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包括固定于拱肋鋼管上表面的楔形塊、上分配梁、下分配梁、千斤頂和拉索,楔形塊的上表面水平,上分配梁固定于所述楔形塊的上表面,千斤頂的底座安裝放置于所述上分配梁的頂面上,下分配梁抵靠在吊桿橫梁的下表面,拉索的下端固定于所述下分配梁上,上端垂直穿過所述上分配梁與所述千斤頂的頂舉頭固定,每根上分配梁與下分配梁上均設有兩根拉索。本實用新型,因為固定在拱肋鋼管上的楔形塊上表面水平,因此更換作業都是在楔形塊的水平面上完成的,無需另外調平。同時,因為采用預應力鋼絞線作為拉索,鋼絞線承載能力較大,吊桿更換施工的安全系數高,可以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進行吊桿更換。
【專利說明】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拱橋,具體涉及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鋼管混凝土拱橋是將鋼管內填充混凝土,由于鋼管的徑向約束而限制受壓混凝土的膨脹,使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狀態,從而顯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在鋼管混凝土拱橋中,吊桿作為將橋梁荷載傳遞給拱肋鋼管的唯一構件,直接關系到橋梁結構的安全。鑒于國內早期修建的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和施工上的不足,目前鋼管混凝土拱橋的病害逐漸暴露出來,而吊桿的銹蝕問題最為常見,因此,開發相應的操作方便,能夠重復利用的吊桿更換裝置十分有必要。現有吊桿更換裝置如2003年9月3日公開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570319Y中提出的一種系桿拱橋吊桿更換的轉移控制裝置,缺少調平裝置,調平裝置需另行設計,給實際使用帶來很大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吊桿更換裝置沒有調平裝置會給使用帶來很大不便的問題。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包括楔形塊,固定于拱肋鋼管的上表面,所述楔形塊的上表面水平;上分配梁,固定于所述楔形塊的上表面;千斤頂,其底座安裝放置于所述上分配梁的頂面上;下分配梁,抵靠在吊桿橫梁的下表面;拉索,其下端固定于所述下分配梁上,上端垂直穿過所述上分配梁與所述千斤頂的頂舉頭固定,所述每根上分配梁與下分配梁上均設有兩根拉索。
[0005]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分配梁與下分配梁的數量均為2根,所述拉索的數量為4根,所述千斤頂的數量為4個,所述2根上分配梁相互平行,所述兩根下分配梁分別與兩根所述上分配梁垂直。
[000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分配梁的底部設有固定錨頭,所述拉索的下端穿過所述下分配梁固定在所述固定錨頭上,所述拉索的上端通過張拉錨頭固定于所述千斤頂的頂舉頭上。
[0007]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分配梁和下分配梁由兩根背對設置的槽鋼組成,兩根所述槽鋼的上、下表面上分別用鋼板固定連接在一起。
[0008]在上述方案中,與所述拉索位置相對應的所述槽鋼的凹槽內設有垂直連接于所述凹槽內壁頂部與底部的主隔板,所述兩個與所述拉索位置相對應的主隔板之間還設有相互之間距離相等的若干副隔板。
[0009]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楔形塊兩側設有加固側板,所述加固側板的下表面固定在所述拱肋鋼管上,側面固定在所述楔形塊上。
[001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拉索為預應力鋼絞線。[0011]本實用新型,因為設有楔形塊,楔形塊固定在拱肋鋼管上,其上表面水平,因此更換作業都是在楔形塊的水平面上完成的,無需另外調平。
[0012]同時,因為采用預應力鋼絞線作為拉索,鋼絞線承載能力較大,吊桿更換施工的安全系數高,可以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進行吊桿更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仰視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改進后下分配梁的主視圖;
[0018]圖6為本實用新型改進后下分配梁的仰視圖;
[0019]圖7為本實用新型改進后下分配梁的側視圖;
[0020]圖8為本實用新型改進后上分配梁的主視圖;
[0021]圖9為本實用新型改進后上分配梁的側視圖;
[0022]圖中:1 一千斤頂,2—張拉錨頭,3—上分配梁,4一楔形塊,5—拉索,6—下分配梁,7—固定錨頭,8—槽鋼,鋼板一9,10—隔板,11—吊桿,12—吊桿橫梁,13—拱肋鋼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出詳細的說明。
