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套筒卡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套筒卡制裝置。
目前套筒結構,于其內部為使工件或工具等物件套接后,以相互卡制夾持提高物件與套筒夾持的穩定度,已有不少類似的結構已獲準專利,如臺灣第八五二0八五六一追加二案『套筒卡掣裝置』新型專利案以及其母案的結構,均是于套筒內部另設有一彈性體,其彈性體是以簧條折成彈性的結構,或如第八八一0一四0九號『附有磁鐵的套筒』,其是于套筒內設置有彈簧及磁鐵,以供吸附或卡制工件或工具,其僅能作工具或工件與套筒間的卡制與吸附,且其以彈性線材生產的彈性卡制結構與磁力吸附的作業,常發生彈性疲乏或脫磁無法確實的吸附的事情,造成工件或工具與套筒脫離的缺失,不但必須重新組套,且其掉落后的工件、工具或套筒,必須及時接住,否則碰撞破壞事小,遺落或造成其他的危險,實難以控制與預料,且其無法產生其他的功能,且當其外部受到撞擊時,套筒極易受損,故有改良的必要。
另如臺灣第八七二0八一五一號『火星塞用的套筒結構』新型專利案,其是于套筒外部環溝內另設有一彈性扣環以彈性壓制住鋼珠,其雖對套筒內部的工件具有卡制的效果,但其結構上仍具有缺失,諸如1.結構穩定性有限由于其扣環是以彈性扣于套筒的外壁上,并由其扣環與套筒外部的環溝配合卡制而已,其卡制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當其受到撞擊或不當外力時,扣環極易直接由該淺型的凹環槽中配合關中脫出,實難以達到高穩定性的形態,且其扣環一旦脫出原位置時,即造成整體結構失去原有的功能。2.結構零件多復雜性高由于必須以鋼珠配合彈性的扣環方能向套筒內徑卡制住被卡制物件,因此,其結構上配合包括套筒筒壁的厚度、扣環的位置以及鋼珠的圓徑,均需要十分的準確的配合,方可確實的卡制,而且,構件多,不但安裝不易,而且,成本高,制作不易,故有改良的必要。3.彈性卡制性有限由于鋼珠向套筒內部卡制是為一剛性單點的形態,因此,單點卡制的結構,且是以外部的扣環、鋼珠直接壓制于被卡制物件的表面,倘此時鋼珠外部直接受力即易傳至被卡制物件的表面上,而使該被卡制物件表面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更易因單點的接觸而使卡制的力量相形降低,無法確實的卡制住套筒內部的工件。
本實用新型人有鑒于此,為使套筒更具有防止套于其間的工件或工具等物件不致相互脫離,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以及實用性,且卡制的結構更為簡化有效,成本更低具有經濟的價值,乃開發出一種符合上述條件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套筒卡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套筒設有貫穿孔狀的定位部以供一體成型出具有定位部及卡制部的卡制體固定于其中,卡制體的定位部固定于定位孔內并向套筒內伸出卡制部,以作為卡制工件或工具等物件的結構,而達到防滑確實卡制以及結構簡化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中,套筒一端為供工件置入卡制驅動的多內角形態的驅動部,另一端為供工具卡制帶動的卡制部;于套筒相對于卡制部與驅動部的適當處,設有貫穿套筒筒壁的定位部,于套筒上的定位部固設有卡制體,該卡制體一體成型出伸入套筒內部卡制的卡制部,其中,卡制體相對于套筒的定位部設有定位部,穿過套筒的定位部一體成型出的卡制部與套筒內的被卡制物件相互卡制。
卡制體的定位部是設成環狀的彈性結構,而套筒定位部的外緣相對設成淺槽狀定位槽,使卡制體定位部容置于其中,并于相對套筒定位部處成兩自由端的結構,自由端直接穿入套筒貫穿的定位部形成卡制部。
卡制體的卡制部伸入套筒內徑端部兩側形成導圓角的導引部。
卡制體的定位部設成環狀的彈性結構,以彈性鋼片曲繞成型。
卡制體的卡制部除于兩角端處設有導引部外,另于兩導引部間的平面上設有提高止滑卡制效果的卡制緣。
卡制體形態以彈性的鋼絲作圈繞,直接成型出卡制體伸入套筒內徑的卡制部,外部則圈繞于套筒的定位部相對的結構。
套筒上的定位部為剖槽結構。
定位部的貫穿孔或剖槽結構可同時數組設置,卡制體也配合設置卡制部。
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中,套筒一端是為多內角形態的驅動部,以供工件置入卡制驅動,而另一端則為工具卡制帶動的卡制部;其中,套筒相對于卡制部與驅動部適當處,設有貫穿套筒筒壁的定位部,卡制體直接配合套筒貫穿孔形態的定位部設置,即卡制體配合該定位部的形態,卡制體定位部形成大徑頭部,并向內伸設有卡制部。
