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囊自動氣控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可應用于枕體、墊體等,包含數閥體、至少一氣囊、至少一氣管,其中氣囊內部具有彈性件,閥體具有閥門構造,利用該閥體使空氣可自由進出氣囊,并調節氣囊壓力,氣管連通氣囊、閥體;以應用閥體、大氣壓力調節平衡氣囊的正負壓力,使氣囊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反作用力,使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且氣囊所受壓力消失后,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彈性疲乏變形。
【專利說明】
氣囊自動氣控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氣控結構,特別是指其為一種氣囊自動氣控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按;目前所見內部具有彈性泡棉的氣囊,其借由彈性泡棉的受力可壓縮性及彈性回復性,以及借一閥體其閥口的開啟、關閉,來控制氣囊內氣體的進氣(使氣囊內產生正壓)及泄氣(使氣囊內產生負壓),達到輔助調整氣囊高度、形狀的作用。
[0003]現有的閥體除了在與氣囊結合之處設置閥口之外,僅具備另一個閥口來進行進氣及泄氣,因此,使用者要借由操作控制該閥體的進氣、泄氣及借由施壓于氣囊,達到個人所需的氣囊高度、形狀,特別是在調低氣囊高度時必須同時按壓住可控制閥體閥口的按鈕及施壓于氣囊,方能達到調低氣囊高度及形狀,如此,使用者的操作相當不便。
[0004]另外,若要再繼續調低氣囊高度,也必須重新同時按壓控制閥體閥口的按鈕及施壓于氣囊,方能達到調低氣囊高度及形狀,使用者的操作相當不便;同時,此舉等于將原先調整后的氣囊高度、形狀完全解除,而無法記憶到原先所調整后的氣囊高度、形狀,也就是使用者必須重新慢慢操作調整到最新所需的氣囊高度、形狀。
[0005]因此,目前氣囊的氣控結構皆無法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而不便于操作,且無法精確、微調氣囊高度、形狀。
[0006]另外,常見的記憶泡棉枕或記憶泡棉坐墊,當頭、頸部抵靠時,因為,記憶泡棉除了抵靠部之外,大氣壓力大面積地直接滲入記憶泡棉中,造成記憶泡棉抵靠部會產生持續地反作用力頂撐頭、頸部,形成睡姿不良,所以,睡覺后,常發生肩頸酸痛情形。
[0007]再者,將前述氣囊調低高度且使用后,若沒有立即將氣囊充氣恢復原狀,氣囊內的彈性泡棉持續地被壓縮,長期下來,會造成彈性疲乏變形。
[0008]爰是,現有氣囊的氣控結構實有改善的必要,本設計人基于產品不斷創新改善的理念,乃本著多年從事產品設計、開發的實務經驗,以及積極潛心研發思考,經由無數次的實際設計實驗,致有本實用新型的產生。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種可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
[0010]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降低反作用力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
[0011]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避免彈性件彈性疲乏變形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
[0012]為達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0013]—種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包含:
[0014]—第一閥體,包含第一通孔、一第二通孔、一作動桿、一第一彈性體,該第一通孔、該第二通孔相連通,該作動桿一側穿設該第一通孔,該第一彈性體彈性的作用于該作動桿,使該作動桿以活動狀封閉該第一通孔;
[0015]一第二閥體,包含一第三通孔、一第四通孔、一氣密件、一第二彈性體,該第三通孔、該第四通孔相連通,該第二彈性體彈性的作用于該氣密件,使該氣密件以活動狀封閉該第三通孔;
[0016]至少一氣囊,內部包含一彈性件;
[0017]至少一氣管,連通該氣囊、該第一閥體第二通孔、該第二閥體第四通孔。
[0018]進一步,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包含一階部,該階部外徑大于該第一通孔,用以封閉或脫離該第一通孔。
[0019]進一步,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一側穿設該第一通孔并結合一按壓部。
[0020]進一步,該氣管結合一多通接頭。
[0021 ] 進一步,該氣管結合一第三閥體、一調壓閥,該第三閥體包含一第五通孔、一第六通孔、一第七通孔、一第八通孔及兩單向閥片組,該其中之一單向閥片組用以使氣體僅能單向地由第七通孔進入第五通孔,該另一單向閥片組用以使氣體僅能單向地經由第五通孔、第八通孔進入第六通孔,該調壓閥為單向閥,用以使該氣管達預定的氣壓時,氣體僅能經由該調壓閥單向地排出。
[0022]進一步,更包含一壓掣件,該壓掣件為可活動狀,用以壓掣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向下移動使該第一通孔維持常開狀。
[0023]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以應用第一閥體、第二閥體、大氣壓力調節平衡氣囊的正負壓力,使氣囊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反作用力,使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且氣囊所受壓力消失后,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彈性疲乏變形。
