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瀝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瀝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該攪拌室包括通道和容置瀝青和石料的容置腔,通道與容置腔連通,該容置腔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上述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切圓。該通道的寬度為L,該內切圓的半徑為R,其中R<L<2R。本發明將容置腔的橫斷面由原來的圓形或者圓弧形結構修改為折線結構,使同一橫斷面上攪拌葉片端部至容置腔壁面的距離是變化的,避免堵塞,此外,在折線段的折角處具有較大的空間讓瀝青和石料交換混合,令混合更均勻充分,上述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切圓,其結構簡單,實施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瀝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浙青混凝土是經人工選配具有一定級配組成的礦料(碎石或軋碎礫石、石屑或砂、礦粉等)與一定比例的路用浙青材料,在嚴格控制條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浙青混凝土傳統的制備工藝一般先分別將浙青膠加熱融化以及將碎石料烘干炒熱,然后再將熱浙青和烘干炒熱后的碎石料放入攪拌機內進行混合攪拌。
[0003]現有技術中,攪拌機一般包括攪拌機構和容置熱浙青和烘干炒熱后的碎石料的攪拌室,攪拌機構包括伸入攪拌室內的攪拌軸和安裝在攪拌軸上的若干攪拌葉片,而攪拌室的橫斷面一般是圓形結構,同一截面上,攪拌葉片端部至攪拌室壁面各處的距離處處相等,一方面攪拌葉片端部至攪拌室壁面之間的間隙容易堵塞卡死阻礙攪拌葉片動作,另一方面浙青和碎石料也會作同步旋轉運動,使浙青和碎石料混合不充分。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該攪拌室的結構能夠攪拌過程中浙青和石料的堵塞以及可獲得混合充分的浙青和石料的混合料。
[0005]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6]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該攪拌室包括通道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通道與容置腔連通,其特征在于:該容置腔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
[0007]以上技術方案可通過以下措施作進一步改進:
[0008]上述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切圓。
[0009]該通道的寬度為L,該內切圓的半徑為R,其中R〈L〈2R。
[0010]通道位于容置腔的頂部。
[0011 ] 上述組成該折線段的線段有九條。
[0012]該通道的橫斷面包括兩條相隔且平行的垂線段,該折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與一條垂線段連接。
[0013]該加熱室包括周壁和兩端壁,兩端壁與周壁之間分別設有加強筋。
[0014]于攪拌室的外圍設有加熱室,加熱室的外圍設有供熱室,供熱室內設有燃燒空間,加熱室內布置有導熱油管路。
[0015]以上各技術措施可擇一使用,也可組合使用,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
[0016]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17](I)該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該攪拌室包括通道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通道與容置腔連通,該容置腔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將容置腔的橫斷面由原來的圓形或者圓弧形結構修改為折線結構,使同一橫斷面上攪拌葉片端部至容置腔壁面的距離是變化的,避免堵塞,此外,在折線段的折角處具有較大的空間讓浙青和石料交換混合,令混合更均勻充分;
[0018](2)上述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切圓,其結構簡單,實施方便;
[0019](3)通道位于容置腔的頂部,通道頂部與浙青、石料的入料口連通,方便送入浙青和石料,攪拌葉片運動至通道與容置腔連通處時,其上的浙青和石料具有較大的空間進行交換混合,令混合更均勻充分;
[0020](4)于攪拌室的外圍設有加熱室,加熱室的外圍設有供熱室,供熱室內設有燃燒空間,加熱室內布置有導熱油管路,熱量從導熱油傳遞到攪拌室并將攪拌室內的浙青和石料加熱,這樣可實現浙青、石料的加熱和攪拌同時進行,節省時間,減少成本,提供效率;無需按傳統的制備工藝先分別將浙青膠加熱融化以及將碎石料烘干炒熱,再進行攪拌混合的兩個步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發明攪拌加熱釜的立體示意圖;
[0022]圖2是本發明攪拌加熱釜的俯視圖;
[0023]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0024]圖4是圖3的B-B剖視圖;
