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加熱容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容器,包括:外殼(1)、設置于外殼(1)內的盛液裝置(2),所述盛液裝置(2)的底部連接有第一液體管路(4),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上設有第一液體閥門(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體加熱容器能夠提高使用便捷性,以滿足更多的人群使用。
【專利說明】
液體加熱容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液體加熱容器結構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液體加熱容器。
【背景技術】
[0002]電水壺,作為一種常用的液體加熱容器,具有加熱快,安全可靠,使用簡單,攜帶方便等優點,已經成為居家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種家用小電器。電水壺包括外殼和位于外殼內的盛液裝置,在盛液裝置的底部設置有加熱裝置,用于對盛液裝置內的液體進行加熱。盛液裝置的頂部設有開口以及用于封閉開口的蓋體。
[0003]在使用電水壺的過程中,用戶需要端起電水壺,打開蓋體,將盛液裝置頂部的開口放置于水龍頭下方,打開水龍頭向盛液裝置內注入水。每次需要燒水的時候都需要重復上述操作,因此,現有的電水壺僅適合于普通人使用,而不能滿足特殊人群的需要,例如行動不便的人,或者身高較矮的兒童,他們夠不著水龍頭,更不方便端拿電水壺進行注水。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到的至少一個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容器,能夠提高使用便捷性,以滿足更多的人群使用。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容器,包括:外殼、設置于外殼內的盛液裝置,所述盛液裝置的底部連接有第一液體管路,所述第一液體管路上設有第一液體閥門。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液體加熱容器的盛液裝置底部連接有第一液體管路,且第一液體管路上設置第一液體閥門,通過打開或關閉第一液體閥門就可以實現向盛液裝置內注入液體,或將盛液裝置內的液體排出,無需使用者端拿液體加熱容器,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過程,提高了使用便捷性,滿足了特殊人群的需要。
[0007]可選的,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與第一液體閥門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液體閥門打開或關閉,能夠實現自動控制,進一步提高使用便捷性,滿足特殊人群的需要。
[0008]可選的,所述第一液體管路包括連接于所述盛液裝置的底部且與所述盛液裝置內腔連通的公共管路,以及與所述公共管路連接的分支管路。
[0009]可選的,所述公共管路與分支管路為可拆卸連接;所述公共管路的端部設有單向導通件,所述單向導通件處于打開狀態時,分支管路中的液體可通過公共管路進入盛液裝置。
[0010]可選的,所述單向導通件包括:活動柱、彈性件和密封墊;其中,所述活動柱與公共管路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活動柱的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一抵靠部;活動柱的另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二抵靠部;所述密封墊套設在所述活動柱上且位于所述公共管路與第二抵靠部之間;所述彈性件套設在活動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與密封墊之間。
[0011]可選的,所述分支管路用于與公共管路相連的一端設有推動件,所述推動件用于在分支管路與公共管路連接的過程中控制所述單向導通件打開。
[0012]可選的,所述推動件包括:頂桿,頂桿的底部向周圍延伸形成通液部,通液部固定在分支管路的內壁上,通液部上設有至少一個通液孔。
[0013]可選的,還包括設置于外殼底部的底座,所述第一液體管路位于所述底座內,所述第一液體管路的出液端伸出所述底座與所述公共管路連接。
[0014]可選的,所述盛液裝置的底部還連接有第二液體管路,所述第二液體管路上設有第二液體閥門;所述控制器與第二液體閥門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二液體閥門打開或關閉,使得液體加熱容器不但具有自動注液的功能,還具有自動排出液體的功能,進一步提高了便捷性。
[0015]可選的,還包括第二液體管路,所述第二液體管路與所述公共管路和第一液體管路連接形成三通結構;所述第二液體管路上設有第二液體閥門;所述控制器與第二液體閥門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二液體閥門打開或關閉。
[0016]可選的,所述控制器位于底座內,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與所述控制器相連的操控按鍵。