[0024]以下僅借由具體實施例,且佐以圖式作詳細的說明,俾使貴審查委員能對于本實用新型的各項功能、特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26]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閥體及第二閥體的立體分解圖;
[0027]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0028]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實施例圖一;
[0029]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實施例圖二;
[0030]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實施例圖三;
[0031]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實施例圖四;
[0032]圖8為本實用新型壓掣件的立體圖;
[0033]圖9為本實用新型壓掣件的使用實施例圖;
[0034]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閥體、第二閥體結合一體的實施例圖;
[0035]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實施例剖面圖;
[0036]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一;
[0037]圖1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二;
[0038]圖1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三;
[0039]圖1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四;
[0040]圖1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五;
[0041 ]圖1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六;
[0042]圖18為本實用新型第三閥體的立體分解圖;
[0043]圖19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實施例剖面圖;
[0044]圖20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一;
[0045]圖21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二;
[0046]圖22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三;
[0047]圖2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四;
[0048]圖2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五;
[0049]圖2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六;
[0050]圖26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七;
[0051]圖27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八;
[0052]圖28為本實用新型第三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圖九。
[0053]【符號說明】
[0054]第一閥體10第一通孔11
[0055]第二通孔12作動桿13
[0056]階部131第一彈性體14
[0057]按壓部15壓掣件16
[0058]第二閥體20第三通孔21
[0059]第四通孔22氣密件23
[0060]第二彈性體24氣囊30
[0061]彈性件31氣管40
[0062]多通接頭50第三閥體60
[0063]第五通孔61第六通孔62
[0064]第七通孔63第八通孔64
[0065]單向閥片組65、66調壓閥70。
【具體實施方式】
[0066]請參閱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含一第一閥體10、一第二閥體20、一氣囊30、一氣管40。下文將詳細說明:
[0067]該第一閥體10包含第一通孔11、一第二通孔12、一作動桿13、一第一彈性體14,該第一通孔11、該第二通孔12相連通,該作動桿13—側穿設該第一通孔11,該第一彈性體14彈性的作用于該作動桿13,使該作動桿13以活動狀封閉該第一通孔11。
[0068]該第二閥體20包含一第三通孔21、一第四通孔22、一氣密件23、一第二彈性體24,該第三通孔21、該第四通孔24相連通,該第二彈性體24彈性的作用于該氣密件23,使該氣密件23以活動狀封閉該第三通孔21。
[0069]該氣囊30內部包含一彈性件31。
[0070]該氣管40連通該氣囊30、該第一閥體10第二通孔12、該第二閥體第四通孔22。
[0071]于一實施例,該第一閥體10的作動桿13包含一階部131,該階部131外徑大于該第一通孔11,用以封閉或脫離該第一通孔11。
[0072]于一實施例,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13—側穿設該第一通孔11并結合一按壓部15,用以便于手部按壓該作動桿13。
[0073]于一實施例,該氣管40結合一多通接頭50,該多通接頭50連通該氣囊30、該第一閥體10、該第二閥體20;于本實施例多通接頭50為三通接頭。
[0074]上述該氣囊30可應用于墊體、枕體、坐墊等物品。
