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尤指一種可依使用者所需而組裝為嬰兒床或為搖床的新設計。
一般家庭中若有剛出生的小嬰兒時,須購置多種供嬰兒使用的設置,如可調整高度的嬰兒床,可搖動嬰兒令嬰兒易于安睡的搖床,可供嬰兒乘座的嬰兒車,可供嬰兒學習走路的學步車,可供嬰兒用餐時乘座的餐椅等等,籍助這些設置可輔助嬰兒在各階段中平安的成長;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人們生活空間逐漸縮小,室內除了活動的空間外,可供收藏物品的空間并不大,而若購置齊全上述的物品以供嬰兒使用時,相對的也須有足夠的空間供收藏上述物品,對使用者而言,因會使室內堆滿各種嬰兒用品,不僅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且使室內過于凌亂。目前嬰兒床及搖床雖均為可供嬰兒躺臥的床,但因用途的不同,使得目前分別購買,因此仍存在浪費金錢,須利用較大空間來收藏的困擾。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籍助此互換結構的設計,使用者達到節省金錢,縮減收藏空間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的該嬰兒床具有骨架,于骨架四底端各固定一腳罩,于腳架兩側短邊的腳罩間各設有一可旋轉一百八十度后即可定位的弧桿,弧桿中央部分為弧面設計,弧桿的弧面朝上時,即使四腳罩與地面接觸,形成一嬰兒床,而弧桿的弧面朝下時,即使四腳罩懸空,形成一搖床結構。一側的腳罩與弧桿間以連接座相銜接,而弧桿另端則直接插掣于另一腳罩處,而供連接座卡掣的腳罩內孔底端形成直槽孔;腳罩直槽孔前端適當處可形成定位孔,面于連接座直桿適當處形成斜狀卡榫,籍卡榫與定位孔的配合,使連接座固定腳罩底端;直槽孔內側底端形成卡掣孔;連接座呈“L”形狀,內部為中空設計,于橫桿上以二側片形成卡掣空間,于卡掣空間內的頂端面形成貫穿的長孔,另于前后端面適當處形成凸柱;按鈕呈“冂”形狀,于其前后端面形成長孔,而頂端面底部形成長圓狀的壓掣塊,另于弧桿兩端均為直桿形態,于一端直桿端部適當處上下各形成定位孔,且于直桿內設置一簧片,簧片上下各設有長、短凸粒,凸粒恰可卡掣于定位孔處;將連接座卡掣于腳罩的直槽孔內,并令弧桿直桿端插掣于連接座橫桿內,而后將按鈕卡掣于卡掣空間處,使卡掣塊位于長孔處,凸粒位于按鈕的長孔內,當長凸粒卡掣于連接座的長孔時,即是弧桿面朝下的搖床狀態,若轉換為嬰兒床時,可將按鈕往下按掣并同時旋轉弧桿,當短凸粒卡掣于長孔處時,即為弧桿面朝上的嬰兒床型態。
如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嬰兒床的外觀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腳罩、連接座、按鈕及弧桿間的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腳罩、連接座、按鈕及弧桿間的組合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腳罩、連接座、按鈕及弧桿間的另一組合剖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腳罩、連接座、按鈕及弧桿產間的操作剖面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按鈕、連接座及弧桿三者間的端面動作圖。
其中各部件及其標號的對應關系如下(10)骨架(11)側骨架(12)底骨架(20)腳罩(21)外孔(22)內孔(23)直槽孔(24)卡制孔(25)定位孔(30)連接座(31)直桿(32)卡榫(33)側片(34)凸緣(35)長孔(36)凸柱(37)中心孔(38)卡掣空間(40)按鈕(41)凸緣(42)長孔(43)壓制塊(50)弧桿(51)直桿(52)中心孔(53)定位孔(54)簧片(55)長凸粒(56)短凸粒請參看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嬰兒床上端為與一般嬰兒床相同的骨架(10),骨架(10)的側骨架(11)底端各套設一腳罩(20),各腳罩底端分別固定一軟墊,于短邊兩側腳罩(20)間即籍助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固定一弧桿(50),若欲組裝為嬰兒床時,可旋轉弧桿(50),使弧桿(50)弧面朝上如圖3所示,此時四端的腳罩(20)均與地面接觸,形成一穩固的嬰兒床,若欲組裝為搖床時,可將弧桿(50)旋轉一百八十度,使弧桿(50)弧面朝下如圖6所示,即使四端腳罩(20)懸空,籍助位于嬰兒床短端處的弧桿(50),使嬰兒床形成搖床的型態,得以左右搖晃。
而本實用新型所籍助的結構是于
圖1A、B處的腳罩(20)與弧桿(50)間設置一定位調整結構,請參看圖2的所示,該結構由腳罩(20)、連接座(30)、按鈕(40)配合弧桿(50)組成,腳罩(20)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于其內側頂端分別形成“8”字孔,外孔(21)可供側骨架(11)插掣并鉚定,內孔(22)可供底骨架(12)插掣鉚定,于內孔(22)底端形成貫穿直槽孔(23),直槽孔(23)前上端處形成貫穿的定位孔(25),并于一側底端形成卡掣孔(24);連接座(30),其也為一體成型的結構,其系呈“L”形狀,于直桿(31)端前側面形成略為凸出的斜狀卡榫(32),而于橫桿處以二側片(33)圍成一卡掣空間(38),此卡掣空間(38)內橫桿頂端面形成長圓形凸緣(34),凸緣(34)內并形成貫穿至中心孔(37)的長孔(35),而于卡掣空間(38)內的前后側面各形成一凸柱(36)。
