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引水發電系統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
背景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為了增加引水量,通常采用多條平行布置的引水隧洞進行引水,引水隧洞在運行一段時間后,一股要對引水隧洞進行檢修,保證引水隧洞的正常使用, 在檢修時,檢修人員從檢修通道進入到引水隧洞內對引水隧洞進行檢修,目前,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檢修通道通常采用以下兩種布置方式第一種方式,直接利用在開挖引水隧洞時形成的施工隧洞,在施工隧洞與引水隧洞的連接部位設置封堵檢修門將引水隧洞封閉,這種布置方式雖然不需要額外設置檢修支洞,但所需封堵檢修門的數量較多,在每條引水隧洞兩側都需要設置封堵檢修門,而封堵檢修門的設計、制造施工難度大,成本較高,而且在檢修靠山里側的引水隧洞時,需要放空靠山外側的引水隧洞,并開啟靠山外側的封堵檢修門,檢修很不方便,另外,在引水隧洞運行過程中,由于引水隧道內水外滲或地下水,造成施工隧洞積水,位于兩條引水隧洞之間的施工隧道內的積水無法排出,在打開封堵檢修門時,位于兩條引水隧洞之間的施工隧道內的積水涌出,給檢修作業造成很大的不便。第二種方式,在引水隧洞下方設置檢修支洞,檢修支洞通過內部檢修豎井或斜井與引水隧洞連通,并在內部檢修斜井或豎井與引水隧洞的連接部位設置封堵檢修門將引水隧洞封閉,在檢修支洞上還連接有與外界連通的排水洞,這種布置方式雖然減少了封堵檢修門的數量,但是由于檢修支洞處于引水隧洞下方,在引水隧洞運行過程中,由于引水隧道內水外滲或地下水,會造成檢修支洞內積水,需要增設排水洞,而排水洞的施工成本較高, 使得整個檢修通道的施工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施工成本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包括開挖引水隧洞時形成的施工隧道,將位于兩條引水隧洞之間的施工隧洞封堵,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檢修平洞,還包括上部檢修支洞,上部檢修支洞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檢修平洞所在的位置,上部檢修支洞通過外部檢修井與外部檢修平洞連通,上部檢修支洞通過內部檢修井與引水隧洞連通,在外部檢修井與引水隧洞之間的外部檢修平洞上設置有封堵結構進一步的是,在外部檢修井與引水隧洞之間的外部檢修平洞上設置外部檢修封堵門形成所述的封堵結構。進一步的是,所述上部檢修支洞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的最高運行水位。
進一步的是,當上部檢修支洞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的最高運行水位時,所述內部檢修井內安裝有內部檢修封堵門。進一步的是,所述內部檢修封堵門設置在內部檢修井與上部檢修支洞的連接部位。進一步的是,所述上部檢修支洞傾斜設置,上部檢修支洞與外部檢修井相連的一端所在位置低于檢修支洞另一端所在的位置。進一步的是,所述內部檢修井的底部設置有內部檢修平洞,內部檢修井通過內部檢修平洞與引水隧洞連通。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檢修通道的上部檢修支洞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檢修平洞所在的位置,并將上部檢修支洞與外部檢修平洞連通,而外部檢修平洞是由現有的施工隧洞形成的,上部檢修支洞內的積水能夠沿著外部檢修平洞自動流到外界,因此,不需要專門設置排水洞就能夠達到排積水的目的,能夠大大降低節約施工成本,而且,檢修人員對某一條引水隧洞進行檢修時,無需放空其它的引水隧道,能夠直接對需要檢修的引水隧道進行檢修,方便檢修作業。由外部檢修封堵門形成的封堵結構,在檢修靠近外部檢修封堵門的引水隧洞時,可以直接打開外部檢修封堵門,對引水隧洞進行檢修,方便快捷。當上部檢修支洞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的最高運行水位時,上部檢修支洞直接通過內部檢修井與引水隧洞連通,不需要設置封堵檢修門,檢修封堵門的數量大大減少,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施工的難度。當上部檢修支洞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的最高運行水位時,在內部檢修井內安裝內部檢修封堵門,是為了防止引水隧洞內的水沿著內部檢修井冒出,淹沒檢修支洞。將內部檢修封堵門設置在內部檢修井與上部檢修支洞的連接部位,是為了防止在內部檢修井內生成積水,便于檢修人員進行檢修作業。將上部檢修支洞傾斜設置,便于將上部檢修支洞內的積水流出。在內部檢修井的底部設置內部檢修平洞,便于檢修人員的檢修作業。
圖1是本發明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說明引水隧洞1、外部檢修平洞2、上部檢修支洞3、外部檢修井4、外部檢修封堵門5、內部檢修井6、內部檢修封堵門7、內部檢修平洞8。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該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包括開挖引水隧洞1時形成的施工隧道,將位于兩條引水隧洞1之間的施工隧洞封堵,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檢修平洞2,還包括上部檢修支洞3,上部檢修支洞3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檢修平洞2所在的位置,上部檢修支洞3通過外部檢修井4與外部檢修平洞2連通,上部檢修支洞3通過內部檢修井6與引水隧洞1連通,在外部檢修井4與引水隧洞1之間的外部檢修平洞2上設置有封堵結構。