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交通建設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道路立體交叉形式。
背景技術:
如今城市交通擁堵情況非常嚴重,尤其是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擁堵的關鍵點。目前,道路交叉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平面交叉,道路在同一個平面上相交,靠紅綠燈控制車輛行止,缺點是流量大就會造成堵塞;第二類是環形交叉,在路口中間設置一個面積較大的環島,車輛交織進入環道,繞島行駛,缺點是環形交叉占地面積大,車輛繞行要多次變道,流量大時會造成車輛無法變道而堵死,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第三類是半立體交叉,將一條道上的直行車輛通過跨線橋或地下通道從被交道路上方和下方通過,左轉彎車輛和被交道路的車輛還采用平面交叉紅綠燈控制,缺點是造了一座橋或一座地下通道只解決了一條道上直行車輛暢通,其他車輛流量大還會造成堵塞;第四類是全立體交叉,將平面沖突的車流分別安排在不同高程的道路上各自行駛,行車通暢,缺點是構造復雜,占地大,工程量和投資大,城市街道除了高架,而對某一個交叉點布設不現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道路立體交叉的形式,能夠在目前城市道路的某一個平面交叉口的一條道路上架一座多層跨線橋,將原平面交叉改為全立體交叉,解決城市交叉口擁堵的局面,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
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道路立體交叉形式是在原平面交叉口的經路上加設一座多層跨線橋跨過緯路,所述的跨線橋由跨線主橋、上層引橋、下層引橋、非機動車盤道、人行樓梯和人行棧道組成;其特征在于:跨線橋有上層是經路直行機動車道,下層是左轉彎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
作為優選,所述的一種道路立體交叉形式的跨線橋上層經路直行機動車道由兩端上層引橋連接跨線主橋上層橋面構成,經路的直行機動車從跨線橋上層通過。
作為優選,所述的一種道路立體交叉形式的跨線橋下層轉彎機動車道由兩端下層引橋連接跨線主橋下層橋面構成,經緯路的左轉彎機動車從跨線橋下層中間通過。
作為優選,所述的一種道路立體交叉形式的跨線橋下層非機動車道由兩端非機動車盤道連接跨線主橋下層橋面構成,非機動車從跨線橋下層的左轉彎機動車道右側通過。
作為優選,所述的一種道路立體交叉形式的跨線橋下層人行道由兩端人行樓梯和棧橋連接跨線主橋下層橋面構成,行人從跨線橋下層的非機動車道右側通過。
本發明具有下述優點:可以對原有城市道路的任何一個平面交叉口進行改造,改造工程動作不大,只是在原有道路上架一座橋;不必新增用地,不需政策處理;施工改造不需封閉道路,只是占用一條道路的小部分位置,對原有的交通不會影響很大;投資也不大;改造后的交叉口,能實現全立體交叉,車輛、行人不需要停止交會,能有效的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高通行速度和交通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整體示意圖。
圖2本發明的左視半剖面立體示意圖。
圖3本發明的正視半剖面立體示意圖。
圖中:經路1、跨線橋2、緯路3、經路直行車道11、經路右轉彎車道12、經路非機動車道13、經路人行道14、跨線主橋21、上層引橋22、下層引橋23、非機動車盤道24、人行樓梯25、人行棧道26、緯路直行機動車道31、緯路右轉彎機動車道32,緯路非機動車道33、緯路人行道34、上層橋面211、下層橋面21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見圖1、2、3,選一平面十字交叉口,在經路1上架設一座跨線橋2,跨過緯路3。所述的跨線橋2由跨線主橋21、上層引橋22、下層引橋23、非機動車盤道24、人行樓梯25和人行棧道26構成;所述的跨線主橋21有上層橋面211和下層橋面212。車輛行駛軌跡如下:經路1的直行車輛上跨線橋2的上層引橋22,過跨線主橋21的上層橋面211,從上層引橋22下;經路1的左轉彎車輛先走跨線橋2右邊的經路右轉彎車道12,然后左轉走下層引橋23,過跨線主橋21下層橋面212,再從下層引橋23下,隨即左轉走經路右轉彎車道12轉進緯路3:緯路3的直行車輛直接走地面緯路直行機動車道31通過;緯路3的左轉彎車輛先走緯路右轉彎車道32,轉到經路1后即左轉調頭走下層引橋23,過跨線主橋21走下層橋面212,再從下層引橋23下,直行到經路1;經路1非機動車走經路非機動車道13到路口左彎鉆過經路右轉彎車道12,左轉走非機動車盤道24,過跨線主橋21的下層橋面212,再從非機動車盤道24下后右轉向緯路3,左轉向經路1;緯路3的左轉彎非機動車鉆過緯路右轉彎車道32,右轉走非機動車盤道24,過跨線主橋21的下層橋面212,再從非機動車盤道24下后左轉回頭向經路1;經路1行人鉆過經路右轉彎車道12,左轉上人行樓梯25,過跨線主橋21走下層橋面212,再從人行樓梯25下,去緯路3方向的走人行棧道26,去經路1的左轉回頭;緯路3行人鉆過緯路右轉彎車道32,上人行樓梯25,過跨線主橋21的下層橋面212,再從人行樓梯25下,去經路1方向的走人行棧道26左轉,去緯路3方向的右轉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