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燙手飯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燙手飯碗,包括飯碗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飯碗本體分為內外兩層,所述內外兩層之間為中空,在內外層邊緣連接處并在飯碗的上端為弧形圓滑過度,在飯碗外層上設置有拇指扣碗處;通過將飯碗設置中空并設置手指扣碗處,減少了飯碗熱量的傳遞,減少了飯碗外層的熱量,可以長時間握持飯碗而不燙手同時也便于握持飯碗,該結構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并有利于飯碗之間的重疊,避免了因為飯碗重疊不當而跌落的優點。
【專利說明】
防燙手飯碗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生活用品,具體的講是涉及一種防燙手的飯碗。【背景技術】
[0002]現如今的家庭中,經常喝湯或者煮粥之類的,而有時候湯以及粥要在熱的時候喝味道更好一點或者有時候迫不及待的時候想喝卻因為飯碗太燙沒有把嘴巴湯著反被飯碗將手給湯著了。現在有些飲食店或者更多的是面店為了減少飯碗湯著顧客買一些在飯碗上添加了隔熱層的飯碗,不過總感覺這類飯碗長時間使用后對身體不好。【實用新型內容】
[0003]鑒于存在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防燙手飯碗,具有隔熱不燙手且易于握持的特點。
[0004]—種防燙手飯碗,包括飯碗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飯碗本體分為內外兩層,所述內外兩層之間為中空,在內外層邊緣連接處并在飯碗的上端為弧形圓滑過度,在飯碗外層上設置有拇指扣碗處。本技術方案的優點是將飯碗做成內外兩層,中間做成中空,在盛裝熱粥或湯的時候,由于中空原因,熱量傳遞到外層有限,造成飯碗外層不燙手,同時通過設置拇指扣碗處,可以不必將拇指放置在飯碗上端,避免了拇指與飯碗內的粥或湯接觸的可能, 具有易于握持飯碗以及清潔的優點。
[0005]優選地:在所述飯碗外層中部設置有環形凸臺,所述拇指扣碗處設置在環形凸臺上。該結構特點主要是便于在多個飯碗重疊時,飯碗之間放置平穩,不會因為上下碗之間沒有限位的凸臺有時候上下碗放置不均衡而飯碗動倒西歪,并將拇指扣碗處設置在環形凸臺上,利于握持。
[0006]優選地:在飯碗本體底端設置有凸出飯碗底部的飯碗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設置有多個手指扣碗凹槽,所述拇指扣碗處與多個手指扣碗凹槽上下相對應。將飯碗底部設置多個手指扣碗凹槽并與拇指扣碗處向配合,使得握持飯碗更加穩定。
[0007]有益效果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飯碗設置中空并設置手指扣碗處,減少了飯碗熱量的傳遞,減少了飯碗外層的熱量,可以長時間握持飯碗而不燙手同時也便于握持飯碗, 該結構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并有利于飯碗之間的重疊,避免了因為飯碗重疊不當而跌落的優點。【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飯碗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防燙手飯碗,包括飯碗本體,所述飯碗本體分為內外兩層1、2,所述內外兩層之間為中空,在內外層邊緣連接處并在飯碗的上端為弧形5圓滑過度,在飯碗外層2上設置有拇指扣碗處4。本技術方案的優點是將飯碗做成內外兩層,中間做成中空,在盛裝熱粥或湯的時候,由于中空原因,熱量傳遞到外層有限, 造成飯碗外層不燙手,同時通過設置拇指扣碗處,可以不不必將拇指放置在飯碗上端,避免了拇指與飯碗內的粥或湯接觸的可能,具有易于握持飯碗以及清潔的優點。
[0011]本實施列中:在所述飯碗外層中部設置有環形凸臺3,所述拇指扣碗處4設置在環形凸臺3上,環形凸臺外徑大于飯碗口的最大直徑,并且飯碗內徑比環形凸臺下端的飯碗外層的外徑要大,便于飯碗重疊且有間隙。該結構特點主要是便于在多個飯碗重疊時,飯碗之間放置平穩,不會因為上下碗之間沒有限位的凸臺有時候上下碗放置不均衡而飯碗動歪西歪,并將拇指扣碗處設置在環形凸臺上,利于握持。
[0012]本實施列中:在飯碗本體底端設置有凸出飯碗底部的飯碗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設置有多個手指扣碗凹槽(圖中沒有畫出),所述拇指扣碗處與多個手指扣碗凹槽上下相對應,這里相對應的意思是拇指扣碗處與手指扣碗處共同為一組上下握持,可以在環形凸臺邊上設置多個拇指扣碗處與飯碗底部的手指扣碗凹槽相配合,方便握持,也不用還需要針對姆指扣桃處來旋轉飯桃便于握持。將飯桃底部設置多個手指扣桃凹槽并與姆指扣桃處向配合,使得握持飯碗更加穩定。
【主權項】
1.一種防燙手飯碗,包括飯碗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飯碗本體分為內外兩層,所述內 外兩層之間為中空,在內外層邊緣連接處并在飯碗的上端為弧形圓滑過度,在飯碗外層上 設置有拇指扣碗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燙手飯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飯碗外層中部設置有環形凸 臺,所述拇指扣碗處設置在環形凸臺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燙手飯碗,其特征在于:在飯碗本體底端設置有凸出飯碗底 部的飯碗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設置有多個手指扣碗凹槽,所述拇指扣碗處與多個手指扣 碗凹槽上下相對應。
【文檔編號】A47G19/02GK205612204SQ201620107793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1月30日
【發明人】趙立澤
【申請人】趙立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