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中,套筒一端是為多內角形態的驅動部,以供工件置入卡制驅動,而另一端則為工具卡制帶動的卡制部;于套筒開口端周緣設置的卡制體是于開口端外緣形成定位部,并固定于開口端外緣,定位部跨過開口端向套筒內徑處延伸出卡制部,卡制部圍成的內徑略小于卡制部或驅動部的內徑,使其卡制部的內徑正可略蓋過卡制部或驅動部的各角端,且其卡制部成水平直伸的形態,與開口端斜緣間具有彈性變形的空間。
套筒開口端相對卡制體的定位部處另設有凹陷槽狀的固定體,與定位部相對凸出的固定體相互卡制。
其卡制部是成單一或數組卡制被卡制物件角端。
定位部外徑于定位部的外徑設成大徑凸出的形態,并于周緣設有間隔凸出或凹陷的驅動部及驅動槽。
應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套筒卡制裝置,能使套筒更具有防止套于其間的工件或工具等物件不致相互脫離,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以及實用性,且卡制的結構更為簡化有效,成本更低具有經濟的價值。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及其他目的,茲以如后的較佳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附圖圖面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端視剖面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平面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的側視放大動作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卡制部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圖6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三實施例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四實施例示意圖。
圖8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五實施例示意圖。
圖9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五實施例剖面示意圖。
圖10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六實施例示意圖。
圖11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六實施例剖面示意圖。
圖12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七實施例示意圖。
圖13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八實施例示意圖。
圖14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第九實施例示意圖。
圖號說明10套筒 11開口端 110固定體12卡制部13驅動部 14定位部140定位槽 20被卡制物件 30卡制體31定位部310固定體 311驅動部312驅動槽 32卡制部 320導引部請配合參閱
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套筒10基本結構與習知者相當,其兩端均成開放形態的開口端11,其一端是為多內角形態六角或十二角等的卡制部12,以供工具(圖中未示)置入卡制驅動,而另端則為卡制帶動工件的驅動部13,為使套筒10可確實地卡制工件以及工具等被卡制物20,于套筒10上另設有卡制體30;而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是在于,套筒10與卡制體30間相互卡制的結構形態;其中,套筒10相對于卡制部12與驅動部13適當處,設有貫穿套筒10筒壁的定位部14,以供與卡制體30固定并使其卡制體30與套筒10內的被卡制物件20產生卡制的效果,而定位部14于套筒10外部另形成淺環槽狀的定位槽140,以使與卡制體30配合卡制定位。