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基礎減隔振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鐵路客貨運量也大幅增長,較大部分既有鐵路的運能已不適應運輸增長的需要,必須進行擴能改造。但是在對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工程中,必將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其中引起振動的加劇是不可避免的。
[0003]線路擴能改造后,由于載重和速度的提升,必然引起更大的振動,對于之前可以滿足振動要求的一些居民樓或工業廠房,擴能改造后很可能已不能滿足這方面要求。為減少振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減隔振措施,提升沿線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振動的控制方式一般分為三種,即振源控制、傳播控制、受影響建筑物的自身控制。對于既有線擴能改造鐵路來說,傳統的振源減隔振措施,例如選擇直接采用重型鋼軌和無縫鐵路,或是在鋼軌和鐵墊板下設置減振型扣件等等,這些減隔振方法顯然無能為力。針對既有鐵路線路,尤其是經過密集建筑群且距離鐵路較近的線路段,空溝、空井、填充溝及排粧等傳播控制措施沒有施工的場地條件。因此,有必要研發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振源實施減隔振處理。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在既有鐵路線路擴能改造中能夠有效阻隔振動向四周的傳遞,實施方便,減隔振效果好。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軌道道床、基床和路堤,基床以下、路堤底部以上設有至少一層減隔振層,所述減隔振層由連續搭接的多個柱狀填充腔構成,相鄰兩填充腔的腔體互通,所述填充腔垂直于其軸心的截面呈橢圓形;所述填充腔內填滿注漿材料,所述注漿材料為高聚物聚氨脂類注漿材料或氣泡混合輕質土注漿材料。
[0006]進一步地,所述減隔振層垂直于路堤的截面為V字形,由兩側相對稱的柱狀填充腔連通構成,其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5度?30度。
[0007]進一步地,所述減隔振層垂直于路堤的截面為水平一字形,由水平貫穿的柱狀填充腔構成。
[0008]進一步地,所述減隔振層設有至少兩層,每層間距為30?50厘米。
[0009]優選的,所述填充腔的側面為長軸為30厘米、短軸為5厘米的橢圓,其搭接長度為3?5厘米。
[001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在既有鐵路的結構上改進添加減隔振層,設置在鐵路基床以下、路堤底部以上,能夠形成連續的層狀緩振帶,有效地阻止振動向路堤傳播,能顯著降低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后引起的劇烈振動。橢圓形腔體結構斷面面積微小,對既有鐵路結構的破壞性減至最低。注漿過程方便快捷,極大的縮短施工時間。注漿材料輕質高強,并能快速形成結構穩定體,注漿后可以迅速開放交通投入使用。材料防水性能優良,無收縮,耐久性好,對環境無污染。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沿圖1中A-A線的剖視圖;
[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4是沿圖3中B-B線的剖視圖;
[0015]其中,1、軌道道床;2、基床;3、減隔振層;4、路堤。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解決既有鐵路線路擴能改造過程中振動加劇對環境造成更嚴重影響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通過采用連續搭接的多個柱狀填充腔構成減隔振層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阻隔振動向四周的傳遞,實施方便。
[0017]本實用新型可采用一層腔體結構,一層時設置在既有鐵路基床2的底部,路堤4的頂部;也可采用多層腔體結構,多層時設置在既有鐵路基床2的底部,自路堤4頂部向下排列,每層間距30cm?50cm,形成多層連續的緩振帶,進一步提高減隔振效果。
[0018]每一減隔振層3都是由緊密排列的腔體結構相互搭接而成,填充腔腔體相互連通,填充腔內填滿注漿材料,如高聚物聚氨脂類注漿材料,氣泡混合輕質土注漿材料。
[0019]以下參照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下述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0]實施例1
[0021 ] 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軌道道床1、基床2和路堤4,兩層減隔振層3設置在既有鐵路基床2的底部,自路堤4頂部向下排列,兩層減隔振層3之間間距為30cm?50cm,減隔振層3由平行排列且前后連續搭接的柱狀腔體構成,柱狀腔體水平向布置,兩側貫穿,填充腔垂直于其軸心的截面呈橢圓形,其橢圓截面長軸為30厘米、短軸為5厘米,相鄰兩個填充腔的搭接長度為3?5厘米。
[0022]實施例2