[0025]圖5是本發明攪拌室的橫斷面結構圖;
[0026]圖6是本發明攪拌室的周壁和兩端壁的結構圖。
[0027]附圖標記:1攪拌室、11通道、111左垂線段、112右垂線段、12容置腔、121第一線段、122第二線段、123第三線段、124第四線段、125第五線段、126第六線段、127第七線段、128第八線段、129第九線段、13內切圓、14、15端壁、16周壁、161加強筋、162混合料的出料口、2加熱室、3供熱室、31燃燒空間、32燃燒器、4外殼、41入料口、42入料蓋、5攪拌軸、6攪拌葉片、7儲油罐。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9]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該攪拌加熱釜包括一外殼4,外殼4的頂部設有浙青、石料的入料口 41,并且入料口由入料蓋42蓋封。外殼內部設有攪拌室1,攪拌室的外圍設有加熱室2,加熱室的外圍設有供熱室3。該攪拌加熱釜還包括攪拌機構,攪拌機構至少包括攪拌軸5和安裝在攪拌軸上的攪拌葉片6,攪拌機構的攪拌軸伸入攪拌室內。供熱室3內設有燃燒空間31,由安裝在殼體4內的燃燒器32提供熱量,燃燒器32的噴嘴伸入燃燒空間31內,加熱室2內布置有導熱油管路(圖中未示出),導熱油管路與設于外殼頂部的儲油罐7連通。燃燒器工作時提供熱量,熱量從供熱室傳遞至加熱室并使加熱室內的導熱油管路的導熱油溫度升高,最后,熱量從導熱油傳遞到攪拌室并將攪拌室內的浙青和石料加熱,這樣可實現浙青、石料的加熱和攪拌同時進行,節省時間,減少成本,提供效率。無需按傳統的制備工藝先分別將浙青膠加熱融化以及將碎石料烘干炒熱,再進行攪拌混合的兩個步驟。如圖4所示,攪拌室1、加熱室2以及供熱室3采用依次外包圍式設置。[0030]該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為,該攪拌室I包括通道11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12,通道11與容置腔12連通,該容置腔12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
[0031]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切圓13。
[0032]該通道11的寬度為L,該內切圓13的半徑為R,其中R〈L〈2R。
[0033]通道11位于容置腔12的頂部。
[0034]組成該折線段的線段有九條,分別為第一線段121、第二線段122、第三線123段、第四線段124、第五線段125、第六線段126、第七線段127、第八線段128以及第九線段129。
[0035]該通道11的橫斷面包括兩條相隔且平行的垂線段,該折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與一條垂線段連接。兩條垂線段分別為左垂線段111和右垂線段112。
[0036]該加熱室包括周壁16和兩端壁14、15,兩端壁14、15與周壁16之間分別設有加強筋161。于一個端壁15上設有混合料的出料口 162。
[003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案,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該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發明的實質作出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該攪拌室(I)包括通道(11)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12),通道(11)與容置腔(12)連通,其特征在于:該容置腔(12)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切圓(1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通道(11)的寬度為L,該內切圓(13)的半徑為R,其中R〈L〈2R。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通道(11)位于容置腔(12)的頂部。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組成該折線段的線段有九條。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通道(11)的橫斷面包括兩條相隔且平行的垂線段,該折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與一條垂線段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加熱室包括周壁(16)和兩端壁(14、15),兩端壁(14、15)與周壁(16)之間分別設有加強筋(161)。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種浙青石料混合攪拌加熱釜的攪拌室結構,其特征在于:于攪拌室(I)的外圍設有加熱室(2 ),加熱室(2 )的外圍設有供熱室(3 ),供熱室(3)內設有燃燒空間(31),加熱室(2)內布置有導熱油管路。
【文檔編號】E01C19/10GK103669173SQ201310658860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8日
【發明者】賈永力, 鄒慧娟, 楊剛, 黃開金, 薛浩帥, 李熙, 吳土祥 申請人:廣東易山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