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包括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滑移裝置、牽引裝置、滑移軌道及千斤頂Ⅰ;主支撐架支撐側模,副支撐架與主支撐架連接并支撐主支撐架;滑移裝置包括支撐臺及連接在支撐臺底部的滾動機構,滑移軌道設在支撐梁上,牽引裝置驅動滾動機構沿滑移軌道運動;千斤頂Ⅰ設在支撐梁上并位于滑移裝置的兩側;箱梁澆筑時,對千斤頂Ⅰ進行頂升操作,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脫離,混凝土的重力由側模依次傳至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最終由千斤頂Ⅰ承擔;達到拆模條件時,拆除箱梁底模與側模間的連接螺栓,對千斤頂Ⅰ進行降落操作,使副支撐架下降從而與支撐臺接觸且由支撐臺承載,在牽引裝置的帶動下將側模整體移至下一跨。
【專利說明】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架現澆箱梁輔助系統,特別涉及一種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我國新建鐵路、公路中橋梁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山嶺地區橋梁由于受長大隧道工期的影響,預制架設不能滿足工期要求,現澆箱梁逐步增加。支架現澆箱梁作為原位現澆箱梁的一種,因其受力明確、操作簡單,在施工現場使用的頻率很高。支架現澆箱梁模板采用組合定型鋼模板,內模一般采用散拼式內模,側模底部增加支架,使之整體受力。現有技術中,支架現澆箱梁模板從一跨移至下一跨時采用模板分節拆卸,并用吊車從箱梁上吊下裝車運至下一跨,然后用吊車再次拼裝。但是該方法費時費力、施工效率低下,而且在實際現場施工過程中,由于橋梁施工便道一般僅有一側,便道另一側側模拆卸時受已燒筑翼緣板的影響吊車無法吊卸,因而缺乏吊車操作空間,無法進行操作,如增加為兩側便道,投入較大,工效慢。
[0003]因此,就需要一種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操作簡單,移動側模時無需大量吊裝設備和運輸設備進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的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操作簡單,移動側模時無需大量吊裝設備和運輸設備進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的成本。
[0005]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包括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滑移裝置、牽引裝置、滑移軌道及千斤頂I ;所述主支撐架支撐側模,所述副支撐架與主支撐架連接并支撐主支撐架;所述滑移裝置包括支撐臺及連接在支撐臺底部的滾動機構,所述滑移軌道設在支撐梁上,所述牽引裝置驅動滾動機構沿滑移軌道運動;所述千斤頂I設在支撐梁上并位于滑移裝置的兩側,所述千斤頂I頂升副支撐架時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脫離,所述千斤頂I與副支撐架底部脫離時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抵接。
[0006]進一步,所述側模包括腹板模和翼板模,所述主支撐架包括支撐腹板模的主梁I及支撐翼板模且與主梁I鉸接的主梁II。
[0007]進一步,所述滑移系統還包括千斤頂II,所述千斤頂II的底部與副支撐架的頂部連接、頂部與主梁II的底部連接。
[0008]進一步,所述千斤頂II的頂部通過球形鉸鏈與主梁II的底部連接。
[0009]進一步,所述副支撐架包括頂部橫梁1、底部橫梁1、斜梁I及縱梁,所述頂部橫梁I及底部橫梁I的一端與主梁I連接、另一端通過縱梁相連接,所述斜梁I兩端分別連接頂部橫梁I及底部橫梁I,連接在同一所述頂部橫梁I的縱梁至少設置兩根且交叉相連。
[0010]進一步,所述支撐臺為由橫梁II及橫梁III相互對接形成的方形框架,所述橫梁II與滑移軌道平行,所述橫梁II與橫梁III垂直;所述方形框架內還設有至少兩根交叉相連的斜梁II,所述斜梁II兩端分別與方形框架對角端的橫梁II連接;所述滾動機構連接在方形框架的四個邊角處。
[0011]進一步,所述滾動機構包括滾輪和輪架,所述滾輪與滑移軌道相配合而實現滑動;所述輪架包括頂板和側板,所述頂板與支撐臺底部連接,所述滾輪固定在兩側板之間;所述滾輪中心設有輪軸,所述輪軸與兩側板連接。
