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輛通行控制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適用于需要重點安全保衛防護的單位、辦公大樓、居住小區、道路上的公安、交通部門的各種公路檢查站、收費站等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車輛攔截裝置用于公路、橋梁、隧道和停車場收費系統以及重點安防場所的出入口、辦公大樓小區、貨場等需要通行管理的場合,是一種為了能夠強迫車輛停止(硬性對抗、強行阻攔迫使車輛停止),在市內收費區域或者高等級公路以及橋梁上的車輛停在路口管理站,接受檢查和征收通行費用,一般是在離路口數十米處設置自動欄桿機,由箱體、機芯、控制系統(手動、遙控)、欄桿桿體四部分組成,其中帶動欄桿桿體旋轉的機芯由控制系統控制,并裝載于箱體內,該控制系統可控制機芯帶動欄桿桿體做直線上下單程擺動,從而打開或者關閉欄桿,禁止或允許車輛出入,其目的在于車輛的便捷管理。現有的車輛阻攔裝置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用一塊硬性長板固定在道路中間,另一種是刷有交通標記的自動欄桿機,最后一種是破胎器,前兩種車輛阻攔裝置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有效地攔截強行通過的肇事逃跑或匪徒車輛;2.不能及時堵住不交費或少交費的車輛;3.會影響車輛的使用壽命和乘客的舒適感;4.會影響路面的外觀;5.占用道路空間較大。最后一種破胎器雖然能夠阻擋車輛通行,但由于其存在各種技術缺陷或價格較高而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具有結構設計合理、構思新穎、操作便捷,由驅動立柱升降式攔截,不僅占用空間小,工作效率高,可安全有效地攔截過往車輛,而且可以滿足頂柱的保養、維修要求,增加頂柱的使用壽命,工作更穩定、可靠。
[0004]本發明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由動力裝置1、輸送管2、圍欄3、底架4、開口 5、防護墊圈6、擋板7、上彈性墊圈8、掛鉤9、立柱10、頂柱11、下彈性墊圈12、軟管13、螺栓14組成,其特征在于:動力裝置I 一側安裝有輸送管2,輸送管2貫穿底架4并與頂柱11連接,頂柱11上方固定安裝有立柱10,底架4上方周圍安裝有圍欄3,在圍欄3內部的上方位置設置有擋板7,圍欄3上表面設開口 5,立柱10貫穿擋板7延伸至開口 6處。
[0005]進一步,所述的立柱10與擋板7接觸表面設置上彈性墊圈9,頂柱11與底架4接觸表面分別設置下彈性墊圈12。
[0006]進一步,所述的立柱10表面設有防護墊圈7。
[0007]進一步,所述的輸送管2末端連接有軟管13,軟管13通過掛鉤9掛置于圍欄3內部一側。
[0008]進一步,所述的頂柱11數量為2-4個。
[0009]進一步,所述的圍欄3上表面通過螺栓14固定于圍欄3 —側。
[0010]進一步,所述的上彈性墊圈9、下彈性墊圈12由橡膠或彈簧制成。
[0011]進一步,所述的動力裝置I可為液壓泵或氣泵中的一種。
[0012]本發明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的有益效果:
[0013]I)在頂柱11周圍設置有圍欄3,圍欄3上表面通過螺栓14固定于圍欄3 —側,可對頂柱11進行防護、保養以及維修,輸送管2末端連接有軟管13,軟管13通過掛鉤9掛置于圍欄3內部一側,當輸送管2出現問題時,可通過打開螺栓14,將軟管13拉出進而進行輸送管2的檢查與維修,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0014]2)立柱10與擋板7接觸表面設置上彈性墊圈9,頂柱11與底架4接觸表面分別設置下彈性墊圈12,可對立柱10、頂柱11在上升和回落的過程中產生的沖擊力進行緩沖,有效提高立柱10、頂柱11的使用壽命,并在立柱10表面設有防護墊圈7,可防止車輛在立柱10表面通過時產生的壓力對其造成的損壞;
[0015]3)結構設計合理、構思新穎、操作便捷、占用空間小、工作效率高,工作更穩定、可
O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的使用狀態圖
[0018]圖3為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的俯視圖
[0019]圖中:動力裝置1、輸送管2、圍欄3、底架4、開口 5、防護墊圈6、擋板7、上彈性墊圈8、掛鉤9、立柱10、頂柱11、下彈性墊圈12、軟管13、螺栓14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實例1.
