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包括安裝在對所施工現澆梁進行施工的掛籃底部的防護吊架和對掛籃與防護吊架進行連接的臨時連接裝置;掛籃包括主桁架、底模板和底部支撐架;底部支撐架位于底模板下方,底部支撐架包括多道下縱梁、前下橫梁和后下橫梁;防護吊架包括吊架骨架、安裝在吊架骨架底部的底部絕緣板和由安裝在吊架骨架四周外側壁上的側部絕緣板圍成的側部絕緣結構,吊架骨架包括多道縱向分配梁以及分別布設在多道縱向分配梁前后兩側上方的前橫梁和后橫梁,前橫梁吊在前下橫梁上,后橫梁吊在后下橫梁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拆裝方便、使用效果好,能解決現有防護棚架存在的多種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現澆梁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如今,跨越既有線路線的現澆梁施工項目較多,對于上跨既有線路線的現澆梁進行施工時,通常采用掛籃施工,掛籃施工過程中為確保下方所跨越的既有線路線運營安全,安全防護尤為重要。掛籃施工時,當所施工現澆梁的梁體底面與位于其下方的所跨越既有線路線的接觸網之間的垂直距離較近時,如何確保施工過程中所跨越既有西安路線運營安全、防止人員觸電是施工難點,再加上施工場地受限、施工工期短,施工難度非常大。
[0003]目前,對跨越公路、鐵路的現澆梁進行施工時,通常情況下采用防護棚架進行防護。如圖1所示,所施工現澆梁為上跨既有鐵路線的混凝土現澆梁1,混凝土現澆梁1與位于其下方的既有鐵路線的接觸網距離較近,混凝土現澆梁1的梁體底面與既有鐵路線的接觸網承力索之間的垂直距離僅為1.9m,而掛籃底部與接觸網承力索之間的垂直距離只有
0.7m,在既有鐵路線外側布設防護棚架12進行防護時,由于防護棚架12 —般采用鋼管柱、工字桁梁或貝雷梁進行搭建,雖具有能有效防止高空墜物、防止接觸網高壓電觸電對人的傷害等優點,但施工時存在跨度大、耗材多、搭設和拆除難度大、安全系數低且成本高、需要天窗點并封鎖施工、施工周期長等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拆裝方便、使用效果好,能解決現有防護棚架存在的跨度大、耗材多、搭設和拆除難度大、安全系數低且成本高、施工周期長等問題。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在對所施工現澆梁進行施工的掛籃底部的防護吊架和對所述掛籃與所述防護吊架進行連接的臨時連接裝置,所施工現澆梁為跨越既有鐵路線的混凝土現澆梁,且混凝土現澆梁位于所述既有鐵路線上方;所述掛籃位于混凝土現澆梁的已澆筑梁段前端,所述掛籃包括安裝于所述已澆筑梁段的梁體頂部的主桁架、位于所述已澆筑梁段的梁體底部的底模板和對底模板進行支撐的底部支撐架,所述底模板位于主桁架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架位于底模板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架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下縱梁以及分別位于多道所述下縱梁前后兩側下方的前下橫梁和后下橫梁,所述下縱梁沿混凝土現澆梁的縱橋向布設,所述前下橫梁和后下橫梁均沿混凝土現澆梁的橫橋向布設;所述防護吊架包括吊架骨架、安裝在所述吊架骨架底部的底部絕緣板和由安裝在所述吊架骨架四周外側壁上的側部絕緣板圍成的側部絕緣結構,所述側部絕緣結構位于底部絕緣板上方且其與底部絕緣板組成布設在所述吊架骨架外側的外側絕緣結構;所述吊架骨架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縱向分配梁以及分別布設在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前后兩側上方的前橫梁和后橫梁,所述縱向分配梁沿混凝土現澆梁的縱橋向布設,所述前橫梁和后橫梁均沿混凝土現澆梁的橫橋向布設,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沿混凝土現澆梁的橫橋向由左至右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橫梁位于前下橫梁的正下方且其通過前側吊桿或前側吊索吊在前下橫梁上,所述后橫梁位于后下橫梁的正下方且其通過后側吊桿或后側吊索吊在后下橫梁上;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中位于最左側的縱向分配梁為左側分配梁,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中位于最右側的縱向分配梁為右側分配梁,所述臨時連接裝置包括多根連接于所述左側分配梁與所述掛籃之間的左側連接桿和多根連接于所述右側分配梁與所述掛籃之間的右側連接桿。
[0006]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均與底模板呈平行布設。
[0007]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上由前至后設置有多個方木,多個所述方木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
[0008]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多個所述方木上平鋪有一層腳手板。
[0009]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多個所述方木沿混凝土現澆梁的橫橋向布設,所述腳手板的頂面與前橫梁和后橫梁的頂面相平齊。
[0010]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底部平鋪有一層底鋼板,所述底部絕緣板平鋪在所述底鋼板底部。
[0011]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底鋼板上設置有一層防水層。
