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藏(門)窗內百葉之二重橫拉(門)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關于在二重玻璃(門)窗扇之玻璃間空氣層中內藏百葉的二重橫拉(門)窗(以下簡稱二重橫拉窗)。
以往,內藏百葉之二重橫拉窗的實施例通常如下述(1)將室內側之一重橫拉窗與室外側之一重橫拉窗分別獨立制造,依既定間隔而對設構成二重橫拉窗,在二重窗扇間之中空層中內接百葉而構成一橫拉窗。
(2)將彼此錯開之左右窗扇分別與室內側玻璃窗扇、室外側玻璃窗扇獨立制造,藉由在窗框下部上彼此橫向滑動而以可離合方式互成一體地合成二重玻璃窗扇,在左右之二重窗扇間之空氣層內分別內接百葉而構成一橫拉窗。
(3)彼此錯開之左右窗扇均為在室外側設框厚較大之玻璃窗扇,在室內側對設框厚較小之玻璃窗扇,而成二重玻璃窗扇,于內外玻璃窗扇間之空氣層中內接以百葉而構成一橫拉窗。
前述習知技術例第(1)、第(2)項及第(3)項中有如下之缺點。
于第(1)項之場合,在施行窗扇之開閉操作時,必須有室內側窗扇開放、百葉升降、室外側窗扇開閉等三階段操作,故操作麻煩而不適合于設在出入頻繁之場所。
于第(2)項之場合,在第10圖中,左右窗扇系與室外玻璃窗扇57、室內側玻璃窗扇58獨立制造,各縱向構件互相環抱而合成,在內外窗扇間之空氣層59內內接有百葉60。在百葉60之裝卸、保養維護,及中空側玻璃面之清掃之際,于二重玻璃窗扇橫拉開放后,可如第11圖那樣,使內窗扇58及外窗扇57在窗框下部上作橫向滑動而分離,令百葉60朝室外側露出,如此而構成。
但是,在室外側無立足點之場合,為了百葉60之裝卸、保養維護,及中空側玻璃面之清掃,必須留有窗扇開放部(δ1)以確保自室內側伸出身體而進行動作的空間。內外窗扇之重合部(δ2)的中空側玻璃面之清掃乃變得困難。自開放部(δ1)伸出身體以進行動作亦有危險伴生。
于第(3)項之場合,在第12圖中,左右窗扇A、B之情形均為外窗扇61及62為窗扇厚度較大之窗扇,而有厚度較小之內窗扇63嵌合于其內,在雙重玻璃間之空氣層64中內接有百葉60。百葉60之裝卸、保養維護、及中空側玻璃面之清掃系將內窗扇63內開或卸下而施行之。
但是,左內窗扇A因為右窗扇并合框65及栓鎖把手66構成妨礙,而無法朝室內側內開或卸下。左內窗扇63a要內開或卸下時,必須除去右窗扇13才能為之,此為其缺點。
因此,必須如第13圖那樣,將外窗扇并合框67成形為較大,使內窗扇之寬度減小至內窗扇并合框68自栓鎖把手66偏開之位置。并合框整體寬度(δ3)變得非常大,而成為在外觀上不悅目之設計。為其缺點。
另一方面,在前述第(2)項、第(3)項之實施例之場合均為若為了通風而將窗扇橫拉,則百葉60亦一齊被橫向移動,百葉不位在窗扇開放部,而影響到遮蔽、蔽曰之功能,為其共同缺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二重橫拉窗,其特征在于為求在窗框下部上可彼此錯開對拉而設置之左右之二重玻璃窗扇系構成為端框側開放而如同箱型書架之扁平箱形二重玻璃窗扇;亦即,左右之玻璃窗扇均為將對設之兩片玻璃板的各自三邊周緣嵌裝于窗扇上下部及并合縱框,在剩下一邊之內外玻璃縱向周緣則分別嵌裝厚度較小之外縱端框、內縱端框,上下端各固定于前述窗扇上下部端部,而構成二重玻璃窗扇,左右窗扇均為可由厚度較小之外縱端框、內縱端框間之開放部,將厚葉以自由離合方式插入于二重玻璃間中空層內,將蓋框以自由離合方式嵌合于內外縱端框間之開放部內。
百葉之裝卸、保養維護可卸下前端框而為之;中空側玻璃面之清掃可同樣地移去蓋框并將百葉收到上方后,由內外縱端框間開放部插入棒狀清掃具而施行清掃。又,于開放玻璃窗扇之際,在不損及窗扇開放部之遮陽、隱蔽功能的情況下,可將前述蓋框卸下,由二重玻璃間空氣層將百葉抽拉出,以百葉遮蓋住開放部。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由內觀察之正面圖。