[0012]進一步,每一滑動機構至少設置兩個滾輪。
[0013]進一步,所述牽引裝置包括卷揚機及拉繩,所述拉繩與支撐臺連接。
[0014]進一步,所述千斤頂I為螺旋千斤頂。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箱梁澆筑時,對千斤頂I進行頂升操作,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脫離,混凝土的重力由側模依次傳至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最終由千斤頂I承擔;達到拆模條件時,拆除箱梁底模與側模間的連接螺栓,對千斤頂I進行降落操作,使副支撐架下降從而與支撐臺接觸且由支撐臺承載,副支撐架的下降同時帶動主支撐架和側模的下降,在牽引裝置的帶動下滑移裝置沿滑移軌道運動并將側模整體移至下一跨;本實用新型操作簡單,移動側模時無需大量吊裝設備和運輸設備進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的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滑移裝置的俯視圖;
[0019]圖3為圖1中A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滑移裝置的俯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包括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滑移裝置、牽引裝置(圖中未示出)、滑移軌道6及千斤頂I 7 ;所述主支撐架支撐側模,所述副支撐架與主支撐架連接并支撐主支撐架;所述滑移裝置包括支撐臺51及連接在支撐臺51底部的滾動機構52,所述滑移軌道6設在支撐梁9上,所述牽引裝置驅動滾動機構52沿滑移軌道6運動;所述千斤頂I 7設在支撐梁9上并位于滑移裝置的兩側,所述千斤頂I 7頂升副支撐架時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51脫離,所述千斤頂I 7與副支撐架底部脫離時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51抵接;主支撐架、副支撐架及支撐臺51均可由型鋼組合而成,具有足夠的剛度、強度,保證承載性能;滑移軌道6可為工字鋼;支撐梁9為澆筑箱梁時支撐底模I及支架的支撐架,千斤頂I 7、滑移軌道6均設在支撐梁9上;側模與底模I采用螺栓連接,并保證底模I板厚度與加勁肋高度之和比側模板厚度與加勁肋高度之和大4cm左右;箱梁澆筑時,對千斤頂
I7進行頂升操作,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51脫離,混凝土的重力由側模依次傳至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最終由千斤頂I 7承擔;達到拆模條件時,拆除箱梁底模I與側模間的連接螺栓,對千斤頂I 7進行降落操作,使副支撐架下降從而與支撐臺51接觸且由支撐臺51承載,副支撐架的下降同時帶動主支撐架和側模的下降,在牽引裝置的帶動下滑移裝置沿滑移軌道6運動并將側模整體移至下一跨。
[0021]本實施例中,所述側模包括腹板模21和翼板模22,所述主支撐架包括支撐腹板模21的主梁I 31及支撐翼板模22且與主梁I 31鉸接的主梁II 32 ;主支撐架頂部抵接側模底部以整體受力,保證支撐效果;主支撐架采用兩段梁式,主梁I 31和主梁II 32可進行小幅度轉動以適應腹板模21和翼板模22的連接角度,增強主支撐架的通用性,同時使主支撐架具有較好的緩沖性能,延長本系統的使用壽命。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滑移系統還包括千斤頂II 8,所述千斤頂II 8的底部與副支撐架的頂部連接、頂部與主梁II 32的底部連接;千斤頂II 8與兩段梁式主支撐架配合,牢固支撐主支撐架的同時便于調節主梁I 31和主梁II 32的夾角;副支撐架與主梁II 32之間的空間由千斤頂II 8進行調節;千斤頂II 8可與千斤頂I 7的結構相同,同時考慮到角度調節的準確性,千斤頂II 8的頂部通過球形鉸鏈與主梁II 32的底部連接。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副支撐架包括頂部橫梁I 41、底部橫梁I 42、斜梁I 43及縱梁44,所述頂部橫梁I 41及底部橫梁I 42的一端與主梁I 31連接、另一端通過縱梁44相連接,所述斜梁I 43兩端分別連接頂部橫梁I 41及底部橫梁I 42,連接在同一所述頂部橫梁I 41的縱梁44設置兩根且交叉相連;各梁之間可采用螺栓進行連接;該結構的副支撐架具有較為穩定的支撐效果。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臺51為由橫梁II 511及橫梁III相互對接形成的方形框架,所述橫梁II 511與滑移軌道6平行,所述橫梁II 511與橫梁III 512垂直;所述方形框架內還設有兩根交叉相連的斜梁II 513,所述斜梁II 513兩端分別與方形框架對角端的橫梁II 511連接;所述滾動機構52連接在方形框架的四個邊角處;各梁之間可采用螺栓進行連接;該結構的支撐臺51具有較為穩定的支撐效果。