[0012]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側部絕緣結構的高度為Im?1.5m ;所述側部絕緣板的內側均設置有一層側鋼板,所述側鋼板固定在所述吊架骨架的外側壁上,所述側部絕緣板通過多個緊固螺栓固定在所述側鋼板上。
[0013]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所述主桁架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左側縱梁和右側縱梁,所述左側縱梁和所述右側縱梁均呈水平布設,多根所述左側連接桿的上端均固定在左側縱梁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所述左側分配梁上,多根所述右側連接桿的上端均固定在所述右側縱梁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所述右側分配梁上;所述縱向分配梁為槽鋼;所述前橫梁和后橫梁均由兩個呈平行布設的槽鋼組成;所述左側連接桿和所述右側連接桿均為呈豎直向布設的豎向連桿,所述豎向連桿為槽鋼或鋼管。
[0014]上述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是:多根所述左側連接桿上由上至下設置有多道左側縱向連桿,多道所述左側連接桿通過多道所述左側縱向連桿緊固連接為一體并形成左側連接架,多道所述左側縱向連桿均呈水平布設;多根所述右側連接桿上由上至下設置有多道右側縱向連桿,多道所述右側連接桿通過多道所述右側縱向連桿緊固連接為一體并形成右側連接架,多道所述右側縱向連桿均呈水平布設;所述左側連接架和所述右側連接架外側均安裝有鋼絲密目網。
[0015]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6]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投入成本較低,由對所施工現澆梁進行施工的掛籃底部的防護吊架和對掛籃與防護吊架進行連接的臨時連接裝置組成。
[0017]2、所采用的防護吊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拆裝方便、使用效果好,防護吊架中的承重橫梁(具體是前橫梁和后橫梁)位于縱向分配梁上方,使得防護吊架與下方所跨越既有鐵路的接觸網之間的安全距離大幅增大,同時防護吊架與掛籃的底模板呈平行布設,不僅有利于排水,而且能進一步增大防護吊架與下方所跨越既有鐵路的接觸網之間的安全距離
[0018]3、所采用防護吊架結構的前橫梁和后橫梁與縱向分配梁之間連接方便、可靠,能有效提高防護吊架結構的整體剛度和連接強度。
[0019]4、所采用防護吊架結構的底部和側部均采用絕緣板進行封閉,同時在底部絕緣板底部設置有一層底鋼板,在側部絕緣板內側設置有一層側鋼板,并且底部絕緣板與底鋼板之間以及側部絕緣板與側鋼板之間均通過緊固螺栓進行連接,不僅拆裝方便,且連接可靠,封閉效果好,能保證防護吊架的防護效果。
[0020]5、底鋼板上設置有一層防水層,防水層鋪裝簡便,并能保證防護吊架的防護效果。
[0021]6、使用效果好且實用價值高,在掛籃底部通過臨時連接裝置安裝防護吊架,并對防護吊架周圍進行絕緣密封,具有防水、防電、防火,防墜物等作用,實際施工時,防護吊架與掛籃連接為一體,隨同掛籃一起前移。并且,防護吊架安裝簡便,無須在既有線上空作業,能減少在天窗封鎖施工,并能有效降低觸電風險和對運營線造成的安全隱患,具有施工便捷、施工速度快、耗材少、成本低、安全防護效果好、施工過程安全可靠等特點,能有效確保既有鐵路線的運營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實用新型與防護棚架相比,從材料、工藝、措施、成本上均優于大跨度防護棚架,更實用、經濟、安全。
[0022]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拆裝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決現有防護棚架存在的跨度大、耗材多、搭設和拆除難度大、安全系數低且成本高、施工周期長等問題。
[0023]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現有防護棚架的防護狀態示意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0026]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7]附圖標記說明:
[0028]I一混凝土現饒梁;2—左側縱向連桿;3_1—主析架;
[0029]3-2—底模板;3-3—下縱梁;3-4—前下橫梁;
[0030]3-5—后下橫梁; 4-1 一縱向分配梁;4-2—底部絕緣板;
[0031]4-3—前橫梁; 4-4 一后橫梁; 5—前側吊桿;
[0032]6一后側吊桿;7—左側連接桿; 8一方木;
[0033]9一腳手板;10—左側縱梁; 12—防護棚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34]如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安裝在對所施工現澆梁進行施工的掛籃底部的防護吊架和對所述掛籃與所述防護吊架進行連接的臨時連接裝置,所施工現澆梁為跨越既有鐵路線的混凝土現澆梁1,且混凝土現澆梁I位于所述既有鐵路線上方。所述掛籃位于混凝土現澆梁I的已澆筑梁段前端,所述掛籃包括安裝于所述已澆筑梁段的梁體頂部的主桁架3-1、位于所述已澆筑梁段的梁體底部的底模板3-2和對底模板3-2進行支撐的底部支撐架,所述底模板3-2位于主桁架3-1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架位于底模板3-2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架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下縱梁3-3以及分別位于多道所述下縱梁3-3前后兩側下方的前下橫梁3-4和后下橫梁3-5,所述下縱梁3-3沿混凝土現澆梁I的縱橋向布設,所述前下橫梁3-4和后下橫梁3-5均沿混凝土現澆梁I的橫橋向布設。