圖2為在玻璃窗扇1a橫拉開放后,將百葉9橫拉蓋住玻璃開放部之狀態下的內側觀察正面圖。
圖3為由第2圖之狀態將百葉9向上收,并將棒狀清掃具56由窗扇端框側插入二重玻璃中空層內,而顯示玻璃面清潔狀態的內側觀察正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之左右窗扇位于重合位置時之縱剖面圖。
圖5為其橫剖面圖。
圖6為由圖5之位置將玻璃窗扇1橫拉開放后,再將百葉9抽出之位置的橫剖面圖。
圖7為由二重玻璃窗扇被抽拉出之百葉8及蓋框27之內側觀察之斜視圖。
由
圖1至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Ⅰ)之說明圖。
圖8、圖9分別為將本實用新型前述實施例(Ⅰ)之一部分予以變形之另一實施例(Ⅱ)的縱剖面圖、橫剖面圖。
圖10、
圖11為習知技術實施例第(2)項之簡略橫剖面圖。
圖12、
圖13為習知技術實施例第(3)項之簡略橫剖面圖。
圖1為由內側觀察之正視圖,圖2系顯示為求在橫拉開放右窗扇1a狀況下,一面保持開放部之遮蔽、遮日功能,而另一方面又能由百葉葉片之間通風換氣,而將蓋框27與百葉9一齊由二重玻璃窗扇1a移開之狀態的內視圖。圖3為顯示由圖2之狀態,進而將百葉9收高,將棒狀清掃用具56自端框開放部插入二重玻璃間之空氣層中,而可清掃中空側玻璃面的狀態圖。
圖4為縱剖視圖,于此圖中,左右窗扇1a、1b系介由設在窗扇下部12a、12b之滑輪15而設在窗框下部13之軌條14a、14b上,窗扇上部6以自由滑動方式嵌合于窗框上部2之下垂軌條3處,而可橫拉。
在左右窗扇之上部12a、12b及上部6,分別于周緣處設有兩道玻璃槽11,而分別嵌裝兩片玻璃板G1、G2。
7為百葉頂匣,9為百葉葉片、橫掛在由頂匣7垂下之拉索10。
5及17為上導軌與下導軌,以自由滑動方式嵌合在窗框上下部導溝4、16內,其一側端分別固定連接在后述之蓋框27(圖5)之上下端部。頂匣7被懸吊于導軌5而可與上導軌5連動作橫向移動。
于圖5之橫剖視圖中,前述左右窗扇1a、1b系互相錯開而設在窗框下部軌條14a、14b上。在左右窗扇之并合框18、19,系與前述窗扇上下部同樣在縱向緣部設有兩道玻璃槽11,而分別嵌裝有玻璃G1、G2。
左右窗扇之端框系制成與厚度較小之外縱端框33、內縱端30為獨立體,而確保既定開放部31,將玻璃槽11嵌裝在玻璃G1、G2之剩余一邊之縱向緣部上,將其各自之上下端固定于前述窗扇上下部端部處,如此而構成如箱形書架那樣三邊閉塞而端框側之一邊開放的扁平箱形二重玻璃窗扇。
前述百葉9系以可由開放部31自由伸出沒入于空氣層32的方式而被嵌裝,蓋框27以自由離合方式嵌裝于開放部31,在蓋框27之上下端固定連接著前述導軌5、17(圖4)之一側,蓋框27及導軌5、17(圖4)系成立體地構成為
字形。隨著蓋框27之水平移動,導軌5、17亦會連動而以自由伸出沒入方式伸縮于窗扇上下部之導溝4、16內,如此而構成。亦即,前述導軌5、17具有一面使蓋框27經常保持垂直一面可令其作橫向移動的效果。
在蓋框27形成有用以引導百葉9之上下移動的導槽20,于兩側緣設有爪27a、27b,此等爪分別以自由離合方式嚙合于設在外縱端框33及內縱端框30之爪33a及33b,外縱端框33、蓋框27及內縱端框30被合成為一整體,而可對抗朝外方向之外壓力。
將上述三個縱端框合成為一整體之卡合裝置系由凸輪22、軸23及固定設置在蓋框之殼體24所構成。凸輪22之軸23穿過開設于蓋框之軸孔且兩端受支持于殼體24之軸孔,而可將該軸23之較動力傳至該凸輪23。
