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及其逆作業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橋梁工程中,當在地質承載力好,達到350kpa基礎承載力以上時,明挖基礎是一種最常用的施工方法。特別是基巖外露的地層中,明挖基礎較樁基顯示出較大的經濟型,且施工方便。當遇到在水中基巖裸露,水中的明挖基礎周圍受施工擾動后,特別易于被水流沖刷,造成基礎下方脫空,穩定性下降,威脅著結構的安全。或者半山坡基巖外露時,采用擴大基礎,其抗水平滑坡推力的能力較樁基弱,結構的安全儲備不足。為解決安全上的問題,工程師常常采用樁基方案或者將明挖基礎埋置更深的基巖內,增加結構的安全性。若采用樁基方案,由于是直接在質地堅硬的巖石上打孔,打孔難度高,且容易擴孔,而基礎需要以樁作為支撐,對樁的強度要求高,且基礎不易施工。而采用將明挖基礎埋置在更深的基巖內,會在成本和施工周期上付出很大的代價。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采用明挖基礎,又能提高明挖基水平抗推能力,增加傾覆穩定性,又不至于將基礎埋置太深的明挖巖錨組合基礎及其逆作業施工方法。
本發明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逆作業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清除河底外露凸巖,開挖基坑;
步驟2:在基坑內綁扎鋼筋網,并在鋼筋網內預埋定位套筒,在綁扎好的鋼筋網上澆筑明挖承臺,并使明挖承臺上端面不高于定位套筒;
步驟3:在明挖承臺上通過定位套筒向明挖承臺底部基巖鉆孔,完成錨固孔的施工;
步驟4:將錨桿順著定位套筒插入各個錨固孔內,并在錨固孔內灌注錨桿砂漿,實現錨桿的錨固;
步驟5:將墩柱受力主筋與明挖承臺上相應位置的錨桿進行焊接,并綁扎墩身鋼筋籠,進行墩身混凝土施工;
步驟6:待墩身施工完成后,向基坑內回填混凝土至地面線,完成施工。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1中開挖基坑的過程如下:清除河底外露凸巖,基坑開挖至明挖承臺以上0.3m后,清除最后0.3m至新鮮弱風化基巖。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布置于明挖承臺上與墩柱受力主筋對應的位置,以及墩身左右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墩身混凝土施工后,利用耐久性混凝土對墩身兩側的定位套筒進行封堵。
本發明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其技術方案是:包括明挖承臺和錨桿,所述明挖承臺設置于基巖上,所述明挖承臺內預埋有定位套筒,所述明挖承臺底部的基巖內鉆設有與定位套筒相通的錨固孔,所述錨桿穿過所述定位套筒設置于所述錨固孔內,所述錨桿與定位套筒和錨固孔內壁之間填充有錨桿砂漿。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的頂部不低于明挖承臺上端面。
進一步的,所述錨桿為帶肋直鋼筋,所述錨桿的頂部與墩柱受力主筋焊接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布置于明挖承臺上與墩柱受力主筋對應的位置,以及墩身左右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墩身左右兩側的定位套筒頂部封堵有耐久性混凝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方法優先施工明挖承臺,再基于明挖承臺施工其余部件,有利于施工平臺的搭建。在明挖承臺內設置定位套筒,通過定位套筒定位后在鉆設錨固孔,相較于直接在基巖上鉆孔打樁更容易,且不易出現擴孔等現象。由于采用基巖對明挖承臺進行支撐,使明挖承臺能夠作為錨桿和墩身的支撐,而不需要是錨桿本身具備較高的強度,錨桿僅僅用來提高結構抗水平推力和增加傾覆穩定性即可,相對于巖錨基礎結構更簡單。錨桿采用直桿,并直接與墩柱受力主筋焊接,穩定性更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主視圖;
圖2-7為本發明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逆作業施工方法步驟1-6的施工示意圖。
圖中:1—明挖承臺,2—錨桿,3—定位套筒,4—錨桿砂漿,5—錨固孔,6—墩柱受力主筋,7—基巖,8—墩身,9—混凝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包括明挖承臺1、錨桿2,明挖承臺1設置于基巖7上,為鋼筋混凝土矩形結構,設計檢算指標如抗壓、抗推、抗傾覆等均滿足常規明挖基礎設計指標要求。明挖承臺1內預埋有定位套筒3,定位套筒3多為鋼管,作為錨桿鉆機施工的定位導向孔,其直徑較錨桿2大0.5~2cm。定位套筒3包括三組,中間一組呈環狀分布,中間一組定位套筒3與墩身8相對應,墩身8兩側各有一排定位套筒3。明挖承臺1底部的基巖7內鉆設有與定位套筒3相通的錨固孔5,錨桿2設置于定位套筒3和相通的錨固孔5內,并采用錨桿砂漿4固定。錨桿砂漿4具有硬化膨脹功能,能增強錨固性。而位于墩身8兩側的定位套筒3頂部注入耐久性混凝土,對內部的錨桿砂漿4進行封堵和保護。錨桿2為普通帶肋直鋼筋,錨桿2是提高結構抗水平推力和增加傾覆穩定性的安全儲備措施,錨桿2較傳統巖錨基礎配置少很多,根據基礎基巖的分化程度和危險級別,依據工程經驗配置鋼筋數量,錨固長度不小于35d。較優的,錨桿2鋼筋頂端可伸出明挖承臺1,與墩身8根部的墩柱受力主筋6焊接,增強上部墩身8與明挖承臺1的連接。
如圖2-7所示,一種明挖巖錨組合基礎逆作業施工方法過程如下:
步驟1:清除河底外露凸巖,基坑開挖至明挖承臺底以上0.3m,施工前準備,在明挖承臺1施工前清除最后0.3m至新鮮弱風化基巖;
步驟2:在基坑內綁扎鋼筋網,并在鋼筋網內預埋定位套筒,在綁扎好的鋼筋網上澆筑明挖承臺(要求滿口灌注),并使明挖承臺上端面不高于定位套筒;
步驟3:在明挖承臺上通過定位套筒向明挖承臺底部基巖鉆孔,完成錨固孔的施工。為保證錨固孔不被破壞,嚴禁采用動力沖擊型鉆孔設備。優先采用錨固產品配套施工設備或靜力水鉆鉆機;
步驟4:清除錨固孔5內粉塵等雜質,將錨桿順著定位套筒插入各個錨固孔內,并在錨固孔內灌注錨桿砂漿,實現錨桿的錨固。施工要求滿足產品的操作說明及相關行業標準,并在產品專業工程師指導下施工。為保證施工質量,施工前應進行原位拉拔試驗,保證錨固部位承載力不低于鋼筋抗拉承載力;
步驟5:將墩柱受力主筋與明挖承臺上相應位置的錨桿進行焊接,并綁扎墩身鋼筋籠,進行墩身混凝土施工;
步驟6:待墩身施工完成后,向基坑內回填混凝土至地面線,完成施工。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