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包括橋梁墩臺(1)、橋梁護欄(2)、吊索(3)、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局部加強件(7)、編織網(8)、腳手板(9)。吊索(3)從橫向鋼管(4)的內部連續穿過,兩端與橋梁護欄(2)固定連接,在橫向鋼管(4)的兩端設置有局部加強件(7),吊索(3)及橫向鋼管(4)垂直于橋梁縱向,沿著橋梁縱向間隔布置,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分別與橫向鋼管(4)垂直和斜向交叉布置,編織網(8)滿設并綁扎固定于吊索(3)及橫向鋼管(4)的內側,編織網(8)與吊索(3)及橫向鋼管(4)共同形成密閉的高空腳手架。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穩定可靠,使用經濟,自重輕,工作面積大,便于多工作面同步施工,搭拆方便,無需大型機械,為高空橋梁檢測與加固提供了簡單有效的工作平臺。
【專利說明】—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屬于橋梁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橋梁在交通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建有數十萬座各種橋梁,包括公路橋梁、鐵路橋梁、人行橋梁等。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現有的橋梁常常面臨檢測與加固的需要,其檢測與加固通常以施工腳手架作為作業平臺。最常見的施工腳手架形式為滿堂腳手架,這種腳手架對橋下凈空在5m以內橋梁尚且切實可行,但對于橋下凈空5m以上的高空橋梁及橋下存在深水、或鐵路、公路等下部交通的橋梁,該種形式的施工腳手架難以適用。對于上述既有高空橋梁的檢測與加固,目前的高空腳手架主要有:(I)橋梁檢測車;(2)移動掛籃。采用橋梁檢測車進行高空橋梁的檢測與加固時,其工作面為點式,工作面積小,工作難以展開,對于橋面較寬的橋梁(如大于20m),檢測車難以達到橋梁內側面,其可承擔的施工人員、材料、設備重量十分有限,工作費時費力,且橋梁檢測車的設備成本高、臺班費用高。采用移動掛籃進行高空橋梁的檢測與加固時,其工作面為條帶形,較橋梁檢測車工作面增大,但仍然局限于狹窄的工作面,掛籃自重大,承重能力低,縱向移動難度大,且容易發生傾覆安全事故。
[0003]對于高空橋梁的檢測與加固,高空腳手架(如橋梁檢測車、移動掛籃)的搭設常常對工程造價和工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高空腳手架的費用甚至超過工程本身的直接費用。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簡單有效的橋梁高空腳手架,是高空橋梁檢測與加固的一個關鍵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其利用抗拉能力強的吊索與截面剛度大的空心鋼管相結合作為主要受力體系,利用輕質的編織網與腳手板作為局部傳力構件,組成質量輕、工作面大、空間封閉的高空腳手架。其搭設方法,通過化整為零,自上而下,以現有橋梁作為承重結構,依次以先安裝的構件為工作平臺,安裝后繼構件,逐漸形成高空腳手架。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包括橋梁墩臺、橋梁護欄、吊索、橫向鋼管、縱向鋼管、斜向鋼管、局部加強件、編織網、腳手板。其特征在于吊索從空心的橫向鋼管的內部連續穿過,吊索穿過橫向鋼管之后轉向伸至橋梁護欄,兩端與橋梁護欄固定連接,在橫向鋼管的兩端設置有局部加強件,對橫向鋼管的端部進行加強,吊索及橫向鋼管垂直于橋梁縱向,沿著橋梁縱向間隔布置,布置間距0.5m?2.0m,縱向鋼管、斜向鋼管分別與橫向鋼管垂直和斜向交叉布置,橫向鋼管、縱向鋼管、斜向鋼管兩兩之間在相互交點處通過金屬扣件連接,以加強作業平臺的穩定性,編織網滿設并綁扎固定于吊索及橫向鋼管的內側,橫向鋼管在緊鄰橋梁墩臺處距離橋梁底面的凈距不大于0.5m,在其它位置處,距離橋梁底面的凈距1.8m?2.3m,編織網與吊索及橫向鋼管共同形成密閉的聞空腳手架。