如此,若將螺絲起子或硬幣嚙合在由蓋框27側面突出之凸輪22的軸端窄槽22a內而予以轉動則凸輪前端即被轉動而可離合方式卡合在外縱端框33之凹部21,蓋框27遂以無法分離方式卡合在外縱端框33。
37為在蓋框27嵌合于開放部31之際,將空氣層32密封用之密封件。28為百葉操作索,垂下于朝室內側開放之蓋框凹槽29,百葉9可由室內側令其傾轉、升降。
圖6為在如前述圖2那樣,將窗扇1a橫拉開放后,將蓋框27與百葉9一齊橫拉后之狀態的橫剖視圖。
由于百葉9蓋住玻璃窗扇1a之開放部,故一方面可保有遮陽、隱蔽功能而另一方面又可通風換氣。
56為棒狀清掃具,如前述圖3所示,在將百葉9收到上方后,可由內外縱端框間之開放部31將其插入空氣層32內,而清掃中空側玻璃面。
圖7為由二重玻璃窗扇1a局部取出之蓋框27、百葉9之內觀立體圖。蓋框27之情形為在轉動前述凸輪軸23后,于橫拉時,開設在上下端之導槽分別受嵌合滑動于窗框下部軌條14a、及窗框下部之下垂軌條3,并且在蓋框下端部設有滾輪8,而可在窗框下部軌條14a上滾動。
另一方面,在蓋框下端部固定連結有上導軌5及下導軌17,此等導軌5、17乃以可伸出沒入于窗扇導槽4及16(圖4)之方式而受引導,蓋框27可在保持垂直之狀態下橫向移動。
百葉頂匣7之情形為C形剖面頂匣7之朝上開放之兩緣部卡合在以一定間隔固定配置于上導軌5的多數之板片彈簧制吊架35處,而將其懸吊著。如此,于欲卸下百葉9時,將頂匣7朝下方拉,則彈片狀之吊架35即被彈發而可脫開;相反地,在裝著時,若將頂匣7用力朝上導軌5推壓,則彈片狀吊架35即被鉤著于頂匣開放部之兩緣部而將該頂匣7懸吊著。故,百葉之裝卸乃為極容易之構造。
又,34為索引導件,百葉9之傾轉、升降之操作索28系受凹槽29引槽而垂下且固定配置于凹槽29上端部。
圖8、圖9為另一實施例之縱剖面圖、橫剖面圖,其系將前述實施例之對拉窗扇1a、16的窗扇上下部、及并合框分別制成為室外側、室內側之各別框體,左右二重窗扇分別制成獨立之室外窗扇、室內窗扇,而合成為一體之二重窗扇。
于圖8中,設置在窗框上部軌條14a、14b上之左右窗扇1c、1d,系分別將外窗扇40c、40d及內窗扇41c、41d之個別窗扇合成一整體之二重窗扇。
亦即,左窗扇1d及右窗扇1c之情形均為窗扇上下部分別制成為個別之外窗扇下部、內窗扇下部44b、外窗扇上部46b、內窗扇上部45b、及外窗扇下部42、內窗扇下部44a、外窗扇上部46a、內窗扇上部45a。
左右窗扇1d、1c均為在外窗扇下部43、42,于室內側具有納入內窗扇下部44b、44a的空間,分別設有朝上之肋條47,設在內窗扇下部之肋條48被鉤著于肋條47。
另一方面,外窗扇上部46a、46b亦同樣具有納入內窗扇上部45a、45b之空間,分別設有朝下肋條49,設在內窗扇下部之肋條50被鉤著于肋條49。左右窗扇均為在外窗扇上下部、內窗扇上下部分嵌裝有玻璃G1、G2,而成二重玻璃窗扇之構造。
于圖9中,左窗扇1c、右窗扇1d系設在窗框下部軌條14b、14a上彼此可以對拉。左右窗扇均為分別以外窗扇40d與內窗扇41d、及外窗扇40c與內窗扇41c構成整體之二重窗扇。左右窗扇1d、1c之并合框分別制成個別之外并合框51、內并合框51、及外并合框53、內并合框54,分別嵌裝有玻璃G1、G2,窗扇之外并合框51及53分別納入并合框52、54而以螺絲55固著之。
上述之左右之二重窗扇1c、1d在設于窗框軌條上之前,系先將嵌裝有玻璃G1、G2之外窗扇40d與內窗扇41d、及外窗扇40c與內窗扇41c分別作橫向滑動組成為一整體之重窗扇,然后再設置于窗框上。
其次,就本案實施例之作用加以說明。
實施例(Ⅰ)、(Ⅱ)之情形均為設在窗框軌條14a、14b之左右窗扇1a、1b、(1c、1d),系將百葉9內藏于二重玻璃G1、G2間之狀態下,而如同通常之單重玻璃窗扇那樣,以單一之開閉操作施行橫拉。百葉之葉片之傾轉、升降可利用垂下于窗扇端框側蓋27之凹槽29內的操作索28由室內側操作。
