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路側石及其鋪設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路側石及其鋪設方法,涉及環境保護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水體面源污染和城市熱島效應嚴重的技術問題。本申請提出一種路側石,該路側石包括相接的高段和低段,以及外殼,其中,高段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凹槽、第一多孔滲水板、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低段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滲水板、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路側石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開口外均被外殼包覆。本申請中的路側石用于鋪設在道路的兩側。
【專利說明】
一種路側石及其鋪設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申請涉及環境保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路側石及其鋪設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降雨徑流的淋溶和沖刷作用產生的,即降雨徑流將污染物沖刷使其匯入受納水體,從而引起水體污染。由降水徑流所引起的面源污染主要有:氮、磷元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不溶于水的無機物、有機物及泥沙、黏土、微生物等懸浮物造成水渾濁,以及重金屬汞、鎘、鉛等對人體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長造成危害等。
[0003]現有道路的硬覆蓋(建筑屋面、交通道路、停車場、廣場等)在土地利用類型中占比很高,徑流地下滲入量小,造成大量地表徑流攜帶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導致城市及農村出現面源污染問題。且現有城市地表特征主要表現為現有城市地表多為不透水面,例如,屋頂、公路、人行道、停車場等,不透水面導致城市地面的熱導率增加,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
【發明內容】
[0004]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路側石,用于改善水體面源污染,減輕城市熱島效應。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中的路側石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路側石包括相接的高段和低段,以及外殼,其中,高段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凹槽、第一多孔滲水板、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低段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滲水板、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位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的下方,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滲水板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設置于第二導水硅藻土芯的前方,第二多孔滲水板設置于第二凹槽的下方,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設置于第二多孔滲水板的下方;路側石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開口外均被外殼包覆。
[0007]外殼位于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的前端的部分具有弧形表面。
[0008]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的前端與外殼之間的縫隙使用與外殼相同的材料填充。
[0009]第一導水硅藻土芯與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之間設置有多組排水孔,每組排水孔均包括一個水平排水孔和一個垂直排水孔,水平排水孔與垂直排水孔垂直相交并連通。
[0010]水平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二凹槽的一側,另一端穿透外殼;垂直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的一側,另一端穿透外殼底部。
[0011 ] 第一吸水娃藻土芯、第一導水娃藻土芯、第二吸水娃藻土芯和第二導水娃藻土芯均由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組成。
[0012]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為一級硅藻土,一級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6:3:1;第一導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為三級硅藻土,三級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6:3:1。
[0013]外殼由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組成。
[0014]外殼中的水泥、砂和硅藻土的重量比為1:5:1。
[0015]本申請提出的路側石,高段與人行道連接,低段與車行道連接,高段上的第一凹槽和低段上的第二凹槽的設計以及吸水硅藻土芯、導水硅藻土芯的設置利于人行道和車行道兩部分的地表徑流匯入,實現對降水徑流的儲蓄功能;且由于吸水硅藻土芯和導水硅藻土芯均采用硅藻土為主體材料,硅藻土材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材料,可以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城市海綿體,在降水時,硅藻土能高效吸收水分,在晴朗時,硅藻土芯釋放水分,因此,還可以提高空氣濕度,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0016]本申請還提出一種路側石的鋪設方法,包括:
[0017]步驟S1、將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第二導水硅藻土芯、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娃藻土芯和外殼按照要求制作成型;
[0018]步驟S2、將第一多孔滲水板安裝在第一凹槽下方,將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安裝在第一多孔滲水板下方,將第二多孔滲水板安裝在第二凹槽下方,將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安裝在第二多孔滲水板下方,完成路側石的安裝;
[0019]步驟S3、將安裝好的路側石連續鋪設在道路兩側。
