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復合改性纖維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復合改性纖維及其生產方法,主要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中,按比例適量加入瀝青混凝土中,使原有基質瀝青性能發生改變,均勻散布的纖維在瀝青混凝土中呈現三維網狀結構。由于復合纖維的微加強筋作用、吸油性能以及巖性改性劑的作用,使纖維瀝青混凝土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同時保持了瀝青的韌性。改變了常規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性能。
背景技術:
原有瀝青混凝土改性方式是先將瀝青改性后再與集料拌合,存在硬度低、耐磨性和韌性差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復合改性纖維及其生產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硬度低、耐磨性和韌性差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復合改性纖維,該復合纖維的構成為原木質纖維素和巖性改性劑,其構成的重量比例為85%~95和15%~5%,優選為89%和11%。
所述的原木質纖維是PH值7.5±1.0、長度<6mm、吸油率大于自重5倍、灰分含量(18±5)%、0.15mm沖氣篩通過率為(70±10)%的原木質纖維或其他相同標準的木質纖維;所述的巖性改性劑是一種含飽和烴0.65%、芳烴0.91%、非烴35.89%、瀝青質62.55%的巖性改性劑。
包括以下工藝步驟將原木質原料經過粗粉碎、精粉碎、過篩、稱量、分離、混合、干燥、稱量得所述的原木質纖維素;同時分別將適量的分散劑、高溫劑和巖性改性劑稱量并與上述的原木質纖維素進行混合,即得到所述的復合改性纖維。
本發明具有以下特點(1)改變了傳統瀝青改性方式,原有方式是先將瀝青改性后再與集料拌合,復合改性纖維則是將改性劑添加在纖維里,在拌合過程中將基質瀝青改性,工藝縮簡,效益提高,使原有成品混合料成本降低近百元。
(2)抗高溫。提高路面抗軟化、抗車轍能力。
(3)抗剝離。提高了冬季低溫時的抗開裂性能。
(4)抗重載。復合改性纖維瀝青混凝土施工的路面磨擦力提高,增加了路面雨天防滑性能,同時減小了路面的剪切變形,提高了抗重載能力。
(5)抗老化。復合改性纖維與瀝青混凝土之間的物理化學作用,提高了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能與抗疲勞性,特別適用于橋面和易沉降路面。路面預期使用壽命延長比原來增加了3~5倍,減小了公路日常維護工作量,投資效益顯著提高。
圖1是本發明的生產工藝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的復合纖維的構成為原木質纖維素和巖性改性劑,其構成的重量比例為85%~95和15%~5%,優選為89%和11%。
所述的原木質纖維是PH值7.5±1.0、長度<6mm、吸油率大于自重5倍、灰分含量(18±5)%、0.15mm沖氣篩通過率為(70±10)%的原木質纖維或其他相同標準的木質纖維;所述的巖性改性劑是一種含飽和烴0.65%、芳烴0.91%、非烴35.89%、瀝青質62.55%的巖性改性劑。
參見圖1,本發明所述的復合纖維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將木質原料1經過粗粉機2粗粉碎[沖氣篩0.15mm篩網通過率(55±10)%]、精粉機3精粉碎[沖氣篩0.15mm篩網通過率(70±10)%]、篩粉機4過篩(400目篩)、電子計量器5稱量、分離器6分離(將纖維和氣體分離開來)、混合器7混合(將不同長度的纖維混合均勻)、干燥機8進行干燥、再經電子計量器9稱重后送入拌合機10;同時將6.23%的分散劑11(主要成分為CaSO4·2H2O,功能是利于纖維的分散)、8.01%的高溫劑(主要成分為SiO2,保證纖維能經受210℃的高溫不變質)13和11%的巖性改性劑(在瀝青混合料的生產過程中為基質瀝青改性)15,分別用電子計量器12、14、16稱量并與上述加工好的原木質纖維素一同在在拌合機10內進行混合,即得到所述的復合改性纖維。再經壓縮包裝機17包裝成為最終成品18。
上述工藝步驟除干燥過程外,整個工藝均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在干燥機8中,原木質纖維素控制干燥溫度為85℃,干燥時間為2h。高溫劑13的主要成份為SiO2,其耐高溫性能為850℃。
在瀝青混凝土中按比例投加適量的復合改性纖維,使原有基質瀝青性能發生改變,均勻散布的纖維在瀝青混凝土中呈現三維網狀結構。由于復合纖維的微加強筋作用、吸油性能以及巖性改性劑的作用,使纖維瀝青混凝土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同時保持了瀝青的韌性。改良后的混合料粘度提高,更易于控制流量,使混合料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復合改性纖維應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工程。
權利要求
1.一種復合改性纖維,其特征在于該復合纖維的構成為原木質纖維素和巖性改性劑,其構成的重量比例為85%~95和15%~5%,優選為89%和11%。
2.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復合改性纖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木質纖維是PH值7.5±1.0、長度<6mm、吸油率大于自重5倍、灰分含量(18±5)%、0.15mm沖氣篩通過率為(70±10)%的原木質纖維或其他相同標準的木質纖維;所述的巖性改性劑是一種含飽和烴0.65%、芳烴0.91%、非烴35.89%、瀝青質62.55%的巖性改性劑。
3.一種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合改性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藝步驟將原木質原料經過粗粉碎、精粉碎、過篩、稱量、分離、混合、干燥、稱量得所述的原木質纖維素;將74.76%的此種原木質纖維素與6.23%的分散劑(CaSO4·2H2O)、8.01%高溫劑(SiO2)和11%的巖性改性劑稱量進行混合,即得到所述的復合改性纖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的復合改性纖維壓縮包裝。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木質纖維素干燥步驟在干燥機中進行,干燥溫度為85℃,干燥時間均為2h;所述的粗粉碎、精粉碎步驟分別采用粗粉機、精粉機;所述的過篩、分離、混合步驟分別采用篩粉機、分離器、混合器;所述的稱量步驟均采用電子計量器;所述的攪拌混合步驟采用拌合機。
全文摘要
一種復合改性纖維,主要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中,該復合纖維的構成為原木質纖維素和巖性改性劑,其構成的重量比例為89%和11%。所述的原木質纖維是pH值7.5±1.0、長度<6mm、吸油率大于自重5倍、灰分含量(18±5)%、0.15mm沖氣篩通過率為(70土10)%的原木質纖維或其他相同標準的木質纖維;所述的巖性改性劑是一種含飽和烴0.65%、芳烴0.91%、非烴35.89%、瀝青質62.55%的巖性改性劑。該復合改性纖維的生產方法主要包括將原木質原料經過粗粉碎、精粉碎、過篩、稱量、分離、混合、干燥、稱量后與分散劑、高溫劑和巖性改性劑稱量并混合。按比例適量加入瀝青混凝土中,均勻散布的纖維在瀝青混凝土中呈現三維網狀結構,使纖維瀝青混凝土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同時保持了瀝青的韌性。
文檔編號E01C7/00GK1923904SQ200610111240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17日
發明者付慶福 申請人:付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