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經濟等特點。它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礎,沿道路縱向澆筑于溝谷基底穩定巖土體上;隧道結構體,設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礎頂部;回填緩沖填筑體,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礎及隧道結構體兩端;排水通道,設置于溝谷底部,連通回填混凝土基礎兩側的回填緩沖填筑體;回填保護層,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及隧道結構體頂部;造地填筑體,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及隧道結構體頂部。
【專利說明】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特別涉及山區道路溝谷泥石流防治或山區道路溝谷段回填造地工程。
【背景技術】
[0002]在我國山區溝谷十分發育,修建的道路工程經過溝谷時,通常以橋梁的形式通過,當具有溝谷泥石流危害時,需要以大跨度橋梁通過,但如果溝谷兩端道路的線路標高較低時,溝谷段的泥石流危險性不能消除,或當在既有道路通過的溝谷區需要回填溝谷進行山區造地時,需要一種新的山區溝谷道路通過結構形式以解決此問題,并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經濟等特點,并符合環保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經濟等特點。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本實用新型的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其特征是它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礎,沿道路縱向澆筑于溝谷基底穩定巖土體上;隧道結構體,設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礎頂部;回填緩沖填筑體,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礎及隧道結構體兩端;排水通道,設置于溝谷底部,連通回填混凝土基礎兩側的回填緩沖填筑體;回填保護層,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及隧道結構體頂部;造地填筑體,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及隧道結構體頂部。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解決了山區道路溝谷段泥石流防治或在既有道路通過的溝谷區回填造地問題,并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經濟等特點,并符合環保的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本說明書包括如下兩幅附圖: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的橫斷面示意圖;
[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的排水通道結構示意圖;
[0010]圖中示出構件、部位名稱及所對應的標記:回填混凝土基礎1、隧道結構體2、回填緩沖填筑體3、排水通道4、混凝土基礎41、泄水孔42、回填碎石43、透水土工布44、回填保護層5、造地填筑體6。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2]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礎1,沿道路縱向澆筑于溝谷基底穩定巖土體上;隧道結構體2,設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礎I頂部;回填緩沖填筑體3,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礎I及隧道結構體2兩端;排水通道4,設置于溝谷底部,連通回填混凝土基礎兩側的回填緩沖填筑體;回填保護層5,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3及隧道結構體頂部2 ;造地填筑體6,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3及隧道結構體2頂部。
[0013]回填混凝土基礎I作為隧道結構體2的承載基礎,并保證隧道結構體2的整體穩定和控制其沉降量。隧道結構體2作為通行道路,可避免泥石流對道路工程的危害,或避免溝谷回填造地而影響既有道路。回填緩沖填筑體3,保護回填混凝土基礎I和隧道結構體2,增加其穩定性和避免泥石流的沖擊作用。排水通道4設置于溝谷底部,連通回填混凝土基礎兩側的回填緩沖填筑體,排出回填混凝土基礎I靠山側的地下積水,保證整個結構體的長期穩定。回填保護層5避免泥石流直接沖擊回填混凝土基礎I和隧道結構體2,以及掏蝕回填緩沖填筑體3。利用造地填筑體6回填溝谷,形成造地使用場地。該結構有效解決了山區道路溝谷段泥石流防治或在既有道路通過的溝谷區回填造地問題,并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經濟等特點,并符合環保的要求,具有廣闊推廣應用前景。
[0014]參照圖1,所述回填混凝土基礎I沿道路縱向澆筑于溝谷基底穩定巖土體上,其埋設深度需滿足上部隧道結構體2的變形要求及上部填筑體的壓力控制要求,并保證自身在上部結構作用下具有足夠的安全性。所述隧道結構體2與回填混凝土基礎I間需要采取抗剪措施,不能發生與回填混凝土基礎I間的剪切變形,其結構強度能抵抗上部填筑土的荷載。所述造地填筑體6當回填隧道構造為了回填造地時采用,其填筑高度根據造地標高進行確定。所述回填緩沖填筑體3應密實填筑,壓實系數不小于0.8。所述回填保護層5當回填隧道構造為了防治泥石流時采用漿砌片石填筑,厚度不小于0.5m。
[0015]所述排水通道4在溝谷底部每隔10?20m設置一道,其截面尺寸為寬高1.0?
2.0m,縱坡不小于4%,參照圖2,所述排水通道4由具有凹槽形截面的混凝土基礎41和填充于其內的回填碎石43構成,混凝土基礎41的側壁上間隔開設泄水孔42,在回填碎石43及混凝土基礎41的頂面鋪設透水土工布44。當通過回填混凝土基礎I段時,混凝土基礎41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
[0016]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范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范圍。
【權利要求】
1.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其特征是它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礎(1),沿道路縱向澆筑于溝谷基底穩定巖土體上;隧道結構體(2),設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礎(I)頂部;回填緩沖填筑體(3),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礎(I)及隧道結構體(2)兩端;排水通道(4),設置于溝谷底部,連通回填混凝土基礎(I)兩側的回填緩沖填筑體(3);回填保護層(5),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3)及隧道結構體頂部(2);造地填筑體(6),填筑于回填緩沖填筑體(3)及隧道結構體(2)頂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其特征是:所述回填緩沖填筑體(3)密實填筑,壓實系數不小于0.8。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其特征是:所述排水通道(4)在溝谷底部每隔10?20m設置一道,其截面尺寸為寬高1.0?2.0m,縱坡不小于4%。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其特征是:所述回填保護層(5)采用漿砌片石填筑,厚度不小于0.5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區溝谷回填隧道構造,其特征是:所述排水通道(4)由具有凹槽形截面的混凝土基礎(41)和填充于其內的回填碎石(43)構成,混凝土基礎(41)的側壁上間隔開設泄水孔(42),在回填碎石(43)及混凝土基礎(41)的頂面鋪設透水土工布(44)。
【文檔編號】E01F5/00GK203782746SQ201420055982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8日
【發明者】姚裕春, 袁碧玉, 李安洪, 徐駿, 李楚根, 葛學軍, 龐應剛, 曾永紅, 李井元, 趙青海, 唐第甲 申請人: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