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枕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枕頭,該枕頭包括上表面、側壁與底面,其中上表面內部設置有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由相鄰設置的獨立的支撐柱組成,所述獨立的支撐柱獨立的進行受力壓縮、支撐與回彈。本發明提供的枕頭很好的采用人機工學進行設計,能夠對人頭部、頸部起到很好的支撐貼合作用,同時枕頭高度可調,方便不同需要人群使用,本發明通過特定的結構設計使得枕頭更加穩固,同時巧妙設計了放氣端,提高了枕頭的穩定性與使用便捷性。
【專利說明】
一種枕頭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生活用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枕頭。
【背景技術】
[0002]枕頭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寢具之一,目前市場上也有各式各樣的枕頭,充氣枕是一種可通過充泄氣體而膨脹收縮的枕頭,可通過充瀉氣體改變高度,從而符合使用者對于高度的需要,但是普通的充氣枕的軟硬舒適度以及與人體頭部頸部的貼合度卻很難達到適應不同的消費者的需求,而軟硬及枕頭與人頭部、頸部的貼合度是影響使用者舒適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普通枕頭的軟硬程度與不同人頭、頸部適應度較差,雖然有與人體睡眠習慣相適應的記憶枕,但是其對于頭頸部的支撐作用有限,尤其是頭、頸部在睡眠過程中連續性翻動時,目前枕頭所提供的支撐都是以曲面變化進行的面支撐,這種支撐方式對于頭、頸部的貼合支撐收到曲面變化的影響效果較差。
[0003]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克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枕頭,該枕頭能夠更好地對于人頭、頸部進行貼合支撐,在頭、頸部翻動過程中能夠提供更好地點支撐,極大提升貼合支撐度,同時枕頭可以根據不同需要調節高低。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枕頭,該枕頭包括上表面、側壁與底面,其中上表面內部設置有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由相鄰設置的獨立的支撐柱組成,所述獨立的支撐柱獨立的進行受力壓縮、支撐與回彈。
[0006]本發明提供了另外一種枕頭,該枕頭包括上表面、側壁與底面,該枕頭包括以下設置方式:其中一側上表面與側壁相連接過渡的部位設置有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該底部內陷的凹陷面相鄰或相對的另一側上表面與側壁相連接過渡的部位設置有底部外凸的凹陷面;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之間設置有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底部外凸的凹陷面和/或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相應位置的上表面內部設置有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由相鄰設置的獨立的支撐柱組成,所述獨立的支撐柱獨立的進行受力壓縮、支撐與回彈。
[0007]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所述獨立的支撐柱的橫截面為六邊形。
[0008]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所述支撐柱的材質為記憶棉或乳膠中的一種或兩種。
[0009]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的高度相同或不同。
[0010]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所述支撐結構排列形成“V”字形支撐面,“V”字形支撐面的“V”字上端面積大的部分設置于底部內陷的凹陷面上,“V”字下端面積小的部分設置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上。
[0011]進一步,本發明還提供了另外一種改進型枕頭,具體如下:
一種枕頭,包括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中間設置有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其中所述上層接觸層包括上表面與側壁并具有以上所述的設置方式;所述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包括充氣端、放氣端與氣囊;其中充氣端、放氣端與氣囊之間通過集成方式或通過管道連接方式設置;所述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通過可拆卸方式連接。
[0012]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放氣端具有分別向上層接觸層與向下層支撐層方向突出的結構,在與放氣端對應位置的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突出的結構相互契合的安裝孔。
[0013]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與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所接觸的上層接觸層與向下層支撐層內部設置有便于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放置的空腔。
[0014]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上層接觸層的材質可以為記憶棉。
[0015]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下層支撐層的材質可以為海綿。
[0016]更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安裝孔在下層支撐層上為通孔,通過該通孔控制放氣端的放氣。
