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有關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更具體地說為有關一種在其兩扶桿的下端部附近,分別設有一特定大小的內襯套,以防止扶桿永久變形而損壞之梯具。
自從金屬梯具中的諸踏桿與二扶桿間的接合方式,籍由在各管形踏桿與各扶桿接觸處,自內向外擴張踏桿,形成扣接凸環,以及在各踏桿的兩端,分別制成外卷的扣接端,以取代利用螺絲、鉚釘及支持托架等習用的外加扣合件的接合方式后,簡化了整體梯具的構造及降低了梯具的重量,使得原來屬于較粗重的金屬梯具,轉變成既輕巧又便捷的梯具,且成為目前金屬梯的主流。不過,使用此種無外加扣合件的金屬梯時,卻也面臨扶桿的腳端部承受大荷重時,會產生永久變形的問題,甚至于在執行標準測試時,會導致斷裂的缺失。為了克服這種缺失,市面上已有一種在二扶桿之腳端,連接且固定一橫腳桿8(如圖5所示),以加強腳端部之強度。然而,該橫腳桿被以嵌接與螺絲固定或鉚釘固定的方式與二扶桿末端接合,結構上,易松動而較不堅牢;外觀上,該橫腳桿分別自二扶桿之外側伸出一段距離,顯得與梯具本身極不協調,常造成拿取與存放梯具的不便。同時,在制造上,該橫腳桿的設置,會增加許多無謂的制作成本。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上述的缺點而加以改善的一種梯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其中,鄰近扶桿腳端的踏桿與扶桿之接合處,分別緊密套設一內襯短管套,避免扶桿之腳端部因受重大荷重而永久變形,甚或斷裂。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其中,鄰近二扶桿腳端的踏桿與該二扶桿之接合處,分別所緊套之該內襯短管套,仍能保持梯具應有的輕巧性及便捷性。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為提供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其中,鄰近二扶桿腳端的踏桿與該二扶桿之接合處,分別所緊套的該內襯短管套,仍能保持梯具外觀應有的協調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包含二管形扶桿、一最鄰近該二扶桿腳端之踏桿及二內襯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內襯短管套的管壁橫斷面的外表面周邊大小與所述二扶桿之管壁橫斷面之內表面周邊大小相同,且分別在該踏桿與該二扶桿接合處,緊密地套設在該二扶桿的相應內表面周上,而被該踏桿之兩端部伸通與扣定;再者,各該二內襯短管套的長度對該復數踏桿中兩彼此相鄰的踏桿間的跨距之比值在2/5~3/5的范圍內,各該二內襯短管套的管壁厚度對各該二扶桿的厚度之比值為在4/5~1的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有以下積極有益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梯具的主要技術重點,在於原金屬梯中,最靠近其二扶桿腳端部之踏桿兩端部與扶桿的接合處,分別緊密套一內襯短管套,該內襯短管套的外圍表面緊抵扶桿的內壁表面,且於該內襯短管套之二相對長側邊,設一供踏桿伸通的通孔。該內襯短管套的長度設定在該長度對梯具中之二彼此相鄰之踏桿的間距之比值為2/5~3/5時,而該內襯短管套之管壁厚度,設定在該厚度對梯具中的扶桿管壁厚度之比值為4/5~1時,具有最佳的抗彎強度。籍由該內襯短管套的設置,不但克服梯具的扶桿因承受大荷重而永久變形,甚而斷裂的問題,尚且仍能維持原梯具的輕巧性及便捷性。在外觀上,加有該內襯短管套的梯具,與原梯具并無任何差異,不會有協調性的問題,而在結構上,該內襯短管套因系緊套於扶桿中,并受踏桿的外張扣接凸環所抵扣,具有極佳之堅牢性。
經實際測試。扶桿之管材取普遍使用的6063鋁合金(鋁-鎂-矽鍛練用合金),且經T5級之熱處理而得,其最高的引張強度為19Kg/mm2,最高的剪斷強度為12Kg/mm2,0.2%的降伏強度為15Kg/mm2,以及疲勞強度為7.0Kg/mm2,該扶桿的橫斷面之長側邊長62.85mm,短側邊長23.9mm,而長側邊壁厚1.25mm,短側邊壁厚1.35mm。依美國國家標準規定,兩相鄰之踏桿間距為305mm,并依特重型梯具的測試荷重為500磅(約227.27公斤)之規定進行測試時,未裝設內襯短管套之扶桿腳端會產生斷裂現象。當裝設有一其長度為122mm(兩相鄰之踏間距305mm×2/5),長側邊厚度為1mm(扶桿橫斷面長側邊厚度1.25mm×4/5),以及短側邊厚度為1.08mm(扶桿橫斷面短側邊厚度1.35mm×4/5)之內襯短管套時,測試之結果為扶桿末端有1mm的彎曲變形值;若內襯短管套的長度為183mm(兩相鄰踏桿間距305mm×3/5),其橫斷面之長側邊壁厚視為1.25mm(相等于扶桿橫斷面長側邊的厚度),以及其橫斷面之短側邊壁厚度為1.35mm(相等于扶桿橫斷短側邊的厚度)時,測試之結果為扶桿的彎曲變形值為0。
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特性及未述及的細節,以下將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加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為部分斷裂立體示意圖。
圖2是
圖1中的點虛線圓2的部分俯視剖面示意圖。
圖3是