[0017]可選的,所述第一液體管路上還設置有限流閥,尤其是設置在第一液體閥門的前端,有利于保護第一液體閥門和第一液體閥門后端的管路。
[0018]可選的,所述第一液體管路上還設置有過濾裝置,用于濾除液體中的雜質等,提高液體的質量。
[0019]可選的,所述底座內還設有無線通信裝置,所述無線通信裝置與控制器相連,以通過無線通信裝置與移動終端連接,通過移動終端向控制器發送控制指令,進一步提高使用便捷性。
[0020]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以及它的其他發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將會通過結合附圖而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顯易懂。
【附圖說明】
[0021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體加熱容器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體加熱容器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處于關閉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處于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的爆炸視圖;
[0026]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中第一抵靠部的仰視圖;
[0027]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推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的爆炸視圖;
[0030]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中通液部的仰視圖;
[0031]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與單向導通件未安裝之前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與單向導通件安裝之后的結構示意圖。
[0033]附圖標記:
[0034]1-外殼;11-蓋體;12-出液口;
[0035]13-把手;14-加熱裝置;2-盛液裝置;
[0036]21-公共管路;22-單向導通件;221-限位框;
[0037]222-活動柱;223-彈性件;224-密封墊;
[0038]225-第一抵靠部;226-第二抵靠部;227-扇葉;
[0039]23-開口;3-控制器;4-第一液體管路;
[0040]42-限流閥;411-頂桿;412-通液部;
[0041 ]413-通液孔;414-固定部;415-連接壁;
[0042]416-密封圈;43-分支管路;5_第一液體閥門;
[0043]6-底座;61-操控按鍵;7-第二液體管路;
[0044]8-第二液體閥門;9-液位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45]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體加熱容器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容器,包括:外殼1、設置于外殼I內的盛液裝置2,盛液裝置2的底部連接有第一液體管路4,第一液體管路4上設有第一液體閥門5,第一液體閥門5打開時,第一液體管路4與盛液裝置2的內腔連通,液體可從第一液體管路4進入盛液裝置2,或從盛液裝置2進入第一液體管路4中。
[0046]上述外殼I可根據現有技術中電水壺、電水杯的結構來設置,例如:外殼I上設置有蓋體11,用于將盛液裝置2頂部的開口23封閉,打開蓋體11可以向盛液裝置2內注入待加熱的液體。外殼I的頂部還設有出液口 12,將液體加熱容器傾斜,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可從出液口 12流出。為了便于端持液體加熱容器,還可以在外殼I上設置把手13。
[0047]在盛液裝置2的底面外側可設置加熱裝置14,加熱裝置14外接電源可對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進行加熱。另外,在盛液裝置2的底面外側或外側面還可以設置有控溫裝置(控溫裝置可分為機械式和電子式,其中,機械式的控溫裝置可直接斷開加熱裝置14的電源,電子式的控溫裝置是利用溫度傳感器向控制器3發送信號,通過控制器3來斷開加熱裝置14的電源),溫控裝置用于對盛液裝置2內液體的溫度進行檢測,當溫度升高至設定值時,溫控器控制加熱裝置14停止加熱。
[0048]具體的,第一液體管路4的一端連接在盛液裝置2的底面,另一端用于連接供液管路,例如與水龍頭連接,以接入自來水管路。在第一液體管路4上設置有第一液體閥門5。
[0049]本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液體加熱容器的盛液裝置底部連接有第一液體管路,且第一液體管路上設置第一液體閥門,通過打開或關閉第一液體閥門就可以實現向盛液裝置內注入液體,或將盛液裝置內的液體排出,無需使用者端拿液體加熱容器,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過程,提高了使用便捷性,滿足了特殊人群的需要。
