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射遮蔽裝置、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的日射遮蔽裝置,組裝容易且能夠在設置現場容易地對下梁的下限位置進行微調;本發明提供的日射遮蔽裝置具備:日射遮蔽材料、下梁、從上梁垂下且支撐上述下梁的升降繩、通過改變升降繩的長度而使上述下梁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裝置、用于限制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的限制裝置、以及配置于上述下梁內,并且隨著旋轉部件的旋轉而改變將上述升降繩引入上述下梁內的引入量,從而調整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上述調整裝置具備:保持上述升降繩的保持部件、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件內的旋轉部件、以及用于使上述旋轉部件旋轉的旋轉操作部;上述保持部件設有收容上述升降繩的第一繩收容槽。
【專利說明】日射遮蔽裝置、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在懸掛在上梁上的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配置有下梁的日射遮蔽裝置、以及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日射遮蔽裝置中,在懸掛在上梁上的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配置有下梁,通過將安裝在下梁上的升降繩引入上梁內或者從上梁內引出而使下梁上升或下降,從而使日射遮蔽材料上升或下降。
[0003]在這樣的日射遮蔽裝置中,通過從上梁延伸的升降繩的長度來確定下梁的下限位置,但是,有時需要在設置現場對下梁的下限位置進行微調。
[0004]作為調整下梁的下限位置的方法,在專利文獻I中,在下梁內配置有卷繞升降繩的卷筒,通過從下梁的長度方向端部使該卷筒旋轉從而卷繞升降繩,由此能夠對下梁的下限位置進行微調。
[0005]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通過將升降繩的下端部卷繞固定在設置于基座上的固定部來調節升降繩的長度,從而能夠調整下梁的下限位置,其中,基座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被固定在下梁上。
[0006]【在先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公報、特許3669907號
[0009]專利文獻2:日本公報、特許4423592號
[0010]在專利文獻I公開的結構中,由于卷軸或卡定部的部件件數增加,因而成本增加且組裝變復雜。另外,在該結構中,卷筒安裝在用于保持方向控制繩下端部的帶架(tapeholder)上,但是,在像百褶簾或挽起式窗簾這樣不具有方向控制繩的日射遮蔽裝置中,由于不存在帶架,因而無法采用專利文獻I的結構,或者,即使能夠采用也會導致成本增加以及有損美觀。
[0011]在專利文獻2公開的結構中,將升降繩導入導向槽內的方法或者將升降繩卷繞到軸部上的操作復雜。另外,在像百褶簾或挽起式窗簾這樣的、懸掛在上梁上的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安裝在下梁上的日射遮蔽裝置中,在利用專利文獻2的方法來調整升降繩的長度時,需要在設置現場進行下述復雜的操作,即:將日射遮蔽材料暫時從下梁上拆下來,并在調整了升降繩的長度后再將日射遮蔽材料重新安裝在下梁上。
【發明內容】
[0012]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作成的,其提供一種組裝容易且能夠在設置現場容易地對下梁的下限位置進行微調的日射遮蔽裝置以及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
[0013]本發明提供的日射遮蔽裝置具備:日射遮蔽材料,其懸掛在上梁上;下梁,其配置于上述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升降繩,其從上述上梁垂下且支撐上述下梁;升降裝置,其從上述上梁側改變上述上梁與上述下梁之間的升降繩的長度,從而使上述下梁上升或下降;限制裝置,其用于限制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以及調整裝置,其配置于上述下梁內,并且隨著旋轉部件的旋轉而改變將上述升降繩引入上述下梁內的引入量,從而調整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上述調整裝置具備:保持上述升降繩的保持部件、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所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轉部件、以及用于使上述旋轉部件旋轉的旋轉操作部;上述保持部件設有收容上述升降繩的第一繩收容槽。
[0014]在本發明中,在下梁內配置有調整裝置,該調整裝置由保持部件、旋轉部件以及旋轉操作部構成,其中,保持部件具備收容升降繩的第一繩收容槽,旋轉部件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該保持部件中,旋轉操作部用于使該旋轉部件旋轉。根據該結構,可以通過包括將升降繩收容在第一繩收容槽內的工序、和將旋轉部件安裝在保持部件中的工序的簡單方法來組裝調整裝置,并且在設置現場,能夠從下梁外部操作旋轉操作部而使旋轉部件旋轉,從而容易地對下梁的下限位置進行微調。
[0015]以下,例舉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各種實施方式能夠相互組合。
