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輛修理勞保用具。
目前已有的汽車修理勞保用具中有一種活動修理床,該床由若干個床體所組成,床體與床體之間由鉸鏈連接,床體的一側裝有活動輪。這種修理床能使修理人員躺在可平行移動的床體上修理車輛,具有方便,清潔的優點,但該床也存在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例如,該床尚未考慮到修理人員需在墊高背部修理車輛時的要求,也未考慮把床改為坐椅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墊,該修理墊不但具備現有活動修理床的優點,同時修理墊墊背的角度或靠近頭部位置的高度可根據修理人員修理工作需要或上半身舒適程度的不同進行調整。另外,該修理墊還能作折疊靠背椅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發明構思為一種(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它包括墊體、聯動鉸鏈、墊背以及萬向輪,其特征在于上述墊體與墊背由聯動升降裝置相聯接,可折疊后椅腿的一端以動配合形式固定于上述墊體與墊背的結合部位。
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可以是指有一操縱手柄,與頂部動配合鉚接形式固定于操縱桿軸承上,該操縱桿軸承的兩端焊接于上述墊體一側,上述操縱手柄的頂端與牽引鋼絲繩的一端相連,該牽引鋼絲繩的繩體繞于鋼絲繩轉動軸上,該牽引鋼絲繩的另一端固定于升降卡卡體上,該升降卡卡體以動配合形式固定在上述墊體與上述墊背接合部位的墊體一端,而升降齒齒口面向上述升降卡固定在上述墊體與上述墊背接合部位的墊背一端。
上述聯動升降裝置還可是下述結構的聯動升降裝置a)自身呈中空夾層雙緣卡齒狀的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以卡齒面向聯動升降裝置外層的形式由中心軸螺絲固定于頂端呈凹形的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外層頂端,b)升降卡通過升降卡固定螺絲固定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外層頂端中心孔靠墊體一側的斜下方,升降卡定位彈簧穿過上述升降卡固定螺絲固定于上述升降卡卡體頂部,c)止動凸輪以可自由轉動的形式由上述中心軸縲絲同軸固定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的中空夾層內,該止動凸輪側面略呈倒梨形狀,其頂部扁平,面向上述墊體的一側上部是凹形倒角且中部呈弧度較大的凸形并與呈矩形的凸輪底部相連,同時,面向上述墊背的一側呈弧度較小的凸形并與上述凸輪底部相連,d)回轉卡以可自由轉動的形式同軸固定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中空夾層內夾壁與上述止動凸輪之間,同時,在回轉卡面向或背離墊背所在水平線的兩側各裝有一個固定于上述中空夾層內壁之上的定位銷,這兩個定位銷所連成的連線與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卡齒一側墊背所在的水平線呈銳角,該回轉卡面向上述升降卡的一側呈凸形。
由于本實用新型具有上述技術特征,它展開成水平狀時可作汽車底盤修理用,通過調節升降頭、背部位的高低,可適用于任何車型車底部位的修理,需要時可折疊成靠背椅或收縮成若干折,便于攜帶。因此,本實用新型達到了原發明目的。
圖例說明
圖1--完全折疊收縮后的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示意圖;圖2--墊背調整到一定高度的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結構示意圖。
圖3--第一種聯動升降裝置結構示意圖;圖4--第一種聯動升降裝置操縱示意圖;圖5--折疊成坐椅后的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示意圖;圖6--第二種聯動升降裝置結構分解示意圖。
以下是圖中各部件編號說明(1)墊背(2)中段墊體(3)聯動升降裝置(4)萬向輪(5)末端墊體(6)聯動絞鏈(7)升降齒(8)聯動升降裝置(內層)(9)聯動升降裝置(外層)(10)操縱桿軸承(11)手柄卡環(12)操縱手柄
(13)升降卡(14)鋼絲繩轉動軸(15)牽引鋼絲繩(16)可折疊后椅腿(17)止動凸輪(18)回轉卡(19)中心軸螺絲(20)定位銷釘(21)中心軸孔(22)彈簧(23)升降卡固定孔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實施例1,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以下簡稱勞保墊)的墊體由三部份組成,第一段墊體(1)即墊背與第二段墊體(2)由聯動升降裝置以保證其結合部能相互間按反時針方向旋轉的方式聯接,第二段墊體(2)與第三段墊體(5)由聯動調節鉸鏈(6)以保證其結合部能相互間按反時針方向旋轉的方式聯接,該聯動調節鉸鏈(6)分內外兩層(見圖3、圖4),它們與墊體相應的聯接端均由中心軸貫穿,成為一個聯動的整體,并裝有拱形彈簧鉚釘,以控制勞保墊水平面的穩定性。上述聯動升降裝置是指有一操縱手柄,與頂部動配合鉚接形式固定于操縱桿軸承上,該操縱桿軸承的兩端焊接于上述墊體一側,上述操縱手柄的頂端與牽引鋼絲繩的一端相連,該牽引鋼絲繩的繩體繞于鋼絲繩轉動軸上,該牽引鋼絲繩的另一端固定于升降卡卡體上,該升降卡卡體以動配合形式固定在上述墊體與上述墊背接合部位的墊體一端,而升降齒齒口面向上述升降卡固定在上述墊體與上述墊背接合部位的墊背一端,各齒口開口與墊背邊沿垂直線(即升降齒與墊背邊沿相垂直的半徑線)分別相交15°、35°及80°。
上述墊體的邊沿框架以及墊背的邊沿框架均采用空心鋼管或空心金屬管制成,牽引升降卡的鋼絲繩安裝在框架管內。