卡制體30相對于定位部14設有定位部31,并穿過定位部14一體成型出卡制部32與套筒10內的工件或工具等被卡制物件20相互卡制。而卡制體30的定位部31是設成環狀的彈性結構形態,其可以彈性鋼片曲繞成型,并于相對套筒10定位部14處成兩自由端的結構形態,并于其自由端直接穿入套筒10貫穿的定位部14,形成卡制部32,并于卡制部32伸入套筒10內徑端部兩側形成導圓角的導引部320,使如圖4所示被卡制物件20套入套筒10內徑時,其經由導引部320的導引,使卡制部32漸漸向外退后,卡制體30整體即產生彈性卡制的力量,且為兩定位部31同時卡制的形態,達到高穩定度結構簡化的目的。
由前述的卡制體30結構,實可對套筒10產生以下的功能,諸如1.卡制性高由卡制體30的卡制部32向內束住進入驅動部13或卡制部12的被卡制物件20,且其直接以彈性材料制成,當與被卡制物件20接觸時,其可由卡制體30上的卡制部32變形接觸,產生必要的預力,且為一多點接觸的形態,即不致有隨意脫離的現象,以形成高穩定度的結構形態。2.整體結構簡化成本低符合經濟要件由于其卡制體30的結構是以一彈性鋼片制成,成型十分的簡易快速,而且,其安裝成本上十分的低,換裝或維修的成本亦甚為有限,因此,整體卡制體30的結構設計實符合經濟的要件。3.安裝換裝簡便由于其卡制體30是為一彈性體結構,因此,該卡制體30安裝或換裝于套筒10的定位部14上時,十分的快速而方便,具有其實用性。4.標示性佳由于其卡制體30是于套筒10的外部設置,可藉以達到相關尺寸形態的標示效果,于定位部31的外緣面設置相關標示設計,可相對提高整體標示的效果。
另請參閱圖5所示,其卡制體30的卡制部32除于兩角端處設有導引部320外,另于兩導引部320間的平面上設有齒狀卡制緣321,使與被卡制物件20表面卡制貼合時,可確實的提高卡制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卡制體30與套筒10間的配合形態,可作不同的變化,如圖6所示,其卡制體30可以彈性的鋼絲作圈繞,而其可直接成型出卡制體30伸入套筒10內徑的卡制部32,外部則圈繞于套筒10的定位部14定位槽140;而其套筒10上的定位部14也可作配合的變化,即將其定位部14貫穿孔向外以剖槽的形態,也可達前述各項的功能;另可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套筒10定位部14可設成具有多組剖槽的形態,而配合該定位部14設置的卡制體30也可作多點卡制的彎折結構形態,且其卡制體30可如圖所示,可直接以圈繞的形態形成卡制部32;另卡制體30部份可如圖8、圖9所示,其套筒10的定位部14是為一貫穿孔的形態,而其卡制體30配合該定位部14的形態,其卡制體30定位部31形成大徑頭部,并向內伸設有卡制部32,而達到前述各項卡制的功能。
另于套筒10開口端11周緣設置的卡制體30結構形態可如
圖10、
圖11所示,是于開口端11外緣形成定位部31,以固定于開口端11外緣,定位部31跨過開口端11向套筒10內徑處延伸出卡制部32,卡制部32圍成的內徑略小于卡制部12或驅動部13的內徑,使其卡制部32的內徑正可略蓋過卡制部12或驅動部13的各角端,且其卡制部32是成一水平直伸的形態,與開口端11斜緣間具有一彈性變形的空間,以形成一彈性卡制定位及保護套筒10開口端11的功能,且其套筒10的驅動部13供工件螺帽或其他被卡制物件20置入后,其被卡制物件20的各角端略為被卡制體30卡制部32內徑所卡制,形成一彈性卡制防滑的結構形態,如此,該被卡制物件20不致隨意掉出驅動部13,因此在使用上,即可達到其方便性;而于套筒10開口端11相對卡制體30的定位部31處可另設有凹陷槽狀的固定體110以供定位部31相對凸出的固定體310相互卡制提高其卡制定位的效果。
另由
圖12所示,僅針對單一或數組被卡制物件20角端設置,使卡制體30上的各卡制部32可同時卡制住被卡制物件20的一角端或相對的數角端。
而前述的定位部31外徑的結構亦可如
圖13所示,于定位部31的外徑設成大徑凸出的形態,并于周緣設有間隔凸出或凹陷的驅動部311及驅動槽312,使用者可直接由手指置入驅動槽312并扳動驅動部311而達到直接驅動整體的目的;而其驅動槽312與驅動部311設置的數量亦可如
