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熱式加熱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內熱式加熱鍋,包括鍋體,鍋體內壁下部沿圓周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吸熱腔,鍋體的鍋壁上對應吸熱腔頂部的位置分別設有排放通道,排放通道的一端可與鍋體外的空氣連通,排放通道的另一端與吸熱腔的頂部連通,鍋體的鍋底上對應吸熱腔底部的位置分別設有吸熱口,吸熱口與吸熱腔的底部連通。通過在鍋體內加設吸熱腔,這樣,一部分火焰會直接接觸鍋體的底部并把熱量傳遞給鍋內加工的食物,另一部分火焰會從吸熱口進入吸熱腔,在吸熱腔停留片刻后才會經由排放通道排出,從而充分地利用了火焰,達到節能目的;同時,由于吸熱腔和排放通道的內部不與鍋體的內腔連通,所以食物不會進入吸熱腔和排放通道,從而便于清洗。適用于物質加熱。
【專利說明】
內熱式加熱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炊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內熱式加熱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社會上廣泛使用的以燃料燃燒后產生的熱量為熱能源的鍋具有兩種:一種是非常簡單的中空金屬容器,另一種是在鍋底外側面設置各式各樣節能裝置的金屬容器。前者不具備節能功能,后者需節能裝置先吸熱再將吸收的熱量傳遞給鍋體,所以節能功能有限。因此,社會上現廣泛使用的各式各樣鍋具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減少熱損失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熱效能,也就不可能為鍋內加工物質提供最優的熱環境。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熱損失且最大限度地提高熱效能的內熱式加熱鍋。
[0004]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內熱式加熱鍋,包括鍋體,所述鍋體內壁下部沿圓周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吸熱腔,所述鍋體的鍋壁上對應所述吸熱腔頂部的位置分別設有排放通道,所述排放通道的一端可與所述鍋體外的空氣連通,所述排放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吸熱腔的頂部連通,所述鍋體的鍋底上對應所述吸熱腔底部的位置分別設有吸熱口,所述吸熱口與所述吸熱腔的底部連通。通過在鍋體內加設吸熱腔,這樣,一部分火焰會直接接觸鍋體的底部并把熱量傳遞給鍋內加工的食物,另一部分火焰會從吸熱口進入吸熱腔,在吸熱腔停留片刻后才會經由排放通道排出,從而充分地利用了火焰,達到節能目的;同時,由于吸熱腔和排放通道的內部不與鍋體的內腔連通,所以食物不會進入吸熱腔和排放通道,從而便于清洗。
[0005]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吸熱腔內設有吸熱片。通過在吸熱腔內加設吸熱片,這樣火焰的熱量會被吸熱片吸收,從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節能效果。
[000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吸熱腔為與所述鍋體內壁相配合的弧形結構。
[0007]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吸熱腔的數量為四個。
[0008]在上述方案中,四個所述吸熱腔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通過將吸熱腔設計成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這樣能使得鍋體內的食物均勻受熱。
[0009]在上述方案中,每個所述吸熱腔內的吸熱片的數量至少為一片。
[001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鍋體內對應所述吸熱腔和排放通道的位置設有隔罩。通過在鍋體內加設隔罩,這樣便于食物的擱放。
[0011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隔罩由網狀或孔狀結構的材料制成。
[0012]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隔罩包括隔離環和隔離筒,所述隔離筒的上端與所述隔離環的內圈相連,所述隔離筒的下端插裝在由所述吸熱腔所圍成的腔內。
[0013]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隔離環的外徑與所述鍋體的內徑相配合,所述隔離環的內徑與所述隔離筒的內徑相配合,所述隔離筒的外徑與所述吸熱腔內壁的直徑相配合。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通過在鍋體內加設吸熱腔,這樣,一部分火焰會直接接觸鍋體的底部并把熱量傳遞給鍋內加工的食物,另一部分火焰會從吸熱口進入吸熱腔,在吸熱腔停留片刻后才會經由排放通道排出,從而充分地利用了火焰,達到節能目的;
[0016]2、由于吸熱腔和排放通道的內部不與鍋體的內腔連通,所以食物不會進入吸熱腔和排放通道,從而便于清洗;
[0017]3、通過在吸熱腔內加設吸熱片,這樣火焰的熱量會被吸熱片吸收,從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節能效果;
[0018]4、通過將吸熱腔設計成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這樣能使得鍋體I內的食物均勻受熱;
[0019]5、通過在鍋體內加設隔罩,這樣便于食物的擱放。
[002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對比,充分顯示其優越性在于:結構簡單,成本低,熱損失小,熱效能高,使用、清潔方便等。
【附圖說明】