所述防護吊架包括吊架骨架、安裝在所述吊架骨架底部的底部絕緣板4-2和由安裝在所述吊架骨架四周外側壁上的側部絕緣板圍成的側部絕緣結構,所述側部絕緣結構位于底部絕緣板4-2上方且其與底部絕緣板4-2組成布設在所述吊架骨架外側的外側絕緣結構。所述吊架骨架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縱向分配梁4-1以及分別布設在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前后兩側上方的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所述縱向分配梁4-1沿混凝土現澆梁I的縱橋向布設,所述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均沿混凝土現澆梁I的橫橋向布設,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沿混凝土現澆梁I的橫橋向由左至右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橫梁4-3位于前下橫梁3-4的正下方且其通過前側吊桿5或前側吊索吊在前下橫梁3-4上,所述后橫梁4-4位于后下橫梁
3-5的正下方且其通過后側吊桿6或后側吊索吊在后下橫梁3-5上。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
4-1中位于最左側的縱向分配梁4-1為左側分配梁,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中位于最右側的縱向分配梁4-1為右側分配梁,所述臨時連接裝置包括多根連接于所述左側分配梁與所述掛籃之間的左側連接桿7和多根連接于所述右側分配梁與所述掛籃之間的右側連接桿。
[0035]本實施例中,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均與底模板3-2呈平行布設。
[0036]實際施工時,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上由前至后設置有多個方木8,多個所述方木8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
[0037]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方木8上平鋪有一層腳手板9。
[0038]并且,所述腳手板9為竹膠板。
[0039]實際布設安裝時,多個所述方木8沿混凝土現澆梁I的橫橋向布設,所述腳手板9的頂面與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的頂面相平齊。
[0040]本實施例中,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底部平鋪有一層底鋼板,所述底部絕緣板4-2平鋪在所述底鋼板底部。
[0041]并且,所述底鋼板的板厚為3mm。所述底部絕緣板4-2通過多個緊固螺栓固定在所述底鋼板上。
[0042]本實施例中,所述側部絕緣板的內側均設置有一層側鋼板,所述側鋼板固定在所述吊架骨架的外側壁上,所述側部絕緣板通過多個緊固螺栓固定在所述側鋼板上。并且,所述側鋼板的板厚為3mm。
[0043]本實施例中,所述底鋼板上設置有一層防水層。
[0044]本實施例中,所述側部絕緣結構的高度為Im?1.5m。
[0045]實際施工時,所述縱向分配梁4-1為槽鋼。所述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均由兩個呈平行布設的槽鋼組成。
[0046]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連接桿7和所述右側連接桿的上端均通過連接螺栓固定在所述掛籃上。因而,實際拆裝非常簡便,并且連接可靠。
[0047]本實施例中,所述主桁架3-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左側縱梁10和右側縱梁,所述左側縱梁10和所述右側縱梁均呈水平布設,多根所述左側連接桿7的上端均固定在左側縱梁10或主桁架3-1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所述左側分配梁上,多根所述右側連接桿的上端均固定在所述右側縱梁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所述右側分配梁上。
[0048]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連接桿7和所述右側連接桿均為呈豎直向布設的豎向連桿,所述豎向連桿為槽鋼或鋼管。
[0049]實際施工時,多根所述左側連接桿7上由上至下設置有多道左側縱向連桿2,多道所述左側連接桿7通過多道所述左側縱向連桿2緊固連接為一體并形成左側連接架,多道所述左側縱向連桿2均呈水平布設;多根所述右側連接桿上由上至下設置有多道右側縱向連桿,多道所述右側連接桿通過多道所述右側縱向連桿緊固連接為一體并形成右側連接架,多道所述右側縱向連桿均呈水平布設。所述左側連接架和所述右側連接架外側均安裝有鋼絲密目網。
[0050]本實施例中,所述前下橫梁3-4通過鋼吊帶吊掛在主桁架3-1上,所述后下橫梁3-5通過鋼吊帶吊掛在主桁架3-1或所述已澆筑梁段上;