[0020]本申請中路側石的鋪設方法的技術效果與路側石的技術效果類似,在此就不--描述。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2]圖1是本申請路側石的立體示意圖;
[0023]圖2是本申請路側石的后視圖;
[0024]圖3是本申請路側石的仰視圖;
[0025]圖4是本申請連續鋪設路側石的效果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I一高段;2—低段;3—外殼;11一第一凹槽;12—第一多孔滲水板;13—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4 一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5—垂直排水孔;21—第二凹槽;22—第二多孔滲水板;23—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4—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5—水平排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申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29]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路側石及其鋪設方法,實現對降水徑流的儲蓄、排水功能。
[0030]本申請提供一種路側石,如圖1所示,該路側石包括相接的高段I和低段2,以及外殼3,高段I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凹槽11、第一多孔滲水板12、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一導水娃藻土 14,低段2包括第二凹槽21、第二多孔滲水板22、第二吸水娃藻土芯23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3位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3的下方,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滲水板22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設置于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3的前方,第二多孔滲水板22設置于第二凹槽21的下方,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設置于第二多孔滲水板23的下方;路側石除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開口外均被外殼3包覆。
[0031]優選地,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深度為Icm?1.5cm,以使得路側石上與人行道相連的高段I的第一凹槽11和與行車道相連的低段2的第二凹槽21,有利于人行道和車行道兩部分地表徑流匯入,實現降水徑流的儲蓄排水功能。第一多孔滲水板12和第二多孔滲水板22上的小孔的孔徑為0.5cm?1.5cm,有利于去除徑流中大部分的大顆粒雜物,且使凹槽中的水快速下滲。
[0032]上述路側石中的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可以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城市海綿體,在降水時,硅藻土芯能高效的吸收水分;在晴朗時,硅藻土芯可釋放水分,提高大氣濕度。且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失效后可進行替換,替換后的硅藻土材料可用于土壤改良等二次應用,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環境友好性。
[0033]優選地,如圖1所示,外殼3位于第一凹槽11、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的前端的部分具有弧形表面,從而使得汽車在需要從道路越過路側石時,更方便。
[0034]可選地,第一凹槽11、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的前端與外殼3之間的縫隙使用與外殼3相同的材料填充,以使填充部分與外殼3之間結合牢固。當然,也可用徑流中的泥沙等顆粒物填滿,并不影響路側石的使用。
[0035]優選地,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與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之間設置有多組排水孔,每組排水孔均包括一個水平排水孔25和一個垂直排水孔15,水平排水孔25與垂直排水孔15垂直相交并連通。水平排水孔25和垂直排水孔15能夠有序的將路側石內部多余的水分排出,為排出路側石內的多余徑流提供了有效的路徑,能夠更好地實現路側石的排水功能。
[0036]可選地,圖2為本申請路側石的后視圖,如圖2所示,水平排水孔25—端位于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中靠近第二凹槽21的一側,另一端穿透外殼3。
[0037]可選地,圖3為本申請路側石的仰視圖,如圖3所示,垂直排水孔15—端位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中靠近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的一側,另一端穿透外殼3底部。
[0038]水平排水孔25和垂直排水孔15采用如上設計后,可以使得水平排水孔25與垂直排水孔15外觀隱形,區別于現有的城市道路上的排水井口、井箅等設計,能夠有效避免堵塞,可以將水流更好地排入城市地下水系統或地下儲水池。
[0039]可選地,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均由硅藻土、粘土、煤粉的混合物組成。
[0040]發明人發現,相同粒徑的一級硅藻土與三級硅藻土相比,一級硅藻土的比表面積大,吸水能力好,但一級硅藻土的成本要高于三級硅藻土。本申請在綜合考慮性能和成本后,優選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中的硅藻土為一級硅藻土,一級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6:3:1;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中的硅藻土為三級硅藻土,三級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6:3:1。硅藻土芯的制作方法同現有的硅藻土磚制作方法相同,此處不再進行贅述。
[0041 ]可選地,外殼3由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組成。其中,外殼的制作方法與通用的工藝相同,此處不再進行贅述。優選地,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5:1,此時得到的外殼不僅具有一定耐壓等級,而且由于外殼3中含有硅藻土,也能夠吸收部分水分,進一步提尚路側石的吸水能力。
[0042 ] 可選地,路側石中多孔滲水板(第一多孔滲水板12和第二多孔滲水板22的統稱)的材料均為耐磨性材料,以提高路側石的使用壽命。
[0043]可選地,水泥外殼厚度為3cm?5cm。
