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板墻及其施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市政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路塹邊坡防護的具有變截面抗滑樁的樁板墻及其施工方法。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圬工量較大、美觀度較差、植草綠化困難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樁板墻,其包括擋土墻、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樁、一個以上的第一擋土板和一個以上的第二擋土板;抗滑樁基體、一個以上的抗滑樁懸臂按照橫截面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連接。還提供一種樁板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分別進行挖樁孔和制作變截面抗滑樁;B、重復步驟A的步驟b一次以上,得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樁;C、分別制作擋土板和制作鋼筋砼擋土墻。本發明的樁板墻具有圬工量小,可植草綠化,支擋能力強的特點。
【專利說明】
樁板墻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市政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路塹邊坡防護的具有變截面抗滑粧的粧板墻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粧板墻是我國鐵路建設中于20世紀70年代由抗滑粧發展起來的支擋結構,被應用于鐵路、公路工程填方路基支擋、路塹邊坡防護及滑坡處置。擋土墻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體、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的構造物。在擋土墻橫斷面中,與被支承土體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墻背;與墻背相對的、臨空的部位稱為墻面;與地基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基底;與基底相對的、墻的頂面稱為墻頂;基底的如端稱為墻祉;基底的后端稱為墻鍾。抗滑粧是穿過滑坡體深入于滑床的粧柱,用以支擋滑體的滑動力,起穩定邊坡的作用,適用于淺層和中厚層的滑坡,是一種抗滑處理的主要措施。現有直立式粧板墻自挖方路基邊溝或碎落臺邊沿,以直立狀態高聳于道路外側,其抗滑粧通常為等橫截面矩形,也有為方便設擋土板而將抗滑粧懸臂段設為T型橫截面的情況,但都是將擋土板與粧構成全封閉結構也存在圬工量較大、美觀度較差、植草綠化困難的缺點。而且直立式粧板墻結構生硬,植物防護不能布設于墻面,景觀效果較差。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以上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圬工量小的,可植草綠化的,支擋能力強的具有變截面抗滑粧的粧板墻及其施工方法。
[0004]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粧板墻,包括擋土墻、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一個以上的第一擋土板和一個以上的第二擋土板;所述變截面抗滑粧包括抗滑粧基體和一個以上形狀相似且橫截面面積不同的抗滑粧懸臂;所述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抗滑粧懸臂的橫截面面積;所述抗滑粧基體、一個以上的抗滑粧懸臂按照橫截面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連接;兩個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的抗滑粧基體通過第一擋土板相互連接;兩個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的抗滑粧懸臂通過第二擋土板相互連接;所述擋土墻的一側與每一個變截面抗滑粧的一端相連接。
[0005]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為方形或矩形或圓形結構。
[0006]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形狀與抗滑粧懸臂相似。
[0007]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基體與每一個抗滑粧懸臂同一側對齊。
[0008]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擋土墻為鋼筋砼擋土墻,所述擋土墻的一側與每一個第二擋土板相連接。
[0009]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懸臂的數量為2個或3個。
[0010]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粧板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分別進行挖粧孔和制作變截面抗滑粧;
a、挖粧孔; b、制作變截面抗滑粧:
1)按照抗滑粧基體的形狀和大小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得到抗滑粧基體;
2)按照抗滑粧基體與一個以上的抗滑粧懸臂的連接順序,根據每一個抗滑粧懸臂的形狀和大小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得到變截面抗滑粧;
B、重復步驟A的步驟b—次以上,得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
C、分別制作擋土板和制作鋼筋砼擋土墻:
1)在步驟B得到的變截面抗滑粧之間,采用現澆施工工藝制作第一擋土板和第二擋土板;
2)在步驟B的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的同一側加設鋼筋砼擋土墻。
[0011]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粧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變截面抗滑粧的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
[0012]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在同一直線上且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之間間隔相同。
[0013]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步驟A的步驟b的步驟2)在與抗滑粧懸臂相匹配的模型內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所述模型為上下開口的圓柱形或方形或矩形結構。
