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背景技術】
[0001]目前在圍護結構的換撐體系中,圍護結構與地下室結構梁板之間一般采用點或線性剛性連接結構作為換撐結構,此種結構適用于基坑與周邊建筑的安全距離可以保證、地下連續墻與外墻之間的操作間距較大的情況。但施工中經常遇到由于基坑周邊環境多變、為保證基坑安全而加大地下連續墻與相鄰建筑之間的距離、導致地下連續墻與結構外墻距離較小的情況,一般低于150mm,此種情況下,地下連續墻與外墻間兩墻不合一,且間距較小,點線式換撐結構施工無法進行,給施工帶來了難度,選擇合適的換撐選擇尤為重要。
[0002]此外,現有普通點線換撐結構的支撐強度低,一般無其他輔助加強結構,不能有效將基坑變形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基坑的安全性不能保證,且施工工序多,操作復雜,費時費力,不僅如此,此種方法在肥槽回填土時極易引發回填土質不良、回填不密實、成彈簧土等一系列質量問題,影響整體施工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解決現有技術點線式換撐結構受周圍環境影響和地質條件制約、當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的外墻距離較短、操作空間小時不能廣泛使用的問題;還解決現有點線普通換撐結構的支撐強度低、無其他輔助加強結構、不能有效將基坑變形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基坑的安全性不能保證且施工工序多、操作復雜、費時費力的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設于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外墻之間,其特征在于:包括澆筑在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外墻之間的混凝土層;所述混凝土層的厚度與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外墻之間的距離相適應,為50?150mm。
[0006]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面式支撐結構還包括局部加強構件,所述局部加強構件包括設置在靠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兩側的支撐傳力梁。
[0007]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局部加強構件還包括設置在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開口內的支撐面板,所述支撐面板的尺寸與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尺寸相適應。
[0008]優選的,所述混凝土層為素混凝土層或鋼筋混凝土層。
[0009]更優選的,所述支撐傳力梁為鋼筋混凝土梁或鋼梁。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技術優勢在于:
[0011]1、為地下連續墻與外墻兩墻不合一且距離較短、不便于人工進入搭設換撐結構時的設置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為此種形式下的基坑維護設計及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0012]2、用面換撐代替點線換撐:采用面式的換撐結構代替現有點或線性換撐結構,即將原來地下連續墻與外墻間的剛性連接結構改為用混凝土整體澆筑形成整體面換撐,面荷載所產生的剪力及彎矩明顯小于點、線荷載,并且面換撐在操作的難易性和受力的穩定性方面都較點、線換撐優良,增大了換撐結構的整體強度;
[0013]3、對薄弱部位進行局部加強:在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增加支撐面板、在沿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面板兩側設置支撐傳力梁作為加強支撐處理,形成局部加強型整體換撐技術,使基坑變形在可控范圍之內,改善了地下室結構的受力體系,提高基坑的安全性;設置支撐傳力梁及支撐面板解決換撐拆撐工況中荷載不能有效傳遞的問題,支撐傳力梁及支撐面板的頂標高同結構樓板,施工與地下室主體結構同步。
[0014]4、施工工序少,操作簡單,降低了整體施工成本,同時還避免了普通換撐體系下肥槽回填土引發的一系列質量通病,保證了整體施工質量。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地下室基坑換撐結構的俯視圖。
[0016]附圖標記:1_地下連續墻、2-主體結構外墻、3-混凝土層、4-支撐面板、5-坡道、6-支撐傳力梁。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內容】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0018]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地下連續墻與外墻兩墻不合一且距離較短、操作空間小的情況,根據工程特點,為增大保險系數,增加基坑與相鄰建筑之間的距離,減小基坑面積,從設計上調整地下連續墻位置。本實施例中,為保證基坑周圍建筑的安全性,將原設計地下連續墻與外墻距離的900nn改為距離100mm,此種情況下,由于操作空間狹小,常規的點線換撐方式無法實施,給施工帶來了難度,且沿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和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等薄弱部位支撐強度較難保證,因此換撐體系的選擇成為關鍵性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面換撐形式代替普通點線換撐形式,經過周密計算,在地下連續墻與外墻間空隙直接用厚素混凝土填實,以此作為工程的面式整體換撐,且在沿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等薄弱部位,采取局部加強支撐結構作為加強處理,形成局部加強型面式整體換撐體系。
[0019]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設于地下連續墻I與主體結構外墻(2)之間,其特征在于:包括澆筑在地下連續墻I與主體結構外墻2之間的混凝土層3 ;所述混凝土層3的厚度與地下連續墻I與主體結構外墻2之間的距離相適應,為50?150_。還包括局部加強構件,所述局部加強構件包括設置在靠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5兩側的支撐傳力梁6,以保證拆撐換撐工況中荷載的有效傳遞,支撐傳力梁6采用700X700的鋼筋混凝土梁,設置位置的頂標高與各層結構樓板相同,鋼筋錨入沿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5兩側的墻體內;。所述局部加強構件還包括設置在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開口內的支撐面板4,其設置在頂板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等結構受力薄弱處,其內部的配筋構造及頂標高同結構樓板。所述支撐面板4的尺寸與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尺寸相適應。混凝土層3、支撐面板4及支撐傳力梁6與地下室主體結構同步施工,支撐傳力梁6和支撐面板4在相應部位的上道結構沿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梁、樓板砼澆筑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拆除,嚴格控制拆除時間,避免強度沒有達到要求就拆除臨時支撐。
[0020]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場地地質環境多變,極限距離條件下的基坑圍護換撐施工。
【主權項】
1.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設于地下連續墻(I)與主體結構外墻(2)之間,其特征在于:包括澆筑在地下連續墻(I)與主體結構外墻(2)之間的混凝土層(3);所述混凝土層(3)的厚度與地下連續墻(I)與主體結構外墻(2)之間的距離相適應,為50 ?150mmo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局部加強構件,所述局部加強構件包括設置在靠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5)兩側的支撐傳力梁(6)。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加強構件還包括設置在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開口內的支撐面板(4),所述支撐面板(4)的尺寸與緊挨著主體結構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尺寸相適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層(3)為素混凝土層或鋼筋混凝土層。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傳力梁(6)為鋼筋混凝土梁或鋼梁。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地下室基坑換撐的面式支撐結構,設于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外墻之間,包括澆筑在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外墻之間的混凝土層;混凝土層的厚度與地下連續墻與主體結構外墻之間的距離相適應,為50~150mm,還包括局部加強構件如設置在靠主體結構外墻的坡道兩側的支撐傳力梁和設置在緊挨著外墻的設備預留口的開口內的支撐面板。換撐構件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用面式支撐代替原有點線式支撐,配合局部加強支撐結構,受力的穩定性好,保證了換撐構架的整體強度和支撐力度,為地下連續墻與外墻兩墻不合一且距離短時換撐結構的設置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還避免了普通換撐體系肥槽回填土引發的一系列質量通病,保證了整體施工質量。
【IPC分類】E02D17-04
【公開號】CN204356782
【申請號】CN201420734091
【發明人】熊壯, 劉嘉茵, 張文格, 曹光, 胡志軍, 吳學軍, 劉佳, 周睿, 史潔
【申請人】中建一局集團第五建筑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