欲在不妨礙隱蔽、遮陽之功能之情況下施行自然換氣時,將左右雙方之窗扇半開或者將左右窗扇中之任一者(于此為右窗扇1a)橫拉開放,以扁平頭螺絲起子或硬幣嚙合于由蓋框27之側面突出的凸輪軸23之槽孔23a內而轉動之,令凸輪22與外縱端框33之卡合脫開,再將蓋框27橫拉,則百葉9亦連動而由二重玻璃空氣層32被拉出,而成為遮蔽住窗扇開放部。
如此,玻璃窗扇開放部即在保有隱蔽、遮陽之功能下,仍可由百葉葉片9之間通風換氣。于此時,由于百葉葉片9之兩端部分別嵌合在內外縱端框30、33之開放部31及蓋框27之百葉導溝28內,故只要不遇到極度之強風,即不致于發生葉片朝外方脫出之情形。
其次,二重玻璃中空側玻璃面之清掃,系如前述那樣,在將蓋框27連同百葉9一齊拉出而將葉片往上收后,可將棒狀清掃具56由前述縱端框間開放部27橫拉之狀態下施行之。
其次,說明本實用新型之效果。
前述左右窗扇系將百葉內藏于二重玻璃間,而可施行與一重玻璃窗扇同樣之單一開閉操作。并且,具有遮陽、隱蔽功能,可自由調整采光。不僅在冬季及夏季具有絕熱效果,且藉由二片玻璃間之空氣層而可改善隔音效果。除了這些習知之效果外,另外具有之效果為即令為了換氣而開放窗扇,亦可將百葉自窗扇拉出而遮住窗扇開放部,故在不影響隱蔽、遮陽功能之情況下,仍可由葉片之間施行通風換氣。
又,在如實施例(Ⅰ)那樣,左右窗扇均成為于除了端框外之三邊之框各設有兩道之玻璃槽11的整體擠制型材時,窗扇構成構件數目少,與一種玻璃窗扇大致同樣之生產步驟數即足夠,而合乎經濟。又在將左右窗扇分別制成為個別之室外側窗扇、室內側窗扇時,必須將兩窗扇中之一者之窗扇框材厚度成形為較小,由于窗扇強度差,故無法制造太大面積之窗扇。與此相較,前述一體擠制型材之剖面大,可達到較大之強度,故可制造大面積之窗扇,為其效果。
另一方面,在前述習知技術例第(2)項實施例之二重玻璃間中空層玻璃面之清掃及百葉之保養維護,于外部無立足點之情形時,必須探出身體施行之,不但作業困難且伴隨有危險。與之相較,本實用新型系如前述,將蓋框27連同百葉9一齊自端框抽拉使其露出,由室內側可安全而容易地施行保養維護。又由于棒狀清掃具可由端框側開放部插入而施行中空側玻璃清掃,故即使在室外側無立足點之情形時,亦可安全施行作業,為其效果。
權利要求一種內藏(門)窗內百葉之二重橫拉(門)窗,其特征在于以可在窗框下部軌條上互相錯開對拉方式設置之左右之玻璃窗扇,系在構成窗扇之四邊框中之并合縱框、窗扇上部、窗扇下部之三邊框各自之兩側緣所設之玻璃槽內分別嵌裝玻璃G1、G2令其相向設置,而在玻璃剩下之一邊之緣部則分別嵌裝厚度較小之外縱端框33、內縱端框30之玻璃槽,同時各玻璃上下端固定在前述窗扇上下部之端部,而制成端框側開放之扁平箱形二重玻璃窗扇,左右窗扇均可由端框側開放部31將(門)窗內百葉9以自由裝卸方式嵌裝于兩片玻璃G1、G2間之空氣層32內,于該開放部31嵌合有可自由裝卸之蓋框27。
專利摘要一種內藏(門)窗內百葉之二重橫拉(門)窗,以可在窗框下部軌條上互相錯開對拉方式設置之左右之玻璃窗扇,系在構成窗扇之四邊框中之并合縱框、窗扇上部、窗扇下部之三邊框各自之兩側緣所設之玻璃槽內分別嵌裝玻璃G1、G2令其相向設置,而在玻璃剩下之一邊之緣部則分別嵌裝厚度較小之外縱端框33、內縱端框30之玻璃槽,同時各玻璃上下端固定在前述窗扇上下部之端部。
文檔編號E06B9/40GK2171664SQ9224322
公開日1994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1992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1992年11月30日
發明者富田勝秋 申請人:友溢貿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