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橋梁抗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
背景技術:
當橋臺結構發(fā)生碰撞震害后,若臺體傾斜,會增大橋梁跨距并可能導致落梁震害,造成道路交通中斷;即使未發(fā)生落梁,橋臺以及相連接路基部分的大面積破壞也會給道路通行及震后修復重建帶來較大困難。在地震中,橋梁除受豎向地震作用外,同時還受到水平地震在順橋向和橫橋向(順橋向是指橋梁中軸線方向,橫橋向指的是垂直于橋梁中軸線的方向)分量的作用。在順橋向和橫橋向分量的作用下存在如下安全隱患橋梁上部結構與橋臺相互碰撞破壞、橋臺傾斜、順橋向落梁以及相連接路基部分的大面積破壞等?!蚺_是橋梁結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常在遭遇大地震后的橋梁,橋臺都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橋臺是橋梁兩端的支撐部分,是連接路基與橋梁結構的關鍵部位。由于橋臺縱、橫向剛度一般比較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延性減震機制,容許變形量相對較小。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fā)一種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來克服順橋向的地震破壞,進一步克服其橋梁上部結構與橋臺相互碰撞破壞、橋臺傾斜、順橋向落梁以及相連接路基部分的大面積破壞等缺陷。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提高橋梁在順橋向的抗震能力。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包括橋臺、支座墊塊和橋梁上部結構,所述支座墊塊設置在所述橋臺和所述橋梁上部結構之間;其中,所述橋臺結構還包括臺后搭板,所述臺后搭板設置在所述橋臺上側,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對應所述臺后搭板位置設置有凸緣;所述橋臺與所述臺后搭板之間設置有一預破壞凸臺;所述臺后搭板上設置有與所述預破壞凸臺配合的凹槽;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和所述臺后搭板之間設置有一伸縮縫。較佳的,所述預破壞凸臺與所述橋臺為一體構造。較佳的,所述凸緣與所述臺后搭板的間距為50_60mm。較佳的,所述橋梁上部結構的所述凸緣以下部分梁端面與所述橋臺之間預留100 150mm的縫隙。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地震作用下,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在順橋向方向移動,所述凸緣撞擊臺后搭板,預破壞凸臺先發(fā)生剪切破壞,繼而臺后搭板被擠離橋臺,從而給橋梁上部結構與橋臺之間預留出了必要的相對運動空間,從而釋放地震能量,避免了剛性碰撞損壞橋臺及相連的道路,提聞橋梁在順橋向的抗震能力。
同時,本發(fā)明還具有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的特點。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圖I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圖3是圖I的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一具體實施例,包括橋臺I、支座·墊塊5和橋梁上部結構4,支座墊塊5設置在橋墩I和橋梁上部結構4之間。其中,橋臺結構還包括臺后搭板3,臺后搭板3設置在橋臺I上側,橋梁上部結構4對應臺后搭板3位置設置有凸緣7 ;橋臺I與臺后搭板3之間設置有一預破壞凸臺2。具體的,預破壞凸臺2與橋臺I可以為一體構造,臺后搭板3上設置有與預破壞凸臺2配合的凹槽。如圖3所示,橋梁上部結構4和臺后搭板3之間設置有一伸縮縫6。凸緣7與臺后搭板3的間距L為50 60_,凸緣7高H為200mm。上部結構4在凸緣7以下梁端面距橋臺I較佳的距離范圍L2為100_150mm。本實施例在遭受地震作用時,橋梁上部結構4在順橋向方向移動,凸緣7撞擊臺后搭板3,預破壞凸臺2先發(fā)生剪切破壞,繼而臺后搭板3被擠離橋臺1,從而給橋梁上部結構4與橋臺I之間預留出了必要的相對運動空間,從而釋放地震能量,避免了剛性碰撞損壞橋臺及相連的道路,提高橋梁在順橋向的抗震能力。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包括橋臺、支座墊塊和橋梁上部結構,所述支座墊塊設置在所述橋臺和所述橋梁上部結構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橋臺結構還包括臺后搭板,所述臺后搭板設置在所述橋臺上側,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對應所述臺后搭板位置設置有凸緣;所述橋臺與所述臺后搭板之間設置有ー預破壞凸臺;所述臺后搭板上設置有與所述預破壞凸臺配合的凹槽;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和所述臺后搭板之間設置有一伸縮縫。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破壞凸臺與所述橋臺為一體構造。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緣與所述臺后搭板的間距為50_60mm。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橋梁上部結構的所述凸緣以下部分梁端面與所述橋臺之間預留100 150mm的縫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包括橋墩、支座墊塊和橋梁上部結構,所述支座墊塊設置在所述橋墩和所述橋梁上部結構之間;其中,所述橋臺結構還包括臺后搭板,所述臺后搭板設置在所述橋墩上側,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對應所述臺后搭板位置設置有凸緣;所述橋墩與所述臺后搭板之間設置有一預破壞凸臺;所述臺后搭板上設置有與所述預破壞凸臺配合的凹槽;所述橋梁上部結構和所述臺后搭板之間設置有一伸縮縫。本發(fā)明提供的順橋向抗震橋臺結構,提高橋梁在順橋向的抗震能力,同時本發(fā)明還具有的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的特點。
文檔編號E01D19/02GK102787554SQ20121030888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俞露, 周成, 唐祖寧, 汪瑞, 沙麗新, 蔣小路, 蔡亮, 郭卓明, 馬韓江 申請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