[005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第一液體管路4的連接在盛液裝置2底面的方式,可在盛液裝置2底部開設通孔,第一液體管路4從通孔穿入并位于盛液裝置2內;或者,在盛液裝置2的底部設有與盛液裝置2的內腔連通的公共管路21,公共管路21朝向盛液裝置2的底面外側延伸,公共管路21的端部與分支管路43連接,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構成第一液體管路4。
[0051]另外,如圖1所示,在公共管路21的端部設有單向導通件22,以使當單向導通件22導通時,分支管路43的液體能夠通過單向導通件22進入公共管路21內,而公共管路21內的液體不能夠進入分支管路43內,使得第一液體管路4具有向盛液裝置2內注入液體的功能。而當單向導通件22關閉時,分支管路43的液體不能通過單向導通件22進入公共管路21內,公共管路21內的液體也不能夠進入分支管路43內。
[0052]根據上述內容,盛液裝置2具有兩種注入液體的方式,其一是通過打開蓋體11,從盛液裝置2的開口 23注入液體,但這種方式需要使用者手動操作,將液體加熱容器拿到供液管路下方進行注入液體的操作。其二是打開第一液體閥門5,則供液管路提供的液體可直接通過第一液體管路4進入盛液裝置2內,實現了自動注入液體,無需使用者再端持液體加熱容器的操作。
[0053]進一步的,液體加熱容器中還可以設置控制器3,控制器3與第一液體閥門5連接,以控制第一液體閥門5打開或關閉。通過控制器3控制第一液體閥門5的開啟和閉合,進而實現了自動向盛液裝置2內注入液體,而無需使用者端拿液體加熱容器,進一步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過程,提高了使用便捷性,滿足了特殊人群的需要。
[0054]對于上述液體加熱容器的結構,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具體的方式,如圖1所示,在外殼I的下方設置底座6,外殼I可直接放置在底座6上;或者在底座6上設置插座,在外殼I的底部設置與插座對應的插頭,通過插頭與插座插接,將外殼I穩穩地固定在底座6上。
[0055]第一液體管路4可設置于底座6內,具體的,第一液體管路4的一端與供液管路連接,另一端從側面穿入底座6內,再從底座6的上方,尤其是插座的位置處穿出并連接至盛液裝置2的底部。上述第一液體閥門5也位于底座6內。
[0056]上述控制器3也可以設置于底座6內。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底座6內設置操作面板,該操作面板上設有操控按鍵61,操控按鍵61與控制器3電連接,通過操控按鍵61可指示控制器3控制第一液體閥門5的開啟和關閉。另外,控制器3還可以與加熱裝置14電連接,用于控制加熱裝置14處于加熱狀態或非加熱狀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用戶通過按下操控按鍵61就可以控制液體加熱容器執行注液操作,以及對注入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進行加熱。
[0057]除了采用在底座6上設置操作面板的方式,還可以在底座6內設置無線通信裝置,該無線通信裝置與控制器3電連接。無線通信裝置可與某個移動終端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數據交互,例如在手機上設置應用程序,使用者可在手機上安裝的應用程序上向控制器3發出指令,以控制進水閥5開啟進行注液操作和控制加熱裝置14開始加熱等,進一步提高了使用便捷性,使用者無需靠近液體加熱容器,而在一定距離內使用移動終端就可以控制液體加熱容器進行自動注液并啟動加熱。
[0058]再或者,還可以對控制器3設置定時的功能,使其在每天的設定時間自動開啟第一液體閥門5進行注液和加熱的操作。具體可以對控制器3的功能采用硬件或軟件的方式來實現,具體可根據現有技術中常用的方式來設定定時功能,本實施例并不作限定。
[0059]進一步的,可以在盛液裝置2內設置液位傳感器9,該液位傳感器9與控制3電連接。液位傳感器9用于檢測盛液裝置2內的液位,當液位達到一定高度時,向控制器3發出信號,以使控制器3控制第一液體閥門5關閉停止注液。上述液位傳感器9可設置在盛液裝置2的最高水位線以上,用于檢測最高水位。或者,還可以在不同的液位段設置多個液位傳感器,可根據用戶的需要注入相應的容量。
[0060]或者,再采用一個液位傳感器9設置在盛液裝置2內壁靠近底面的位置處,該液位傳感器9用于檢測最低水位。當水位較低時,不啟動加熱,以避免干燒,提高使用安全性,還能延長液體加熱容器的使用壽命。
[0061 ] 第二實施例
[0062]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對液體加熱容器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除了具有自動注入液體的功能之外,還具備自動排出液體的功能。
[0063]如圖1所示,在第一實施例的基礎上,盛液裝置2還連接有第二液體管路7,第二液體管路7上設有第二液體閥門8,第二液體閥門8與控制器3連接,控制器3可控制第二液體閥門8開啟和關閉,當第二液體閥門8開啟,則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可從第二液體管路7排出,當第二液體閥門8關閉,則第二液體管路7被截斷。
[0064]當液體加熱容器中存放有殘留的液體時,若液體在液體加熱容器中存放的時間較長,則不宜飲用,不利于身體健康。通過控制器3控制第二液體閥門8開啟,就可以將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排出,然后再通過開啟第一液體閥門5注入新的液體進行加熱。