[0021]以下將結合附圖1、2、3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2]本發明由動力裝置1、輸送管2、圍欄3、底架4、開口 5、擋板7、上彈性墊圈8、掛鉤9、立柱10、頂柱11、下彈性墊圈12組成,具體為:動力裝置I 一側安裝有輸送管2,輸送管2貫穿底架4并與頂柱11連接,頂柱11上方固定安裝有立柱10,底架4上方周圍安裝有圍欄3,在圍欄3內部的上方位置設置有擋板7,圍欄3上表面設開口 5,立柱10貫穿擋板7延伸至開口 6處。所述的立柱10與擋板7接觸表面設置上彈性墊圈9,頂柱11與底架4接觸表面分別設置下彈性墊圈12。上彈性墊圈9、下彈性墊圈12由橡膠制成。頂柱11數量為2個。立柱10、頂柱11可由鋁合金制成,也可由高強度、低密度不銹鋼制成。動力裝置I可為液壓泵,液壓泵可為A7V160,其控制方式為DR恒壓控制或MA手動控制,采用先進的優先閥與負荷傳感全液壓轉向器形成,新系統可以按照轉向要求優先向其分配流量,無論負載大小、方向盤轉速高低均能保證供油充足,剩余部分可全部供給工作裝置回路使用,從而消除了由于轉向回路供油過多而造成功率損失,提高了系統效率,降低了液壓泵的工作壓力,動臂油缸采用標準系列80/4,液壓泵I排量為14ml/r,系統調定壓力為14MPa,滿足了動臂油缸舉升力和速度要求。
[0023]使用時:可在收費站或者小區等適當位置處埋入圍欄3、立柱10、頂柱11等其他部件,圍欄3上表面與路面相平,液壓泵與控制系統設置在收費亭或者門房內,通過控制液壓泵可進行調節頂柱11的上升與回落,進而帶動與其固定連接的立柱10上升與回落,控制車輛的通行與否,工作安全、可靠,而且占用空間較小,可有效防止強行通過車輛撞壞所設攔截裝置;上彈性墊圈9、下彈性墊圈12,可對立柱10、頂柱11在上升和回落的過程中產生的沖擊力進行緩沖,有效提聞兩者的使用壽命。
[0024]實例2.
[0025]本發明由動力裝置1、輸送管2、圍欄3、底架4、開口 5、防護墊圈6、擋板7、上彈性墊圈8、掛鉤9、立柱10、頂柱11、下彈性墊圈12、軟管13、螺栓14組成,其結構同實例I所述,所述的立柱10表面設有防護墊圈7。輸送管2末端連接有軟管13,軟管13通過掛鉤9掛置于圍欄3內部一側。圍欄3上表面通過螺栓14固定于圍欄3—側。頂柱11數量為4個。上彈性墊圈9、下彈性墊圈12由彈簧制成。動力裝置I可為氣泵。
[0026]使用方法:由氣泵產生動力可進行調節頂柱11的上升與回落,進而帶動與其固定連接的立柱10上升與回落,在立柱10表面設有防護墊圈7,可防止車輛在立柱10表面通過時產生的壓力對其造成的損壞;當輸送管2出現問題時,可通過打開螺栓14,將軟管13拉出進而進行輸送管2的檢查與維修,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主權項】
1.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由動力裝置(I)、輸送管(2)、圍欄(3)、底架(4)、開口(5)、防護墊圈(6)、擋板(7)、上彈性墊圈(8)、掛鉤(9)、立柱(10)、頂柱(11)、下彈性墊圈(12)、軟管(13)、螺栓(14)組成,其特征在于:動力裝置(I) 一側安裝有輸送管(2),輸送管(2)貫穿底架(4)并與頂柱(11)連接,頂柱(11)上方固定安裝有立柱(10),底架(4)上方周圍安裝有圍欄(3),在圍欄(3)內部的上方位置設置有擋板(7),圍欄(3)上表面設開口(5),立柱(10)貫穿擋板(7)延伸至開口(6)處。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10)與擋板(7)接觸表面設置上彈性墊圈(9),頂柱(11)與底架(4)接觸表面分別設置下彈性墊圈(12)。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10)表面設有防護墊圈(7)。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送管(2)末端連接有軟管(13),軟管(13)通過掛鉤(9)掛置于圍欄(3)內部一側。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柱(11)數量為2-4個。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圍欄(3)上表面通過螺栓(14)固定于圍欄(3) —側。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彈性墊圈(9)、下彈性墊圈(12)由橡膠或彈簧制成。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力裝置(I)可為液壓泵或氣泵中的一種。
【專利摘要】本發明一種用于車輛攔截地埋升降式控制裝置,由動力裝置(1)、輸送管(2)、圍欄(3)、底架(4)、開口(5)、防護墊圈(6)、擋板(7)、上彈性墊圈(8)、掛鉤(9)、立柱(10)、頂柱(11)組成,具體:動力裝置(1)一側安裝輸送管(2),輸送管(2)貫穿底架(4)與頂柱(11)連接,頂柱(11)上方固定安裝立柱(10),底架(4)上方周圍安裝圍欄(3),圍欄(3)內部上方設擋板(7),圍欄(3)上表面設開口(5),立柱(10)貫穿擋板(7)延伸至開口(6)處。有益效果:結構合理、構思新穎、操作便捷,占用空間小,工作效率高,滿足頂柱保養、維修要求,增加頂柱使用壽命,工作更穩定、可靠。
【IPC分類】E01F13/04
【公開號】CN104947616
【申請號】CN201410122537
【發明人】劉強
【申請人】劉強
【公開日】2015年9月30日
【申請日】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