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碳纖維抗震加固橋墩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橋墩進行抗震加固,提高加固結構的抗震性能,從而抵御地震破壞,屬于工程抗震加固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橋梁一般是為跨越溝谷、河川等不利地形條件,或為跨越某些交通道路而建,其在交通運輸起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旦發生地震,抗震能力不足的橋梁將會發生嚴重破壞,甚至倒塌,致使交通中斷,帶來嚴重的次生災害,近些年來發生的地震中都有例證。然而,橋墩作為橋梁的主要承重部位,當發生地震時,其是最先接受地震的檢驗的部位,因此,對一些既 有的抗震不足的橋墩或已經遭受到一定破壞的橋墩,很有必要進行抗震加固。在橋梁工程中,已經出現像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法、粘鋼法、改變結構體系加固法等加固技術,但這些加固技術工藝施工較復雜,主要局限于修補結構破損部位、約束裂縫擴展、提高結構強度等功能,并沒有涉及到針對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方面,對結構整體受力性能或抗震性能的提高并不十分明顯。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加固技術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在增強橋墩承載能力的同時,又達到提高抗震性能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纖維抗震加固橋墩的結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加固橋墩抗震的結構,在加固橋墩墩身的表面涂有環氧樹脂膠,在環氧樹脂膠上,粘貼縱向碳纖維布和橫向碳纖維布,橋墩根部鋼板壓條將碳纖維布壓住,鋼板壓條通過螺栓固定在墩上,承臺處植入帶彎鋼筋,帶彎鋼筋上綁扎箍筋,鋼筋和箍筋間澆注一層混凝土。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產生有益效果是I、本實用新型對需要加固的橋墩包裹兩層碳纖維布,縱向粘貼的碳纖維布能起到受力縱筋一樣作用,提高橋墩受力性能,橫向粘貼的碳纖維布起到箍筋一樣的作用,能有效約束核心混凝土,增強墩柱的受壓性能,提高抗剪作用。2、對根部連接處粘貼的碳纖維布采用鋼板壓條進行處理,對承臺上搭接的碳纖維布范圍內進行植筋,然后打混凝土處理,經試驗驗證,效果理想,能有效抑制根部碳纖維布的剝離,較大提高橋墩抗震性能。3、本實用新型施工工藝簡單,不占用空間,不需特殊養護條件,不增加結構荷載,加固效果顯著。
圖I是粘貼縱向碳纖維的效果圖。圖ι-a為正面投影,圖l_b為側面投影,圖I-C為俯視圖。[0011]圖2是粘貼橫向碳纖維的效果圖。圖2-a為正面投影,圖2-b為側面投影。圖3是粘貼固定鋼板壓條的效果圖。圖3-a為墩身鋼板壓條,圖3-b為承臺鋼板壓條。圖4是根部新增混凝土體積的效果圖。圖4-a為承臺植筋正面投影圖,圖4_b為承臺植筋側面投影,圖4-c為承臺植筋俯視圖,圖4-d為承臺新打混凝土效果圖。圖中①-縱向碳纖維布;②-橫向碳纖維布;③-螺栓(固定鋼板壓條用);④-鋼板壓條-新打混凝土 -帶彎鋼筋(新增混凝土中);⑦-箍筋。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采用環氧樹脂膠技術指標
技術指標
序號項目名稱--
A級膠B級膠
抗拉強度,MPa彡40彡30
受拉彈性模量,MPa彡2500彡1500
膠體伸長率,%^1.5
I-:-----
性能彡50^40
抗彎強度,MPa --
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破壞
抗壓強度,MPa彡70
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
多 14^lO
準值,MPa
粘結 ____--
2一口不均勻扯離強度,KN/m彡20彡15
能力---
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
彡2. 5,且混凝土內聚破壞
度,MPa
3不發揮物含量(固體含量),%^99本實用新型抗震加固技術所述碳纖維布性能指標
權利要求1.一種碳纖維抗震加固橋墩的結構,其特征是在加固墩身的表面涂有環氧樹脂膠,在環氧樹脂膠上,粘貼縱向碳纖維布(I)和橫向碳纖維布(2),橋墩根部鋼板壓條(4)將碳纖維布壓住,鋼板壓條(4)通過螺栓(3)固定在墩上,承臺處植入帶彎鋼筋¢),帶彎鋼筋(6)上盤箍筋(7),帶 彎鋼筋(6)和箍筋(7)間澆注一層混凝土(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碳纖維抗震加固橋墩的結構,其結構特征是在加固墩身的表面涂有環氧樹脂膠,在環氧樹脂膠上,粘貼縱向碳纖維布和橫向碳纖維布,橋墩根部鋼板壓條將碳纖維布壓住,鋼板壓條通過螺栓固定在墩上,承臺處植入鋼筋,鋼筋上綁扎箍筋,鋼筋和箍筋間澆注一層混凝土。粘貼縱向碳纖維布來抵抗較大的拉應力,遏制橫向裂縫的發展,橫向碳纖維布能有效約束核心混凝土壓碎,提高抗剪能力。然后通過在墩身與承臺連接處的碳纖維表面采用鋼板壓條進行處理,在承臺的表面碳纖維搭接長度內進行植筋打混凝土處理,通過這兩項措施來抑制根部受力較大處的碳纖維的剝離,提高受力的整體性,達到抗震加固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抗震加固技術操作流程簡單,施工方便,不占空間,不增加結構的附加荷載,加固效果較好。
文檔編號E01D22/00GK202482780SQ20122007434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日
發明者丁明波, 劉偉博, 吳剛, 張鵬翔, 范增昱, 陳興沖 申請人:丁明波, 劉偉博, 吳剛, 張鵬翔, 范增昱, 陳興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