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馬形橋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屬于橋梁領域長期以來有一種需要,即找到一種在水深,水面寬的江河、海洋上架設的投資少、施工簡單、工期短的橋梁,使被汪洋相隔的陸地連接起來。
就目前已有的各類橋梁看,跨度最大的莫過于懸索橋,但此橋的最大跨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從目前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看,單跨超不過4公里,隨著科學技術與材料科學的發展,此橋將有所發展,但無論如何也架不通,如廣東省的海安到海南島的這一較近水域。再就大跨度,多墩臺的鋼橋分析,此橋不僅在深水域的造價相當高,而且施工復雜。如果水位深度超過200米以上,很難得實現。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深水域、寬水面的橋梁,能夠解決上者之不足,能使相隔幾十里,上百里及以上的海洋彼岸的陸地連接起來。
本發明的基本結構是1.在需要架知的兩陸地中的任一地(或兩地或在橋梁通過線上有島嶼的地方)開一條(或者多條)新航道,在此新航道上架一橋,此橋叫馬頭橋。2.在兩陸地間的水面上架一適當寬度、永久性浮橋,此橋叫馬背橋,用馬背橋使兩陸地相連。3.在新開的航道與原水域圍成的島域上修一公路。該公路與馬頭橋、馬背橋、新航道四者成一系統。共同完成通車與過船的功能。見附圖。
圖1與圖2為短橋(5公里之內)方案。圖1、圖2為平、立面圖。A為甲岸公路,B為馬背橋,C為原水域與新開航道所圍成的島域,D為島域公路,E為馬頭橋,F為新開航道,G為乙岸公路。
圖3與圖4為長橋方案,圖3為平面圖,圖4為立體剖面圖。A為甲岸公路,B1、B2為馬背橋,C1、C3為新島域,D1、D2、D3、D4為島域公路,E1、E2、E3為馬頭橋,F1、F2、F3為新開的船舶航道,G為乙岸公路,H為橋梁通過線上的自然島嶼。
本發明的優點是用在水深、水面寬的水域上,造價低,工期短,施工簡單。
馬背橋的造價為U=k·L·SU-總投資L-馬背橋長度S-馬背橋寬度200元<K<400元馬頭橋在跨度不超過200米范圍內,造價不超過1000萬元,新開航道、土質若非巖石層,寬度在300m之內,深度在50m之內,每公里造價不超過2000萬元。
工期短的方面據估算,建造一座30公里-100公里的過海大橋在新開三條船舶道的情況下,動用5萬人力及相應配套機械,最多只需三年-5年。(包括生產馬背橋的工廠投入的工作人員、)施工簡單方面表現在馬背橋可在工廠制作,基本組裝成形,現場組裝簡單。馬頭橋跨度不超過200米,且又是單跨,一般橋梁建筑單位能夠承擔。新開挖的航道,更為一般民眾及一般機械、運輸車輛所能完成。
實施本發明的最好方式是馬頭橋的橋墩最好不要置于新航道的水域上,而置于新航道的斜坡之上。這樣可以避免橋墩遭受的船擊之災。
馬頭橋兩頭可由引橋組成,如果地形恰當,也可以不要引橋。
馬背橋兩端陸地上下坡,坡度可在20度之內取值。
馬背橋在一定的橋段范圍內最好由多段組裝而成,每段橋相互之間在水平方向應該能夠伸長與縮短,這主要是適應水漲水落時整個橋體有一定的伸長與收縮,從而保證橋與岸緊密結合。
應在橋兩頭與岸接觸的抬板上加裝一套軌道伸拉桿裝置,使橋體與岸不管水漲水落隨時在結合狀態。
馬背橋活動橋段最好位于大橋的兩端處。
馬背橋非伸長與收縮橋段應緊密串連起來,固定成一體,整體用錨樁,鐵鏈與河床固定起來,以免漂移。
馬背橋超過10公里以上,可在中間橋段兩側設立若干外加浮橋,作臨時停車或安置長久建筑物之用。
權利要求
1.適建于水面較寬且深的水域,特別是適建于跨海的形如馬體的橋梁、該橋梁有一條或多條船舶航道F和一座或多座高架于航道F之上的“馬頭橋”E,在“馬頭橋”與既定水域有一島域公路D,在既定水域上有一座或多座浮橋B,其特征是a、所述浮橋與既定水域兩岸相通。b、浮橋用鐵索與海底樁柱固定。c、浮橋的兩端有一軌道伸拉桿裝置,該裝置使浮橋兩端的橋面隨著水位的升降,始終保持與兩岸結合。d、浮橋由多節浮體組成,每節相互之間由推軌連接,推軌可以伸縮于浮體之中,從而保證整個橋體有一定的伸縮。
2.新開船舶航道F與既定水域相通。
專利摘要
本發明屬于橋梁領域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找到一種在海域中架設的橋梁。
文檔編號E01D1/00GK87103359SQ87103359
公開日1988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1987年9月8日
發明者孫又能 申請人:孫又能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