[0065]第二液體管路7可采用與上述第一液體管路4相同的結構,二者可分別連接至盛液裝置2的底部形成獨立的兩根管路,如圖1所示。
[0066]或者,第二液體管路7還可以與分支管路43和公共管路21連接成三通的結構,如圖2所示,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體加熱容器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當第一液體閥門5打開時,分支管路43中的液體通過公共管路21進入盛液裝置2內,實現進水;當第二液體閥門8打開時,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可通過公共管路21進入第二液體管路7內,實現排水。
[0067]在上述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基礎上,還可以在第一液體管路4上設置過濾裝置(圖中未示出),用于對液體進行過濾,將過濾之后的液體注入盛液裝置2內,再進行加熱,使用者飲用過濾和加熱過的液體有利于身體健康。過濾裝置具體可采用現有技術中常用的過濾裝置。
[0068]再進一步的,可以在第一液體管路4上、進水閥5的前端設置限流閥42,限制進液的流量和壓力,保護進水閥5和后端管路。
[0069]第三實施例
[0070]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兩個實施例的基礎上,對第一液體管路4/第二液體管路7與盛液裝置2連接的實現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0071]對于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既有第一液體管路4,又有第二液體管路7的實現方式,第一液體管路4和/或第二液體管路7可以與盛液裝置2固定連接,則意味著盛液裝置2和外殼I不能夠與底座6分離。若采用該方案,則通過第一液體管路4向盛液裝置2內注入液體,通過第二液體管路7可排出加熱后的液體供使用者飲用。
[0072]對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僅有第一液體管路4的方式,或者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既有第一液體管路4,又有第二液體管路7的實現方式,還可以將第一液體管路4和/或第二液體管路7可以與盛液裝置2設置為可拆卸連接,則盛液裝置2和外殼I可以與底座6分離,使用者可以手握把手,將外殼I端拿起來并傾斜倒出加熱后的液體。
[0073]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第一液體管路4和/或第二液體管路7可以與盛液裝置2設置為可拆卸連接的實現方式,以第一液體管路4為例,將外殼I與底座6插接,以將第一液體管路4與公共管路21插接的過程中,可控制上述單向導通件22開啟;而將外殼I與底座6分離,以將第一液體管路4與公共管路21分離的過程中,可使上述單向導通件22關閉,則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不會從公共管路21中漏出。
[0074]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處于關閉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處于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的爆炸視圖。如圖3至圖5所示,具體的,單向導通件22包括:活動柱222、彈性件223和密封墊224。其中,活動柱222與公共管路21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活動柱222的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一抵靠部225,活動柱222的另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二抵靠部226。密封墊224套設在活動柱222上且位于公共管路21與第二抵靠部226之間,可使活動柱222與公共管路21的內壁之間的間隙封閉或打開。彈性件223套設在活動柱222上且位于第一抵靠部225與密封墊224之間。
[0075]除了上述結構之外,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方式:該單向導通件22除了包括活動柱
222、彈性件223和密封墊224之外,還具有限位框221,其中,限位框221固設于公共管路21的內壁。活動柱222為一個柱體結構,位于限位框221內,且與限位框221之間留有間隙。活動柱222的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一抵靠部225,另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二抵靠部226,第二抵靠部226伸出限位框221,位于限位框221的外側。彈性件223緊密套設在活動柱222上,且位于第一抵靠部225與限位框221之間,密封墊224設置于第二抵靠部226與限位框221的外表面之間。上述第一抵靠部與限位框221的內壁之間可留有縫隙。
[0076]在自由狀態下,活動柱222在自身重力和彈性件223反彈力的作用下,下落至最低位置,第二抵靠部226將密封墊224壓至與限位框221貼緊,達到密封的效果,使得公共管路21內的液體不能通過該單向導通件22,如圖3所示。
