟質握柄制造。當外力施壓在握柄時,握柄受力將會立即變形,當外力釋除后,變形的握柄并不會立即還原,反而會短暫維持既有的形態直至內部凝膠流動后才漸漸還原,這種在釋壓后能短暫保持既有形態的握柄可稱作為具有記憶效果般的握柄。
專利文獻1為公元2004年10月21日公開之美國專利US 2004/0205937 A1“PLIABLE HANDLE”,申請日期為2003年4月17日,申請人Shedrain Corporation(其圖6、圖7)。
專利文獻2為公元2004年10月21日公開之美國專利US 2004/0205938 A1“PLIABLE HANDLE”,申請日期為2003年10月23日,申請人Shedrain Corporation(其圖11、圖12)。
上述前案存在的缺點1.前案的中棒150是與核心110螺接結合后再以上座130與核心110螺合而封閉外鞘120開口以避免凝膠外滲(參專利文獻1的圖7),或者是以中棒150與上座1930螺接后后再以上座1930、下座1940同時固定在核心1920內并以底蓋1970與下座1940螺合手段來避免凝膠外滲(參專利文獻2的圖20);由于中棒150底下的螺桿不長,所以中棒150受外力影響下,很容易由螺接部位產生松動或斷裂,導致原本通過螺接而封閉外鞘120、1950開口以使凝膠不外漏的功能完全喪失。
2.專利文獻1的下座140是螺合在核心110底下,而專利文獻2的下座1930與上座1940是借螺絲1941螺接結合,再以底蓋1970與下座1940螺合;由于螺合的方式很容易在長時間運作下產生松動,所以下座140或底蓋1970一旦松弛就易導致外鞘120、1950開口封閉不全,造成凝膠外滲。
3.專利文獻1的凝膠借針筒穿過核心與外鞘之注入孔86a、86b后再注入空腔內,在完成灌膠作業后再以栓塞125、126將注入孔封閉,此不但增加作業負擔,更會提高生產費用。
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極為經濟、又可快速結合、并提高中棒穩定度、及防止凝膠外滲的軟質握柄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握桿,由包覆在上下具突緣的雙通管體外圍的上下具擋緣的塑性軟質膠套構成,使膠套內壁與管體外壁間具有空腔,又膠套上擋緣與管體上突緣具有呈上下對正配合的注入孔;所述空腔中充填有由上述二注入孔注入并圍繞在管體周圍的凝膠;一固定在握桿頂端的硬質上座,其中央具有貫孔,而頂板底下中央具有直徑小于頂板且軸向出的可卡入管體之上孔槽內的倒鉤狀凸出卡榫,及頂板底下周邊具有同軸向突出并將握桿之注入口密封的擋桿;一固定在握桿底端的硬質下座,其中央具有未貫穿的凹孔,而底板頂上中央具有直徑小于底板且軸向凸出的,可卡入管體之下孔槽內的倒鉤狀凸出卡榫;一貫穿上座與握桿之管體,與插入底座內的中棒套合固定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具有下列優點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軟質握柄結構,該中棒是穿過上座、握桿而至下座后再固定組合,換言之,中棒的下端是與握桿上座、下座共同結合,并非與前述其中之一結合,所以中棒的下端完全被軟質握柄包覆固定,此不但使中棒與軟質握柄穩固結合,更在中棒受力后由握柄吸收外力,使中棒與握柄之間的結合不再是傳統形式的局部組合而導致異動或斷裂。
前述中棒的底端與下座是固定組合,其固定方式是中棒與下座間用螺絲或鉚釘固定,而下座的凸出卡榫與管體卡合,上座的凸出卡榫又與管體卡合,因此四者不但固接在一起,也能將膠套的上下開口予以封閉,而且也易于組合及組合快速。
前述上座的頂板下具有突出擋桿,當上座壓合在握桿上,突出擋桿就能將膠套與管桿上的注入孔封閉,尤其是在擋桿穿過注入孔并插入注入孔內時,最能達到封合效果,如此就能確實避免凝膠外滲。
圖1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立體分解圖。
圖2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立體組合圖。
圖3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全剖視圖。
圖4是圖3的部份放大圖,為管體、膠套與上座結合后封閉注入孔的剖面構造圖。
圖5是管體、膠套與上座結合后封閉注入孔的另種實施例部份剖面構造圖。
圖6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使用狀態圖。
圖7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受壓后的示意圖。
圖8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另種實施形態的全剖面圖。
圖9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與鏟子配合的實施圖。
