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壓復合板裝飾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壓復合板裝飾門。
目前常用的膠合板夾板門,一般是先制作膠合板,再用木方做門框,在門框兩面釘合膠合板而制成。在工藝上既需將普遍膠合板熱壓成型,又需二次加工為成品門,因此工效低,木材消耗高,二次熱壓耗能高,產品成本高且質量不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一次熱壓成型的模壓復合板裝飾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邊條,邊條之間有形成通孔的襯助,邊條和襯肋上包覆有復合膠合板,且所述復合膠合板、邊條及襯肋為一次模壓而成。本實用新型在模具里一次熱壓成型,再經表面加工即成為成品裝飾門。
上述復合膠合板含有纖維和木質層板,它包括飾面板,與之一次熱壓為一體的橫向芯板及纖維層。所述飾面板可以是木質單板、柚木板、水曲柳板或鋼塑板等。橫向芯板也為木質單板。所述纖維層可以是木質、竹質纖維或其它植物纖維,如玉米、高梁、棉花、甘蔗、花生、向日葵等的稿桿或殼體。本實用新型取消了橫向邊條,橫向拉連作用主要靠橫向芯板承擔。
上述縱向襯肋,橫向芯板以及將縱向襯肋和橫向芯板連接為一體的纖維層,構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本實用新型的縱向拉連和兩邊夾板的支撐主要靠縱向襯肋,橫向拉連靠橫向芯板,纖維層將縱向襯肋和橫向芯板連為縱橫交錯的統一體,從而使門扇各部位受力均勻,增強了門扇的抗變型力和抗沖擊力。
上述縱向襯肋所形成通孔的兩端鑲裝有木塞。木塞為5~15mm的短木方,邊條由300~600mm的短木方拼接壓制而成。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明顯的優勢1.把兩種塑化條件(壓力、溫度、時間等構成的綜合因素)不同的材料,按一定的工藝技術制成了含纖維、木質層板的復合膠合板,復合膠合板的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和超過現有木質膠合板和纖維板。
2.襯肋、纖維層均采用纖維壓制而成,既節約了三分之一的木質單層板耗量,降低了成本,又增大了夾板與襯肋的結合面,解決了襯肋與夾板接觸面小,貼接不牢的難題。
3.本實用新型中兩側邊條用300~600mm的短木方拼接壓制而成,兩頭用5~15mm的木塞鑲壓而成,既為木材加工廠大量下腳料找到了出路,又解決了長木方易彎曲的難題,更為現代裝修地板需把門扇鋸短提供了可能。
4.縱向鋪襯的襯肋和橫向鋪裝的芯板,縱橫交錯,使門扇各部位的受力均勻分散,增強了門扇的抗變型力和抗沖擊力。
5.以生產西南J601圖集標準門為例,可節約單層板三分之一,節約邊框木條40%,減少用工40%,效率提高80%,成本下降20%,經濟效益顯著,且產品具有隔音、隔熱、輕便、表面平整、用途廣泛等特點。
6.本實用新型還可以用作生產板式家俱,作房間隔墻、隔斷和裝飾板等。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
圖1沿A-A剖面的剖面放大圖。
參考
圖1~圖2本實用新型包括5條形成縱向通孔的縱向襯肋1,在兩端的縱向襯肋的側邊有邊條2,邊條2由300~600mm的短木方拼接而成,在縱向襯肋所形成通孔的兩端鑲裝有木塞3,木塞3為5~15mm的短木方,在邊條2和縱向襯肋1的上、下兩表面上均包覆有復合膠合板4,復合膠合板4包括飾面板5和與之一次熱壓為一體的橫向芯板6及纖維層7。橫向芯板6與縱向襯肋1以及將縱向襯肋1和橫向芯板6連接為一體的纖維層7構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制造時,先在墊板上固好角鋼邊模,然后按飾面板、橫向芯板、纖維的順序鋪裝下層夾板、鋪鋼模,設置縱向襯肋,以及兩側的邊條并將木塞鑲裝在縱向襯肋與縱向襯肋的兩端之間,再按纖維、橫向芯板和飾面板的順序鋪裝上層夾板,送入熱壓機內一次熱壓成型后,脫模成胚板,再經表面加工成成品裝飾門。
本實用新型的長寬尺寸按西南J601圖集生產,也可根據用戶需要調整,厚度一般為25mm~60mm,單層夾板厚度為2.5mm~4.5mm。
權利要求1.一種模壓復合板裝飾門,包括邊條,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條內有形成通孔的襯肋,邊條和襯肋上包覆有與之一次模壓為一體的復合膠合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壓復合板裝飾門,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膠合板含有纖維和木質層板,它包括飾面板和與之一次熱壓為一體的橫向芯板及纖維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壓復合板裝飾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襯肋,橫向芯板以及將縱向襯肋和橫向芯板連接為一體的纖維層,構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壓復合板裝飾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襯肋所形成通孔的兩端鑲裝有木塞。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壓復合板裝飾門,包括邊條,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條內有形成通孔的襯肋,邊條和襯肋上包覆有復合膠合板。本實用新型的復合膠合板、邊條和襯肋為在模具里一次熱壓成型的,再經表面加工即成為成品裝飾門。
文檔編號E06B3/70GK2262089SQ9524211
公開日1997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1995年9月7日 優先權日1995年9月7日
發明者程文泉, 范永西 申請人:程文泉, 范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