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隧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沉管隧道。
【背景技術】
[0002]國內外已有大型沉管隧道均采用標準矩形構造,以兩孔一管廊結構為主,如圖1所示,沉管隧道的橫截面為矩形,矩形隧道的兩側為兩個矩形的行車孔,如圖1中所示的第一行車孔I和第二行車孔2,兩個行車孔之間為中管廊,中管廊上下隔斷一分為二,形成位于下部的安全及電纜通道3和位于上部的排煙孔4。該種結構的沉管隧道在具體修建時,為了脫模方便,僅在角部設置小倒角,這種常規沉管隧道結構形式簡單,施工有一定便利性,可滿足常規條件下工程應用,但具備以下顯著不足:
[0003]I)應用于大跨沉管隧道時,結構內力顯著增大,難以適應雙向六車道或更高車輛通行標準,通行能力有限;
[0004]2)內力調整能力差,能承受的外荷載小,難以適應“高水壓、大回淤”等不利工程條件。
【實用新型內容】
[0005](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首要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沉管隧道的通行能力;進一步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高其承受外荷載的能力。
[0007]( 二)技術方案
[0008]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沉管隧道,包括位于隧道兩側的行車孔和位于兩側行車孔之間的中管廊,所述中管廊包括位于下部的檢修道和位于上部的排煙孔;所述沉管隧道側墻的中上部朝向該側墻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
[0009]其中,所述排煙孔側壁由下至上朝向其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
[0010]其中,所述沉管隧道側墻的傾斜角度在30°?60°之間。
[0011]其中,所述排煙孔側壁的傾斜角度在70°?90°之間。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沉管隧道,通過將其側墻的中上部設置為朝向該側墻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能夠有效減小行車孔的跨度,降低隧道結構彎矩,增強沉管隧道對雙向六車道通行標準的適應性,減少沉管隧道建造時鋼筋用量,提高工程經濟性;進一步地,排煙孔側壁由下至上朝向其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能夠有效實現行車孔頂部與中管廊頂部的受力面面積接近,實現對沉管隧道內力的有效調整,保證沉管隧道在高水壓、大回於等惡劣條件下的結構穩定與安全,提高其抗荷載能力。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現有技術中沉管隧道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沉管隧道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6]其中,1:第一行車孔;2:第二行車孔;3:檢修道;4:排煙孔;5:側墻倒角。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8]圖2示出了本實施例沉管隧道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沉管隧道包括位于隧道兩側的行車孔和位于兩側行車孔之間的中管廊,即圖2中的第一行車孔I和第二行車孔2,所述中管廊上下隔斷一分為二,具體分為位于下部的安全及電纜通道3和位于上部的排煙孔4;所述沉管隧道側墻的中上部朝向該側墻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即形成第一行車孔I的外部的側墻的中上部朝向第一行車孔I內傾斜,形成第二行車孔2的外部的側墻的中上部朝向第二行車孔2內傾斜,兩面側墻的傾斜角度一致,形成側墻倒角5。該結構設置的沉管隧道,通過將行車孔的側墻傾斜設置,能夠有效減小行車孔的跨度,降低隧道結構彎矩,增強沉管隧道對雙向六車道通行標準的適應性,減少沉管隧道建造時鋼筋用量,提高工程經濟性。
[0019]具體地,上述側墻倒角5的范圍設置在30°?60°之間,其構造確定原則以不侵入建筑限界為準,具體的數值根據內力計算優化并最終確定,優選30°、45°或60°。
[0020]進一步,所述排煙孔4的側壁由下至上朝向其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即形成排煙孔4的兩面側壁分別向上向外傾斜。排煙孔4側壁的傾斜設置,能夠有效實現行車孔頂部與中管廊頂部的受力面面積接近,實現對沉管隧道內力的有效調整,保證沉管隧道在高水壓、大回於等惡劣條件下的結構穩定與安全,提高其抗荷載能力,突破沉管隧道對不利工程條件的適用限制。優選地,所述排煙孔側壁的傾斜角度在70°?90°之間,具體以滿足在最不利荷載條件下中管廊頂部處于偏壓或臨近純彎受力狀態為準,優選70°、80°或90°。
[0021]此外,安全及電纜通道3與排煙孔4之間分界點的確定原則為:安全及電纜通道3的高度及排煙孔4的面積綜合滿足沉管隧道設計功能要求。通過排煙孔4側壁的傾斜設置,使得排煙孔4能夠充分利用行車孔富余空間,有效增大排煙孔面積,有利于火災條件下救援逃生。
[0022]由以上實施例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沉管隧道側墻的中上部設置為朝向該側墻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能夠有效減小行車孔的跨度,降低隧道結構彎矩,增強沉管隧道對雙向六車道通行標準的適應性,減少沉管隧道建造時鋼筋用量,提高工程經濟性;進一步地,排煙孔側壁由下至上朝向其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能夠有效實現行車孔頂部與中管廊頂部的受力面面積接近,實現沉管隧道內力調整,保證沉管隧道在高水壓、大回於等惡劣條件下的結構穩定與安全,提高其抗荷載能力。
[0023]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沉管隧道,包括位于隧道兩側的行車孔和位于兩側行車孔之間的中管廊,所述中管廊包括位于下部的檢修道和位于上部的排煙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管隧道側墻的中上部朝向該側墻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煙孔側壁由下至上朝向其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管隧道側墻的傾斜角度在30°?60°之間。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煙孔側壁的傾斜角度在70°?90°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隧道結構,公開了一種沉管隧道,其包括位于隧道兩側的行車孔和位于兩側行車孔之間的中管廊,中管廊包括位于下部的檢修道和位于上部的排煙孔;沉管隧道側墻的中上部朝向該側墻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其側壁的中上部設置為朝向該側壁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能夠有效減小行車孔的跨度,降低隧道結構彎矩,增強沉管隧道對雙向六車道通行標準的適應性,減少沉管隧道建造時鋼筋用量,提高工程經濟性;進一步地,排煙孔側壁由下至上朝向其對應的行車孔內傾斜,能夠有效實現行車孔頂部與中管廊頂部的受力面面積接近,實現沉管隧道內力調整,保證沉管隧道在高水壓、大回於等惡劣條件下的結構穩定與安全,提高其抗荷載能力。
【IPC分類】E02D29/073
【公開號】CN204753635
【申請號】CN201520256213
【發明人】劉曉東, 呂勇剛, 黃清飛, 張志剛, 李毅, 林巍
【申請人】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