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紅外烹飪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紅外烹飪設備,包括陶瓷制成的烹飪器皿及用于支撐所述烹飪器皿,且由耐200度以上高溫的材料制成的支座,所述烹飪器皿的底壁外表面附著有電熱膜;所述烹飪器皿的底壁外表面與所述電熱膜之間設置有吸收所述電熱膜輻射熱的吸熱層。本實用新型由于在烹飪器皿的底壁外表面與電熱膜之間設置有吸收電熱膜輻射熱的吸熱層,該吸熱層可以吸收所述電熱膜輻射熱同時提高熱傳遞效率,加快對烹飪器皿的熱傳遞,達到良好的傳熱效果,且該結構更加緊固耐用。
【專利說明】
-種紅外烹妊設備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一種紅外烹任設備,屬于加熱器皿隔熱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現有的烹任設備,比如煎烤機都采用電阻加熱絲或電熱管進行加熱的結構。 為了減少熱量損失,通常是在電阻加熱絲或電熱管與殼體之間設置保溫棉,但保溫棉的隔 熱效果較差,較大的熱量向外殼擴散造成大量熱量損失,造成耗能大且采用電阻加熱絲或 電熱管加熱的結構還存在加熱不均勻及結構空間大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紅外烹任設備,克服現有技術中保溫 是通過在電阻加熱絲或電熱管與殼體之間設置保溫棉,該結構加熱不均勻,耗能大及結構 空間大的缺陷。
[0004]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紅外烹任設備,包括陶瓷制 成的烹任器皿及用于支撐所述烹任器皿的支座,所述支座由保溫材料制成,所述烹任器皿 的底壁外表面附著有電熱膜;所述烹任器皿的底壁外表面與所述電熱膜之間設置有吸收所 述電熱膜福射熱的吸熱層。
[000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由于在烹任器皿的底壁外表面與電熱膜之 間設置有吸收電熱膜福射熱的吸熱層,該吸熱層可W吸收所述電熱膜福射熱同時提高熱傳 遞效率,加快對烹任器皿的熱傳遞,達到良好的傳熱效果,且該結構更加緊固耐用。
[0006]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W做如下改進。
[0007]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烹任器皿和所述吸熱層均由 黑陶瓷制成,且所述吸熱層與所述烹任器皿一體成型。
[000引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上述結構即實現烹任器皿和吸熱層一 體由黑陶瓷制成,該烹任器皿本身即可W吸收電熱膜的福射熱,有效提高器皿內溫度的升 溫速度,減少熱量損失。
[0009]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吸熱層為為黑色耐高溫涂層, 優選地為黑銘涂層或黑儀涂層。該黑色耐高溫涂層可W耐受400度W上的高溫。
[0010] 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黑銘涂層或黑儀涂層可W適應于所有類型的 陶瓷器皿且與陶瓷結合力強。
[0011]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吸熱層的厚度為200μπι~50化 ΓΠ 〇
[0012] 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支座上限定出一端敞口,另一端 封閉的收容腔,所述烹任器皿安裝在所述收容腔的敞口端,所述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端面 與所述烹任器皿的底壁之間具有間隙。
[0013] 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端面與所述烹任器皿的 底壁之間具有間隙,該間隙可w用于散熱,防止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端面溫度過高,即防止 支座的底壁溫度過高。
[0014]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側面上 附著有熱反射涂層。該熱反射涂層為可W反射紅外熱的涂層,有效利用電熱膜外側表面發 出的福射熱,提高熱量的利用率。
[0015]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熱反射涂層與所述電熱膜之 間的距離范圍為5mm~10mm。
[0016] 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熱反射涂層與電熱膜之間的距離在該范圍內能較 好的反射電熱膜外面發出的熱量,有效利用電熱膜的福射熱。如果熱反射涂層與所述電熱 膜如設置距離太近,會導致不能反射電熱膜外面的福射熱,距離太遠,無法發射電熱膜外面 的福射熱,損失大量反射熱,降低烹任器皿內溫度的升高速度,因此在該范圍內均不能較好 的實現反射電熱膜福射熱的效果。
[0017]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熱反射涂層厚度范圍在lmm~ 3γππι ο
[0018]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收容腔的敞口端設置有環形 臺階,所述烹任器皿的邊緣部支撐在所述環形臺階上。
[0019]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所述電熱膜為200WI1~600WI1。
[0020] 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該厚度范圍內的電熱膜可W滿足大部分烹任需 求,可W使得烹任器皿溫度快速到達所需的溫度。
[0021] 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紅外烹任設備,進一步,具有耐200度W上高溫的材料制成 的支座為耐火磚制、高溫陶瓷、或娃酸侶成的支座。