[0017]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以相互貼合匹配的凹陷與凸起緊密契合連接。
[0018]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所述充氣端與放氣端的數量均大于一個,且二者數量相同或不同。
[0019]更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充氣端包括手壓式充氣球和充氣閥,放氣端為手動按壓式放氣閥。
[0020]更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連接的部位設置有與充氣閥連通的充氣孔。
[0021 ]更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手壓式充氣球和充氣閥的數量各為兩個,分設于氣囊兩邊并分別通過導氣管與氣囊連接;所述手動按壓式放氣閥的數量為兩個,分設于氣囊兩邊的導氣管上。
[0022]更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下層支撐層以內嵌的方式嵌入上層接觸層內部。
[0023]更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頭,與充氣閥對應的下層支撐層底部設置有連通充氣閥的通氣孔。
[0024]有益效果:
1、內置氣囊功能靈活有效的滿足不同人群對于枕具高度的靈活需求;
2、貼合頸部與肩部的符合人機工學的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的設計以微曲線與微曲面塑造的結構設計與枕頭材質的配合更能優化提升人們在睡眠過程中不同姿勢下頸部與肩部對于接觸曲面形態與材質觸感的需求,讓肩部與頸部同時找到人機更貼切親合體位;
3、貫穿了從頸部至后腦部并兼顧頭部左右側面核心枕區的獨立支撐柱分布區,更能順應人體頭、頸部的曲線和重量而靈活伸縮彈性變化,均勻承托人體頭、頸部的曲面接觸面,保持頭、頸部接觸曲面的自然舒適,使接觸曲面感充分的松弛,提升和優化在睡眠狀態下頭頸部舒適度,減少睡眠翻身次數; 4、在上層接觸層的凹面枕區順應人體頭、頸、肩部的曲面體位處于睡眠狀態不同姿勢的人機工學數據,設計了一個“V”字形獨立支撐柱分布區提升支撐度與貼合性,以記憶棉或乳膠貼近人體柔軟與細膩度的質感所特有的貼身性與親膚性提升枕頭舒緩的睡眠體驗,有益與大腦更快放松進入預睡狀態,使人們從預睡狀態更快進入深睡,緩解失眠、優化提升不同人群的睡眠品質;
5、內置氣囊功能與曲面支撐柱切割功能區域互動、高低位配合,幫助枕頭使用者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睡姿,引導使用者找到并習慣更科學的頭部睡姿,找到最佳頭部仰姿讓貫通頭部與頸部的呼吸道在深睡狀態下呼吸更順暢,對于深睡中打鼾者也有明顯的止鼾功會K;
6、通過凹陷面的高低位設置使得高低枕位適宜于習慣于不同高度枕位使用者,能廣泛適用于正處在身體成長階段的靑少年,底部外凸的凹陷面兩側凸起三角區與頸頭部核心頭部睡姿區功能互動更好的優化使用者睡眠中翻身的習慣,引導使用者習慣更健康的睡姿;
7、整個枕頭的形態設計基于不同的用戶群在不同睡姿時頭、頸、肩部符合人機工學而演化成最終枕頭形態設計的曲面所體現出的形態結構變化,讓使用者在睡眠過程中人與枕更貼合親近,找到更舒適的睡眠感覺,進入更優的深睡狀態;
8、整個枕頭通過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的內嵌式設計進一步提高了整體的一體化與整體的穩定性,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提供穩定的支撐性能。
[0025]9、枕頭的上層接觸層可以使用最佳睡眠特性記憶棉材質,能實現普遍的頭重區間重量壓著之后不會突然塌陷,材質的化學與物理特性能滿足普遍的頭重區間在壓著之后找到親體貼合舒適的凹陷,同時也能獲得來自記憶棉材質穩定舒適的回彈支撐,在壓著與回彈支撐間找到頭、頸部在睡眠時的空氣感;
10、枕的下層支撐層可以使用優質的低密度、高回彈、強支撐力海綿,科學實效的解決枕的下部對于支撐功能與穩定功能的需求,保障和優化了中部氣囊在受到重力下壓時不會因底部材質支撐力的弱小而抵消了氣囊提升的高度;下層支撐層協同中部氣囊的功能的配合能明顯優化大多數枕頭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靠近頭部區域的塌陷問題。
[0026]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所述枕頭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所述枕頭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所述枕頭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所述枕頭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所述枕頭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所述枕頭仰視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5中所述枕頭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5中所述枕頭仰視圖;
以上圖1-圖8中,I為支撐結構,11為支撐柱,2為底部內陷的凹陷面,3為底部外凸的凹陷面,4為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5為上層接觸層,6為下層支撐層,7為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71為充氣端,72為放氣端,721為突出的結構,73為氣囊,81為第一安裝孔,82為第二安裝孔。
[0028]9為充氣孔,10為通氣孔。
[0029]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都是選取了本發明技術方案中能夠最大限度說明問題的優選實施例進行進一步說明,不代表本發明的全部技術方案以及保護范圍。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供的枕頭進行進一步說明。
