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包括:苜蓿葉型立交橋,包括:第一機動車道,從第一機動車道下方交叉穿過的第二機動車道,和分別連接在第一機動車道與第二機動車道之間的四個斜行匝道;非機動行道,包括:非機動主車道,其依次沿第一機動車道、一個斜行匝道、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其從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第二機動車道后沿另一斜行匝道和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其從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第一機動車道后沿又一斜行匝道和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非機動行道是雙向通行的行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能夠減少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發生。
【專利說明】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交通領域,特別是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的道路交通結構中,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例如自行車)的混行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通常,在道路結構中,中間(內側)是兩條相反方向的機動車道,而兩條相反方向的非機動車道則分別設置在同向的相應機動車道的外側。在這種情況下,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相鄰設置,在交通擁擠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未設置隔離帶的情況下,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在交叉路口區域,并不能解決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例如自行車)、甚至行人的混行問題,這不僅會引起道路交通堵塞(特別是城市交通阻塞),而且也成為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能夠實現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分流,從而減少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發生。
[000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包括:
[0005]苜蓿葉型立交橋,包括:第一機動車道,從該第一機動車道下方交叉穿過的第二機動車道,和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之間的四個斜行匝道;
[0006]非機動行道,其包括:非機動主車道,其依次沿所述第一機動車道、一個所述斜行匝道、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后沿另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后沿又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0007]其中,所述非機動行道是雙向通行的行道。
[000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09]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從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
[0010]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
[0011]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相對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立交中心,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全部地或部分地處于所述斜行匝道的外側。
[0012]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13]所述非機動主車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0014]和/或
[0015]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另一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0016]和/或
[0017]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又一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001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19]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和至少一個所述斜行匝道后沿所述另一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0020]和/ 或
[0021]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至少一個所述斜行匝道后沿所述又一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0022]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23]所述第一非機動主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延伸,并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0024]和/ 或
[0025]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0026]和/ 或
[0027]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002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朝向所述第二機動車道而降低。
[0029]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30]所述斜行匝道具有恒定的路面高度;
[0031]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的路面高度相對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而在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升高,或者,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路面高度相對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而在與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降低。
[0032]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所述非機動行道還包括:人行道,其設置在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的單側或雙側。
[0033]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進一步包括:
[0034]穿行引道,其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所述斜行匝道、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的上方或下方穿過,并且包括天橋、路下通道中的至少一種。
[0035]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提供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能夠實現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分流,從而減少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發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以下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進行論述,顯然,在結合附圖進行描述的技術方案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所示實施例得到其它的實施例及其附圖。
[0037]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需要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在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內。
[0039]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能夠實現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分流,從而減少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發生。
[004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包括:
[0041]苜蓿葉型立交橋,包括:第一機動車道,從該第一機動車道下方交叉穿過的第二機動車道,和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之間的四個斜行匝道;
[0042]非機動行道,其包括:非機動主車道,其依次沿所述第一機動車道、一個所述斜行匝道、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后沿另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后沿又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0043]其中,所述非機動行道是雙向通行的行道。