圖14所示,作放大少數的設置,同樣可達到前述各項的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中,套筒一端為供工件置入卡制驅動的多內角形態的驅動部,另一端為供工具卡制帶動的卡制部;于套筒相對于卡制部與驅動部的適當處,設有貫穿套筒筒壁的定位部,其特征在于于套筒上的定位部固設有卡制體,該卡制體一體成型出伸入套筒內部卡制的卡制部,其中,卡制體相對于套筒的定位部設有定位部,穿過套筒的定位部一體成型出的卡制部與套筒內的被卡制物件相互卡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卡制體的定位部是設成環狀的彈性結構,而套筒定位部的外緣相對設成淺槽狀定位槽,使卡制體定位部容置于其中,并于相對套筒定位部處成兩自由端的結構,自由端直接穿入套筒貫穿的定位部形成卡制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卡制體的卡制部伸入套筒內徑端部兩側形成導圓角的導引部。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卡制體的定位部設成環狀的彈性結構,以彈性鋼片曲繞成型。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卡制體的卡制部除于兩角端處設有導引部外,另于兩導引部間的平面上設有提高止滑卡制效果的卡制緣。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卡制體形態以彈性的鋼絲作圈繞,直接成型出卡制體伸入套筒內徑的卡制部,外部則圈繞于套筒的定位部相對的結構。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套筒上的定位部為剖槽結構。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定位部的貫穿孔或剖槽結構可同時數組設置,卡制體也配合設置卡制部。
9.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中,套筒一端是為多內角形態的驅動部,以供工件置入卡制驅動,而另一端則為工具卡制帶動的卡制部;其中,套筒相對于卡制部與驅動部適當處,設有貫穿套筒筒壁的定位部,而其特征是在于卡制體直接配合套筒貫穿孔形態的定位部設置,即卡制體配合該定位部的形態,卡制體定位部形成大徑頭部,并向內伸設有卡制部。
10.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中,套筒一端是為多內角形態的驅動部,以供工件置入卡制驅動,而另一端則為工具卡制帶動的卡制部;而其特征是在于于套筒開口端周緣設置的卡制體是于開口端外緣形成定位部,并固定于開口端外緣,定位部跨過開口端向套筒內徑處延伸出卡制部,卡制部圍成的內徑略小于卡制部或驅動部的內徑,使其卡制部的內徑正可略蓋過卡制部或驅動部的各角端,且其卡制部成水平直伸的形態,與開口端斜緣間具有彈性變形的空間。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套筒開口端相對卡制體的定位部處另設有凹陷槽狀的固定體,與定位部相對凸出的固定體相互卡制。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卡制部是成單一或數組卡制被卡制物件角端。
13.如權利要求1或9或10項所述的一種套筒卡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定位部外徑于定位部的外徑設成大徑凸出的形態,并于周緣設有間隔凸出或凹陷的驅動部及驅動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套筒卡制裝置,于套筒近端部處另設有可貫穿筒壁的卡制體,套筒設有貫穿的定位部,而卡制體具有一體成型的定位部與卡制部,其中,定位部與定位部固定,卡制部伸入套筒內,以彈性夾持住套于套筒內部的物件,使套筒可確實止滑該物件,于帶動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作業中,均可保持極佳的防滑卡制性能,以免施工前后即發生相互分離掉落而需另外尋回耗費時間,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以達到高實用性的目的。
文檔編號B25B23/08GK2483149SQ01223849
公開日2002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16日
發明者張珍財 申請人:張珍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