[0030]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中提供的枕頭示意圖,該枕頭包括上表面、側壁與底面,其中上表面內部設置有支撐結構I,該支撐結構I由相鄰設置的獨立的支撐柱11組成,所述獨立的支撐柱11獨立的進行受力壓縮、支撐與回彈。本實施例中,該獨立的支撐柱11的橫截面為六邊形,能夠更好地起到支撐作用,材質為記憶棉,材質也可以使用具有良好回彈與支撐性的乳膠或其他材質,在支撐結構I中各獨立的支撐柱11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分區域采用不同材質,達到所需要的支撐效果;支撐柱11的橫截面也可以采用不同形狀。
[0031]實施例2
本實施例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改進,如圖2和圖3所示,具有以下設置方式:其中一側上表面與側壁相連接過渡的部位設置有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與該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相對的另一側上表面與側壁相連接過渡的部位設置有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之間設置有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4;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和/或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4相應位置的上表面內部設置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支撐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的高度不同,用來適應不同高度的睡眠習慣。在實際情況中,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的高度可以相同,同時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可以相鄰設置,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不影響該枕頭功能的正常使用。
[0032]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支撐結構排列形成“V”字形支撐面,“V”字形支撐面的“V”字上端面積大的部分設置于底部內陷的凹陷面2上,“V”字下端面積小的部分設置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上。這樣設置使得頭部接觸面積大,頸部接觸面積小,支撐面更貼合人體,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同時配以貼近人體柔軟與細膩度的質感所特有的貼身性、親膚性與支撐性提升枕頭舒緩的睡眠體驗,有益于大腦更快放松進入預睡狀態,使用戶從預睡狀態更快進入深睡,緩解失眠、優化提升不同人群的睡眠品質。
[0033]實施例3
本實施例為在實施例2基礎上的另一種改進,如圖4所示,包括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中間設置有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7,其中所述上層接觸層7包括上表面與側壁并具有實施例2的設置方式;所述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7包括充氣端71、放氣端72與氣囊73;其中充氣端71、放氣端72與氣囊73之間通過導氣管連接;所述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通過可拆卸方式連接。本實施例中,充氣端71包括手壓式充氣球和充氣閥,放氣端72為手動按壓式放氣閥;其中手壓式充氣球和充氣閥數量各為兩個,分設于氣囊73兩邊并分別通過導氣管與氣囊連接;手動按壓式放氣閥的數量為兩個,分設于氣囊73兩邊的導氣管上。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之間設置有空腔,所述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7設置于該空腔內。以上具體設置過程中,充氣端71、放氣端72與氣囊73也可以通過集成方式設置,充氣端71與放氣端72的數量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充氣端71與放氣端72的數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不影響其功能的發揮。上層接觸層5使用最佳睡眠特性記憶棉材質,能實現普遍的頭重區間重量壓著之后不會突然塌陷,材質的化學與物理特性能滿足普遍的頭重區間在壓著之后找到親體貼合舒適的凹陷,同時也能獲得來自記憶棉材質穩定舒適的回彈支撐,在壓著與回彈支撐間找到頭、頸部在睡眠時的空氣感;下層支撐層6使用優質的低密度、高回彈、強支撐力海綿,科學實效的解決枕的下部對于支撐功能與穩定功能的需求,保障和優化了中部氣囊在受到重力下壓時不會因底部材質支撐力的弱小而抵消了氣囊提升的高度;下層支撐層協同中部氣囊的功能的配合能明顯優化大多數枕頭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靠近頭部區域的塌陷問題。
[0034]本實施例中的枕頭在使用的過程中通過直接按壓手壓式充氣球位置處的上層接觸層5,可以直接為氣囊73充氣,通過雙向手壓式充氣球同時按壓充氣,快速增大氣囊73體積(比單氣球按壓充氣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以增高氣囊73橫向高度而提升枕頭整體高度,放氣時通過兩邊手動按壓式放氣閥放氣(同時按住單側或兩側放氣閥,氣體釋放),通過充氣與放氣功能對氣囊空氣體量的調節而實現枕頭高度與軟硬度可變調節。
[0035]實施例4