[0044]本申請提出的路側石,高段I與人行道連接,低段2與車行道連接,高段I上的第一凹槽11和低段2上的第二凹槽21的設計以及吸水硅藻土芯、導水硅藻土芯的設置利于人行道和車行道兩部分的地表徑流匯入,實現對降水徑流的儲蓄功能;且由于吸水硅藻土芯和導水硅藻土芯均采用硅藻土為主體材料,硅藻土材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材料,可以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城市海綿體,在降水時,硅藻土能高效吸收水分,在晴朗時,硅藻土芯釋放水分,因此,還可以提高空氣濕度,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0045]本申請還提出一種路側石的鋪設方法,包括:
[0046]步驟S1、將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第二導水硅藻土芯24、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和外殼3按照要求制作成型;
[0047]步驟S2、將第一多孔滲水板12安裝在第一凹槽11下方,將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安裝在第一多孔滲水板12下方,將第二多孔滲水板22安裝在第二凹槽21下方,將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安裝在第二多孔滲水板22下方,完成路側石的安裝;
[0048]具體地,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失效后可進行替換,替換后的硅藻土材料可用于土壤改良等二次應用,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環境友好性。
[0049]步驟S3、將安裝好的路側石連續鋪設在道路兩側。
[0050]具體地,圖4為本申請連續鋪設路側石的效果圖,如圖4所示,第一凹槽11、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一導水硅藻土芯14的前端弧形相接,有利于徑流平緩流下,同時可以使非機動車或機動車平緩駛上,減緩沖擊,避免了易受外力破壞的突出棱角的設置;徑流可通過水平排水孔25和垂直排水孔15將水流排入城市地下水系統或地下儲水池。
[0051 ]本申請中路側石的鋪設方法的技術效果與路側石的技術效果類似,在此就不--描述。
[0052]盡管已描述了本申請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請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申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申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申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申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主權項】
1.一種路側石,其特征在于,路側石包括相接的高段和低段,以及外殼,其中,高段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凹槽、第一多孔滲水板、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低段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滲水板、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位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的下方,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滲水板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設置于第二導水硅藻土芯的前方,第二多孔滲水板設置于第二凹槽的下方,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設置于第二多孔滲水板的下方;路側石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開口外均被外殼包覆。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外殼位于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的前端的部分具有弧形表面。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的前端與外殼之間的縫隙使用與外殼相同的材料填充。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與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之間設置有多組排水孔,每組排水孔均包括一個水平排水孔和一個垂直排水孔,水平排水孔與垂直排水孔垂直相交并連通。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水平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二凹槽的一側,另一端穿透外殼;垂直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一導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的一側,另一端穿透外殼底部。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均由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組成。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中的娃藻土為一級娃藻土,一級娃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6:3:1;第一導水娃藻土芯和第二導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為三級硅藻土,三級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為16:3:1。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外殼由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組成。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路側石,其特征在于,外殼中的水泥、砂和硅藻土的重量比為1:5:1。10.一種路側石的鋪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S1、將第一導水硅藻土芯、第二導水硅藻土芯、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外殼按照要求制作成型; 步驟S2、將第一多孔滲水板安裝在第一凹槽下方,將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安裝在第一多孔滲水板下方,將第二多孔滲水板安裝在第二凹槽下方,將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安裝在第二多孔滲水板下方,完成路側石的安裝; 步驟S3、將安裝好的路側石連續鋪設在道路兩側。
【文檔編號】E01C11/22GK106049227SQ201610614454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9日
【發明人】張剛, 王詠, 馮江, 邊紅楓, 王肇鈞, 朱遂, 朱遂一, 洪之逸, 張馨文, 高迪倩, 馮穎
【申請人】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