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懸索橋施工領域,特別是懸索橋施工中纜索吊的承重 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采用大跨度纜索吊是懸索橋桁架式加勁梁吊裝的常用方案。纜索吊是 以懸掛于兩支點之間的承重繩作為承重結構,載重小車在承重繩上往返移 動進行起重作業。纜索吊承重繩一般由多根承重繩組成,通常各承重繩的 兩端分別與兩岸的地錨連接,起吊重物通過跑馬系統分配作用在各承重繩
上。但現有的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方式存在如下的問題各承重 繩上受力可能存在不一致,從而引起承重繩的垂度不一致,進一步影響跑 馬的運行,從而對纜索吊系統產生不利的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的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方 式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使各承重繩 受力均衡。
本一種纜索吊承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 包括轉向輪組、連接板和地錨拉帶,所述轉向輪組包括至少三個轉向輪, 每個轉向輪通過連接板與所述地錨拉帶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將兩個轉向輪組分別設置在兩岸地錨前,將每 個轉向輪通過兩塊連接板與預設于地錨混凝土中的地錨拉帶連接;纜索吊 各根承重繩繞過轉向輪后繩與繩之間對接起來,所有承重繩形成一個串聯結構,當一根承重繩的受力不均衡力時,通過轉向輪轉動,傳遞到其他承 重繩,使各承重繩受力均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各承重繩通過轉向輪轉動,達到受力基本 均衡,克服了以往因各承重繩受力不均衡導致承重繩的垂度不一致的問 題。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是應用本實用新型的纜索吊承重繩連接方式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轉向輪組、連接板和地錨拉帶, 每個轉向輪組包括至少三個轉向輪l,地錨拉帶3預埋于地錨4混凝土中, 每個轉向輪通過連接板2與地錨拉帶連接。
連接板2兩端設有連接孔5,轉向輪和地錨拉帶上也分別設有連接孔 或連接頭,連接板2可通過兩端的連接孔,利用螺栓等連接件,分別與轉 向輪1和地錨拉帶2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將兩個轉向輪組分別設置在兩岸地錨前,其每 個轉向輪通過兩塊連接板與預設于地錨混凝土中的拉帶連接;纜索吊各承 重繩繞過兩岸的轉向輪后繩與繩之間對接起來,所有承重繩^便形成一個串 聯結構,纜索吊起吊重物時,重力通過跑馬系統分配作用在各承重繩上, 當一根承重繩的受力不均衡力時,通過轉向輪轉動,傳遞到其他承重繩, 使各承重繩受力均衡。
具體應用實施例
在一岸地錨前設置一個轉向輪組(第一轉向輪組),該轉向輪組設4 個轉向輪,每個轉向輪通過兩塊連接板與預埋于地錨混凝土中的拉帶連 接;在另一岸地錨前也設置一個轉向輪組(第二轉向輪組),該轉向輪組設3個轉向輪,每個轉向輪通過兩塊連接板與預埋于地錨混凝土中的拉帶 連接。
纜索吊承重繩6的連接方式參見圖3,將纜索吊第一根承重繩繞過第 一轉向輪組的第一個轉向輪后,在該轉向輪前5米處與第二根承重繩連 接,第二根承重繩繞過第二轉向輪組的第一個轉向輪后,在該轉向輪前5 米處與第三根承重繩連接,笫三根承重繩再繞過第一轉向輪組的第二個轉 向輪,與第四根承重繩連接,依此類推,所有承重繩依次連接并繞過兩岸 的轉向輪。圖3中,61為承重繩間的連接接點,62為剩余繩頭。
通過上述方式連接,纜索吊所有承重繩形成串聯結構,每一根承重繩 的受力,都通過轉向輪的轉動,平均分配到所有承重繩上,所有承重繩的 受力達到均衡,避免了以往因各承重繩受力不均衡引起垂度不一致的問 題。
權利要求1.一種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包括轉向輪組、連接板和地錨拉帶,所述轉向輪組包括至少三個轉向輪,每個轉向輪通過連接板與所述地錨拉帶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連接板的兩端設有連接孔,連接板通過一端的連接孔與轉向 輪連接,通過另一端的連接孔與地錨拉帶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纜索吊承重繩與地錨間的連接裝置,包括轉向輪組、連接板和地錨拉帶,所述轉向輪組包括至少三個轉向輪,每個轉向輪通過連接板與所述地錨拉帶連接。纜索吊各承重繩繞過轉向輪后繩與繩之間對接起來,所有承重繩形成一個串聯結構,每一根承重繩的受力,通過轉向輪轉動,傳遞到其他承重繩,使各承重繩受力均衡。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1362816SQ200920105869
公開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24日
發明者唐世連, 莊值政, 李德欽, 潘永祥, 王嗣江, 王宗仁, 王崇旭, 鮮正洪 申請人:路橋集團國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