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包括由左側架、右側架和后架構成的U形機架,所述左、右側架和后架圍設形成枕頭容置空間,該枕頭容置空間中設置有載枕件,所述左、右側架的前端分別連接有被夾,所述后架上鉸接有頂枕,所述頂枕可翻轉至所述枕頭容置空間內或翻出所述枕頭容置空間。本實用新型實現了防蹬被功能,且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特別是在后架上鉸接有頂枕,頂枕可翻轉至枕頭容置空間內或翻出枕頭容置空間,使得本實用新型很好的適應了溫度變化的需求。
【專利說明】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載枕裝置,具體來說是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天氣稍涼和寒冷時,熟睡的幼兒蹬掉被子會著涼,幼兒因受涼也許會得病,令幼兒受罪、父母操心,這就影響父母及孩子雙方的健康生活,為此,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各種防
蹬被裝置。
[0003]目前比較流行的是防蹬被報警電子產品,當孩子蹬被時,電子產品將發出警報以叫醒或提醒父母,但報警聲的發出,既影響兒童又影響父母的睡眠質量,并且兒童夜間常蹬很多次被,每次都叫醒父母,嚴重影響了父母的休息,使得父母的體質變差易感冒,從而間接感染兒童。
[0004]其次,兒童踢被形式各種各樣,時常出現身體重要部位著涼,而上述電子產品并無報警,致使兒童易感冒。
[0005]第三,當兒童大幅度轉身滾動時,戴在兒童身上的電子產品會移動,以致出現損壞或誤報警等狀況。
[0006]第四,上述電子產品并不能限制兒童大幅度滾動,不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并且上述電子產品還存在輻射的可能性,對幼兒不利。
[0007]而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其他產品,結構相對復雜,成本高,并且防踢被效果不明顯,對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沒有實質幫助,無法真正保護兒童健康。
[0008]特別是傳統的防蹬被產品,不能適應溫度變化的需求,不論天氣較冷還是較熱,蓋子兒童身上的被子始終處于同一位置,這就可能導致天熱時因被子蓋的太上而增加悶熱,天冷時因被子蓋的較下面有可能感冒著涼,因此,傳統技術中的防蹬被裝置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優化。
實用新型內容
[0009]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根據溫度變化來調整被子蓋在兒童身上的位置,以適應溫度變化的需求。
[0010]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是:
[0011]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包括由左側架、右側架和后架構成的U形機架,所述左、右側架和后架圍設形成枕頭容置空間,該枕頭容置空間中設置有載枕件,所述左、右側架的前端分別連接有被夾,所述后架上鉸接有頂枕,所述頂枕可翻轉至所述枕頭容置空間內或翻出所述枕頭容置空間。
[0012]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被夾通過掛繩可拆裝的連接在所述左、右側架上。
[0013]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左、右側架上設置有繩扣,所述掛繩可扣接在該繩扣上;優選所述繩扣上套置有軟膠圈。[0014]進一步,所述被夾為一 U形夾,所述U形夾的一 U形邊上設置有螺桿,所述螺桿的末端設置有扁圓夾片,通過扁圓夾片與另一 U形邊配合夾緊被子。
[0015]進一步,所述被夾為通過針線縫接在被子上的布帶。
[0016]優選的,所述U形架包括上架和下架,所述上、下架之間通過前管支撐,上架與下架之間形成避讓枕頭的空位。
[0017]進一步,所述U形架的轉折連接處為弧面過渡。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結構的本實用新型,兒童睡下后,將被子由被夾夾緊而不易被蹬開,實現了防蹬被功能;而U形架的設置,能夠防止兒童大幅滾動,因此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特別是在后架上鉸接有頂枕,頂枕可翻轉至枕頭容置空間內或翻出枕頭容置空間,因被夾的位置確定了被子所在位置,使得當天氣較冷時,將頂枕翻轉至枕頭容置空間內,頂枕占據了一部分枕頭容置空間而使得兒童能夠睡下點,從而使得被子能夠蓋至兒童脖子位置,而當天氣較熱時,將頂枕翻出枕頭容置空間,可以使得兒童睡上一點,如此可減小蓋在兒童身上的被子,以適應室內溫度,通過頂枕的鉸接設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很好的適應了溫度變化的需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緊湊,實施方便,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防蹬被作用和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等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被夾為U形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被夾為布帶