[0077]將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插接之后,當第一液體閥門5開啟,分支管路43中的液體與單向導通件22中的第一抵靠部225的下表面接觸,并對其產生向上的推力,使得活動柱222向上移動并壓縮彈性件223 ο密封墊224跟隨活動柱222向上移動,密封墊224離開限位框221的上表面,則分支管路43中的液體經過第一抵靠部225與限位框221之間的間隙進入彈性件223所在的空間內,并通過活動柱222與限位框221之間的間隙和彈性件223與限位框221之間的間隙流入公共管路21中,實現單向導通件22的開啟。
[0078]當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分離之后,分支管路43中的液體不再對單向導通件22中的第一抵靠部225產生向上的推力,則活動柱222在自身重力和彈性件223反彈力的作用下下落至最低位置,實現單向導通件22的關閉。
[0079]另外,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方式用于替代第一抵靠部225與限位框221的內壁之間可留有縫隙的方案:
[0080]第一抵靠部225與限位框221的內壁之間可不留縫隙,而將第一抵靠部225設置為具有扇葉227的結構。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單向導通件中第一抵靠部的仰視圖,如圖6所示,在第一抵靠部225上設置具有扇葉227的結構,相鄰的扇葉227之間留有供液體通過的間隙,分支管路43內的液體可通過扇葉227之間的間隙進入彈性件223所在的空間內。
[0081 ] 第四實施例
[0082]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提供另一種第一液體管路4與盛液裝置2設置為可拆卸連接的實現方式。
[0083]在分支管路43用于與公共管路21相連的一端設置推動件,推動件用于在分支管路43與公共管路21插接的過程中控制單向導通件22打開。
[0084]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推動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如圖7所示,推動件包括:頂桿411,頂桿411的底部向周圍延伸形成通液部412,通液部412固定在分支管路43的內壁上,通液部412上設有至少一個通液孔413。
[0085]將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插接之后,上述頂桿411的頂端與單向導通件22中的第一抵靠部225的下表面接觸,并對其產生向上的推力,使得活動柱222向上移動,進而實現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的功能,實現單向導通件22的開啟,即液體可穿過通液孔413,并通過單向導通件22進入公共管路21內。
[0086]而當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分離之后,頂桿411的頂端不再對單向導通件22中的第一抵靠部225產生向上的推力,則活動柱222在自身重力和彈性件223反彈力的作用下下落至最低位置,實現單向導通件22的關閉。
[0087]或者,推動件還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來實現:
[0088]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的爆炸視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中通液部的仰視圖。如圖8至圖10所示,推動件包括頂桿411和固定部414,其中,固定部414固設于分支管路43的內壁上。頂桿411的底部向周圍延伸,形成通液部412。通液部412上設有至少一個通液孔413。通液部412的邊緣形成有與固定部414相固定連接的連接壁415。另外,在連接壁415與固定部414之間還設有密封圈416。
[0089]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與單向導通件未安裝之前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另一種推動件與單向導通件安裝之后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單向導通件22向下安裝至推動件內之后,推動件中的頂桿411對單向導通件22中的第一抵靠部225產生向上的推力,使得活動柱222向上移動并壓縮彈性件
223。密封墊224跟隨活動柱222向上移動,密封墊224離開限位框221的上表面,則分支管路43中的液體經過第一抵靠部225與限位框221之間的間隙進入彈性件223所在的空間內,并通過活動柱222與限位框221之間的間隙和彈性件223與限位框221之間的間隙流入公共管路21中,實現單向導通件22的開啟。
[0090]當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分離之后,推動件中的頂桿411不再對單向導通件22中的第一抵靠部225產生向上的推力,則活動柱222在自身重力和彈性件223反彈力的作用下下落至最低位置,實現單向導通件22的關閉。
[0091]采用上述方案實現了:將外殼I裝至底座6上,且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插接之后,單向導通件22打開,再通過控制器3控制第一液體閥門5打開,則分支管路434可向盛液裝置2內注入液體。而當外殼I與底座6分離之后,即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分離之后,單向導通件22自動關閉,則盛液裝置2內的液體不會撒漏。
