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霧霾隧道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霧霾防治系統,尤其是一種設置在道路上的防霧霾隧道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由于歷史及現實的工業發展,造成了排放到空氣中的各種污染物在不斷的累積和演變,導致了空氣中的顆粒物不斷以幾何數級的增加,由于部分城市和地區空氣流通不暢而造成了熱島效應,形成霧霾或灰霾。目前霧霾灰霾天氣已經日趨成為常態,而霧霾灰霾重污染或災難天氣的形成,是由于空氣中的顆粒物增多、地面低壓空氣流動緩慢或不流動。在2011年后的近幾年,全球的空氣污染惡果表現越來越惡劣明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0003]現有的環保技術中,更多傾向于對于空氣污染的治理,且一般僅能對于室內的空氣進行部分治理凈化處理而少有室外大型的空氣治理設備或系統。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201420190613.1公開了一種霧霾灰霾治理設備,包括多個空氣凈化系統;所述的空氣凈化系統包括箱體及箱體內構件、電源和開關,箱體的兩端分別是進風口風門和出風口風門,在箱內,從進風口風門到按秩依次有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加熱器,蒸發器,空氣過濾器,靜電空氣凈化器,風機,加熱器,第三過濾網,電源和開關;進風口風門與管道連接,管內內有遮攔網和風機;電源經開關與加熱器、蒸發器和靜電空氣凈化器等連接;箱內外有傳感器,傳感器通過導線與單片機或電腦連接,進風口風門與出風口風門上有遮攔板。該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霧霾現象,但是該設備只是對空間進行簡單的凈化,不能從根源上解決霧霾問題,同時該設備耗能太大,容易產生二次污染,此外,該設備的濾網需要定期更換,成本也相對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更有效的緩解霧霾現象且耗能較低的防霧霾隧道系統。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防霧霾隧道系統,包括設置在道路上的大棚隧道,所述大棚隧道的端口與外部連通,所述大棚隧道上的預定位置設置有處理塔,所述處理塔具有輸風管、連通所述輸風管和所述大棚隧道的進風口,以及連通外部和所述輸風管的出風口,所述出風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進風口的水平位置,所述輸風管內設置有用于清除空氣中含有的粉塵的水霧噴頭O
[0007]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設置在道路上的大棚隧道可以將汽車產生的尾氣與外部空氣隔離,在通過設置在大棚隧道上的處理塔收集并處理大棚隧道內被污染的空氣,同時讓大棚隧道內的空氣往處理塔流動,再通過處理塔上的輸風管排放到外部,有效促進空氣流動,更有效的緩解霧霾現象;此外,通過水霧噴頭對空氣進行凈化,能耗較低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處理塔設置有供熱裝置,所述供熱裝置位于所述輸風管的底部且與所述輸風管連通。通過上述改進,使得輸風管上冷下熱,可以進一步促進空氣的流動,緩解霧霾現象。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供熱裝置包括與所述輸風管連通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上方鋪設有可為所述蓄水池提供熱源的太陽能集熱板,所述蓄水池還與所述水霧噴頭連接并為所述水霧噴頭提供水源。通過上述改進,使用環保的太能能進行供熱,避免產生高能耗和二次污染的問題。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供熱裝置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大棚隧道的路面位置。通過上述改進,更好的促進大棚隧道內空氣的流動,緩解霧霾現象。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輸風管內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位置處設置有風力發電裝置。通過上述改進,可以利用輸風管內的空氣流動產生的風力進行發電。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所述出風口與所述進風口的豎直距離在100米以上。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防霧霾隧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處理塔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防霧霾隧道系統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防霧霾隧道系統的原理示意圖。
[0017]圖中標示對應如下:
[0018]10-大棚隧道;20-處理塔;
[0019]21-輸風管;22-進風口;
[0020]23-出風口;24-水霧噴頭;
[0021]25-風力發電裝置;30-供熱裝置;
[0022]31-蓄水池;32-太陽能集熱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24]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包括設置在道路上的大棚隧道10,大棚隧道10的端口與外部連通。大棚隧道10可以設置在普通的道路上或高架路上,其高度和形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每條大棚隧道10—般具有兩個與外部連通的端口,該端口也是車輛進出大棚隧道10的出入口,對于包含交通樞紐位置的道路,大棚隧道10的端口一般會在兩個以上。本實施例中以具有兩個端口的大棚隧道10為例進行說明。