[0024]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包括千斤頂1、上分配梁3、下分配梁6、楔形塊4和拉索5。楔形塊4固定于拱肋鋼管13的上表面,楔形塊4的上表面水平,上分配梁3固定于楔形塊4的上表面,楔形塊兩側設有加固側板,加固側板的下表面固定在拱肋鋼管上,側面固定在楔形塊上。千斤頂I的底座安裝放置于上分配梁3的頂面上,下分配梁6抵靠在吊桿橫梁12的下表面,下分配梁的底部設有固定錨頭,拉索的下端穿過下分配梁固定在固定錨頭上,拉索5的上端通過張拉錨頭2固定于千斤頂I的頂舉頭上。每根上分配梁3與下分配梁6上均設有兩根拉索5。上分配梁3與下分配梁6的數量均為2根,拉索5的數量為4根,千斤頂I的數量為4個,2根上分配梁3相互平行,兩根下分配梁6分別與兩根上分配梁3垂直,上分配梁3和下分配梁6由兩根背對設置的槽鋼8組成,兩根槽鋼8的上、下表面上分別用鋼板9固定連接在一起。拉索5可選用鋼絞絲。本實用新型,因為設有楔形塊4,楔形塊4固定在拱肋鋼管13上,其上表面水平,因此更換作業都是在楔形塊4的水平面上完成的,無需另外調平。
[0025]如圖5、圖6、圖7、圖8、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可做如下改進,與拉索5位置相對應的槽鋼8的凹槽內設有垂直連接于凹槽內壁頂部與底部的主隔板10,兩個與拉索5位置相對應的主隔板10之間還設有相互之間距離相等的若干副隔板。
[0026]以下介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例及其使用方法。
[0027]擬更換吊桿不計汽車負載的情況下實測吊桿拉力為1959.2kN,經計算考慮汽車荷載后吊桿力最大可達到2335kN,按此吊桿拉力的大小選擇4根9<tsl5.2的預應力鋼絞線,每根鋼絞線承受的拉力為2335 + 4=583.8kN,換算為應力后為467MPa,按鋼絞線的控制張拉應力0.75X1860=1395MPa,即考慮交通正常運行下的鋼絞線的安全系數達到2.99。鋼絞線上下端頭錨板直徑154mm,上、下分配梁3、6分別采用兩根背對設置的槽36c的槽鋼8通過在上下表面上焊接厚度20mm的鋼板9連接而成,兩根槽鋼8之間間距110mm。上、下分配梁3、6總高度400mm。千斤頂I選用YZH-1003,最大噸位100噸的液壓千斤頂。每次加載的拉力F=50kN,加載次數n=8?12次。張拉時吊桿橫梁12頂面標高變化控制在±3mm,臨時鋼絞線張拉力控制范圍±0.5kN。
[0028]上述裝置安裝就位并調試完畢后,進行分級張拉,擬更換吊桿6上的拉力逐步均勻的向4根鋼絞線轉移,上端通過上分配梁3將鋼絞線中的拉力施加給拱肋鋼管13,下端通過下分配梁6兜住吊桿橫梁12,保證了擬更換吊桿11轉移的力最終仍傳遞到拱肋鋼管13,同時吊桿橫梁12的標高不會應為擬更換吊桿11上拉力的減小而降低,不影響整個橋面的標高,進而在更換過程中仍可以維持正常的交通運行,避免吊桿11更換造成的交通封閉。
[0029]上分配梁3和下分配梁6直接起到將鋼絞線中拉力施加到橋梁上的作用,梁體為兩根背對設置的上下表面通過鋼板9焊接在一起的槽36c槽鋼8,更換施工中,在拉力從擬更換吊桿11轉移到鋼絞線中,以及從鋼絞線中轉移到新吊桿中的整個過程,梁體本身受力合理,變形小,保證施工安全的同時,不因自身的受力變形影響吊桿橫梁12頂面標高的變化。
[0030]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楔形塊,固定于拱肋鋼管的上表面,所述楔形塊的上表面水平; 上分配梁,固定于所述楔形塊的上表面; 千斤頂,其底座安裝放置于所述上分配梁的頂面上; 下分配梁,抵靠在吊桿橫梁的下表面; 拉索,其下端固定于所述下分配梁上,上端垂直穿過所述上分配梁與所述千斤頂的頂舉頭固定,所述每根上分配梁與下分配梁上均設有兩根拉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配梁與下分配梁的數量均為2根,所述拉索的數量為4根,所述千斤頂的數量為4個,所述2根上分配梁相互平行,所述兩根下分配梁分別與兩根所述上分配梁垂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分配梁的底部設有固定錨頭,所述拉索的下端穿過所述下分配梁固定在所述固定錨頭上,所述拉索的上端通過張拉錨頭固定于所述千斤頂的頂舉頭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配梁和下分配梁由兩根背對設置的槽鋼組成,兩根所述槽鋼的上、下表面上分別用鋼板固定連接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與所述拉索位置相對應的所述槽鋼的凹槽內設有垂直連接于所述凹槽內壁頂部與底部的主隔板,所述兩個與所述拉索位置相對應的主隔板之間還設有相互之間距離相等的若干副隔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塊兩側設有加固側板,所述加固側板的下表面固定在所述拱肋鋼管上,側面固定在所述楔形塊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吊桿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為預應力鋼絞線。
【文檔編號】E01D22/00GK203546626SQ201320631708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4日
【發明者】安群慧, 傅戰工, 王夷, 夏剛, 褚文濤, 吳方明, 楊帆, 李海軍, 王戒躁, 江湧, 李偉 申請人: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