[0075]請參閱圖4所示,使用者可按壓該作動桿13向下移動(此時該第一彈性體14被壓縮以儲備復位的彈性力),使該階部131脫離該第一通孔11,及該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相連通,外部空氣經由該第一通孔11、該第二通孔12、該氣管40進入該氣囊30,進而便于對氣囊30進行進氣,同時彈性件31也輔助撐開該氣囊30。
[0076]請參閱圖5所示,當氣囊30、作動桿13同時被下壓,如頭、頸部、臀部抵靠氣囊30,則氣囊30中的氣體即可經由該氣管40、該第二通孔12、該第一通孔11依據所受壓力大小進行泄氣,以自動調整氣囊30高、低、軟、硬、形狀。
[0077]當該按壓部15所受的壓力消除時(圖中未示),可借該第一彈性體14的彈性力來抵頂該作動桿13使其移動復于原狀,亦即使該階部131再次封閉該第一通孔11,此時的第三通孔21也被氣密件23所封閉,而保持該氣囊30氣密塑形的狀態。
[0078]據此,本實用新型應用第一閥體10、第二閥體20及大氣壓力調節平衡氣囊30的正負壓力,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增進便于操作及可精確、微調的功效。
[0079]另外,也因為彈性件31是設于該氣囊30內部,氣囊30可對彈性件31有所限制,緩沖該彈性件31的反彈,以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使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080]請參閱圖6所示,如果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如頭、頸、臀部離開氣囊30),彈性件31會彈性回復狀地撐開該氣囊30,且氣囊30的氣壓會回吸氣密件23以開啟第三通孔21,使外部空氣經由該第三通孔21、該第四通孔22、該氣管40進入該氣囊30,使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081]請參閱圖7所示,持續地按壓該作動桿13向下移動使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開狀,同樣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082]第一閥體10的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開狀,通常氣囊30為較軟狀態;而第一閥體10的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閉狀,通常氣囊30為較硬狀態。請參閱圖8、圖9所示,于一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包含一壓掣件16,該壓掣件16為可活動狀如可移動狀,用以壓掣該第一閥體10的作動桿13向下移動使該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開狀。
[0083]請參閱圖10所示,于一實施例,該第一閥體10、該第二閥體20為結合一體狀。
[0084]同樣地,當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如頭、頸、臀部離開氣囊30),彈性件31會彈性回復狀地撐開該氣囊30,且氣囊30的氣壓會回吸氣密件23以開啟第三通孔21,使外部空氣經由該第三通孔21、該第四通孔22、該第二通孔12、該氣管40進入該氣囊30,使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085]請參閱圖11所示,于一實施例,主要氣囊30為三個,氣囊30可形成墊體、枕體等物品(如圖之假想線),該多通接頭50為五通接頭。
[0086]請參閱圖12、圖13所示,第一閥體10的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閉狀,所以,三個氣囊30的內部氣壓為固定,當其中的一氣囊30受到壓力作用,會將部分氣體排到其他氣囊30以維持氣壓平衡;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087]當其中的一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彈性件31可再撐開氣囊30,氣壓回充,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088]請參閱圖14、圖16所示,將該壓掣件16移動壓掣該第一閥體10的作動桿13,使該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開狀,當其中的一氣囊30受到壓力作用,氣囊30內部分氣體由氣管40、多通接頭50、第一通孔11排出以維持氣壓平衡。
[0089]據此,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090]請參閱圖15、圖17所示,當其中的一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彈性件31會彈性回復狀地撐開該氣囊30,且氣囊30的氣壓會回吸氣密件23以開啟第三通孔21,使外部空氣由該第一通孔11、第三通孔21進入該氣囊30,使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091]請參閱圖18、圖19所示,于一實施例,主要該多通接頭50為六通接頭,該氣管40結合一第三閥體60、一調壓閥70,該第三閥體60包含一第五通孔61、一第六通孔62、一第七通孔63、一第八通孔64及兩單向閥片組65、66,其中單向閥片組65用以使氣體僅能單向地由第七通孔63進入第五通孔61(單向閥片組65可為彈簧與閥片的組合),該單向閥片組66用以使氣體僅能單向地經由第五通孔61、第八通孔64進入第六通孔62(單向閥片組66可為彈簧與閥片的組合),該調壓閥70為單向閥,用以使氣管40達預定的氣壓時,氣體僅能經由調壓閥70單向地排出。