[0022] 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耐火磚、高溫陶瓷、或娃酸侶制成支座,有效 保證外部殼體溫度不過高,起到良好隔熱效果。當然支座還可W采用其它耐高溫材料制成, 比如耐高溫的塑料。
【附圖說明】
[0023]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紅外烹任設備結構示意圖。
[0024]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5] 1、烹任器皿,2、吸熱層,3、電熱膜,4、支座,5、熱反射涂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26] W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 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7] 下面參考圖1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紅外烹任設備,紅外烹任設備可W用于煎烤 機、烘賠機等,在本申請下面的描述中,W煎烤機中的烤盤為例進行說明,當然,本領域內的 技術人員理解,紅外烹任設備還可W為用于其他類型的電器,而不限于煎烤機、烘賠機等。
[0028] 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紅外烹任設備,包括陶瓷制成的烹任器皿1及 用于支撐所述烹任器皿1支座4,支座4由保溫材料制成,至少能耐200度W上的高溫,烹任器 皿1的底壁外表面附著有電熱膜3;烹任器皿1的底壁外表面與所述電熱膜3之間設置有吸收 所述電熱膜福射熱的吸熱層2。本實用新型在一個具體示例中,所述支座4為耐火磚制成。
[0029]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烹任器皿1和吸熱層2均由黑陶瓷制成,吸熱層2與烹任器皿 1 一體成型。該結構即烹任器皿1整體為黑陶瓷制成,本身可W吸收電熱膜3的福射熱,也起 到直接熱傳遞的作用。當然吸熱層還可W采用與烹任器皿不同的材料制成,當烹任器皿不 采用黑陶瓷制成,而采用其它陶瓷,比如白陶瓷制成時,吸熱層2可W選擇其它吸收福射熱 能力比較強的材料,比如黑銘涂層或黑儀涂層,黑銘涂層或黑儀涂層是較好的黑色耐高溫 材料,且涂層吸收福射熱能力強。具體地另一些示例中,吸熱層2的厚度為200皿~500皿,即 可W吸收電熱膜3的福射熱,又可W保證良好的熱量傳遞作用且具有較好的附著力。
[0030] 在另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支座4上限定出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閉的收容腔,烹任器 皿1安裝收容腔的敞口端,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端面與烹任器皿1的底壁之間具有間隙,該 間隙利于散熱,防止支座溫度過高,造成設備零部件損壞。具體地,收容腔的敞口端設置有 環形臺階,烹任器皿5的邊緣部支撐在環形臺階上。
[0031] 在另一個具體示例中,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側面上附著有熱反射涂層5。優選地, 熱反射涂層5厚度范圍是1mm~3mm;熱反射涂層5與所述電熱膜3之間的距離范圍為5~ 10mm。上述熱反射涂層5,具體可W為ZS-221防曬隔熱涂料。
[0032] 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電熱膜3可W通過噴涂工藝噴涂在吸熱層2上,在電熱 膜3通電后,進行加熱使得烹任器皿,吸熱成吸收電熱膜的福射熱,使得受熱更加均勻,提高 受熱面積和熱傳導效率進而實現節能的效果,在一些具體示例中,所述電熱膜的厚度范圍 為200~600皿。
[0033] 實施例1
[0034] 紅外烹任設備,包括陶瓷制成的烹任器皿1及用于支撐所述烹任器皿1的支座4,烹 任器皿1底壁外表面依次鋪設有100~700WI1吸熱層2和500WI1的電熱膜3,所述支座4上限定 出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閉的收容腔,所述烹任器皿1安裝在收容腔的敞口端,收容腔的封閉 端的內端面與烹任器皿1的底壁之間具有間隙,該間隙利于散熱。收容腔4的敞口端設置有 環形臺階,烹任器皿5的邊緣部支撐在環形臺階上。該烹任器皿1為耐火磚制成,其內側涂覆 有熱反射涂層2mm,熱反射涂層5與電熱膜5之間的距離范圍為7mm。本實施例中吸熱層2為噴 涂在烹任器皿1底壁外表面的黑儀涂層。
[0035] 對比例1
[0036] 電熱烹任設備,包括烹任器皿1、電熱管3及隔熱腔體,所述烹任器皿為陶瓷材料制 成的陶瓷烤盤,所述陶瓷烤盤為方形或者圓形,所述隔熱腔體為與陶瓷烤盤相適應的形狀, 其上端靠近隔熱腔體內部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環形臺階,陶瓷烤盤下端周側固定在環形臺 階上,電熱管嵌裝在陶瓷烤盤底端。
[0037] 對比例2
[0038] 紅外烹任設備,包括烹任器皿l、500wii的電熱膜3及隔熱腔體,所述烹任器皿為陶 瓷材料制成的陶瓷烤盤,陶瓷烤盤為方形或者圓形,隔熱腔體為與陶瓷烤盤相適應的形狀, 其上端靠近隔熱腔體內部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環形臺階,陶瓷烤盤下端周側固定在環形臺 階上,電熱膜涂覆在陶瓷烤盤的底壁外表面。
[0039] 對比例1和對比例2中的烹任設備均未設置有反射涂層;對比例1的烹任設備為未 設有吸熱層的電熱管加熱結構,對比例2的烹任設備為未設有吸熱層的電熱膜結構。
[0040] 該實施例1紅外烹任設備中吸熱層厚度對烹任器皿內升溫速度的測試結果及對比 例的結果如下表1所示。
[0041] 表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紅外烹任設備中吸熱層厚度對烹任器皿內升溫速度的測 試結果及對比例的結果。
[0042]
[0043] ~從表1可W看出本實用新型結構中吸熱層的厚度對烹任器皿內的升溫速度具有顯 著的影響,吸熱層厚度優選在200μπι~500WI1范圍內,可W有效縮短升溫時間。本實施例結構 與對比例1相比溫度升高至200度最大可W縮短時間1分45秒,與對比例2相比溫度升高至 200度最大可W縮短時間45秒,即本實用新型吸熱層可W有效吸收電熱膜的福射熱和提高 熱傳遞效率。