[0016]優選上述升降繩在第一繩收容槽中被保持在上述保持部件與上述下梁之間。
[0017]優選上述下梁在上述保持部件的設置位置上設有貫通孔,上述旋轉部件穿過上述貫通孔被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件中。
[0018]優選上述旋轉部件具備基礎部、從該基礎部起延伸的頂端部、以及從上述基礎部起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并且,上述旋轉部件以上述凸緣部與上述下梁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被插入上述貫通孔中。
[0019]優選上述旋轉操作部設置在上述下梁的底面上、或者設置在能夠通過設置于上述下梁的底面上的貫通孔進行操作的位置上。
[0020]優選上述旋轉操作部設置于上述旋轉部件的外面側。
[0021]優選上述旋轉部件具備收容上述升降繩的第二繩收容槽。
[0022]優選上述旋轉部件具備與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卡合的爪部。
[0023]優選上述旋轉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在圓周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處卡合。
[0024]優選上述旋轉部件具備在圓周方向上呈等間隔地設置的多個卡合凸部,上述保持部件具備與多個上述卡合凸部卡合的多個卡合凹部。
[0025]優選上述保持部件以不能旋轉、或者能夠繞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軸旋轉的可旋轉角度在90度以下的方式被設置在上述下梁內。
[0026]優選上述下梁的內部設有導軌,并且,將上述保持部件從上述下梁的長度方向端部插在上述導軌上并使上述保持部件滑動,從而將上述保持部件設置在所希望的位置處。
[0027]優選第一繩收容槽設置在上述保持部件的全長范圍內,并且,上述升降繩在第一繩收容槽中被保持在第一繩收容槽的全長范圍內,上述保持部件在將第一繩收容槽隔斷的位置處設有與上述旋轉部件嵌合的嵌合孔,上述旋轉部件被插入上述嵌合孔中從而與上述保持部件嵌合。
[0028]另外,本發明的另一觀點是提供一種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其是以上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該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具有:(1)以設置于上述保持部件上的嵌合孔的位置與上述下梁上的貫通孔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將上述保持部件設置在上述下梁內的工序;(2)在上述工序(I)之后,將上述旋轉部件從上述下梁的外面側穿過上述貫通孔插入上述嵌合孔中,從而使上述旋轉部件與上述保持部件嵌合的工序;以及(3)在上述工序(I)之前、上述工序(I)與上述工序(2)之間、或者上述工序(2)之后,將上述升降繩收容在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第一繩收容槽內的工序。
[0029]優選上述工序(3)是在上述工序⑴之前進行下述工序(A)、工序⑶以及工序(C)的工序,其中,在工序(A)中,將升降繩插通在設置于上述下梁上的貫通孔內,在工序(B)中,以經過工序(A)后的狀態將上述升降繩收容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第一繩收容槽內,在工序(C)中,以經過工序(B)后的狀態從上述下梁的內面側將上述升降繩從上述貫通孔中抽出。
[0030]優選在上述工序(B)中,通過使上述保持部件滑動至超過上述貫通孔的位置處,從而將上述升降繩收容在第一繩收容槽內。
[0031]另外,本發明的另一觀點是提供一種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其配置于下梁內,并且隨著旋轉部件的旋轉而改變將升降繩引入上述下梁內的引入量,從而調整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其中,上述調整裝置具備:保持上述升降繩的保持部件、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轉部件、以及用于使上述旋轉部件旋轉的旋轉操作部;上述保持部件設有收容上述升降繩的第一繩收容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裝置I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
[0033]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裝置I的整體結構的左視圖。
[0034]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立體圖。
[0035]圖4(a)?(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圖,其中,(a)為俯視圖,(b)為右視圖,(C)為A-A剖面圖。
[0036]圖5(a)?(f)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保持部件23的圖,其中,(a)為立體圖,(b)為俯視圖,(C)為仰視圖,(d)為右視圖,(e)為A-A剖面圖,(f)為B-B剖面圖。
[0037]圖6(a)?(d)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旋轉部件25的圖,其中,(a)為立體圖,(b)為主視圖,(C)為仰視圖,(d)為右視圖。