[0014]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粧板墻根據抗滑粧懸臂段的受力特點,以不同橫截面尺寸抗滑粧對應不同受力段范圍,將傳統等截面抗滑粧懸臂段設計2-3段變截面抗滑粧,外觀呈寶塔形。臨近坡口處保留部分抗滑粧主筋,加設縱向鋼筋構成鋼筋砼擋土墻,取代部分傳統粧板墻結構。抗滑粧施工完畢后,抗滑粧外側植筋,現澆施工擋土板。擋土板與不同橫截面尺寸的抗滑粧間構成的空隙、抗滑粧粧頂平臺,可培土綠化。變截面抗滑粧、鋼筋砼擋土墻依次階梯式錯開,共同構成臺階式邊坡。本發明的粧板墻節省了圬工與鋼材,顯著減少工程量;為填土綠化預留下了空間,可植草綠化;邊坡外形錯落成階梯狀,避免了高聳結構的突兀和生硬。
【附圖說明】
[0015]圖1本發明的粧板墻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的粧板墻的側面截面示意圖;
其中,附圖中相應的附圖標記為1-變截面抗滑粧,2-第一擋土板,3-第二擋土板,4-鋼筋砼擋土墻,5-抗滑粧懸臂,6-抗滑粧基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粧板墻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閱讀了本發明書的基礎上能夠充分完整的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并解決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應當說明的是,以下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應當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17]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可以自由組合,其組合之后的技術方案仍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18]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粧板墻,包括擋土墻、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1、一個以上的第一擋土板2和一個以上的第二擋土板3;所述變截面抗滑粧I包括抗滑粧基體6和一個以上形狀相似且橫截面面積不同的抗滑粧懸臂5;所述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抗滑粧懸臂5的橫截面面積;所述抗滑粧基體6、一個以上的抗滑粧懸臂5按照橫截面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連接;兩個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的抗滑粧基體6通過第一擋土板2相互連接;兩個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的抗滑粧懸臂5通過第二擋土板3相互連接;所述擋土墻的一側與每一個變截面抗滑粧I的一端相連接。
[0019]如圖1和圖2所示,若干個變截面抗滑粧I均勻的分布在邊坡上,變截面抗滑粧I的抗滑粧基體6的大部分插入至邊坡的內部,所述抗滑粧基體6露出地面的部分通過第一擋土板2相互連接,抗滑粧基體6上連接有抗滑粧懸臂5,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上的抗滑粧懸臂5通過第二擋土板3相互連接,每個變截面抗滑粧I的頂部與第二擋土板3和鋼筋砼擋土墻4通過鋼筋混凝土結構固定連接。優選地,每個變截面抗滑粧I的截面積最小的抗滑粧懸臂5的同一端與擋土墻的一側固定連接。
[0020]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為方形或矩形或圓形結構。
[0021]優選地,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為矩形。
[0022]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基體6與每一個抗滑粧懸臂5同一側對齊。
[0023]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形狀與抗滑粧懸臂5相似。
[0024]考慮到為在抗滑粧懸臂5的旁邊留出更多的空間,進行填土植草綠化,將抗滑粧基體6與每一個抗滑粧懸臂5的靠近邊坡的同一側對齊進行連接,作為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將抗滑粧基體6與抗滑粧懸臂5做成一體結構,從而減少工程量。多個抗滑粧懸臂5的依次減小的截面積,對應不同邊坡的受力范圍,從而使粧板墻的設計更加合理,保證抗滑效果的同時,節省工作了工程成本。
[0025]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懸臂5的數量為2個或3個。
[0026]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抗滑粧懸臂5的數量為2個。
[0027]為保證抗滑粧懸臂5的受力和支擋的強度,優選地,所述抗滑粧懸臂5的數量為2個。
[0028]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擋土墻為鋼筋砼擋土墻4,所述擋土墻的一側與每一個第二擋土板3相連接。
[0029]所述鋼筋輪擋土墻4通過鋼筋混凝土與第二擋土板3固定連接。
[0030]考慮到,頂部的抗滑粧懸臂5的截面積較小,可承受的力量較小,采用鋼筋砼擋土墻4輔助提升整個粧板墻頂部的抵擋邊坡滑移的能力,從而使得本發明在保證綠化空間的同時,提高整個粧板墻的對邊坡的防護能力。
[0031]實施例2
如圖1和圖2所述的粧板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分別進行挖粧孔和制作變截面抗滑粧I;
a、挖粧孔;
b、制作變截面抗滑粧1:1)按照抗滑粧基體6的形狀和大小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得到抗滑粧基體6;
粧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變截面抗滑粧I的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
優選地,粧孔的尺寸大于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將鋼筋置于粧孔內進行綁扎,從鋼筋的底部開始向上饒筑混凝土。
[0032]根據抗滑粧基體6的橫截面的大小來確定粧孔的大小,只需粧孔足以容納變截面抗滑粧I的抗滑粧基體6即可。
[0033]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步驟A的步驟b的步驟2)在與抗滑粧懸臂5相匹配的模型內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所述模型為上下開口的圓柱形或方形或矩形結構。
[0034]在變截面抗滑粧基體6進行澆筑后,在進行抗滑粧懸臂5澆筑時,通過在抗滑粧基體6頂端根據抗滑粧懸臂5的大小設置與其相匹配的模型,在模型與粧孔的空隙內設置填充物如方木等進行支撐和固定,為方便對抗滑粧懸臂5的澆筑,所述模型為由金屬制成的圓柱形或方形殼體,模型也可以為由金屬板制成的三個面與抗滑粧基體6靠近邊坡的一面共同組成的方形模型,在方形模型內按照抗滑粧懸臂5的大小綁扎鋼筋,然后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第一層抗滑粧懸臂5澆筑完成,撤掉該模型,進行下一層抗滑粧懸臂5的澆筑,在前一層抗滑粧懸臂5的頂部按照同樣的操作,根據下一層抗滑粧懸臂5的要求綁扎鋼筋和澆筑,直至將所有的抗滑粧懸臂5澆筑完成。
[0035]2)按照抗滑粧基體6與一個以上的抗滑粧懸臂5的連接順序,根據每一個抗滑粧懸臂5的形狀和大小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得到變截面抗滑粧I;