[0044]這樣,在由第一機動車道與第二機動車道以及斜行匝道構成的立交路口的周圍,設置分立的非機動行道,這種非機動行道可由非機動主車道分別與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和第二非機動支車道構成丁字形交叉形狀,并與相應的第一機動車道、斜行匝道、第二機動車道并行地延伸。特別應注意的是,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均是在相應的第一機動車道、第二機動車道、以及斜行匝道的單側上并行地延伸,而且非機動行道的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均為雙向通行的非機動行道,而不是如現有技術中那樣將沿相反方向通行的兩條非機動車道分別設在兩條機動車道的相反外側上。由此,能夠使非機動行道(包括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與機動車道(包括第一機動車道、第二機動車道、斜向匝道)完全分離,即,并行設置,實現機動車流與非機動車流/人流的分離(即,快慢分流),從而避免由于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人流混行而造成交通擁堵或交通事故。
[0045]應理解,在立交路口區域中及周圍,由第一機動車道與第二機動車道構成的十字形或者由非機動主車道與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支車道構成的丁字形僅示意性表示出相應各交叉(平面交叉或立體交叉)車道之間的位置和走向關系,與此相似的形狀和結構也都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例如,在十字形或丁字形中,相應兩條車道(可分別對應于“十”字的橫和豎或者“丁”字形的橫和豎鉤)可以相互嚴格垂直,也可以大致垂直而傾斜一定角度,因而呈十字形或丁字形的兩條車道應被理解為是相互交叉(平面交叉或立體交叉)的而不是相互平行的。
[0046]此外,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一個特別有利之處在于,能夠針對上下班交通高峰時段實現適應性調整,以避免交通擁堵。如前所述,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均在相應的第一機動車道、斜行匝道、第二機動車道的單側上并行地延伸,而且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均為雙向通行的非機動車道。這樣,在早上的上班高峰期,沿一個方向(例如進城方向)的車流量較大,而沿相反方向(例如出城方向)的車流量較小,因而在非機動行道(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上的相反方向的兩條非機動車道(在實際上可集成為一體路面)上運行的車流可實現適應性調整,例如沿車流量較大的進城方向的車流可占用該集成路面的大部分,而沿車流量較小的出城方向的車流可占用該集成路面的小部分,從而避免一個方向車流擁堵而另一方向路面空曠的情形的發生;而在晚上的下班高峰期,情況相反,沿一個方向(例如進城方向)的車流量較小,而沿相反方向(例如出城方向)的車流量較大,由此可進行相應的車流調整以避免交通擁堵。
[0047]在一個優選方式中,在非機動行道(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上的沿相反方向的兩條非機動道次構成的集成路面可劃分為三條子道,在交通高峰期,車流量較大方向的車流可占用其中的兩個子道,而車流量較小方向的車流可占用其中的一個子道。
[004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49]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從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
[0050]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
[0051]這樣,使相應的非機動車道(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從相應的機動車道(第一機動車道或第二機動車道)下方穿過,均有利于節省非機動車輛用戶在經過該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時所花費的體力,有利于綠色出行。此外,非機動車道/行道上方空間高度僅需達到約2.5米即可滿足非機動車輛/行人通行的要求,而機動車道上方空間高度通常需要達到約4.5米才可滿足大多數機動車輛的通行要求,因此,非機動車道/行道如果從對應機動車道的上方穿過(越過)以形成立交,則與機動車道之間的距離需要在4.5米以上;而非機動車道/行道如果從對應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則與機動車道之間的距離僅需要在2.5米以上,由此可見,使非機動車道/行道從對應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可顯著降低建筑成本。
[0052]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相對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立交中心,所述非機動主行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全部地或部分地處于所述斜行匝道的外側。
[0053]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的示意圖。在圖1中所示實施例中可見,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包括:
[0054]苜蓿葉型立交橋,包括:第一機動車道101,從該第一機動車道101下方交叉穿過的第二機動車道102 (在圖1中顯示為在交叉中心111處交叉),和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101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102之間的四個斜行匝道103 ;
[0055]非機動行道,其包括:非機動主車道500,其依次沿所述第一機動車道101、一個所述斜行匝道103、所述第二機動車道102在單側并行延伸(在圖1中可依次沿第一機動車道101左段的上側、左上方的斜行匝道的左上側、第二機動車道102上段的左側而并行延伸);第一非機動支車道501,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500交叉延伸在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102 (在圖1中顯示為穿過第二機動車道102的上段)后沿另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在圖1中可依次沿右上方的斜行匝道的右上側、第一機動車道101右段的上側而并行延伸);第二非機動支車道502,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500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圖1中顯示為穿過第一機動車道101的左段)后沿又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在圖1中可依次沿左下方的斜行匝道的左下側、第二機動車道102下段的左側而并行延伸);
[0056]其中,所述非機動行道(包括非機動主車道500、第一非機動支車道501、第二非機動支車道502)是雙向通行的行道。
[0057]在立交路口的區域中,以第一機動車道與第二機動車道的立交中心為中心,由四個斜行匝道限定了一個四邊形的中心立交區。在優選的實施方案中,非機動主行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可均位于這個中心立交區之外,從而使非機動主行道與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支車道的丁字形交叉部位以及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與第二機動車道或第一機動車道的立交部位盡可能地設置在這個中心立交區之外,以縮短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支車道需穿越第二機動車道或第一機動車道的距離,從而簡化施工結構和降低施工成本。
[005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59]所述非機動主車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0060]和/ 或,
[0061]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另一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0062]和/ 或,
[0063]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又一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0064]應理解,“并行”包括但不限于在機動車道(例如,第一機動車道、第二機動車道、斜行匝道)的左右兩側并行,還包括在機動車道的上方(或斜上方)或下方(或斜下方)并行延伸的情況。
[0065]將所述的非機動車道(例如,非機動主車道、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第二非機動車道)部分地設置在相應機動車道(例如,第一機動車道、第二機動車道、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可節省結構占地,還可以為非機動車輛用戶遮陽擋雨。
[0066]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67]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和至少一個所述斜行匝道后沿所述另一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0068]和/ 或,
[0069]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至少一個所述斜行匝道后沿所述又一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0070]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車道僅立交穿過相應的第二機動車道或第一機動車道。不過,根據需要,也可使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車道進一步立交穿過相應的斜行匝道后再進行所述“在單側并行延伸”,而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或第二非機動車道的一部分處于前述的通過四個斜行匝道限定的中心立交區之內。