[0038]圖7(a)?(f)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組裝工序的立體圖。
[0039]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立體圖。
[0040]圖9(a)?(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圖,其中,(a)為俯視圖,(b)為右視圖,(C)為A-A剖面圖。
[0041]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立體圖。
[0042]圖11(a)?(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圖,其中,(a)為俯視圖,(b)為右視圖,(c)為A-A剖面圖。
[0043]圖12(a)?(f)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保持部件23的圖,(a)為立體圖,(b)為俯視圖,(C)為仰視圖,(d)為右視圖,(e)為A-A剖面圖,(f)為B-B剖面圖。
[0044]圖13(a)?(d)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旋轉部件25的圖,其中,(a)為立體圖,(b)為主視圖,(C)為仰視圖,(d)為右視圖。
[0045]圖14(a)?(d)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組裝工序的立體圖。
[0046]圖1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的立體圖。
[0047]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調整裝置21的保持部件23的立體圖。
[0048]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下梁7和被拆解的調整裝置21的立體圖。
[0049]圖1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組裝后的調整裝置21的立體圖。
[0050]圖1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涉及的下梁7的外圍結構的側視圖。
[0051]圖20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防止下梁7發生傾斜的方法的剖面圖。
[0052](符號說明)
[0053]I 日射遮蔽裝置 3 上梁
[0054]5 日射遮蔽材料 7 下梁
[0055]9 面料壓板11 升降繩
[0056]13 貫通孔14 平衡器
[0057]15 操作繩17 限動裝置
[0058]19 繩出口21 調整裝置
[0059]23 保持部件24 肩部
[0060]25 旋轉部件25a 第一旋轉部件
[0061]25b 第二旋轉部件 26 基礎部
[0062]27 旋轉操作部 29 導軌
[0063]31 卡定部33 第一繩收容槽
[0064]34 開口部35 導軌保持槽
[0065]36 筒部37 嵌合孔
[0066]39 基礎部41 頂端部
[0067]42 凸緣部43 爪部
[0068]45 第二繩收容槽 46 卡合槽
[0069]47 升降繩通過位置49 升降繩卷繞位置
[0070]51 貫通孔53 卡合凹部
[0071]54 導軌55 卡合凸部
[0072]56 上表面57 卡定凸部
[0073]59 肩部61 抵接部
[0074]63 嵌合孔65 繩平衡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75]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以下所示的各種實施方式能夠相互組合。
[0076]1.第一實施方式
[0077]圖1和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裝置I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和左視圖。
[0078]日射遮蔽材料5的一端安裝在上梁3上,日射遮蔽材料5的另一端安裝在下梁7上,其中,下梁7的一個面上設有開口部。將日射遮蔽材料5安裝到上梁3和下梁7上的方法無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日射遮蔽材料5的兩端安裝面料壓板9,并以將上梁3和下梁7上所設有的開口部封堵的方式將該面料壓板9彈性地安裝在上梁3和下梁7上,從而將日射遮蔽材料5安裝到上梁3和下梁7上。
[0079]日射遮蔽材料5的種類并無限制,在本實施方式中,日射遮蔽材料5是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呈鋸齒狀彎曲的百褶簾。日射遮蔽材料5也可以是挽起式窗簾或百葉板等。
[0080]升降繩11從上梁3垂下并插通在設置于日射遮蔽材料5上的貫通孔13中,并且懸掛支撐下梁7。升降裝置通過從上梁3側改變上梁3與下梁7之間的升降繩的長度,從而使下梁7上升或下降。升降裝置的結構并無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升降裝置具備經由平衡器14與升降繩11連接的操作繩15。通過拉拽操作繩15而將升降繩11從上梁3內拉出來,從而使上梁3與下梁7之間的升降繩的長度變短,由此使下梁7上升。當減小施加于操作繩15上的力時,升降繩11被拉入上梁3內從而使下梁7下降,但是,通過設置于上梁3內的限動裝置17的鎖定作用來阻止下梁7下降。通過再次拉拽操作繩15而解除限動裝置17的鎖定,然后,當減小施加于操作繩15上的力時,升降繩11被拉入上梁3內從而使下梁7下降。