在引水隧洞1運行的過程中,由于上部檢修支洞3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檢修平洞 2所在的位置,而且由于上部檢修支洞3與外部檢修平洞2連通,而外部檢修平洞2是由現有的施工隧洞形成的,上部檢修支洞3內的積水能夠沿著外部檢修平洞2自動流到外界,因此,不需要專門設置排水洞就能夠達到排積水的目的,能夠大大降低節約施工成本,而且,當檢修人員需要對某一條引水隧洞1進行檢修時,無需放空其它的引水隧道1,只需將需要檢修的引水隧洞1內的水放空,檢修人員從外部檢修平洞2進入后,沿著外部檢修井4進入到上部檢修支洞3內,然后順著上部檢修支洞3到達需要檢修的引水隧洞1上方,沿著內部檢修井6即可到達需要檢修的引水隧洞1內,進而對引水隧洞1進行檢修,能夠直接從外界進入到需要檢修的引水隧道1內進行檢修作業,使檢修作業方便快捷。所述外部檢修井4、 內部檢修井6可以是豎井也可以是斜井。當上部檢修支洞3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運行水位時,上部檢修支洞3直接通過內部檢修井6與引水隧洞1連通,不需要設置檢修封堵門,檢修封堵門的數量大大減少,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施工的難度。當上部檢修支洞3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運行水位時,為了防止引水隧洞1內的水沿著內部檢修井6冒出,淹沒檢修通道,在內部檢修井6內安裝了內部檢修封堵門7。內部檢修封堵門7可以設置在內部檢修井6內的任意位置,通常為了避免在內部檢修井6內生成積水,便于檢修人員進行檢修作業,所述內部檢修封堵門7設置在內部檢修井6與上部檢修支洞3的連接部位。所述封堵結構可以有多種實施方式,譬如,可以采用混凝土直接將該部分通道封死,也可以采用堵頭的形式將該部分通道封堵,作為優選的方式是在外部檢修井4 與引水隧洞1之間的外部檢修平洞2上設置外部檢修封堵門5形成所述的封堵結構。
另外,為了便于將上部檢修支洞內的積水流出并且流盡,通常將所述上部檢修支洞3傾斜設置,上部檢修支洞3與外部檢修井4相連的一端所在的位置低于上部檢修支洞 3另一端所在的位置。再者,為了便于檢修人員的檢修作業,所述內部檢修井6的底部設置有內部檢修平洞8,內部檢修井6通過內部檢修平洞8與引水隧洞1連通,內部檢修平洞8 可以利用原有的施工隧洞改造而成,能夠進一步的降低施工成本。
權利要求
1.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包括開挖引水隧洞(1)時形成的施工隧道, 其特征在于將位于兩條引水隧洞(1)之間的施工隧洞封堵,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檢修平洞O),還包括上部檢修支洞(3),上部檢修支洞(3)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檢修平洞 (2)所在的位置,上部檢修支洞C3)通過外部檢修井(4)與外部檢修平洞( 連通,上部檢修支洞⑶通過內部檢修井(6)與引水隧洞⑴連通,在外部檢修井⑷與引水隧洞(1) 之間的外部檢修平洞(2)上設置有封堵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其特征在于在外部檢修井(4)與引水隧洞(1)之間的外部檢修平洞(2)上設置外部檢修封堵門(5)形成所述的封堵結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檢修支洞(3)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運行水位。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其特征在于當上部檢修支洞⑶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⑴的最高運行水位時,所述內部檢修井㈩)內安裝有內部檢修封堵門(7)。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部檢修封堵門(7)設置在內部檢修井(6)與上部檢修支洞(3)的連接部位。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檢修支洞C3)傾斜設置,上部檢修支洞(3)與外部檢修井(4)相連的一端所在的位置低于上部檢修支洞( 另一端所在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部檢修井(6)的底部設置有內部檢修平洞(8),內部檢修井(6)通過內部檢修平洞(8)與引水隧洞⑴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能夠降低施工成本的用于多條引水隧洞的上跨式檢修通道。該檢修通道,包括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檢修平洞,還包括上部檢修支洞,上部檢修支洞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檢修平洞所在的位置,上部檢修支洞通過外部檢修井與外部檢修平洞連通,上部檢修支洞通過內部檢修井與引水隧洞連通。該檢修通道不需要專門設置排水洞就能夠達到排積水的目的,能夠大大降低節約施工成本,而且,這種布置方式的檢修封堵門的數量大大減少,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施工的難度,也方便進行檢修作業,另外,對其中某一個引水隧洞檢修時不會影響其它引水隧洞的正常運行。適合在引水發電系統領域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E02B9/02GK102505671SQ201110369199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劉友全, 彭瑋, 樊菊平, 陳子海, 陳紹英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