[0092]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液體加熱容器,包括:外殼(I)、設置于外殼(I)內的盛液裝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裝置(2)的底部連接有第一液體管路(4),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上設有第一液體閥門(5); 所述液體加熱容器還包括控制器(3),所述控制器(3)與第一液體閥門(5)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液體閥門(5)打開或關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包括連接于所述盛液裝置(2)的底部且與所述盛液裝置(2)內腔連通的公共管路(21),以及與所述公共管路(21)連接的分支管路(43)。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管路(21)與分支管路(43)為可拆卸連接;所述公共管路(21)的端部設有單向導通件(22),所述單向導通件(22)處于打開狀態時,分支管路(43)中的液體可通過公共管路(21)進入盛液裝置(2)。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向導通件(22)包括:活動柱(222)、彈性件(223)和密封墊(224);其中,所述活動柱(222)與公共管路(21)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活動柱(222)的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一抵靠部(225);活動柱(222)的另一端向周圍延伸形成第二抵靠部(226);所述密封墊(224)套設在所述活動柱(222)上且位于所述公共管路(21)與第二抵靠部(226)之間;所述彈性件(223)套設在活動柱(222)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225)與密封墊(224)之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管路(43)用于與公共管路(21)相連的一端設有推動件,所述推動件用于在分支管路(43)與公共管路(21)連接的過程中控制所述單向導通件(22)打開。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件包括:頂桿(411),頂桿(411)的底部向周圍延伸形成通液部(412),通液部(412)固定在分支管路(43)的內壁上,通液部(412)上設有至少一個通液孔(413)。7.根據權利要求2-6任一項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外殼(I)底部的底座(6),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位于所述底座(6)內,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的出液端伸出所述底座(6)與所述公共管路(21)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裝置(2)的底部還連接有第二液體管路(7),所述第二液體管路(7)上設有第二液體閥門(8);所述控制器(3)與第二液體閥門(8)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二液體閥門(8)打開或關閉。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液體管路(7),所述第二液體管路(7)與所述公共管路(21)和第一液體管路(4)連接形成三通結構;所述第二液體管路(7)上設有第二液體閥門(8);所述控制器(3)與第二液體閥門(8)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二液體閥門(8)打開或關閉。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3)位于底座(6)內,所述底座(6)上還設置有與所述控制器(3)相連的操控按鍵(61)。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上還設置有限流閥(42)。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體管路(4)上還設置有過濾裝置。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液體加熱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6)內還設有無線通信裝置,所述無線通信裝置與控制器(3)相連。
【文檔編號】A47J27/21GK205514088SQ201620031161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3日
【發明人】史庭飛, 王國棟, 黃理水
【申請人】浙江紹興蘇泊爾生活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