[0006]所述的吊索的長度大于橫向鋼管的長度,吊索抗拉能力高,空心的橫向鋼管的截面剛度大,二者結合構成橋梁高空腳手架的主要受力體系,其分別提供整體承載和局部剛度的功能需求,局部加強件為金屬套管或金屬扣件,設置于橫向鋼管的兩端四周,其設置寬度IOmm?100mm,厚度不小于3mm。
[0007]所述的腳手板鋪設于橫向鋼管及編織網的內側,根據需要,可以局部鋪設或全部鋪設,腳手板為竹材、木材或復合材料制作。
[0008]所述的吊索和編織網為柔性鋼絲、纖維、復合材料制作,吊索通過索夾和御扣固定連接于橋梁護欄,編織網預留有進人孔。輕質的編織網與腳手板作為局部傳力構件,與吊索、橫向鋼管共同組成質量輕、工作面大、空間封閉的高空腳手架。
[0009]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其搭設方法通過化整為零,自上而下,以現有橋梁作為承重結構,依次以先安裝的構件為工作平臺,安裝后繼構件,逐漸形成高空腳手架,具體的說,利用現有橋梁結構為著力點,以牽引繩依次將各個吊索和橫向鋼管牽引安裝于橋梁兩側的橋梁護欄,以橫向鋼管為后繼工序的作業平臺,依次安裝縱向鋼管和斜向鋼管、編織網和腳手板,形成橋梁施工高空腳手架,其特征在于其步驟如下:
[0010]A、在橫向鋼管的兩端設置局部加強件;
[0011]B、將吊索從橫向鋼管的內部連續穿過,橫向鋼管固定于吊索的中部;
[0012]C、將吊索的一端與橋梁護欄固定連接,利用牽引繩牽引吊索的另一端,自橋梁下部牽引至另一側橋梁護欄,將吊索的另一端與另一側橋梁護欄固定連接;
[0013]D、循環以上A?C步驟,完成所有吊索和橫向鋼管的安裝;
[0014]E、以橫向鋼管為后繼工序的作業平臺,安裝縱向鋼管和斜向鋼管;
[0015]F、以橫向鋼管為后繼工序的作業平臺,安裝編織網和腳手板。
[0016]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中,柔性的吊索和空心的橫向鋼管二者結合構成橋梁高空腳手架的主要受力體系,其整體受力依靠高強度輕質的吊索承重,局部受力依靠空心的橫向鋼管提供局部的剛度,吊索與橫向鋼管的結合改變了傳統移動掛籃結構中笨重的型鋼或桁架結構,編織網與吊索及橫向鋼管共同形成密閉的高空腳手架。相對于傳統的橋梁檢測車、移動掛籃等高空腳手架,本實用新型可提供大型工作面,尤其是橋梁底部完整的的施工作業面,避免了施工過程中移動橋梁檢測車或移動掛籃的繁瑣工作。
[0017]在實施方法上,本實用新型采用化整為零,自上而下的思想。將整個高空腳手架拆分為不同的零部構件,利用現有橋梁作為著力點,依次以先安裝的構件為工作平臺,安裝后繼構件,完成整個高空腳手架的搭設,安裝過程無需大型機械設備,緩解了高空腳手架如橋梁檢測車、移動掛籃的搭設對工程造價和工期產生不利影響,降低了高空腳手架的搭設費用,提高了高空腳手架的安全可靠性。
[0018]綜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穩定可靠,使用經濟,自重輕,工作面積大,便于多工作面同步施工,搭拆方便,無需大型機械,為高空橋梁檢測與加固提供了簡單有效的工作平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9]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0]圖1高空腳手架平面圖;
[0021]圖2高空腳手架縱斷面;
[0022]圖3高空腳手架A-A斷面;
[0023]圖4高空腳手架B-B斷面;
[0024]圖5吊索與橫向鋼管連接與位置關系示意圖;
[0025]圖6吊索與橋梁護欄連接示意圖;
[0026]圖7高空腳手架搭設方法的實施流程圖;
[0027]圖8橫向鋼管兩端設置局部加強件示意圖;
[0028]圖9吊索與橫向鋼管連接安裝示意圖;
[0029]圖10牽引吊索另一端與橋梁護欄連接安裝示意圖;
[0030]圖11單個橫向鋼管安裝完成示意圖;
[0031]圖12所有橫向鋼管安裝完成示意圖;