本實施例為在實施例3基礎上的進一步改進,如圖5與圖6所示,放氣端72具有分別向上層接觸層5與向下層支撐層6方向突出的結構721,在與放氣端72對應位置的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突出的結構721相互契合的第一安裝孔81和第二安裝孔82;其中第二安裝孔82為貫穿下層支撐層6的通孔,通過該通孔可以控制放氣端72進行放氣。本實施例中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以相互貼合匹配的凹陷與凸起緊密契合連接。上層接觸層5與下層支撐層6連接的部位設置有與充氣閥連通的充氣孔9以上設置方式組成了一個外部貼合人在睡眠狀態下人機工學與設計美學兼有的形態設計,內部便于氣囊結構裝置與穩定,形式簡單,裝置方便并實現上部、中部、底部在枕頭內部的結構互動,相互關聯,使整個枕頭在結構上更趨于整體和穩固,為整個枕頭提供優質的睡眠體驗做好基本保障。
[0036]實施例5
本實施例為對實施例4的另一種改進形式,如圖7和圖8所示,下層支撐層6以內嵌的方式嵌入上層接觸層5底部,與充氣閥對應的下層支撐層6底部設置有連通充氣閥的通氣孔
10。這樣設置實現了上層接觸層5和下層支撐層6的一體化,使得整個枕頭更加穩固,進一步避免了上層接觸層5和下層支撐層6的分層設置帶來的不穩定問題。
【主權項】
1.一種枕頭,包括上表面、側壁與底面,其特征在于,上表面內部設置有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由相鄰設置的獨立的支撐柱組成,所述獨立的支撐柱獨立的進行受力壓縮、支撐與回彈。2.—種枕頭,包括上表面、側壁與底面,其特征在于,該枕頭包括以下設置方式:其中一側上表面與側壁相連接過渡的部位設置有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該底部內陷的凹陷面相鄰或相對的另一側上表面與側壁相連接過渡的部位設置有底部外凸的凹陷面;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之間設置有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所述底部內陷的凹陷面、底部外凸的凹陷面和/或供人體頭部接觸的凹面相應位置的上表面內部設置有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由相鄰設置的獨立的支撐柱組成,所述獨立的支撐柱獨立的進行受力壓縮、支撐與回彈。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獨立的支撐柱的橫截面為六邊形。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支撐柱的材質為記憶棉或乳膠中的一種或兩種。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底部內陷的凹陷面與底部外凸的凹陷面的高度相同或不同。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支撐結構排列形成“V”字形支撐面,“V”字形支撐面的“V”字上端面積大的部分設置于底部內陷的凹陷面上,“V”字下端面積小的部分設置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上。7.一種枕頭,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中間設置有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其中所述上層接觸層包括上表面與側壁并具有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置方式;所述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包括充氣端、放氣端與氣囊;其中充氣端、放氣端與氣囊之間通過集成方式或通過管道連接方式設置;所述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通過可拆卸方式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放氣端具有分別向上層接觸層與向下層支撐層方向突出的結構,在與放氣端對應位置的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突出的結構相互契合的安裝孔。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與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所接觸的上層接觸層與向下層支撐層內部設置有便于氣囊高度可調節緩壓層放置的空腔。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上層接觸層的材質為記憶棉。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下層支撐層的材質為海綿。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安裝孔在下層支撐層上為通孔,通過該通孔控制放氣端的放氣。13.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以相互貼合匹配的凹陷與凸起緊密契合連接。14.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充氣端與放氣端的數量均大于一個,且二者數量相同或不同。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充氣端包括手壓式充氣球和充氣閥,放氣端為手動按壓式放氣閥。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上層接觸層與下層支撐層連接的部位設置有與充氣閥連通的充氣孔。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手壓式充氣球和充氣閥的數量各為兩個,分設于氣囊兩邊并分別通過導氣管與氣囊連接;手動按壓式放氣閥的數量為兩個,分設于氣囊兩邊的導氣管上。18.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下層支撐層以內嵌的方式嵌入上層接觸層內部。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與充氣閥對應的下層支撐層底部設置有連通充氣閥的通氣孔。
【文檔編號】A47G9/10GK105942778SQ201610403487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6月8日
【發明人】顧曉焱, 易昌林
【申請人】江蘇金太陽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