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態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近些年來,因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利用強度加大,導致我國湖泊等水體營養物質嚴重富集,生態系統嚴重退化,藍藻水華頻繁暴發,水體富營養化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在開放性水體中,經常風高浪急,水體渾濁,不利于濱岸帶浮水、沉水等植物的生存,加之水產養殖業的強力開發,導致濱岸水生植物群落發育不良,水體的自凈功能衰退。而土地資源緊張,更導致濱岸帶缺失,硬質防洪堤直接與水體相接,無濱岸植被帶,人工恢復亦因風浪而難度極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應用于風浪較大、懸浮物多、濱岸植物難于生長的水體,可以聚集水體中的藻類等懸浮物,便于集中清除,而且加速水體中泥沙在濱岸帶的沉積,為水生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促進水體自凈能力的恢復。
濱岸抑流系統是人為的修筑一些阻隔裝置,在濱岸淺水區起到聚污、截污、減緩流速、加速懸浮物沉積等作用,并為濱岸帶浮水、沉水等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懸浮物的沉積及植物的生長將加速水體自凈能力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同時該系統經設計,可以起到“天然垃圾箱”的作用,將水體中懸浮的藻類及其它懸浮物等污染物匯聚,集中去除。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1.濱岸抑流系統修筑材料的選擇依據經濟、方便的原則,采用土壤、石塊、水泥板、鋼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制成,一般采用固定式,后叁者亦可以是可移動的構件式,可重復使用。
2.濱岸抑流系統修筑的形式根據濱岸帶的具體條件,建成露出水面的抑流堰,亦可低于水面,堰體以“T”字型為佳,此外,還可以建成線型、梯型、弧型、櫛型等多種形式。堰體的長度和寬度需與水流及風浪強度相適應。
3.濱岸抑流系統的應用可以以土壤、石塊為原料制成固定式的濱岸抑流系統,亦可以水泥板、鋼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等制成可移動的濱岸抑流系統,移動式濱岸抑流系統可以根據濱岸水體的動力狀況按需放置,而且便于從水體中取出。使用范圍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所有材料都不含有毒物質,不對水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當濱岸泥沙淤積至適當條件用時,開始種植水生植物,加速濱岸生態系統的恢復,亦可俟濱岸植被帶自然恢復。
系統建設與使用后,無需強制維護。
本發明的效果在于(1)濱岸抑流系統的建立對于聚污、截污、減緩水流、促進水體懸浮物沉積有重要意義,為濱岸帶水生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還可以成為“天然垃圾箱”,小范圍收集水體的污染物,便于集中處理。
(2)本項發明經濟方便,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應用于湖泊、江河、近海等水體,促進泥沙沉積與水體自凈能力及生物多樣性恢復。
四
圖1濱岸抑流系統示意圖①水體堤岸②“T”字型濱岸抑流裝置③線型的濱岸抑流裝置五具體實施方式
在鎮江市北固山附近的濱江帶,以泥土堆積成梯型堰,堰體標高4.12m(黃海高程,相對高度3m),堰寬18m。堰體種植箕柳、蘆葦、茭草等濕生植物。堰體于枯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沒于水下。抑流系統于2005年4月建成,年淤積量超過10cm,具有良好的抑流沉沙效果,堰上植物生長狀況良好。
權利要求
1.一種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方法,其特征是在待修復水體的濱岸帶建設濱岸抑流系統,具體操作步驟為(1)濱岸抑流系統建筑材料選用土壤或石塊或水泥板或鋼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2)濱岸抑流系統的基本形狀是“T”字型,或線型或梯型或弧型或櫛型多種形式,該系統露出水面或沒于水中,結合造景應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是在湖泊濱岸帶生態修復、江河濱岸抑流沉沙、近海促淤造陸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生態工程技術領域。本發明根據水體具體水文條件,以天然的土壤、石塊或水泥板、鋼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修建成濱岸抑流系統,該系統具有聚污、截污、消浪、減緩水流速度、加速濱岸帶懸浮物沉積等作用,同時為濱岸帶水生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促進水體自凈能力恢復,扼制水生生態系統退化,在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中有重要應用價值。
文檔編號E02B15/08GK1837491SQ20061003933
公開日2006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6日
發明者劉茂松, 任瑞麗, 許梅, 黃成 申請人: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