圖10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與槌子配合的實施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依據圖面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后,其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立體組合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全剖視圖;圖4是圖3的部份放大圖,為管體、膠套與上座結合后封閉注入孔的剖面構造圖;圖5是管體、膠套與上座結合后封閉注入孔的另種實施例部份剖面構造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使用狀態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受壓后的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的另種實施形態的全剖面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與鏟子配合的實施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軟質握柄與槌子配合的實施圖。
圖1中揭示出一軟質握柄10系包括一握桿1,由上下具擋緣110、110的塑性軟質膠套11包覆于上下具突緣121、121的雙通管體12外圍,使膠套11內壁與管體12外壁間形成空腔,又膠套上擋緣110與管體上突緣121具有注入孔112、123,且注入口呈上下對正配合;一由上述二注入孔112、123注入空腔內的凝膠5(參圖3),該凝膠5圍繞在管體12的周遭側;一固設于握桿1頂端的硬質上座2,為中央具有貫孔22,而頂板20底下中央具有直徑小于頂板20且軸向出的倒鉤狀凸出卡榫21,及頂板20底下周邊具有同軸向突出的擋桿23,前述凸出卡榫21卡入于管體12的上孔槽122內,而擋桿23則將握桿1的注入口112、123密封;一固設于握桿1底端的硬質下座3,為中央具有未貫穿的凹孔32,而底板30頂上中央具有直徑小于底板30且軸向凸出的倒鉤狀凸出卡榫31,該凸出卡榫31能卡入于管體12的下孔槽122內;上述構造組合后,再供一貫穿上座2與握桿1的管體12、并入于底座3內的中棒4結合固定,組合后的外觀如圖2所示,剖面則如圖3所示。
前述的膠套11為軟質具有拉伸延展性的中空塑料筒套,上下兩端具有朝膠套11中心橫向延伸的擋緣110、110使其得以包覆上下兩端具有突緣121、121的管體12,并使膠套11內壁與管體12外壁間形成空腔,該空腔能藉由突緣121已預設的注入孔123與膠套11上端擋緣110預設的注入孔112對正配合后,透過未揭示在圖面上的外部針筒的針部穿過二注入孔112、123插入于空腔內,再將筒內凝膠5(如硅膠、混合膠或其它等同性質的膠體或油膏)注入前述空腔內,使得空腔內填滿凝膠5,有如圖3所示。
前述膠套11的上下二擋緣110、110中央設有開口111、111,以對應雙通管體12的上下兩端孔槽122、122,而管體12是硬質塑料制成,其中央穿孔120與上下二孔槽122、122相互貫通;又前述上下二孔槽122、122的孔徑大于中心穿孔120及中棒4外徑,而中央穿孔120的孔徑則等于中棒4或孔形與中棒4斷面形狀相同,使得中棒4穿入雙通管體12后得以通過中央穿孔120孔壁與中棒4外壁吻合以防止兩者間產生異動;而前述上下二孔槽122、122主要是供上座2、下座3的凸出卡榫21、31容入,由于上座2的中央貫孔22、下座3的中央凹孔32孔徑等于中棒4外徑或孔形與中棒4斷面形狀相同,遂上下二座2、3供中棒4穿入后,貫孔22與凹孔32內壁會與中棒4外壁吻合以避免兩者間產生異動。
又,前述中棒4與下座3是固定結合的,此結合手段可由圖1及圖3獲知,當中棒4的底端插入于下座3的中央凹孔32后,再以螺絲33由下座3底板30預設的橫向小孔34穿入,再螺入中棒4底端的側孔41(可貫穿或非貫穿),使中棒4與軟質握柄10結合固定;除了前述以螺絲33固定方式外,也能通過鉚釘植入的手段來固定。
又圖8則揭示出底板30的底端中央具有縱向小孔36以供螺絲33縱向穿入后再螺入中棒4底端的直孔42內,此不失為另一種牢固結合方式。
圖3、圖4中揭示出膠套11上下二擋緣110、110的內面具有軸向浮凸的定位點113、113以與管體12之上下二突緣121、121的定位孔124、124配合,此能使上下擋緣110、110與上下突緣121、121間增加摩擦阻力,避免膠套11受到外力擠壓后使上下擋緣110、110產生滑移;前述膠套11之上擋緣110的定位點113中央具有注入孔112,而下擋緣110的定位點113卻不具有注入孔;又管體12上突緣121的定位孔124內具有注入孔123,而下突緣121的定位孔124內卻不具有注入孔;因此,在膠套11與管體12結合時,只要兩者上端的浮凸定位點113嵌入定位孔124內,就能使注入孔112與123得以快速對正配合。
