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此實用新型涉及衛生間排氣裝置類,特別是一種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
背景技術:
目前家居水平已經很高,衛生間的裝潢配置不斷更新發展,排風扇種類很多,但多 數沒有除臭功能,其它芳香類除臭物質也只有掩蓋而不能排除如廁時的異味。針對這種現 狀,本實用新型設計出專門排除座便內氣體的獨立通道,使有害氣體不與室內空氣混合而 直接排出室外。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可為衛生間通風換氣,又可單獨排除座便內不良氣體 的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置有內有單向葉的溢流管套管,被溢流 管套管定位螺釘定位在座便器水箱的溢流管上,套管上端緊密連接直徑3厘米的塑料除臭 軟管,軟管經水箱開孔與排氣扇的除臭管接口緊密連接,構成不良氣體的吸入部分;百葉窗 安裝在前殼上,吸風罩和風葉固定在電機的前端軸上和電機一起構成動力部分; 排氣扇前端殼上下或側面置有除臭管接口 ; 水箱開孔的直徑為3厘米; 風扇后殼連接一排風軟管,與通風道連接構成不良氣體排出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由于在排風扇與座便器間連有除臭軟管,打開排風扇后,可對
座便內不良氣體單獨排出,不良氣體自始至終不會污染室內空氣。又由于利用了水箱本身
內置的溢流管及座便本身內置的沖刷孔,此實用新型更為簡單實用。
圖1為此實用新型結構圖 圖2為此實用新型安裝示意圖 1-除臭軟管、2-電機、3-除臭管接口 、4-百葉窗、5-吸風罩、6-風葉、7-開百葉窗 拉鏈、8_關百葉窗拉鏈、9_前殼、10_后殼、11_電源接頭、12_單向葉、13_定位螺釘、14-溢 流管套管、15_風扇、16-水箱開孔、17-水箱、18-進水管、19-溢流管、20-泄水口、21座便器。
具體實施方式1除臭。常態下,風扇前端的百葉窗(4)處于常閉狀態,如廁時打開預設在衛生間 墻壁上的排風開關,風扇轉動吸氣,座便(21)內不良氣體經座便體內側上緣的數個沖刷孔 進入,經過溢流管(19)、溢流管套管(14)、單向葉(12)、塑料除臭軟管(1)、除臭軟管接口 (3)、風扇排入通風道,實現了不良氣體的單獨排除。
3[0013] 2換氣。當衛生間需要換氣時,拉動開百葉窗拉鏈(7),使百葉窗(4)處于張開狀 態,打開風扇開關,衛生間內氣體經百窗、風扇直接排入通風道,實現衛生間換氣。 3安裝。衛生間裝潢時,可將除臭軟管(1)預埋在適當位置,使其上端口與排風扇 (15)位置吻合,下端與水箱開孔(16)位置吻合,兩端出墻并留有余量。安裝時將風扇上的 除臭管接口 (3)與預埋的除臭管上端緊密連接,除臭管下端從水箱開孔(16)進入水箱,與 溢流管套管(14)的上端緊密連接,溢流管套管套在溢流管(19)上,下端沒入水中1-2厘 米,用定位螺釘(13)固定,水起到密封作用,封閉了套管與溢流管之間的間隙。溢流管套管 內部上端裝有單向葉,起到防止氣體逆流的作用,溢流管套管直徑要大于溢流管直徑1-1. 5 厘米,以不影響溢流。沖廁時水位下降,低于溢流管套管的下端,水的密封作用解除,水箱內 氣體從套管與溢流管之間的間隙進入除臭軟管,座便沖刷孔不再吸氣,水可從沖刷孔自由 沖下,不影響沖廁。水箱開孔(16)要高于水面,否則要做密封處理,孔徑要等同于除臭軟管 外徑,便于安裝固定。
權利要求一種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其特征是內有單向葉(12)的溢流管套管(14),被溢流管套管定位螺釘(13)定位在座便器水箱的溢流管(19)上,套管上端緊密連接直徑3厘米的塑料除臭軟管(1),軟管經水箱開孔(16)與排氣扇的除臭管接口(3)緊密連接,構成不良氣體的吸入部分;百葉窗(4)安裝在前殼(9)上,吸風罩(5)和風葉(6)固定在電機(2)的前端軸上和電機一起構成動力部分;后殼(10)與通風道連接構成不良氣體排出部分。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其特征是,排氣扇前端殼(9)上下或側 面置有除臭管接口 (3)。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其特征是,水箱開孔(16)直徑3厘米。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其特征是,風扇后殼(10)連接一排風 軟管。
專利摘要除臭通風兩用排氣扇是一種既可為衛生間正常換氣,又可對座便內不良氣體單獨排出的排風扇。由排氣扇、除臭軟管、溢流管套管等與座便水箱內的溢流管連接而成。排氣扇上下或側面置有除臭管接口,可與除臭軟管緊密連接。除臭軟管為直徑3厘米的塑料軟管,從座便器水箱上的開孔進入水箱,與溢流管套管上端緊密連接。溢流管套管為硬塑料管,套在水箱內置的溢流管上,直徑視溢流管而定,大于溢流管1-1.5厘米,內部上端裝有單向葉,起到防止氣體逆流的作用,中部有定位螺釘,使套管定位在適宜高度。由于利用了水箱本身內置的溢流管及座便本身內置的沖刷孔,此實用新型更為簡單實用。
文檔編號E03D9/052GK201526081SQ200920093709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31日
發明者于田 申請人: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