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雙面百葉窗式側面分離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循環流化床燃燒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新型雙面百葉窗式側面分離裝置。
目前在現有技術中,如(94115512.9)號專利申請,提出了雙面百葉窗式分離裝置,它適用于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第一級高溫分離裝置,見
圖1和圖2,其中橫向排列的百葉窗整流葉片2是插在兩邊的框架里,3是橫向排列的百葉窗分離柵片,其結構布置和材料與整流葉片一樣,只是方向和角度不一樣。
具體的分離原理如下在
圖1中,第一層平板式百葉窗整流葉片2,主要是起到整流的作用,它能使進入分離器的氣固兩相流1比較平穩,擊碎大的湍流渦團。第二層波紋帶折邊的百葉窗柵片3與入口氣流方向呈一定的角度,當含有顆粒的氣固兩相流1進入整流葉片2之后,整個流動方向將改變,整體向下流動,進入分離柵片3,氣流4離開波紋百葉窗葉片,固體顆粒5則被分離下來進入儲灰倉6,從而達到顆粒與氣體分離的目的。它的特點之一是,如圖2中,氣固兩相流1與氣流4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與百葉窗柵片3垂直。
這種百葉窗分離裝置的缺點是,當所處理的氣固兩相流的固體顆粒流量較大時,百葉窗柵片3的下游流過的固體顆粒5將增多,導致百葉窗柵片3的下游葉片前面有一層較厚的顆粒幕層,而氣流4又要通過固體顆粒5離開百葉窗柵片3才能實現與顆粒的分離,這必然對固體顆粒5有一定的夾帶,使得百葉窗分離器的分離效率有所降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新型雙面百葉窗式側面分離裝置。
本實用新型特征在于,在分離裝置的前面裝有整流導流百葉窗,該百葉窗的葉片是插在兩邊的框架里,框架則由上下兩個掛鉤固定在分離裝置的框架上,分離百葉窗是布置在分離裝置通道的兩側,與整流導流百葉窗垂直;分離百葉窗與整流導流百葉窗之間的夾角為60度至90度之間;在分離器的下部中心部位設置了導流錐體,所說的導流錐體可用焊接的方法懸掛在分離裝置的中間。
下面結合圖3、圖4和圖5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側視圖;圖5是圖三的俯視圖;請參閱圖3至圖5,在分離裝置的一側面,也就是氣固兩相流7的流入方向,有橫向排列的百葉窗整流葉片8,它和來流呈一定的夾角,一般為30-70度的夾角,它是由非金屬材料如SiC或SiN燒結而成。葉片是插在兩邊的框架里,框架則由上下兩個掛鉤固定,掛鉤是焊在垂直的水冷管上,框架和掛鉤采用耐高溫的金屬材料制成,是布置在側面的橫向排列的百葉窗分離葉片9,氣固兩相流7經過百葉窗整流葉片8之后,要轉過一定的角度才能正對百葉窗分離葉片9,其結構布置和材料與整流葉片一樣,只是方向和角度不一樣。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當氣固兩相流7通過第一層整流導流百葉窗8時,固體顆粒10由于慣性將直接沖向對面壁面通道12而直接被分離出來,未被分離的細顆粒則隨夾帶氣流經側面的分離百葉窗9進行進一步的分離,氣流則向兩側偏轉,離開側面的分離百葉窗9,細的固體顆粒則在側面的分離百葉窗9的分離作用下也進入壁面通道12。從圖3可看出,側面的分離百葉窗9是布置在整流導流百葉窗8的兩側,側面的分離百葉窗9與整流導流百葉窗8之間的夾角一般為60度至90度,其好處是氣體和固體顆粒各走各的通道,避免了氣流對固體顆粒的再夾帶,提高了分離器的分離效率;在分離器的下部中心部位更可設置導流錐11,所說的導流錐體可用焊接的方法懸掛在分離裝置的中間,從而完善根部氣固分離,從而實現氣固兩相流的良好分離。
本分離裝置的結構特別適合于大型循環流化床電站鍋爐的第一級高溫氣固分離器,分離效率高,結構緊湊,因為鍋爐容量增大之后,可以采用多個這樣的結構進行并聯,以增加分離器的處理量,也可作為緊湊式低阻氣固分離器,用于其他場合。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雙面百葉窗式側面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分離裝置的前面裝有整流導流百葉窗,該百葉窗的葉片是插在兩邊的框架里,框架則由上下兩個掛鉤固定在分離裝置的框架上,分離百葉窗是布置在分離裝置通道的兩側,與整流導流百葉窗垂直。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雙面百葉窗式側面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分離百葉窗與整流導流百葉窗之間的夾角為60度至90度之間。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雙面百葉窗式側面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分離器的下部中心部位設置了導流錐體,所說的導流錐體可用焊接的方法懸掛在分離裝置的中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百葉窗氣固分離裝置,主要用于循環流化床鍋爐,特別是大型循環流化床電站鍋爐的第一級高溫分離器;其中,在前面設有整流百葉窗,分離百葉窗是布置在分離裝置的兩側壁上,整流百葉窗與分離百葉窗之間的夾角為60度至90度,且在分離裝置的下部中心部位設置了導流錐體,這樣的結構有利于提高整個分離器的分離效率,也可使分離器的尺寸做的更為緊湊。
文檔編號E06B7/08GK2266647SQ9624157
公開日1997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1996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1996年10月30日
發明者王達三, 包紹麟, 呂清剛, 那永潔, 張亞夫, 崔平, 楊振良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