當制造者以未揭示于圖面的針筒由膠套11與管體12之注入孔112、123插入并在空腔內注入凝膠5后,再以上座2壓合在握桿1頂端,這時膠套11的上擋緣110被上座2的頂板20覆蓋,而頂板20底下的突出擋桿23會穿過膠套11的注入孔112并插入管體12的注入孔123內,以將其封閉而防止凝膠5外滲。
另外,管體12的上下二孔槽122、122之槽底皆具有直徑大于孔槽的卡溝125、125以容前述上下二座2、3的倒勾狀凸出卡榫21、31卡入固定,為了使凸出卡榫21、31能易于嵌入管體12的孔槽122、122內,凸出卡榫21、31本身則具有切割縫以形成數片倒鉤狀的榫塊,進而使其嵌入孔槽122、122容易但取出困難;當上座2卡合于握桿1頂端時,頂板20底面下的擋桿23就能將前述之凝膠注入孔112與123確實封閉;而下座3卡合于握桿1底部時,底板30上的小凸點35恰好對正膠套11下擋緣110之定位點113底部,而凹孔32則與管體12之中央穿孔120及上座2之貫孔22位于同一軸線上,因此中棒4由上座2穿入后能通過管體12再入于下座3的凹孔32內,最后以螺絲33螺入固定或鉚接固定。
圖5中則揭示制造者以未揭示于圖面的針筒由膠套11與管體12之注入孔112、123插入并在空腔內注入凝膠5后,再以上座2壓合在握桿1頂端,這時膠套11的上擋緣110被上座2的頂板20覆蓋,而頂板20底下的突出擋桿23則壓制在注入孔112上而未穿過,又注入孔112在針筒的針部脫離后可憑借膠套11本身的彈性恢復力而封閉在管體12的注入孔123上,由于封閉的注入孔112被突出擋桿23下壓封合,所以可防止凝膠5外滲。
如圖6所示,當使用者對軟質握柄10握持時,由于手部施壓的關系而使膠套11與其內的凝膠5一同變形,使得膠套11表面產生人體工學之指形弧凹輪廓,有如圖7所示,且在手部離開軟質握柄10后仍能暫時保留變形輪廓的形態,直至凝膠緩慢流動后才會漸漸還原。
前述中棒4可為傘具中棒之外,更可為輕型手持工具的握桿,如圖9及圖10所示即分別為中棒4為鏟子6或槌子7之凸出桿體時,中棒4結合的實施例,除此之外,軟質握柄10更可與未出具在圖式上的登山手杖、拐杖、螺絲起子等結合。
以上,系依據圖面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案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由于符合新穎及進步性要素,遂依法提出實用新案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握桿,由包覆在上下具突緣的雙通管體外圍的上下具擋緣的塑性軟質膠套構成,使膠套內壁與管體外壁間具有空腔,又膠套上擋緣與管體上突緣具有呈上下對正配合的注入孔;所述空腔中充填有由上述二注入孔注入并圍繞在管體周圍的凝膠;一固定在握桿頂端的硬質上座,其中央具有貫孔,而頂板底下中央具有直徑小于頂板且軸向出的可卡入管體的上孔槽內的倒鉤狀凸出卡榫,及頂板底下周邊具有同軸向突出并將握桿的注入口密封的擋桿;一固定在握桿底端的硬質下座,其中央具有未貫穿的凹孔,而底板頂上中央具有直徑小于底板且軸向凸出的,可卡入管體的下孔槽內的倒鉤狀凸出卡榫;一貫穿上座與握桿的管體,與插入底座內的中棒套合固定在一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插入下座凹孔的中棒底端具有一小孔,小孔內具有一穿過下座螺入的螺絲。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插入下座凹孔的中棒底端具有一小孔,小孔內具有一穿過下座并穿入的鉚釘。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上座的擋桿穿過膠套的注入口插在管體的注入口內。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膠套具有以本身彈性作用自動收縮封閉的注入口,上座的擋桿下壓在膠套的封閉狀注入口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質握柄結構,其特征在于膠套上下二擋緣的內面具有軸向浮凸的,與管體的上下二突緣的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點。
專利摘要一種軟質握柄結構,由塑性膠套包覆于雙通管體外圍所構成的握桿、一設于握桿頂端的上座、一設于握桿底端的下座、及一貫穿上座與握桿并入于底座內的中棒所組成;其中,膠套與管體之間形成空腔以供凝膠注入。通過上、下二座與握桿快速結合后再供中棒穿入并固定的結構,不但能提高中棒穩定度及防脫功能,也能避免空腔內的凝膠外滲,極為經濟、又可快速結合,并提高中棒穩定度及防止凝膠外滲。
文檔編號B25G1/00GK2764570SQ200520000918
公開日2006年3月15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17日
發明者陳秀惠 申請人:陳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