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3]參照圖f圖3,本實用新型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包括由左側架1、右側架2和后架3構成的U形機架,所述左、右側架1、2和后架3圍設形成枕頭容置空間4,該枕頭容置空間4中設置有載枕件5,載枕件5可以是焊接或一體成型在左側架I和右側架2上的載枕條,也可以是設置在左側架I和右側架2上的布帶條,載枕件5上用于放置兒童睡覺用的枕頭;所述左、右側架1、2的前端分別連接有被夾6,所述后架3上鉸接有頂枕7,所述頂枕7如圖1中箭頭A所示,可翻轉至所述枕頭容置空間4內或翻出所述枕頭容置空間4,因被夾6的位置確定了被子所在位置,使得當天氣較冷時,將頂枕7翻轉至枕頭容置空間4內,頂枕7占據了一部分枕頭容置空間4而使得兒童能夠睡下點,從而使得被子能夠蓋至兒童脖子位置,而當天氣較熱時,蔣頂枕7翻出枕頭容置空間4,可以使得兒童睡上一點,如此可減小蓋在兒童身上的被子,以適應室內溫度,通過頂枕的鉸接設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很好的適應了溫度變化的需求。
[002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被夾6通過掛繩8可拆裝的連接在所述左、右側架1、2上,如此可將被夾6夾持或連接在被子上后不需要取下來,當兒童睡覺時,將被夾通過掛繩8連接在左側架I和右側架2上即可,當需要抱起兒童時,只需將掛繩8從左側架I和右側架2上拆下來即可,方便快捷,優選在所述左、右側架1、2上設置有繩扣9,所述掛繩8可扣接在該繩扣9上,掛繩8也可拴在左側架I和右側架2上,為防止繩扣9尖銳或較硬,可在所述繩扣9上套置有軟膠圈。
[002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被夾6可以為一 U形夾,U形夾的一 U形邊上設置有螺桿61,所述螺桿61的末端設置有扁圓夾片62,將被子置于扁圓夾片62和另一 U形邊之間,使用螺絲刀擰旋螺桿61,通過扁圓夾片62與另一 U形邊配合夾緊被子。
[0026]所述被夾6也可以是一布帶,布帶通過針線縫接在被子上,因掛繩8的存在,布帶縫接在被子上后無需拆下來。
[002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所述U形架包括上架11和下架12,所述上架11和下架12都包括左側架、右側架和后架,頂枕7優選鉸接在上架11的后架上,所述上、下架11、12之間通過前管13支撐,上架11與下架12之間形成避讓枕頭的空位14,這樣就使得兒童睡覺用的枕頭尺寸不受限制,當枕頭較大時,可從所述空位14中伸出,提高了本裝置的適應性,使得本裝置即可放小枕頭,也可放大枕頭。
[0028]為提高安全性和美觀性,所述U形架的轉折連接處為弧面過渡。本實用新型所述裝置在使用時,需要在U形架的左側架1、右側架2和后架3等上包裹一定厚度的環保無害且具彈性軟料,以及外包柔軟布料,更好的避免兒童被刮傷。
[0029]采用上述結構的本實用新型,兒童睡下后,將被子由被夾6夾緊而不易被蹬開,實現了防蹬被功能;而U形架的設置,能夠防止兒童大幅滾動,因此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0030]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得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側架(I)、右側架(2)和后架(3)構成的U形機架,所述左、右側架(1、2)和后架(3)圍設形成枕頭容置空間(4),該枕頭容置空間(4)中設置有載枕件(5),所述左、右側架(1、2)的前端分別連接有被夾(6),所述后架(3)上鉸接有頂枕(7),所述頂枕(7)可翻轉至所述枕頭容置空間(4)內或翻出所述枕頭容置空間(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夾(6 )通過掛繩(8 )可拆裝的連接在所述左、右側架(1、2 )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側架(1、2 )上設置有繩扣(9 ),所述掛繩(8 )可扣接在該繩扣(9 )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繩扣(9)上套置有軟膠圈。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夾(6)為一 U形夾,所述U形夾的一 U形邊上設置有螺桿(61),所述螺桿(61)的末端設置有扁圓夾片(62),通過扁圓夾片(62)與另一 U形邊配合夾緊被子。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夾(6)為通過針線縫接在被子上的布帶。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架包括上架(11)和下架(12),所述上、下架(11、12)之間通過前管(13)支撐,上架(11)與下架(12)之間形成避讓枕頭的空位(14)。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適應溫度變化需求的兒童防蹬被載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架的轉折連接處為弧面過渡。
【文檔編號】A47D15/00GK203723770SQ201420082302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5日
【發明者】莊錫景 申請人:莊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