[005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在對所施工現澆梁進行施工的掛籃底部的防護吊架和對所述掛籃與所述防護吊架進行連接的臨時連接裝置,所施工現澆梁為跨越既有鐵路線的混凝土現澆梁(1),且混凝土現澆梁(1)位于所述既有鐵路線上方;所述掛籃位于混凝土現澆梁(1)的已澆筑梁段前端,所述掛籃包括安裝于所述已澆筑梁段的梁體頂部的主桁架(3-1)、位于所述已澆筑梁段的梁體底部的底模板(3-2)和對底模板(3-2)進行支撐的底部支撐架,所述底模板(3-2)位于主桁架(3-1)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架位于底模板(3-2)下方,所述底部支撐架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下縱梁(3-3)以及分別位于多道所述下縱梁(3-3)前后兩側下方的前下橫梁(3-4)和后下橫梁(3-5),所述下縱梁(3-3)沿混凝土現澆梁(1)的縱橋向布設,所述前下橫梁(3-4)和后下橫梁(3-5)均沿混凝土現澆梁(1)的橫橋向布設;所述防護吊架包括吊架骨架、安裝在所述吊架骨架底部的底部絕緣板(4-2)和由安裝在所述吊架骨架四周外側壁上的側部絕緣板圍成的側部絕緣結構,所述側部絕緣結構位于底部絕緣板(4-2)上方且其與底部絕緣板(4-2)組成布設在所述吊架骨架外側的外側絕緣結構;所述吊架骨架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縱向分配梁(4-1)以及分別布設在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前后兩側上方的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所述縱向分配梁(4-1)沿混凝土現澆梁(1)的縱橋向布設,所述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均沿混凝土現澆梁(1)的橫橋向布設,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沿混凝土現澆梁(1)的橫橋向由左至右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橫梁(4-3)位于前下橫梁(3-4)的正下方且其通過前側吊桿(5)或前側吊索吊在前下橫梁(3-4)上,所述后橫梁(4-4)位于后下橫梁(3-5)的正下方且其通過后側吊桿(6)或后側吊索吊在后下橫梁(3-5)上;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中位于最左側的縱向分配梁(4-1)為左側分配梁,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中位于最右側的縱向分配梁(4-1)為右側分配梁,所述臨時連接裝置包括多根連接于所述左側分配梁與所述掛籃之間的左側連接桿(7)和多根連接于所述右側分配梁與所述掛籃之間的右側連接桿。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均與底模板(3-2)呈平行布設。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上由前至后設置有多個方木(8),多個所述方木(8)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方木(8)上平鋪有一層腳手板(9)。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方木(8)沿混凝土現澆梁(1)的橫橋向布設,所述腳手板(9)的頂面與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的頂面相平齊。
6.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多道所述縱向分配梁(4-1)底部平鋪有一層底鋼板,所述底部絕緣板(4-2)平鋪在所述底鋼板底部。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鋼板上設置有一層防水層。
8.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絕緣結構的高度為lm?1.5m ;所述側部絕緣板的內側均設置有一層側鋼板,所述側鋼板固定在所述吊架骨架的外側壁上,所述側部絕緣板通過多個緊固螺栓固定在所述側鋼板上。
9.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桁架(3-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左側縱梁(10)和右側縱梁,所述左側縱梁(10)和所述右側縱梁均呈水平布設,多根所述左側連接桿(7)的上端均固定在左側縱梁(10)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所述左側分配梁上,多根所述右側連接桿的上端均固定在所述右側縱梁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所述右側分配梁上;所述縱向分配梁(4-1)為槽鋼;所述前橫梁(4-3)和后橫梁(4-4)均由兩個呈平行布設的槽鋼組成;所述左側連接桿(7)和所述右側連接桿均為呈豎直向布設的豎向連桿,所述豎向連桿為槽鋼或鋼管。
10.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上跨既有鐵路現澆梁掛籃施工用防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左側連接桿(7)上由上至下設置有多道左側縱向連桿(2),多道所述左側連接桿(7)通過多道所述左側縱向連桿(2)緊固連接為一體并形成左側連接架,多道所述左側縱向連桿(2)均呈水平布設;多根所述右側連接桿上由上至下設置有多道右側縱向連桿,多道所述右側連接桿通過多道所述右側縱向連桿緊固連接為一體并形成右側連接架,多道所述右側縱向連桿均呈水平布設;所述左側連接架和所述右側連接架外側均安裝有鋼絲密目網。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4199183SQ201420649374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日
【發明者】魏云, 武群虎, 余文元, 黃克誠, 郭款, 王亞軍, 喻敬賢 申請人:中鐵二十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