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樁式浮防波堤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新能源利用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樁式浮防波堤。該垂直導樁式浮防波堤包括浮箱和導樁,浮箱的主體結構為箱體,其實體結構為凸型,凸型實體結構的上部外圍為透空結構,在迎浪側和背浪側對稱布置,透空結構與凸型實體結構間有間隙,間隙處設有水平橫梁,加固透空結構;凸型實體結構設有限位孔,從上到下貫通于凸型實體結構;導樁貫穿于凸型實體結構的限位孔,其頂端設有擋臂和斜撐,斜撐連接擋壁和導樁,用于固定擋臂的作用,擋臂限制浮箱運動幅度過大。浮箱帶有透空結構,相對于傳統非透空矩形方箱,該型浮箱在波浪的作用下水平波浪力較小,并且垂向運動響應幅值算子較小。這有利于增強整個浮式防波堤的穩定性。
【專利說明】
一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樁式浮防波堤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新能源利用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背景技術】
[0002]防波堤是一種重要的海洋工程結構物。為目標海域或海岸帶提供安全的波浪條件。隨著海洋工程活動的逐步深水化,浮式防波堤造價低廉、利于海水交換和修建工期較短等優點使其成為較深水域防波堤的優選。而浮式防波堤的主要缺點是消浪性能相對較差, 且錨泊設施容易破壞。因此設法減小浮式防波堤的波浪荷載對于浮式防波堤的設計至關重要。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05]—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包括浮箱1和導粧2,浮箱1的主體結構為箱體,其實體結構為凸型,凸型實體結構的上部外圍為透空結構3,在迎浪側和背浪側對稱布置,透空結構3與凸型實體結構間有間隙,間隙處設有水平橫梁7,用于加固透空結構3;凸型實體結構設有限位孔4,從上到下貫通于凸型實體結構;導粧2貫穿于凸型實體結構的限位孔4,其頂端設有擋臂6和斜撐5,斜撐5連接擋壁6和導粧2,用于固定擋臂6的作用, 擋臂6限制浮箱1運動幅度過大。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07] (1)浮箱1采用帶有透空結構3,相對于傳統非透空矩形方箱,該型浮箱在波浪的作用下水平波浪力較小,并且垂向運動響應幅值算子較小。這有利于增強整個浮式防波堤的穩定性。
[0008] (2)透空結構位于水面處,有效地起到波浪紊動消能作用,這有利于提高浮式防波堤的消浪性能。【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的新型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剖面圖。
[0010]圖2為本發明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中浮箱的俯視圖。
[0011]圖3為本發明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中浮箱的正視圖沿波浪傳播方向。
[0012]圖中:1浮箱;2導粧;3透空結構;4限位孔;5斜撐;6擋臂;7橫梁;8自由水面;9海底。【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和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0014]實施例:
[0015]—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包括浮箱1和導粧2,浮箱1的主體結構為箱體,其實體結構為凸型,凸型實體結構的上部外圍為透空結構3,在迎浪側和背浪側對稱布置,透空結構3與凸型實體結構間有間隙,間隙處設有水平橫梁7,用于加固透空結構3;凸型實體結構設有限位孔4,從上到下貫通于凸型實體結構;導粧2貫穿于凸型實體結構的限位孔4,其頂端設有擋臂6和斜撐5,斜撐5連接擋壁6和導粧2,用于固定擋臂6的作用, 擋臂6限制浮箱1運動幅度過大。[〇〇16]浮體沿入射波方向的寬度為10米,垂直于波浪入射方向的長度為25米,高度為7 米,吃水3.5米,透空結構的垂向尺寸為4.5米。[〇〇17] 上述裝置適宜水深15-50米。[〇〇18]作為優選,浮體采用鋼材加工制造。通過合理的設計,使得吃水3.5米。[〇〇19]作為優選,透空結構的開孔形狀為圓形,半徑為0.3米。相鄰圓心之間的距離為0.5米。
[0020]作為優選,導粧采用混凝土為原料進行建造。
[0021]作為優選,導粧上部擋臂距離水平面的距離為2米。
[0022]按照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帶有透空結構的浮箱在波浪作用下所受的水平波浪荷載及運動響應均較小,并且透空結構能夠起到波浪紊動消能的作用,相對于傳動非透空垂直導粧防波堤,本方案有利于增加整個防波堤系統的穩定性。
【主權項】
1.一種局部帶有透空結構的垂直導粧式浮防波堤,其特征在于,該垂直導粧式浮防波 堤包括浮箱和導粧,浮箱的主體結構為箱體,其實體結構為凸型,凸型實體結構的上部外圍 為透空結構,在迎浪側和背浪側對稱布置,透空結構與凸型實體結構間有間隙,間隙處設有 水平橫梁,用于加固透空結構;凸型實體結構設有限位孔,從上到下貫通于凸型實體結構; 導粧貫穿于凸型實體結構的限位孔,其頂端設有擋臂和斜撐,斜撐連接擋壁和導粧,用于固 定擋臂的作用,擋臂限制浮箱運動幅度過大。
【文檔編號】E02B3/06GK106012959SQ201610533070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7月8日
【發明人】寧德志, 趙玄烈, 陳兵, 康海貴
【申請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