[0044] 實施例2
[0045] 紅外烹任設備,包括陶瓷制成的烹任器皿及用于支撐所述烹任器皿的支座,烹任 器皿底壁外表面依次鋪設有400WI1吸熱層和500皿的電熱膜,所述支座4上限定出一端敞口, 另一端封閉的收容腔,烹任器皿安裝在所述收容腔的敞口端,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端面與 烹任器皿1的底壁之間具有間隙,該間隙利于散熱;收容腔4敞口端設置有環形臺階,烹任器 皿5的邊緣部支撐在環形臺階上。該烹任器皿為耐火磚制成,其內側涂覆有熱反射涂層,本 實施例中吸熱層采用噴涂在烹任器皿底壁外表面的黑儀涂層。
[0046] 采用實施例2的具體結構考察熱反射涂層5與所述電熱膜5之間的距離對烹任器皿 內升溫速度的影響,設置范圍為2-15mm,具體結果見表2。
[0047] 表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紅外烹任設備中吸熱層厚度對對烹任器皿內升溫速度的 測試結果及對比例的結果。
[004引
[0049] ~從表2可W看出本實用新型結構中反射涂層5與所述電熱膜3之間的距離對烹任器I 皿內的升溫速度具有顯著的影響,二者之間的距離優選在5mm~lOwii范圍內,可W有效縮短 升溫時間。本實施例結構與對比例1相比溫度升高至200度最大可W縮短時間1分45秒,與對 比例2相比溫度升高至200度最大可W縮短時間45秒;即本實用新型反射涂層與所述電熱膜 5之間的距離在5mm~10皿范圍內可W有效吸收電熱膜的福射熱和提高熱傳遞效率。
[0050] 在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厚度"、"上"、"下""內"、"外"等指示的 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 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W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 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51]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 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 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 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W 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W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 的技術人員可W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W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 行結合和組合。
[0052] W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W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 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 一種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制成的烹飪器皿(1)及用于支撐所述烹飪 器皿(1)的支座(4),所述支座(4)由保溫材料制成,所述烹飪器皿(1)的底壁外表面附著有 電熱膜(3); 所述烹飪器皿(1)的底壁外表面與所述電熱膜(3)之間設置有吸收所述電熱膜輻射熱 的吸熱層(2)。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飪器皿(1)和所述吸熱層 (2)均由黑陶瓷制成,且所述吸熱層與所述烹飪器皿一體成型。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層(2)為黑鉻涂層或黑 鎳涂層。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層(2)的厚度范圍為200 μπι ~500μπι〇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4)上限定出 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閉的收容腔,所述烹飪器皿(1)安裝在所述收容腔的敞口端,所述收容 腔的封閉端的內端面與所述烹飪器皿(1)的底壁之間具有間隙。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封閉端的內側面上 附著有熱反射涂層(5)。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熱反射涂層(5)與所述電熱 膜(3)之間的距離范圍為5mm~10mm。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熱反射涂層(5)厚度范圍是 1mm~3mm〇9.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敞口端設置有環形 臺階,所述烹飪器皿(1)的邊緣部支撐在所述環形臺階上。10.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所述的紅外烹飪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熱膜(3)的 厚度范圍為200μηι~600μηι。
【文檔編號】A47J37/10GK205625678SQ201620335789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0日
【發明人】梅長云, 常見虎, 潘典國, 伍世潤, 劉志才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美的電熱電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