圖1中的點虛線圓3的部分側視剖面示意圖,用以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內襯短管套,設置於具傾斜的扶桿下端部與踏桿接合處的結構。
圖4是與圖3相似的剖面示意圖,用以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內襯短管套,設置于平直的扶桿下端部與踏桿接合處的結構。
圖5是一在二扶桿之腳端,設置一橫腳桿的習用梯具的部分斷裂立體示意圖。
圖6是標準測試梯具扶桿腳端彎形程度的平面示意圖。
附圖編號5.內襯短管套61.62.扶桿1.梯具 71.72.踏桿S.支持架W.測試標準荷重C1.C2.C型夾 B.墊塊R.繩索首先,請參閱
圖1.圖2及圖3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由
圖1中的梯具可清楚看出其二扶桿61.62具有傾斜的下端部。除了最靠近扶桿61.62腳端的踏桿71外,其余之復數踏桿72與扶桿61.62的連接,均為如圖2所示之結構。圖2是
圖1中點虛線圓2處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的踏桿72與扶桿62的接合處,分別設有三個外張的扣定凸721及一個外卷的扣合端722,此種無外加固定件的結合構造,已經普遍應用于金屬梯上。再由
圖1中所示,有一內襯短管套5的周邊表面的大小與扶桿62的內壁表面周圍的大小相同,且在兩長側邊的表面中間,設一通孔51與扶桿62的長側邊上供踏桿71伸通的孔621大小相同,籍由一特殊的推送工具,可將該內襯短管套5推入扶桿62中,且令通孔51與通孔62對齊,使得該內襯短管套5緊密地與扶桿62配合一起,再將踏桿71的右端伸通孔621與孔51,并將踏桿71與扶桿62的接合處,分別制成外張的扣定凸環與外卷的扣定彎折端,便能將踏桿71與扶桿62及內襯短管套5固定在一起。圖3是
圖1中點虛線圓3的部分的剖面視圖,用以表示踏桿71與內襯短管套5及扶桿61的接合構造。由圖3中可以清楚看出,踏桿71與內襯短管套5的接觸處,分別設有二個外張的扣定凸711,踏桿71與扶桿61的接觸處,分別設有一個外張的扣定凸711與一個外卷扣合端712。踏桿71、扶桿61及內襯短管套5之接合詳細結構與圖3所示者相同,此處不贅述。
圖4所示者為當梯具的扶桿下端部為平直而非傾斜時,內襯短管套5與踏桿及扶桿61間的詳細結構,其與圖3的差異處僅在於平直而非傾斜的扶桿下端部。
增設內襯短管套5防止扶桿61、62的腳端承受大荷重產生永久變形,甚或斷裂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重點,不過不影響整體梯具輕巧性及便捷性,亦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重點,因此,在該兩重點之間找出最佳的內襯短管套5的大小,便顯得格外重要。圖6所示為一種標準測試扶桿腳端彎曲變形的方式,其中梯具的一扶桿系被二C型夾C1固夾于一支持架S上,令踏桿與地面成垂直狀態,且自最靠近扶桿腳端的一踏桿的中心軸線至扶桿的腳端為成懸空狀態地不受支撐,於扶桿之腳端處,放置一墊塊B,繩索R的下端受測試荷重W下拉,上端固定於墊塊B中內,墊塊B又被以另一C型夾C2夾固於扶桿腳端。如圖6中所示,僅為在下方之扶桿的彎曲變形測試的情形,在上方之扶桿的彎曲變形測試方式亦相同,不在此作贅述。本測試方式在美國國家標準A-14.2-1990中有詳細說明。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的內襯短管套的梯具,在經過許多次的測試后得知,內襯短管套的長度對兩相鄰之踏桿間距之比值在2/5~3/5之范圍內時,以及內襯短管套的管壁厚度對扶桿的管壁厚度之比值在4/5~1之范圍內時,扶桿受測試的結果,可以防止永久變形,又不失梯具之輕巧性及便捷性。
權利要求1.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包含二管形扶桿、一最鄰近該二扶桿腳端之踏桿及二內襯短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內襯短管套的管壁橫斷面的外表面周邊大小與所述二扶桿之管壁橫斷面的內表面周邊大小相同,且分別在該踏桿與該二扶桿接合處,緊密地套設在該二扶桿的相應內表面周上,而被該踏桿之兩端部伸通與扣定;再者,各該二內襯短管套的長度對該復數踏桿中兩彼此相鄰的踏桿間的跨距之比值在2/5~3/5的范圍內,各該二內襯短管套的管壁厚度對各該二扶桿的厚度之比值為在4/5~1的范圍內。
專利摘要一種防止扶桿腳端變形的梯具,包含:二管形扶桿、一最鄰近該二扶桿腳端的踏桿、及二內襯短管套,其特征在于該二內襯短管套分別在該踏桿與該二扶桿接合處,緊密地套設在該二扶桿的相應的內表面周上,而被該踏桿之兩端部伸通與扣定:該二內襯短管套之長度對該復數踏桿中兩彼此相鄰之踏桿間之跨距的比值在2/5~3/5的范圍內,該二內襯短管套之管壁厚度對該二扶桿之厚度之比值為在4/5~1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具有極佳的堅固性,而且仍能維持原梯具的輕巧性和便捷性。
文檔編號E06C1/10GK2338482SQ9824083
公開日1999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1998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1998年9月23日
發明者葉進文 申請人:葉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