[0032]圖13編織網和腳手板安裝示意圖。
[0033]在附圖中,I為橋梁墩臺,2為橋梁護欄,3為吊索,4為橫向鋼管,5為縱向鋼管,6為斜向鋼管,7為局部加強件,8為編織網,9為腳手板,10為索夾,11為御扣,12為進人孔,13為牽引繩,21為橋梁底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4]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35]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圖1高空腳手架平面圖,圖2高空腳手架縱斷面,圖3高空腳手架A-A斷面,圖4高空腳手架B-B斷面,該高空腳手架包括橋梁墩臺1、橋梁護欄2、吊索3、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局部加強件7、編織網8、腳手板9,吊索3及橫向鋼管4垂直于橋梁縱向,沿著橋梁縱向間隔布置,布置間距0.5m?2.0m。吊索3和橫向鋼管4結合構成高空腳手架的主要受力體系,其分別提供整體承載和局部剛度的功能需求,吊索3與橫向鋼管4的結合改變了傳統移動掛籃結構中笨重的型鋼或桁架結構。
[0036]圖5為吊索與橫向鋼管連接與位置關系示意圖,圖6為吊索與橋梁護欄連接示意圖。如圖5、圖6所示,吊索3的長度大于橫向鋼管4的長度,吊索3從橫向鋼管4的內部連續穿過,橫向鋼管4固定于吊索3的中部,吊索3穿過橫向鋼管4之后轉向伸至橋梁護欄2,吊索3兩端與橋梁護欄2固定連接,在橫向鋼管4的兩端設置有局部加強件7,其作用是承受吊索3在橫向鋼管4兩端轉折處的集中應力。
[0037]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分別與橫向鋼管4垂直和斜向交叉布置,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兩兩之間在相互交點處通過金屬扣件連接,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的作用是與橫向鋼管4形成平面內穩定結構,加強整個平臺的整體性。
[0038]編織網8滿設并綁扎固定于吊索3及橫向鋼管4的內側,其作為局部直接承重和安全保護需要,側面的編織網8預留有進人孔12,在實施時,施工人員、材料、機具等可通過懸掛于橋梁護欄的扶梯由進人孔12進入施工平臺。
[0039]橫向鋼管4在緊鄰橋梁墩臺I處距離橋梁底面21的凈距不大于0.5m,其提供了工作平臺縱向兩端靠近橋梁墩臺I的保護欄桿;橫向鋼管4在其它位置處,距離橋梁底面21的凈距1.Sm?2.3m,該凈距提供了橋梁下部的工作空間,編織網8與吊索3及橫向鋼管4共同形成密閉的高空腳手架。
[0040]局部加強件7為金屬套管71或金屬扣件72,設置于橫向鋼管4的兩端四周,其設置寬度ICtam?100mm,厚度不小于3臟。
[0041]腳手板9鋪設于橫向鋼管4及編織網8的內側,根據需要,可以局部鋪設或全部鋪設,腳手板9為竹材、木材或復合材料制作。
[0042]吊索3和編織網8為柔性鋼絲、纖維、復合材料制作,吊索3通過索夾10和御扣11固定連接于橋梁護欄2。
[0043]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和斜向鋼管6的外徑為30mm?50mm,鋼管厚度2mm?5mm。
[0044]圖7為上述高空腳手架搭設方法的實施流程圖,圖8-圖12能夠比較清晰的反映高空腳手架搭設過程的主要步驟,其詳述如下:
[0045]步驟A:如圖8所示,在橫向鋼管4的兩端設置局部加強件,局部加強件7可采用金屬套管71或金屬扣件72,設置寬度范圍為IOmm?100mm,厚度不小于3mm,局部加強件7可通過螺栓或焊接與橫向鋼管4固定。
[0046]步驟B:如圖9所示,將吊索3從橫向鋼管4的內部連續穿過,橫向鋼管4固定于吊索3的中部,吊索3直徑5?25mm,可采用柔性鋼絲、纖維或復合材料制作,吊索3直徑小于橫向鋼管4內徑,且吊索3的長度大于橫向鋼管4,故而可以將橫向鋼管4固定在吊索3中間,方便后續安裝。