按鈕(40),其系呈“冂”形狀,于前后端面各形成長圓狀的凸緣(41),凸緣(41)內各形成貫穿的長孔(42),且于按鈕(40)的頂端面底端形成一長圓形狀的壓掣塊(43),該壓掣塊(43)的形狀,尺寸與長孔(35)相同;另弧桿(50)其中央部分形成弧面,兩端則為直桿(50),直桿(51)為中空桿,適當處上下端則形成貫穿至中心孔(52)的定位孔(53)。
請配合參看圖2及圖3所示,組設時,可將連接座(30)的直桿(31)自腳罩(20)直槽孔(23)底端卡入,使卡榫(32)卡制于定位孔(25)處,使連接座(30)固定于腳罩(20)底端,之后將一呈橫“V”形狀的簧片(54)置入直桿(51)內,而簧片(54)上下各形成長凸粒(55)及短凸粒(56),此時若弧桿(50)弧面朝上,可令短凸粒(56)卡掣于直桿(51)定位孔(53)處,之后將直桿(51)穿入連接座(30)中心孔(37)內,并使短凸粒(56)與長孔(35)對齊,之后可將按鈕(40)直接迫掣于卡掣空間(38),并使凸柱(36)位于長孔(42)的下端;請參看
圖1所示,弧桿(50)另端則可直接插掣于C、D處的腳罩處,或于C、D處的腳罩處也套置一連接座,令弧桿(50)另端直接插掣于連接座的中心孔內。
請參看圖3所示,因此時系簧片(54)的短凸粒(56)卡掣于連接座(30)的長孔(35)處,此時弧桿(50)的弧面朝上,因此使四端的腳罩(20)均與地面接觸,而形成一嬰兒床的型態,若欲轉換為搖床時,因短凸粒(56)僅微卡入長孔(35)內,故此時可直接將兩側的弧桿(50)旋轉一百八十度,當弧桿旋轉時簧片(54)即呈壓縮狀態,及至長凸粒(55)至長孔(35)處時,即復籍助簧片(54)的張力,而令長凸粒(55)卡制于長孔(35)處,請參看圖4所示,此時弧桿(50)的弧面為朝下的型態,使四端腳罩(20)不再與地面接觸,請配合參看
圖1所示,而配合兩側弧桿的設計,即可使嬰兒床為可左右搖晃的型態,形成一搖床結構。
如需由搖床再換為嬰兒床時,因此時是長凸粒(55)卡掣于長孔(35)內,故無法直接旋轉弧桿(50),請配合參看圖5、圖6所示,因此于轉換時須先將按鈕(40)往下按掣,籍按鈕(40)內的壓掣塊(43)將長凸粒(55)往下堆,使長凸粒(55)脫離長孔(35),而后同時旋轉弧桿(50)一百八十度,及至短凸粒(56)復卡掣于長孔(35)處(如圖3所示),即又形成嬰兒床的型態。
故籍助本實用新型嬰兒床底端腳罩與弧桿的設計,可提供一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對室內空間不大的使用者而言,僅需購置此一嬰兒床,即可兼具搖床的功效,如此一來不僅可達到節省金錢的目的,最重要的可縮減收藏空間,而達到多功能的功效。
綜上所述,籍助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達到多功能的功效,提供一更實用的設計。
權利要求1.一種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該嬰兒具有骨架,于骨架四底端各固定一腳罩,其特征在于于骨架兩側短邊的腳罩間各設有一可旋轉一百八十度后即可定位的弧桿,弧桿中央部份為弧面設計,弧桿的弧面朝上時,即使四腳罩與地面接觸,形成一嬰兒床,而弧桿的弧面朝下時,即使四腳罩懸空,形成一搖床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其特征在于一側的腳罩與弧桿間以連接座相銜接,而弧桿另端則直接插掣于另一腳罩處,而供連接座卡掣的腳罩內孔底端形成直槽孔,且于直槽孔內側底端形成卡掣孔;連接座呈“L”形狀,內部為中空設計,于橫桿上以二側片形成卡掣空間,于卡掣空間內的頂端面形成貫穿的長孔,另于前后端面適當處形成凸柱;按鈕呈“冂”形狀,于其前后端形成長孔,而頂端面底部形成長圓狀的壓掣塊;另其弧桿兩端均為直桿型態,于一端直桿端部適當處上下各形成定位孔,且于直桿內設置一簧片,簧片上下各設有長、短凸粒,凸粒恰可卡掣于定位孔處;將連接座卡掣于腳罩的直槽孔內,并令弧桿直桿端插掣于連接座橫桿,而后將按鈕卡掣于卡掣空間處,使壓掣塊位于長孔內,凸粒位于按鈕的長孔內,當長凸粒卡掣于連接座的長孔時,即是弧桿弧面朝下的搖床型態,若轉換為嬰兒床時,可將按鈕往下按掣并同時旋轉弧桿,當短凸粒卡掣于長孔處時,即為弧桿弧面朝上的嬰兒床型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腳罩直槽孔前端適當處可形成定位孔,而于連接座直桿適當處形成斜狀卡榫,籍卡榫與定位孔的配合,使連接座固定于腳罩底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互換為嬰兒床、搖床的結構,它是于嬰兒床骨架短邊的腳罩間設置一可旋轉且于旋轉一百八十度后即定位的弧桿,當弧桿的弧面朝上時即使腳罩與地面接觸,形成一嬰兒床,當弧桿的弧面朝下時,即使腳罩懸空,形成一搖床結構。
文檔編號A47D13/00GK2163582SQ9320763
公開日1994年5月4日 申請日期199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1993年3月19日
發明者陳麗琚 申請人: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