[0071]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72]所述第一非機動主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延伸,并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0073]和/ 或,
[0074]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0075]和/ 或,
[0076]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0077]這樣,以節省占地。應理解,所述的“并行”包括但不限于“平行”,其允許一定程度的傾斜。
[007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朝向所述第二機動車道而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在第一機動車道與第二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內,而且在更大范圍內,第一機動車道可高于第二機動車道的路面。
[0079]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
[0080]所述斜行匝道具有恒定的路面高度;
[0081]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的路面高度相對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而在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升高,或者,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路面高度相對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而在與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降低。
[0082]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機動車道僅在與第二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內高于第二機動車道的路面,而在另外的區域(例如距離二者立交中心更遠的范圍內)則可具有另外的路面高度,例如具有與第二機動車道相等的路面高度。
[0083]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所述非機動行道包括:人行道,其設置在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的單側或雙側。出于行人從交叉路口區域通行的考慮,可在非機動行道上設置人行道,不過根據需要,所述人行道可與其它道路結構(例如天橋或路下通道)相連結合使用。
[0084]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中,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進一步包括:
[0085]穿行引道,其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所述斜行匝道、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的上方或下方穿過,并且包括天橋、路下通道中的至少一種。
[0086]應理解,穿行引道既可以為行人提供穿行路徑,也可以為非機動車輛提供穿行路徑,并可與前述人行道相連結合使用。在優選方案中,穿行引道可包括從車道下方穿過的路下通道,由于跨越路面的天橋一般需要與路面相距較大的距離(以適應車輛高度,特別是較高的貨車的高度),因此,路下通道與天橋相比的優點在于,一方面可減少行人或非機動車輛用戶在穿行時所花費的體力而有利于綠色出行,另一方面可減少穿行引道的制造成本(應注意,這種簡單的路下通道很少涉及路面開挖過程),另外行人或非機動車輛用戶在車道下方穿行還有利于遮陽擋雨。
[0087]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例提供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能夠實現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分流,從而減少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發生。
[008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各種實施例可根據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組合,通過這種組合得到的技術方案,也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0089]顯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這樣,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這些改的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將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苜蓿葉型立交橋,包括:第一機動車道,從該第一機動車道下方交叉穿過的第二機動車道,和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之間的四個斜行匝道; 非機動行道,其包括:非機動主車道,其依次沿所述第一機動車道、一個所述斜行匝道、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后沿另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其從所述非機動主車道交叉延伸并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后沿又一所述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其中,所述非機動行道是雙向通行的行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從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 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的下方穿過以形成立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立交中心,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全部地或部分地處于所述斜行匝道的外側。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機動主車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和/或` 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另一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和/或 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又一斜行匝道的下方并行延伸。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立交穿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和至少一個所述斜行匝道后沿所述另一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和/或 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立交穿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和至少一個所述斜行匝道后沿所述又一斜行匝道和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在單側并行延伸。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機動主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延伸,并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和/或 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一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和/或 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第二機動車道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斜行匝道中的一個延伸。
7.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朝向所述第二機動車道而降低。
8.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行匝道具有恒定的路面高度; 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的路面高度相對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而在與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升高,或者,所述第二機動車道的路面高度相對所述斜行匝道的路面高度而在與所述第一機動車道立交的區域降低。
9.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機動行道還包括:人行道,其設置在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的單側或雙側。
10.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 穿行引道,其從所述第一機動車道、所述第二機動車道、所述斜行匝道、所述非機動主車道、所述第一非機動支車道、所述第二非機動支車道中的至少一種的上方或下方穿過,并且包括天橋、路下通道中的至少一種。
【文檔編號】E01C1/04GK203451959SQ201320409293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0日
【發明者】韋偉 申請人: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