[0021 ]圖1為實施例去掉隔罩后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圖1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圖中:鍋體I,吸熱腔2,排放通道3,吸熱口4,吸熱片5。隔罩6,隔離環6a,隔離筒6b。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該實施例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6]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內熱式加熱鍋,包括鍋體I,所述鍋體I內壁下部沿圓周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吸熱腔2,所述鍋體I的鍋壁上對應所述吸熱腔2頂部的位置分別設有排放通道3,所述排放通道3的一端可與所述鍋體I外的空氣連通,所述排放通道3的另一端與所述吸熱腔2的頂部連通,所述鍋體I的鍋底上對應所述吸熱腔2底部的位置分別設有吸熱口 4,所述吸熱口 4與所述吸熱腔2的底部連通。通過在鍋體I內加設吸熱腔2,這樣,一部分火焰會直接接觸鍋體I的底部并把熱量傳遞給鍋內加工的食物,另一部分火焰會從吸熱口 4進入吸熱腔2,在吸熱腔2停留片刻后才會經由排放通道3排出,從而充分地利用了火焰,達到節能目的;同時,由于吸熱腔2和排放通道3的內部不與鍋體I的內腔連通,所以食物不會進入吸熱腔2和排放通道3,從而便于清洗。
[0027]上述吸熱腔2內設有吸熱片5。通過在吸熱腔2內加設吸熱片5,這樣火焰的熱量會被吸熱片5吸收,從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節能效果。所述吸熱腔2為與所述鍋體I內壁相配合的弧形結構。所述吸熱腔2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吸熱腔2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通過將吸熱腔2設計成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這樣能使得鍋體I內的食物均勻受熱。每個所述吸熱腔2內的吸熱片5的數量至少為一片。
[0028]上述鍋體I內對應所述吸熱腔2和排放通道3的位置設有隔罩6。通過在鍋體I內加設隔罩6,這樣便于食物的擱放。所述隔罩6由網狀或孔狀結構的材料制成。所述隔罩6包括隔離環6a和隔離筒6b,所述隔離筒6b的上端與所述隔離環6a的內圈相連,所述隔離筒6b的下端插裝在由所述吸熱腔2所圍成的腔內。所述隔離環6a的外徑與所述鍋體I的內徑相配合,所述隔離環6a的內徑與所述隔離筒6b的內徑相配合,所述隔離筒6b的外徑與所述吸熱腔2內壁的直徑相配合。
[0029]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鍋體I內加設吸熱腔2,這樣,一部分火焰會直接接觸鍋體I的底部并把熱量傳遞給鍋內加工的食物,另一部分火焰會從吸熱口 4進入吸熱腔2,在吸熱腔2停留片刻后才會經由排放通道3排出,從而充分地利用了火焰,達到節能目的;由于吸熱腔2和排放通道3的內部不與鍋體I的內腔連通,所以食物不會進入吸熱腔2和排放通道3,從而便于清洗;通過在吸熱腔2內加設吸熱片5,這樣火焰的熱量會被吸熱片5吸收,從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節能效果;通過將吸熱腔2設計成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這樣能使得鍋體I內的食物均勻受熱;通過在鍋體I內加設隔罩6,這樣便于食物的擱放。
[003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內熱式加熱鍋,包括鍋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鍋體(I)內壁下部沿圓周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吸熱腔(2),所述鍋體(I)的鍋壁上對應所述吸熱腔(2)頂部的位置分別設有排放通道(3),所述排放通道(3)的一端可與所述鍋體(I)外的空氣連通,所述排放通道(3)的另一端與所述吸熱腔(2)的頂部連通,所述鍋體(I)的鍋底上對應所述吸熱腔(2)底部的位置分別設有吸熱口(4),所述吸熱口(4)與所述吸熱腔(2)的底部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腔(2)內設有吸熱片(5)。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腔(2)為與所述鍋體(I)內壁相配合的弧形結構。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腔(2)的數量為四個。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四個所述吸熱腔(2)沿圓周方向間隔均勻布置。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吸熱腔(2)內的吸熱片(5)的數量至少為一片。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鍋體(I)內對應所述吸熱腔(2)和排放通道(3)的位置設有隔罩(6)。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罩(6)由網狀或孔狀結構的材料制成。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罩(6)包括隔離環(6a)和隔離筒(6b),所述隔離筒(6b)的上端與所述隔離環(6a)的內圈相連,所述隔離筒(6b)的下端插裝在由所述吸熱腔(2)所圍成的腔內。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內熱式加熱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環(6a)的外徑與所述鍋體(I)的內徑相配合,所述隔離環(6a)的內徑與所述隔離筒(6b)的內徑相配合,所述隔離筒(6b)的外徑與所述吸熱腔(2)內壁的直徑相配合。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5433289SQ201521128665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
【發明人】熊學斌
【申請人】熊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