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泡茶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泡茶壺,包括有壺本體、設置于壺本體底部的底座、設置于底座上且連通壺本體內部的出液口、設在出液口上方的過濾結構以及可活動密封出液口的開關閥;所述壺本體底部設有環凸臺,所述底座具有套置于環凸臺內環的環壁,所述環壁的外環成型有一環槽,所述壺本體和底座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成型有勾扣在環槽上的第一凸環、夾置于環凸臺與環壁之間的環部和勾扣環凸臺底面的第二凸環;借助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壺本體和出液口之間的密封效果好,而且組裝關系牢固。
【專利說明】
新型泡茶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具,尤其是指一種密封效果好且組裝關系牢固的新型泡茶壺。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泡茶過程,在倒茶水時,均需用手拿起整個泡茶壺傾斜才可使壺內茶水流出,此種泡茶裝置不僅操作很不方便,易燙傷,而且影響衛生。因此就研發了一種自動出液
目.ο
[0003]現有的自動出液裝置包括有泡茶壺及出液裝置;該泡茶壺的底部設有過濾網和出液口,該出液口設有可活動密封出液口的活動球閥,該活動球閥與該出液口之間通過一密封墊進行密封;該出液裝置上設有出液通道,及可控制活動球閥打開或關閉的開關裝置;該出液通道開設有通孔;該開關裝置包括貫穿通孔并頂推活動球閥的頂推結構、驅動頂推結構運動的動力結構及將頂推結構和動力結構的復位結構;該通孔和頂推結構之間設有密封墊;使用者可通過動力結構推動頂推結構,且該頂推桿即可頂開活動球閥,導通出液口及出液通道,液體通過出液通道流入茶海中。
[0004]然而,現有的泡茶壺的壺本體和出液口都是一體結構,且泡茶壺一般是陶瓷材料,在使用過程中陶瓷材料的泡茶壺容易摔壞,都需要購買新的泡茶壺,使用成本高;另,在清洗時,可快速清洗過濾網上的壺本體,而出液口固定在壺本體下端且出液口上還設置有過濾網,只能拆開開關閥對出液口進行清洗,比較不方便清洗,而且清洗不干凈。而且,現有的泡茶壺一般采用瓷器、陶器(主要是紫砂器)、玻璃、塑料等材料,采用瓷器、陶器材料制成的泡茶壺是不透明的,而采用玻璃、塑料材料制成的泡茶壺是透明;在所有材質的泡茶壺里,玻璃泡茶壺可是最健康的,因為玻璃茶具使用高硼硅耐熱玻璃吹制而成,在燒制的過程中不含有機的化學物質,當人們用玻璃杯喝水或其他飲品的時候,不必擔心化學物質會被喝進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細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孳生。最重要的是玻璃泡茶壺具有通透明亮,用透明的泡茶壺來泡茶、品茶的同時也可以觀賞茶葉在沖泡時的茶水色澤和茶葉沉浮漂移的唯美形態(茶湯之色,茶葉之姿),所以玻璃泡茶壺泡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要制作一體成型壺體和出液口的玻璃泡茶壺,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制作成本高,銷售價格太貴讓人們望而怯步。
[0005]有鑒于此,本設計人針對上述泡茶壺結構設計上未臻完善所導致的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構思,且積極研究改良試做而開發設計出本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效果好且組裝關系牢固的新型泡茶壺。
[0007]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0008]—種新型泡茶壺,其包括有壺本體、設置于壺本體底部的底座、設置于底座上且連通壺本體內部的出液口、設在出液口上方的過濾結構以及可活動密封出液口的開關閥;所述壺本體底部設有環凸臺,所述底座具有套置于環凸臺內環的環壁,所述環壁的外環成型有一環槽,所述壺本體和底座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成型有勾扣在環槽上的第一凸環、夾置于環凸臺與環壁之間的環部和勾扣環凸臺底面的第二凸環。
[0009]所述壺本體為透明材質。
[0010]所述底座為不透明材質。
[0011 ]所述壺本體為玻璃材質或塑料材質,所述底座為陶瓷材質。
[0012]所述密封結構是娃膠材質。
[0013]所述環凸臺和環壁之間還設置有固定結構。
[0014]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密封結構成型有勾扣在環槽上的第一凸環、夾置于環凸臺與環壁之間的環部和勾扣環凸臺底面的第二凸環;因此密封結構可有效地密封壺本體和底座之間間隙,可使得壺本體和底座之間不出現漏水現象,使用更干凈;并且第一凸環和第二凸環與底座和壺本體之間配合結構可牢固固定三者的組裝關系;第二凸環緊固套置在環壁外環并頂掣支撐壺本體,避免壺本體受重力和茶水重力作用時向下運動,所述壺本體與底座組裝結構分開,進而導致漏水現象;而且,壺本體和底座是兩個部件,在受外力作用將環壁與環凸臺固定,即可以在環壁與環凸臺之間采用緊固配合固定或另外設置固定結構固定,使得底座活動固定于壺本體,實現分體式組裝拆卸結構;相對現有一體結構的壺本體和底座來說,在任一部件損壞時,可單獨更換損壞的部件,即可自由更換底座或壺本體,成本使用降低;且兩者是可拆卸結構,可將泡茶壺的壺本體、底座、過濾網和開關閥拆開單獨清洗,清洗更方便、干凈。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剖視示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泡茶壺使用于出液裝置上的示意圖。
[0018]符號說明
[0019]壺本體I 底座2
[0020]出液口23 過濾結構3
[0021]開關閥4 環凸臺11
[0022]環壁21環槽22
[0023]密封結構5 第一凸環51
