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有蒸籠體(3),在蒸籠體(3)的底板上均勻開設有多個蒸汽孔(11),設有圓環形的底盤(1),在底盤(1)上面設置有滑道(2),所述蒸籠體(3)的底部設有與滑道(2)相配的凸環(4),在底盤(1)上通過加強筋(5)固定支撐有電機(6),電機(6)工作端上有主動齒(8),所述的蒸籠體(3)的底部設置有與主動齒(8)嚙合的被動齒(7),在蒸籠體(3)的圓心處設有支撐柱(9),與支撐柱(9)轉動連接有多個隔板(10),所述的隔板(10)長度與蒸籠體(3)的半徑相等。
【專利說明】
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蒸籠,特別是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布局合理,能夠讓就餐人員方便夾取且可防止不同食材間竄味的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選擇食物不單純考慮其味道,更重視營養。由于烹飪方式直接影響食物味道、營養等,故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蒸汽火鍋。蒸汽火鍋與傳統水煮食材火鍋不同,是在不斷產生蒸汽的鍋體(火鍋)上放置底板帶孔的蒸籠,再將食材放置在蒸籠上,利用蒸汽對食材進行烹飪,人們可以隨時食用已蒸熟的食物。蒸汽火鍋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食材的營養不會流失,另一方面還可以對食材長時間保溫,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但是現有的蒸汽火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通常蒸汽火鍋均放置在餐桌的正當中,人員若夾取距離自己較遠一側食物時,只能越過蒸籠上方進行夾取,有可能會被蒸汽燙傷;所有的食材均同時放置到蒸籠上,導致不同食材之間味道的混雜(竄味),影響口味。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布局合理,能夠讓就餐人員方便夾取且可防止不同食材間竄味的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有蒸籠體,在蒸籠體的底板上設有多個蒸汽孔,設有圓環形的底盤,在底盤上面設置有滑道,所述蒸籠體的底部設有與滑道相配的凸環,在底盤上通過加強筋固定支撐有電機,電機工作端上有主動齒,所述的蒸籠體的底部設置有與主動齒嚙合的被動齒,在蒸籠體的圓心處設有支撐柱,與支撐柱轉動連接有多個隔板,所述的隔板長度與蒸籠體的半徑相等。
[0005]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06]本實用新型設計有多個可以旋轉的隔板,這些隔板可將蒸籠體內部分隔為多個大小可調的扇形,可以將不同的食材放置到不同的扇形區域中,防止不同食材間相互竄味;所設置的電機可根據需要驅動蒸籠體轉動,以方便不同方向上的食客在蒸籠體中拿取食物且可避免燙傷。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布局合理,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蒸籠體部分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與現有技術相同,有蒸籠體3,在蒸籠體3的底板上均勻開設有多個蒸汽孔11,與現有技術所不同的是還設有圓環形的底盤I,在底盤I上面設置有滑道2,蒸籠體3的底部設有與滑道2相配的凸環4,在底盤I上通過加強筋5固定支撐有電機6,電機6工作端上有主動齒8,蒸籠體3的底部設置有與主動齒8嚙合的被動齒7,在蒸籠體3的圓心處設有支撐柱9,與支撐柱9轉動連接有多個隔板10,的隔板10長度與蒸籠體3的半徑相等。
[0010]工作過程如下:使用時,首先將多種食材放置到蒸籠體3上,可以根據食材的不同種類、數量、體積大小來改變隔板10之間的相對角度,利用多個隔板10將蒸籠體3分為多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區域,每個扇形區域都盛裝有一種食材;然后將底盤I放置在蒸汽火鍋上方,蒸汽火鍋內產生的蒸汽通過蒸汽孔11后升到蒸籠體3上對其內的食材加熱,需要蒸籠體3轉動以便于所有人方便拿取其內的食材時,控制電機6工作,電機6帶動主動齒8轉動,主動齒8驅動被動齒7連通蒸籠體3轉動,在蒸籠體3轉動時,嵌入滑道2內的凸環4在滑道2內滑動。
【主權項】
1.一種蒸汽火鍋用可調節式蒸籠,有蒸籠體(3),在蒸籠體(3)的底板上設有多個蒸汽孔(U),其特征在于:設有圓環形的底盤(I),在底盤(I)上面設置有滑道(2),所述蒸籠體(3)的底部設有與滑道(2)相配的凸環(4),在底盤(I)上通過加強筋(5)固定支撐有電機(6),電機(6)工作端上有主動齒(8),所述的蒸籠體(3)的底部設置有與主動齒(8)嚙合的被動齒(7),在蒸籠體(3)的圓心處設有支撐柱(9),與支撐柱(9)轉動連接有多個隔板(10),所述的隔板(10)長度與蒸籠體(3)的半徑相等。
【文檔編號】A47J36/20GK205514163SQ201620097908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1日
【發明人】范馨文
【申請人】范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