[0025]本實施例中,所述滾動機構52包括滾輪521和輪架,所述滾輪521與滑移軌道6相配合而實現滑動;所述輪架包括頂板522a和側板522b,所述頂板522a與支撐臺51底部連接,所述滾輪521固定在兩側板522b之間;所述滾輪521中心設有輪軸523,所述輪軸523與兩側板522b連接;圖3為圖1中A處放大圖,滾輪521沿滑移軌道6運動,走行穩定;本實施例中,每一滑動機構設置兩個滾輪521,每一支撐臺51下即具有八個滾輪521,有利于防止脫離軌道,保持走行的穩定性。
[0026]本實施例中,所述牽引裝置包括卷揚機及拉繩,所述拉繩與支撐臺51連接;牽引裝置可以固定在支撐梁9上;卷揚機及拉繩的配合實現側模轉移的施工現場全機械化,操作簡便且有利于降低施工危險。
[0027]本實施例中,所述千斤頂I 7為螺旋千斤頂,由人力通過螺旋副傳動,螺桿或螺母套筒作為頂舉件,靠螺紋自鎖作用支持重物,其構造簡單,并且有利于進行緩慢升降操作,保證操作的穩定性。
[0028]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撐架、副支撐架、滑移裝置、牽引裝置、滑移軌道及千斤頂I ;所述主支撐架支撐側模,所述副支撐架與主支撐架連接并支撐主支撐架;所述滑移裝置包括支撐臺及連接在支撐臺底部的滾動機構,所述滑移軌道設在支撐梁上,所述牽引裝置驅動滾動機構沿滑移軌道運動;所述千斤頂I設在支撐梁上并位于滑移裝置的兩側,所述千斤頂I頂升副支撐架時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脫離,所述千斤頂I與副支撐架底部脫離時使副支撐架與支撐臺抵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模包括腹板模和翼板模,所述主支撐架包括支撐腹板模的主梁I及支撐翼板模且與主梁I鉸接的主梁II。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系統還包括千斤頂II,所述千斤頂II的底部與副支撐架的頂部連接、頂部與主梁II的底部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頂II的頂部通過球形鉸鏈與主梁II的底部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撐架包括頂部橫梁1、底部橫梁1、斜梁I及縱梁,所述頂部橫梁I及底部橫梁I的一端與主梁I連接、另一端通過縱梁相連接,所述斜梁I兩端分別連接頂部橫梁I及底部橫梁I,連接在同一所述頂部橫梁I的縱梁至少設置兩根且交叉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臺為由橫梁II及橫梁III相互對接形成的方形框架,所述橫梁II與滑移軌道平行,所述橫梁II與橫梁III垂直;所述方形框架內還設有至少兩根交叉相連的斜梁II,所述斜梁II兩端分別與方形框架對角端的橫梁II連接;所述滾動機構連接在方形框架的四個邊角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機構包括滾輪和輪架,所述滾輪與滑移軌道相配合而實現滑動;所述輪架包括頂板和側板,所述頂板與支撐臺底部連接,所述滾輪固定在兩側板之間;所述滾輪中心設有輪軸,所述輪軸與兩側板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每一滑動機構至少設置兩個滾輪。
9.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裝置包括卷揚機及拉繩,所述拉繩與支撐臺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現澆箱梁側模滑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頂I為螺旋千斤頂。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3923919SQ201420359565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日
【發明者】侯代影, 郝汝忠, 蘇彥喜 申請人:中鐵十七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