考慮到鋼筋的一般長度為9米,需要通過多跟鋼筋進行焊接以延長長度,考慮到抗滑粧基體6或者抗滑粧懸臂5之間連接關系的緊密性保證工程質量,優選地,抗變截面抗滑粧I的鋼筋的焊接處應離抗滑粧懸臂5和抗滑粧基體6相互連接處、抗滑粧基體6相互連接的部位3米以上,以滿足工程質量要求。
[0036]如圖2所示,按照抗滑粧基體6,和各個抗滑粧懸臂5的橫截面積的大小順序依次進行綁扎鋼筋并進行澆筑混凝土,優選的,考慮到,抗滑粧懸臂5的承受力量的能力,所述抗滑粧懸臂5的個數為2個。
[0037]B、重復步驟A的步驟b—次以上,得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I;
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I在同一直線上且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之間間隔相同。
[0038]將每個變截面抗滑粧I呈直線排列,同時保證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之間的間隔相同從而保證,整個粧板墻受力均衡。
[0039]C、分別制作擋土板和制作鋼筋砼擋土墻4:
1)在步驟B得到的變截面抗滑粧I之間,采用現澆施工工藝制作第一擋土板2和第二擋土板3;
2)在步驟B的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I的同一側加設鋼筋砼擋土墻4。
[0040]在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的間隔空隙之間,現澆施工制作第一擋土板2和第二擋土板3,使用時,變截面抗滑粧I的一部分深入邊坡土層;而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I露出邊坡的部分通過第一擋土板2和第二擋土板3進行固定連接;整體上提高防止邊坡滑移的能力;而且在擋土板與變截面抗滑粧I之間的空隙里,可進行培土綠化,從而可以有效減輕水土流失。優選地,變截面抗滑粧I的抗滑粧懸臂5、抗滑粧基體6同側連接;從而在變截面抗滑粧I上出現多個臺階式的空間,優選地,在該空間上進行培土綠化,從而進一步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通加設鋼筋砼擋土墻4,在施工時在變截面抗滑粧I的上末端臨近坡口處保留部分抗滑粧的主筋,將該主筋與縱向鋼筋綁扎并進行澆筑混凝土制成一體的鋼筋砼擋土墻4,從而提高本發明的粧板墻的整體的防抵擋邊坡滑移的能力。
[0041]根據本說明書的記載即可充分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主權項】
1.一種粧板墻,其特征在于,包括擋土墻、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一個以上的第一擋土板和一個以上的第二擋土板;所述變截面抗滑粧包括抗滑粧基體和一個以上形狀相似且橫截面面積不同的抗滑粧懸臂;所述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抗滑粧懸臂的橫截面面積;所述抗滑粧基體、一個以上的抗滑粧懸臂按照橫截面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連接;兩個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的抗滑粧基體通過第一擋土板相互連接;兩個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的抗滑粧懸臂通過第二擋土板相互連接;所述擋土墻的一側與每一個變截面抗滑粧的一端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粧板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為方形或矩形或圓形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粧板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形狀與抗滑粧懸臂相似。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粧板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粧基體與每一個抗滑粧懸臂同一側對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粧板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土墻為鋼筋砼擋土墻,所述擋土墻的一側與每一個第二擋土板相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粧板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粧懸臂的數量為2個或3個。7.一種粧板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A、分別進行挖粧孔和制作變截面抗滑粧; a、挖粧孔; b、制作變截面抗滑粧: 1)按照抗滑粧基體的形狀和大小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得到抗滑粧基體; 2)按照抗滑粧基體與一個以上的抗滑粧懸臂的連接順序,根據每一個抗滑粧懸臂的形狀和大小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得到變截面抗滑粧; B、重復步驟A的步驟b—次以上,得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 C、分別制作擋土板和制作鋼筋砼擋土墻: 1)在步驟B得到的變截面抗滑粧之間,采用現澆施工工藝制作第一擋土板和第二擋土板; 2)在步驟B的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的同一側加設鋼筋砼擋土墻。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粧板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粧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變截面抗滑粧的抗滑粧基體的橫截面。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粧板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個以上的變截面抗滑粧在同一直線上且相鄰的變截面抗滑粧之間間隔相同。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粧板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的步驟b的步驟2)在與抗滑粧懸臂相匹配的模型內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所述模型為上下開口的圓柱形或方形或矩形結構。
【文檔編號】E02D17/20GK106013190SQ201610529332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7月6日
【發明人】張慶飛, 蔡先慶, 李宗有, 李樹鼎, 張澤坤, 杜雨靜, 范惠平, 方正, 鮮苗, 黃厚罡, 劉永明, 華智, 程全振, 鄒長富, 蘇偉, 唐文廣, 吳曉春, 袁丁
【申請人】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