[0023]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如圖3和圖4所示,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軌道道床1、基床2和路堤4,兩層減隔振層3設置在既有鐵路基床2的底部,自路堤4頂部向下排列,兩層減隔振層3之間間距為30cm?50cm,減隔振層3由兩側對稱的柱狀腔體在中部連通構成,其垂直于路堤4的截面為V字形,柱狀腔體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5度?30度,每一側包括平行排列且前后連續搭接的柱狀腔體。填充腔垂直于其軸心的截面呈橢圓形,其橢圓截面長軸為30厘米、短軸為5厘米,相鄰兩個填充腔的搭接長度為3?5厘米。對于施工場地受限制,不能采用水平向布置時,可采用此結構。對于無膨脹性的氣泡混合輕質土注漿材料,傾斜向布置還有利于填充的質量。
[0024]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具體施作工藝如下:1)測量放孔,用油漆或小木粧在鐵路兩側標記處成孔的具體方位。2)靜壓機械平臺固定就位。3)鉆機平臺及仰角確認固定。4)開口,安裝導孔管。5)靜力壓進到設計指定位置。為了保證成孔質量,連續搭接腔體結構一次施工不宜太長,控制在5?6m。成孔一定長度后迅速注漿,以保證路基的穩定性。
[0025]高聚物聚氨脂類注漿材料是一種防滲堵漏能力較強、固結強度較高的防滲固結材料,是由多異氰酸酯和多羥基化合物反應而成的聚氨基甲酸酯類的高聚物,簡稱聚氨酯。由于漿液中含有未反應的端異氰酸基團,當把聚氨酯漿液注入到多孔性的建筑物或疏松地基中時,該基團一經與水接觸,就發生擴鏈、脫氣、支化及交聯反應,在建筑物縫隙或地基的土壤顆粒的孔隙間最終生成不溶于水的凝膠狀固結體,在凝膠體中含有大量極性基團,與土顆粒及建筑物縫隙(巖石、混凝土等)表面有強的親合力,粘結強度大,從而堵塞了縫隙,起到了防滲堵漏和加固地基的作用。反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在不能逸出的情況下,將使凝膠體體積膨脹,產生較大的膨脹壓力,一方面推動漿液向疏松地層的孔隙、裂縫深處擴散,另一方面促使漿液與土顆粒或建筑物縫隙表面形成較強的結合,這樣加大了漿液的擴大范圍,也增強了堵漏防滲效果。漿液還有遇水不易被稀釋和沖出、膠凝時間可以控制等特點。
[0026]高聚物填充時注意事項:通過注漿設備把雙組份非水反應高聚物漿液注入每一個注漿孔中,高聚物發生反應,體積迅速膨脹,填充注漿孔并固化,并形成一系列連續搭接的腔體結構,構成連續的減隔振屏障。高聚物注漿技術中采用的高聚物是由分別裝在不同的密封容器中的兩種液體組分,加熱后,按照一定的混合比例在一定壓力作用下,在注漿管道出口處相遇的兩種液體發生化學反應,在注漿壓力和材料反應體積膨脹的作用下不斷地充填孔隙,形成連續的減隔振屏障。
[0027]氣泡混合輕質土就是在原料土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固化劑、水和預先制作的氣泡群,進行充分的混合、攪拌后所形成的輕型土工材料,其容重和強度都可自由調整。
[0028]氣泡混合輕質土填充時注意事項:通過發泡系統將發泡劑充分進行發泡,并將固化材料和泡沫均勻混合,然后經過發泡機的栗送系統現場灌注。為保證填充質量,需要適當的提尚注楽■壓力。
[0029]本實用新型腔體結構由靜壓設備施工成型,成型質量穩定可靠且對腔體周圍土體擾動較少。
【主權項】
1.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軌道道床(I)、基床(2)和路堤(4),其特征在于:基床(2)以下、路堤(4)底部以上設有至少一層減隔振層(3),所述減隔振層(3)由連續搭接的多個柱狀填充腔構成,相鄰兩填充腔的腔體互通,所述填充腔垂直于其軸心的截面呈橢圓形;所述填充腔內填滿注漿材料,所述注漿材料為高聚物聚氨脂類注漿材料或氣泡混合輕質土注楽材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隔振層(3)垂直于路堤(4)的截面為V字形,由兩側相對稱的柱狀填充腔連通構成,其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5度?30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隔振層(3)垂直于路堤(4)的截面為水平一字形,由水平貫穿的柱狀填充腔構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隔振層(3)設有至少兩層,每層間距為30?50厘米。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腔的側面為長軸為30厘米、短軸為5厘米的橢圓,其搭接長度為3?5厘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基礎減隔振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鐵路連續減隔振結構,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軌道道床、基床和路堤,基床以下、路堤底部以上設有至少一層減隔振層,減隔振層由連續搭接的多個柱狀填充腔構成,相鄰兩填充腔的腔體互通,填充腔垂直于其軸心的截面呈橢圓形,其長軸為30厘米、短軸為5厘米,其搭接長度為3~5厘米;填充腔內填滿注漿材料,注漿材料為高聚物聚氨酯類注漿材料或氣泡混合輕質土注漿材料。減隔振層垂直于路堤的截面為V字形或水平一字形。減隔振層設有多層時,每層間距為30~50厘米。本實用新型在既有鐵路線路擴能改造中能夠有效阻隔振動向四周的傳遞,具有實施方便,減隔振效果好的優點。
【IPC分類】E01B19/00
【公開號】CN204825519
【申請號】CN201520370509
【發明人】劉晶磊, 張雷剛, 孫婧, 馬玉濤, 胡建林
【申請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公開日】2015年12月2日
【申請日】2015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