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快速公路公交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快速公路公交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公交線路也越來越長,公交客運車的全程運行時間也相應地大大延長。隨著線路的加長,在公交客運車運行時,其停站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據實際觀察,公交客運車在各個站臺上花費的停、靠留時間之和往往在其全程的運行時間中占有極大的比重,從而拖慢了整個公交客運系統的運行速度。因此,為了適應城市的發展,有必要提供一種快速的公路公交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種快速公路公交系統。
本發明的快速公路公交系統包括車輛和車輛運動的環狀行駛路線,在環狀行駛路線上設置有站臺,其特征是所述車輛包括行駛于環狀行駛路線上的主車輛和可連接在主車輛上的副車輛,所述主車輛和副車輛均具有動力裝置和操縱駕駛機構,在所述主車輛的一端和副車輛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而使主、副車輛連接為一體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在主車輛的與副車輛連接部位和副車輛的與主車輛連接部位分別設置有相互對應的連通門,所述環狀行駛路線上設置有分支路線,所述分支路線的兩端均與環狀行駛路線相連通,各個站臺均設置在分支路線上且分支路線上具有至少一臺副車輛。
在該快速公路公交系統中,當正常運行時,主車輛不停站,在下一站不下車的乘客乘座在主車輛內,欲在下一站下車的乘客則移至副車輛內。當聯為一體的主、副車輛快到達下一站時,主、副車輛之間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脫開,主、副車輛分離,主車輛繼續前行,副車輛則經分支路線的一端而到達位于分支線上的站臺并讓乘客下車。在此之前,該站臺上的欲上車乘客已進入先前停靠在該站臺上的副車輛,在前述副車輛脫離主車輛時,該先前停靠的副車輛即啟動,并經分支線路的另一端而進入環狀行駛路線,其前端通過可分拆式連接結構與行進中的主車輛尾部相聯接。此后,副車輛內的在下一站不下車的乘客進入主車輛,主車輛內的欲在下一站下車的乘客進入副車輛,當聯為一體的主、副車輛快到達下一站時,主、副車輛之間再次脫開,重復前述上、下客過程并由此循環往復。由于整個運行過程中主車輛不停站,主車輛也就沒有必要因進、出站而減速,更不會因在站臺上逗留而花費時間;而對于每一位乘客來說,在其未到目的站之前,他均是乘座在該不停站的主車輛內,只是當要到達其目的站時,他才需要移至副車輛內,并由副車輛將其送至目的站而下車,他的整個乘車過程為一站到達目的地。
在本發明中,主、副車輛上設置的動力裝置可以直接采用現有的車用電動或燃油、燃氣動力裝置,所說的操縱駕駛機構即為現有的車用駕駛控制機構。所設置的上述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可以是鉤掛式連接結構,也可以是磁力吸合式連接結構或其它便于分拆和連接的結構。當采用鉤掛式連接結構時,該連接結構的動力驅動部分可以是電力驅動機構或磁力驅動機構、液壓驅動機構、氣動驅動機構等等。另外,為了便于實現主、副車輛之間的對接,還可以在本發明中的主、副車輛上增設現有的自動定位裝置及由該裝置引導的自動對接裝置,如由GPRS定位裝置引導的自動對接裝置等等。
在本發明中,所說的環狀行駛路線并非是特指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環狀路線,它是指一種閉合的循環行駛路線,該閉合的循環行駛路線最終會構成一個封閉的環形路線。
在本發明的系統中,在正常運行時,應當讓上述分支路線上始終具有至少一臺副車輛。當然,在必要時,還可以增加設置其前、后端均有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如鉤掛結構)的補充車輛。就所增設的補充車輛來說,其前端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與主車輛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相配合,其后端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則與副車輛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相配合,同時,在其車廂的前、后均開設有連通門,其前端的連通門與主車輛設置的連通門相互對應,其后端的連通門則與副車輛設置的連通門相對應。這樣,在使用時,就可以將該補充車輛作為主車輛的延長段而掛在主車輛的后端,增加主車輛的載客量。由于補充車輛也設置有與副車輛相對應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和連通門,因此既不會影響副車輛的連接和分離,也不會影響主、副車輛之間的乘客流動。若在副車輛的后端也設置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和連通門,則還可以將該補充車輛作為副車輛的延長段使用,以在必要時增加副車輛的載客量。
與現有的城市公交客運系統相比較,本發明的快速公路公交系統能夠有效地縮短乘客的乘車時間,加快客運系統的運行速度,從而為人們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
本發明的內容結合以下實施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但本發明的內容不僅限于實施例中所涉及的內容。