[0092]于一構造實施例,該調壓閥70包含有彈性閥口,該彈性閥口可為彈簧與閥片的組合,可借由更換彈簧彈性力而改變閥口被打開所需的氣壓推力,因此可預先設定該調壓閥70于氣管40達到預定的氣壓時,可自動排出、泄壓。
[0093]請參閱圖20、圖21所示,第一閥體10的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閉狀,所以,三個氣囊30的內部氣壓為固定,當位在中間的氣囊30受到壓力作用,使第三閥體60的單向閥片組66打開第八通孔64,使部分氣體經由第五通孔61、第八通孔64、第六通孔62排到其他氣囊30以維持氣壓平衡。
[0094]如果中間的氣囊30受到多次的壓力作用時,造成其他氣囊30充氣過飽,氣體則可由調壓閥70單向地排出。
[0095]據此,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096]請參閱圖22所示,當位在中間的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彈性件31可再撐開氣囊30,形成氣壓回充,使第三閥體60的單向閥片組65打開第七通孔63,外部氣體經由第七通孔63、第五通孔61而進入氣囊30,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097]請參閱圖23、圖24所示,第一閥體10的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閉狀,所以,三個氣囊30的內部氣壓為固定,當位在左右側其中的一氣囊30受到壓力作用,第三閥體60無作用,使部分氣體排到中間氣囊30以外的氣囊30,以維持氣壓平衡。
[0098]據此,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099]當位在左右側其中的一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彈性件31可再撐開氣囊30,氣壓回充,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100]請參閱圖25所示,將該壓掣件16移動壓掣該第一閥體10的作動桿13,使該第一通孔11維持常開狀,位在左右側其中的一氣囊30受到壓力作用,氣囊30內部分氣體由氣管40、多通接頭50、第一通孔11排出以維持氣壓平衡;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101]請參閱圖26所示,當位在左右側其中的一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彈性件31會彈性回復狀地撐開該氣囊30,且氣囊30的氣壓會回吸氣密件23以開啟第三通孔21,使外部空氣由該第一通孔11、第三通孔21進入該氣囊30,使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102]請參閱圖27所示,當位在中間的氣囊30受到壓力作用,使第三閥體60的單向閥片組66打開第八通孔64,使部分氣體經由第五通孔61、第八通孔64、第六通孔62、第一通孔11直接排到外部以維持氣壓平衡。
[0103]據此,可使氣囊30依據所受壓力(如頭、頸、臀部)大小自動調整高、低、軟、硬、形狀,降低氣囊30反作用力,抵靠部(如頭、頸、臀部)受到自然舒適地支撐。
[0104]請參閱圖28所示,當位在中間的氣囊30所受壓力消失后,彈性件31可再撐開氣囊30,形成氣壓回充,使第三閥體60的單向閥片組65打開第七通孔63,外部氣體經由第七通孔63、第五通孔61而進入氣囊30,氣囊30可自動再充氣恢復原狀,可避免彈性件31彈性疲乏變形。
[0105]以上為本案所舉的實施例,僅為便于說明而設,當不能以此限制本案的意義,即大凡依所列申請專利范圍所為的各種變換設計,均應包含在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主權項】
1.一種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閥體,包含第一通孔、一第二通孔、一作動桿、一第一彈性體,該第一通孔、該第二通孔相連通,該作動桿一側穿設該第一通孔,該第一彈性體彈性的作用于該作動桿,使該作動桿以活動狀封閉該第一通孔; 一第二閥體,包含一第三通孔、一第四通孔、一氣密件、一第二彈性體,該第三通孔、該第四通孔相連通,該第二彈性體彈性的作用于該氣密件,使該氣密件以活動狀封閉該第三通孔; 至少一氣囊,內部包含一彈性件; 至少一氣管,連通該氣囊、該第一閥體第二通孔、該第二閥體第四通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包含一階部,該階部外徑大于該第一通孔。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一側穿設該第一通孔并結合一按壓部。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氣管結合一多通接頭。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氣管結合一第三閥體、一調壓閥,該第三閥體包含一第五通孔、一第六通孔、一第七通孔、一第八通孔及兩單向閥片組,該其中之一單向閥片組用以使氣體僅能單向地由第七通孔進入第五通孔,該另一單向閥片組用以使氣體僅能單向地經由第五通孔、第八通孔進入第六通孔,該調壓閥為單向閥,該氣管達預定的氣壓時,氣體僅能經由該調壓閥單向地排出。6.如權利要求1、4或5所述的氣囊自動氣控結構,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為可活動狀的壓掣件,壓掣該第一閥體的作動桿向下移動使該第一通孔維持常開狀。
【文檔編號】A47C27/08GK205410542SQ201520943515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4日
【發明人】鄭美麗
【申請人】鄭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