折疊后椅腿(16)的頂端以動配合形式鉚接于第二段墊體與墊背的結合部位。作坐椅使用時,第一段墊體(墊背)相對于中段墊體展開100°作為坐椅靠背,第二段墊體(中段墊體)成為坐墊,第三段墊體(末端墊體)相對于中段墊體展開100°作為坐椅的前腳,此段聯動絞鏈處裝有拱型彈簧鉚釘,使之固定不動。
實施例2,本實施例中除聯動升降裝置的結構與實施例1中所述結構不同外,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中所述結構相同,本實施例的聯動升降裝置結構如下所述(參考附圖6)1)結構聯動升降裝置(3)分外層(9)和內層(8),內層置于外層凹形之中,由中心軸貫穿固定。外層(9)中心軸孔的斜下端打一穿孔即升降卡固定孔(23),將升降卡(13)及控制升降卡的彈簧鋼絲固定于孔間,內層的升降齒(7)亦呈凹形,凹形槽內裝置回轉卡(18)和止動凸輪(17)。槽內并有兩支固定銷釘,將回轉卡(18)裝于固定銷釘之間,使之固定移動范圍,以保證回轉卡(18)在墊背(1)每上升一檔或下降一檔時能準確地將升降卡(13)壓下使之與升降齒(7)脫離。這套裝置構成墊背(1)可按使用者的要求,用手向上輕抬,即可從0°--15°--35°--80°成斜角上升;如須下降時,用手將墊背(1)稍抬一下(抬至兩檔之間的位置)隨即下放,即可降下一檔,以此類推。
2)工作原理聯動升降裝置外層(9)固定在中段墊體(2)一端,內層(8)固定于墊背(1)一端,兩端結合,即形成內層連同止動凸輪和回轉卡寓于外層之中,由中心軸貫穿鉚接固定。它們的層次是外層、外層槽內裝置的升降卡和彈簧,內層及內層凹形中裝置的回轉卡、止動凸輪。當聯動升降裝置(3)作動配合時,即使用者用手向上抬動墊背(1)時,在抬動的過程中,帶動升降齒(7)隨之向上移動,在升降齒(7)轉動的同時,回轉卡與止動凸輪也隨之聯動,在聯動中,回轉卡向下壓迫升降卡(13)脫離升降齒(7),使墊背(1)能夠上升;在回轉卡完成下壓升降卡之后,回轉卡又回到固定位置,而止動凸輪又將升降卡抬起送入上升一檔的升降齒(7)的齒牙內,使之固定不動,這套動配合,就完成了向上升起一檔的任務。反之,下降時,使用者只需用手向上輕輕抬一下(抬到兩檔之間的位置),這個向上抬的過程,回輪卡又將升降卡壓下,使之脫離升降齒,墊背即可向下移動,在向下移動的同時,止動凸輪又將升降卡送入下一檔的升降齒的齒牙內,使之固定不動,這樣就完成了向下下降一檔的任務。
權利要求1.一種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它包括墊體、聯動鉸鏈、墊背以及萬向輪,其特征在于上述墊體與墊背由聯動升降裝置相聯接,可折疊后椅腿的一端以動配合形式固定于上述墊體與墊背的結合部位。
2.據權利要求1所述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其特征在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是指有一操縱手柄與頂部動配合鉚接形式固定于操縱桿軸承上,該操縱桿軸承的兩端焊接于上述墊體一側,上述操縱手柄的頂端與牽引鋼絲繩的一端相連,該牽引鋼絲繩的繩體繞于鋼絲繩轉動軸上,該牽引鋼絲繩的另一端固定于升降卡卡體上,該升降卡卡體以動配合形式固定在上述墊體與上述墊背接合部位的墊體一端,而升降齒齒口面向上述升降卡固定在上述墊體與上述墊背接合部位的墊背一端。
3.據權利要求1所述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其特征在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還可是下述結構的聯動升降裝置a)自身呈中空夾層雙緣卡齒狀的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以卡齒面向聯動升降裝置外層的形式由中心軸螺絲固定于頂端呈凹形的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外層頂端,b)升降卡通過升降卡固定螺絲固定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外層頂端中心孔靠墊體一側的斜下方,升降卡定位彈簧通過上述升降卡固定螺絲固定于上述升降卡卡體頂部,c)止動凸輪以可自由轉動的形式由上述中心軸縲絲同軸固定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的中空夾層內,該止動凸輪側面略呈倒梨形狀,其頂部扁平,面向上述墊體的一側上部呈凹形倒角且中部呈弧度較大的凸形并與呈矩形的凸輪底部相連,同時,面向上述墊背的一側呈弧度較小的凸形并與上述凸輪底部相連,d)回轉卡以可自由轉動的形式同軸固定于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中空夾層內夾壁與上述止動凸輪之間,同時,在回轉卡面向或背離墊背所在水平線的兩側各裝有一個固定于上述中空夾層內壁之上的定位銷,這兩個定位銷所連成的連線與上述聯動升降裝置內層頂端卡齒一側墊背所在的水平線呈銳角,該回轉卡面向上述升降卡的一側呈凸形。
專利摘要一種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目前已有一種活動修理床,能使修理人員躺在可平行移動的床體上修理車輛,但不能滿足修理人員需在墊高背部修理車輛時的要求,也不能兼作坐椅。本可調背式汽車修理勞保墊設計有一聯動升降裝置,該聯動升降裝置把墊體與墊背聯為一體。另外,本修理勞保墊還配置有折疊后椅腿。因此它通過方便地調節升降頭、肩部位的高低、可適用于任何車型車底部位的修理,并疊成靠背椅供休息時使用。
文檔編號A47C17/80GK2071604SQ9020750
公開日1991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1990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1990年5月21日
發明者楊旭初, 高峰 申請人:楊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