圖1是實施例1中快速公路公交系統所用客運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主車輛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的副車輛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的A部放大圖。
圖5是圖3的B部放大圖。
圖6是快速公路公交系統的示意圖。
圖7是主、副車輛到站前的運行狀態圖。
圖8是主、副車輛脫離后的運行狀態圖。
圖9是副車輛到站時的車輛運行狀態圖。
圖10是另一副車輛與主車輛對接后的運行狀態圖。
圖11是實施例2中快速公路公交系統所用客運車的主車輛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實施例2中快速公路公交系統所用客運車的副車輛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圖11的C部放大圖。
圖14是圖12的D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快速公路公交系統包括行駛于環狀行駛路線上的主車輛1和可連接在主車輛上的副車輛2,其中,主車輛1具有動力裝置3和操縱駕駛機構4,副車輛2具有動力裝置5和操縱駕駛機構6,在主車輛1的一端和副車輛2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而使主、副車輛連接為一體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本實施例中,上述可分拆式連接結構為鉤掛式連接結構7、8。同時,在上述在主車輛的與副車輛連接部位和副車輛的與主車輛連接部位分別設置有相互對應的連通門9、10。如圖6所示,除所使用的上述主、副車輛1、2外,本實施例的快速公路公交系統還包括車輛運動的環狀行駛路線13,在環狀行駛路線13上設置有若干個站臺14,所述環狀行駛路線13上設置有若干個分支路線15,所述分支路線15的兩端均與環狀行駛路線13相連通,各個站臺14均設置在分支路線15上,且各分支路線15上具有至少一臺副車輛2。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快速公路公交系統中,當正常運行時,主車輛1始終在環狀行駛路線13行駛并不停站,在下一站臺14不下車的乘客乘座在主車輛1內,欲在下一站臺14下車的乘客則移至副車輛2-1內。當聯為一體的主、副車輛快到達下一站時,主、副車輛之間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脫開,主車輛1與副車輛2-1分離,主車輛1繼續前行,副車輛2-1則進入分支路線15,如圖8所示。在副車輛2-1到達位于分支線上的站臺14并讓乘客下車之前,該站臺14上的欲上車乘客已進入先前停靠在該站臺上的副車輛2-2,在前述副車輛2-1脫離主車輛1時,該先前停靠的副車輛2-2即啟動,在副車輛2-1到達站臺14時,先前停靠的副車輛2-2已在分支線路15上行駛,如圖9所示。此后,先前停靠的副車輛2-2經分支線路15的另一端而進入環狀行駛路線13,其前端通過可分拆式連接結構與行進中的主車輛1的尾部相聯接,如圖10所示。此后,副車輛2-2內的在下一站不下車的乘客進入主車輛1,主車輛1內的欲在下一站下車的乘客進入副車輛2-2,當聯為一體的主、副車輛快到達下一站時,主車輛1和副車輛2-2之間再次脫開,重復前述上、下客過程,并由此循環往復。
實施例2如圖11~1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快速公路公交系統與實施例1相似,所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主、副車輛上采用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為磁力吸合式連接結構,即分別在主、副車輛1、2上對應設置了可以相互吸合的電磁吸頭11、12,通過對電磁吸頭的通、斷電,就能實現上述連接結構的吸合及斷開。
權利要求
1.一種快速公路公交系統,包括車輛和車輛運動的環狀行駛路線,在環狀行駛路線上設置有站臺,其特征是所述車輛包括行駛于環狀行駛路線上的主車輛和可連接在主車輛上的副車輛,所述主車輛和副車輛均具有動力裝置和操縱駕駛機構,在所述主車輛的一端和副車輛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而使主、副車輛連接為一體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在主車輛的與副車輛連接部位和副車輛的與主車輛連接部位分別設置有相互對應的連通門,所述環狀行駛路線上設置有分支路線,所述分支路線的兩端均與環狀行駛路線相連通,各個站臺均設置在分支路線上且分支路線上具有至少一臺副車輛。
全文摘要
一種快速公路公交系統,包括車輛和車輛運動的環狀行駛路線,在環狀行駛路線上設置有站臺,所述車輛包括行駛于環狀行駛路線上的主車輛和可連接在主車輛上的副車輛,所述主車輛和副車輛均具有動力裝置和操縱駕駛機構,在所述主車輛的一端和副車輛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而使主、副車輛連接為一體的可分拆式連接結構,在主車輛的與副車輛連接部位和副車輛的與主車輛連接部位分別設置有相互對應的連通門,所述環狀行駛路線上設置有分支路線,所述分支路線的兩端均與環狀行駛路線相連通,各個站臺均設置在分支路線上且分支路線上具有至少一臺副車輛。本系統能夠有效地縮短乘客的乘車時間,加快客運系統的運行速度。
文檔編號E01C1/00GK1824565SQ20051002040
公開日2006年8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25日
發明者羅榮堯, 羅榮森 申請人:羅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