[0024]環部52第二凸環53。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0026]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新型泡茶壺,其包括有壺本體1、設置于壺本體I底部的底座2、設置于底座2上且連通壺本體I內部的出液口 23、設在出液口 23上方的過濾結構3以及可活動密封出液口 23的開關閥4;所述壺本體I底部設有環凸臺11,所述底座2具有套置于環凸臺11內環的環壁21,所述環壁21的外環成型有一環槽22,所述壺本體I和底座2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5,所述密封結構5成型有勾扣在環槽22上的第一凸環51、夾置于環凸臺11與環壁21之間的環部52和勾扣環凸臺11底面的第二凸環53。
[0027]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密封結構5成型有勾扣在環槽22上的第一凸環51、夾置于環凸臺11與環壁21之間的環部52和勾扣環凸臺11底面的第二凸環53;因此密封結構5可有效地密封壺本體I和底座2之間間隙,可使得壺本體I和底座2之間不出現漏水現象,使用更干凈;并且第一凸環51和第二凸環53與底座2和壺本體I之間配合結構可牢固固定三者的組裝關系;第二凸環53緊固套置在環壁21外環并頂掣支撐壺本體I,避免壺本體I受重力和茶水重力作用時向下運動,所述壺本體I與底座2組裝結構分開,進而導致漏水現象;而且,壺本體I和底座2是兩個部件,在受外力作用將環壁21與環凸臺11固定,即可以在環壁21與環凸臺11之間采用緊固配合固定或另外設置固定結構固定,使得底座2活動固定于壺本體I,實現分體式組裝拆卸結構;相對現有一體結構的壺本體I和底座2來說,在任一部件損壞時,可單獨更換損壞的部件,即可自由更換底座2或壺本體I,成本使用降低;且兩者是可拆卸結構,可將泡茶壺的壺本體1、底座2、過濾網3和開關閥4拆開單獨清洗,清洗更方便、干凈。
[0028]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壺本體I為透明材質,可在泡茶時方便觀看泡茶情況或茶水色澤,進而選擇倒茶水或更換茶葉等。而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底座2可為不透明材質,因為泡茶壺放置在出液裝置上方,底座2伸至出液裝置上的出液通道內,即隱藏在出液通道內,因此底座2可以選擇一些成本低的材料制作,降低制作成本。
[0029]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壺本體I為玻璃材質或塑料材質或其他透明材質,而所述底座2為陶瓷材質或其他不透明材質。
[0030]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密封結構5是硅膠材質。
[0031]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環凸臺11和環壁21之間還設置有固定結構;所述環凸臺11可以套接在環壁21外,所述固定結構設置于環凸臺11的內環和環壁21的外環;可實現組裝、拆卸壺本體I和底座2的目的即可。
[0032]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固定結構包括有設置于環凸臺11上的環槽和設置于環壁21上且勾扣于環槽的扣環;或所述固定結構包括有設置于環壁21上的環槽和設置于環凸臺11上且勾扣于環槽的扣環;S卩,所述壺本體I和底座2之間的固定結構是卡扣式的活動固定結構,以實現組裝、拆卸壺本體I和底座2。
[0033]本實用新型泡茶壺的所述固定結構包括有設置于環凸臺11上的內螺紋和設置于環壁21上且與內螺紋鎖接的外螺紋;所述壺本體I和底座2之間的固定結構是螺紋連接式的活動固定結構,以實現組裝、拆卸壺本體I和底座2。
[0034]上述實施例和附圖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
【主權項】
1.一種新型泡茶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壺本體、設置于壺本體底部的底座、設置于底座上且連通壺本體內部的出液口、設在出液口上方的過濾結構以及可活動密封出液口的開關閥;所述壺本體底部設有環凸臺,所述底座具有套置于環凸臺內環的環壁,所述環壁的外環成型有一環槽,所述壺本體和底座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成型有勾扣在環槽上的第一凸環、夾置于環凸臺與環壁之間的環部和勾扣環凸臺底面的第二凸環。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泡茶壺,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本體為透明材質。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泡茶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為不透明材質。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泡茶壺,其特征在于:所述壺本體為玻璃材質或塑料材質,所述底座為陶瓷材質。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泡茶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結構是硅膠材質。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泡茶壺,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凸臺和環壁之間還設置有固定結構。
【文檔編號】A47G19/14GK205612211SQ201620215047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1日
【發明人】廖世芳
【申請人】廖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