[0047]步驟C:如圖10?圖11所示,將吊索3的一端與橋梁護欄2固定連接,吊索3繞過橋梁護欄2,并采用夾索10和御扣11將吊索3固定連接于橋梁護欄2,利用牽引繩13牽引吊索3的另一端,自橋梁下部牽引至另一側橋梁護欄2,將吊索3的另一端采用同樣的方式,與另一側橋梁護欄2固定連接。
[0048]步驟D:如圖12所示,循環以上A?C步驟,按照上述方法依次將所有的吊索3和橫向鋼管4安裝完畢,其中相鄰橫向鋼管4布置間距0.5m?2.0m,橫向鋼管4在緊鄰橋梁墩臺I處距離橋梁底面21的凈距不大于0.5m,橫向鋼管4在其它位置處,距離橋梁底面21的凈距1.8m?2.3mο
[0049]步驟E:如圖12所示,以橫向鋼管4為后繼工序的作業平臺,安裝縱向鋼管5和斜向鋼管6,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兩兩相互交叉處用金屬扣件連接。
[0050]步驟F:如圖13所示,以橫向鋼管4為后繼工序的作業平臺,安裝編織網8,所述編織網8滿設、綁扎于吊索3橫向鋼管4的內側,并在側面預留進人孔12,隨后,在編織網8的內側安裝腳手板9,腳手板9可以局部鋪設或全部鋪設。
[005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自重輕,工作面積大、便于多工作面同步施工,搭拆方便、無需大型機械,為高空橋梁檢測與加固提供了簡單有效的工作平臺,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和實用性。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不受上述例子的限制,但凡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做的同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包括橋梁墩臺(I)、橋梁護欄(2)、吊索(3)、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局部加強件(7)、編織網(8)、腳手板(9)。其特征在于吊索⑶從橫向鋼管⑷的內部連續穿過,吊索⑶穿過橫向鋼管⑷之后轉向伸至橋梁護欄(2),兩端與橋梁護欄(2)固定連接,在橫向鋼管(4)的兩端設置有局部加強件(7),吊索(3)及橫向鋼管⑷垂直于橋梁縱向,沿著橋梁縱向間隔布置,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分別與橫向鋼管(4)垂直和斜向交叉布置,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斜向鋼管(6)兩兩之間在相互交點處通過金屬扣件連接,編織網(8)滿設并綁扎固定于吊索(3)及橫向鋼管⑷的內側,橫向鋼管⑷在緊鄰橋梁墩臺⑴處距離橋梁底面(21)的凈距不大于0.5m,在其它位置處,距離橋梁底面(21)的凈距1.Sm?2.3m,編織網⑶與吊索(3)及橫向鋼管(4)共同形成密閉的高空腳手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其特征在于吊索(3)的長度大于橫向鋼管⑷的長度,橫向鋼管⑷固定于吊索⑶的中部,局部加強件(7)為金屬套管(71)或金屬扣件(72),設置于橫向鋼管(4)的兩端四周,其設置寬度IOmm?100mm,厚度不小于3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其特征在于腳手板(9)鋪設于橫向鋼管⑷及編織網⑶的內側,腳手板(9)可以局部鋪設或全部鋪設。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與加固既有橋梁的高空腳手架,其特征在于吊索(3)通過索夾(10)和御扣(11)固定連接于橋梁護欄(2),編織網(8)預留有進人孔(12)。
【文檔編號】E01D22/00GK203768822SQ201420151098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31日
【發明者】魏洋, 李國芬, 紀雪微 申請人: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