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邊壓省力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動工具,尤其是剪刀。
背景技術:
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剪刀,剪刀是較為普遍的工具,結構形狀多種多樣,應用非常廣泛。剪刀一般都包括手柄和剪刀,在手柄與剪刀之間設有轉動結構,通過操作手柄來控制剪刀剪切物體。但達到省力效果的很少,一般剪刀都是為“×”形結構的,手動操作時阻力很大,特別是剪切較硬的織物、紙張、皮革或鐵片等,非常吃力,是個難題。而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各樣的動力裝制都有,但結構復雜、成本高,不利于普及應用,服務人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省力剪,即“雙邊壓省力剪”,結構簡單,成本低。它包括手柄和剪刀,其特征在于在手柄的里端設有連接透孔和可滑動工作的杠桿,在剪刀每邊的里端沒有兩連接透孔和向內彎曲的弧形力臂與向外彎曲的彎頭;再通過螺栓活動接,使剪刀能靈活地張開和閉合。兩杠桿與兩弧形力臂內側接觸。
在兩向外彎曲的彎頭之間設有彈簧。
本結構的剪刀分別以剪刀里端的透孔及螺栓和手柄里端的透孔及其螺栓作為支點,弧形力臂作為動力臂,剪刀部分為阻力臂;手柄的長度為動力臂,滑動杠桿為阻力臂,而滑動杠桿的力輸出又作用于弧形力臂。設置了杠桿滑動結構,而且形成雙邊壓,大大增強了剪刀的剪切力,是一個省力的效果,有利于推廣應用,貢獻于人民。
圖1為本發明的張開狀態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閉合狀態圖(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手柄9有圈握8與定位閉合止7(如圖2),而剪刀2或14呢都有刀刃15(也可制成平常用的剪刀,有“W”形等刀刃的)和尖剪1(也可制成平剪等),而剪刀2或14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方向相反,交叉配成剪刀,在手柄9的里端設有連接透孔10或4和可滑動工作的杠桿12,在剪刀2或14每邊的里端設有兩連接透孔13、10或13、4和向內彎曲的弧形力臂3與向外彎曲的彎頭11。兩杠桿12與兩弧力臂3相應內側滑動接觸。在兩向外彎曲的彎頭11之間設有掛簧圈5,彈簧6的兩端分別掛接在掛簧圈5上。其設置有利于剪刀2或14的張開。通過螺栓將13、10、4聯接起來,當然螺栓還可采用鉚釘或其它銷釘來代替,與通用的剪刀一樣,無需剖視,眾周所知。而螺栓的聯接均為活動聯接,并作為轉動軸和杠桿的支點,使剪刀能靈活地張開和閉合。當然張開也是有限制的,張到最大程度時,滑動杠桿12會與弧形力臂3接觸到極點(即最大程度的張開)而無法再張開(如圖1)。當然,兩滑動杠桿(12)與兩弧形力臂(3)內側接觸也可用齒形(即 和 互吻合)代替,這樣可以避免滑動磨損。本人的另一項專利“雙杠桿省力鉗200420017535.1”應也可用齒形(即 和 互吻合)代替,應公告。同樣本專利也可制成一般人們用的普通鉗子,即有夾持、夾壓和剪切的“×”形鉗子。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是
本結構的剪刀分別以剪刀里端的透孔及螺栓和手柄里端的透孔及其螺栓作為支點。兩滑動杠桿以10、4為支點,手柄9為輸入動力的動力臂,可滑動工作的杠桿12為阻力臂;而以螺栓13為支點的兩向內彎曲的弧形力臂3為動力臂,剪刀2或14為阻力臂,作為阻力臂的滑動杠桿12的力輸出又施加于弧形力臂3。每側的螺栓13、10或13、4,滑動杠桿12,弧形力臂3和剪刀2或14都組成連貫的結構,且是雙邊壓,是一個省力的結構。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一個施加于手柄9的作用力經杠桿滑動,雙壓效果,在剪刀2或14上得到一個大于作用力許多倍的剪切力,使用方法與現在的剪刀一樣,操作簡單。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邊壓省力剪,它包括手柄(9)和剪刀(2或14),其特征在于在手柄(9)的里端設有連接透孔(10或4)和可滑動的杠桿(12),在剪刀(2或14)每邊的里端設有兩連接透孔(13、10)或(13、4)和向內彎曲的弧形力臂(3)與向外彎曲的彎頭(11),再通過螺栓(13、10、4)活動接,而兩杠桿(12)與兩弧形力臂(3)內側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在兩向外彎曲的彎頭(11)上各設有掛簧圈(5)兩掛簧圈(5)之間設有彈簧(6)。
3.當然,兩滑動杠桿(12)與弧形力臂(3)內側接觸也可用齒形(即“ ”和“ ”互吻合)代替,這樣可以避免滑動磨損。
4.同樣本專利也可制成一般人們用的普通鉗子,即有夾持,夾壓和剪切的“×”形鉗子。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雙邊壓省力剪,它包括手柄和剪刀,其特征在于在手柄的里端設有連接透孔和可滑動工作的杠桿,在剪刀每邊的里端設有兩連接透孔和向內彎曲的弧形力臂與向外彎曲的彎頭;再通過螺栓活動連接,兩杠桿與兩弧形力臂內側接觸。在兩向外彎曲的彎頭之間設有彈簧。本結構的剪刀分別以剪刀里端的透孔及螺栓和手柄里端的透孔及其螺栓作為支點,設置了杠桿滑動結構。而且形成雙邊壓,大大增強了剪刀的剪切力,是一個省力的效果,結構簡單,成本低。
文檔編號B25B7/22GK1895860SQ20051006984
公開日2007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11日
發明者陸邕逢 申請人:陸邕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