[0025]大棚隧道10上的預定位置設置有處理塔20,處理塔20 —般設置在大棚隧道10頂部的中間位置,但也可以根據大棚隧道10所在位置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確定處理塔20的設置位置。
[0026]如圖2所示,處理塔20具有輸風管21、連通輸風管21和大棚隧道10的進風口 22和連通外部和輸風管21的出風口 23,出風口 23的水平位置高于進風口 22的水平位置,在本實施例中,輸風管21豎直設置,出風口 23與進風口 22的豎直距離在100米以上。當然,輸風管21也可以如圖3所示沿著山體進行放置,將出風口 23設置在山頂。
[0027]如圖2所示,輸風管21內設置有用于清除空氣中含有的粉塵的水霧噴頭24,水霧噴頭24可以是常規的噴頭。水霧噴頭24安裝在靠近進風口 22的位置,且其噴灑水霧的方向是朝向進風口 22的。輸風管21內靠近出風口 23的位置處設置有風力發電裝置25,風力發電裝置25也可以是常規的風力發電裝置,這樣可以有效利用輸風管21內空氣流動產生風力進行發電,節能且環保。
[0028]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處理塔20還設置有供熱裝置30,供熱裝置30位于輸風管21的底部且與輸風管21連通,具體的連通方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只要不會影響大棚隧道10內的車輛行駛即可。
[0029]供熱裝置30的水平位置最好低于大棚隧道10的路面位置。供熱裝置30包括與輸風管21連通的蓄水池31,且與輸風管21連通的位置應該盡可能靠近進風口 22。蓄水池31上方鋪設有可為蓄水池31提供熱源的太陽能集熱板32,太陽能集熱板32應該放置在陽光可以長時間照射的地方。蓄水池31還與水霧噴頭24連接并可為水霧噴頭24提供水源。
[0030]如圖4所示,采用本實施例提供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在熱島現象形成時,車輛駛入大棚隧道10后,其尾氣會排放在大棚隧道內,由于出風口 23位置處的高空溫度相對較低,聚集了車輛尾氣的大棚隧道10溫度相對較高,使得大棚隧道10內被汽車尾氣污染的空氣會按如圖4所示的箭頭方向往輸風管21流動,然后從出風口 23流到外部,外部的空氣則通過大棚隧道10的端口流入大棚隧道10內,形成一個循環的空氣流動過程。當空氣流經輸風管21時,通過水霧噴頭24對空氣進行凈化處理,排除空氣中所含的粉塵和顆粒污染物。
[0031]由于水霧噴頭24使用的水源是蓄水池31中被太陽能集熱板32加熱過的水,噴灑后水霧溫度相對較高,可以加熱相應位置的空氣,而出風口 23位置處的空氣溫度仍然相對較低,可以進一步加快空氣的對流,為安裝在輸風管21內的風力發電裝置25提供更多的風力。
[0032]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現有技術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變形,如在供熱裝置30中加入利用地熱加工的裝置等,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防霧霾隧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道路上的大棚隧道,所述大棚隧道的端口與外部連通,所述大棚隧道上的預定位置設置有處理塔,所述處理塔具有輸風管、連通所述輸風管和所述大棚隧道的進風口,以及連通外部和所述輸風管的出風口,所述出風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進風口的水平位置,所述輸風管內設置有用于清除空氣中含有的粉塵的水霧噴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塔設置有供熱裝置,所述供熱裝置位于所述輸風管的底部且與所述輸風管連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熱裝置包括與所述輸風管連通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上方鋪設有可為所述蓄水池提供熱源的太陽能集熱板,所述蓄水池還與所述水霧噴頭連接并為所述水霧噴頭提供水源。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熱裝置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大棚隧道的路面位置。
5.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風管內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位置處設置有風力發電裝置。
6.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防霧霾隧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與所述進風口的豎直距離在100米以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防霧霾隧道系統,包括設置在道路上的大棚隧道,所述大棚隧道的端口與外部連通,所述大棚隧道上的預定位置設置有處理塔,所述處理塔具有輸風管、連通所述輸風管和所述大棚隧道的進風口和連通外部和所述輸風管的出風口,所述出風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進風口的水平位置,所述輸風管內設置有用于清除空氣中含有的粉塵的水霧噴頭。通過設置在大棚隧道上的大棚隧道可以將汽車產生的尾氣與外部空氣隔離,在通過設置在大棚隧道上的處理塔收集并處理大棚隧道內被污染的空氣,同時讓大棚隧道內的空氣往處理塔流動在通過處理塔上的輸風管排放到外部,有效促進空氣流動;此外,通過水霧噴頭對空氣進行凈化,能耗較低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
【IPC分類】E01F7-00
【公開號】CN204491433
【申請號】CN201520012725
【發明人】侯榮華
【申請人】南安市榮華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