[0081]隨著下梁7下降而平衡器14逐漸靠近上梁3,由于平衡器14無法穿過設置于上梁3上的繩出口 19,因此,在平衡器14與上梁3抵接時的位置處下梁7停止下降,該位置為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8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升降裝置中,通過平衡器14與上梁3抵接來確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但是,根據升降裝置的結構不同,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確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2011-236555號的第九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利用珠鏈使滑輪旋轉,通過滑輪的旋轉而將升降繩卷繞在上梁內的卷軸上,由此改變上梁與下梁之間的升降繩的長度,從而使下梁上升或下降,并且,在該實施方式中,利用直徑大于珠鏈的球珠的連接器來連接非環狀的珠鏈兩端,并利用該連接器無法從滑輪與滑輪箱之間通過這一情況來確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另外,也可以利用在下梁7下降至規定位置時使卷軸停止旋轉的其他機構來確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83]在權利要求書中,將上述確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的各種裝置稱為“限制裝置”。
[0084]在下梁7側,升降繩11從形成于面料壓板9上的貫通孔穿過后由配置于下梁7內的調整裝置21保持。
[0085]以下,根據圖3?圖6對調整裝置21詳細地進行說明。
[0086]如圖3?圖4所示,調整裝置21具備:保持升降繩11的保持部件23、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保持部件23中的旋轉部件25、以及用于使旋轉部件25旋轉的旋轉操作部27,并且,調整裝置21具有下述功能,即:隨著旋轉部件25的旋轉而改變將升降繩11引入下梁7內的引入量,從而調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87]如圖5(a)?(f)所示,在保持部件23的全長范圍內設有第一繩收容槽33,升降繩11被收容在該第一繩收容槽33內。升降繩11的前端設有卡定部31 (升降繩11的結扣),通過卡定部31與第一繩收容槽33的周壁抵接來防止升降繩11朝向圖3中的箭頭A方向被抽出。另外,由于第一繩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底部側,因此,升降繩11在第一繩收容槽33中被保持在保持部件23與下梁7之間。
[008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下梁7底部的寬度方向中央位置處設有導軌29,在保持部件23的、相比第一繩收容槽33更靠近下梁7側的位置處設有導軌保持槽35。導軌保持槽35與第一繩收容槽33連通且與第一繩收容槽33相平行地延伸。通過將導軌29插入導軌保持槽35中,從而將保持部件23安裝到導軌29上。通過如此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升降繩11被保持在由第一繩收容槽33的周壁與導軌29圍成的空間中(參照圖4(b))。
[0089]保持部件23在將第一繩收容槽33隔斷的位置(例如第一繩收容槽33的長度方向中央位置)處設有與旋轉部件25嵌合的嵌合孔37,通過將旋轉部件25插在該嵌合孔37中,從而將旋轉部件25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安裝在保持部件23中。
[0090]如圖6 (a)?(d)所示,旋轉部件25具備:基礎部39、從該基礎部39起延伸的頂端部41、以及從基礎部39起朝向徑向外側突出(換言之,半徑大于基礎部39)的凸緣部42。頂端部41上設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爪部43,當將旋轉部件25插在嵌合孔37中時,爪部43與保持部件23的上表面卡合,從而防止旋轉部件25從保持部件23中脫落。
[0091]頂端部41上設有供升降繩11通過的第二繩收容槽45。在將旋轉部件25嵌合在保持部件23中的狀態下,第二繩收容槽45配置在連接被嵌合孔37隔斷的一對第一繩收容槽33的直線上,升降繩11從升降繩通過位置47 (參照圖6(b))通過。另外,通過第二繩收容槽45而使頂端部41成為分叉狀的嵌合片,在將旋轉部件25插入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時,各嵌合片能夠容易地朝向徑向內側彈性變形。因此,能夠容易地使旋轉部件25與保持部件23嵌合。
[0092]如圖3所示,當以旋轉部件25嵌合在保持部件23中且升降繩11被收容在第一和第二繩收容槽33、45內的狀態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升降繩11被卷繞在旋轉部件25的頂端部41的升降繩卷繞位置49上(參照圖6(b))。于是,通過卷繞而使升降繩11被引入下梁7內,從而使下梁7的下限位置升高。因此,能夠通過旋轉部件25的旋轉來調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93]在旋轉部件25的基礎部39的外面側設有旋轉操作部27,通過該旋轉操作部27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操作部27為直線狀(即,(減號)形狀)的卡合槽,但是,旋轉操作部27的結構并無特別限定,既可以是“ + ”(加號)形狀、六角形狀等其他形狀的卡合槽,也可以是-形狀、+形狀、六角形狀的卡合凸部。
[0094]當旋轉操作部27為卡合槽時,通過使一字形螺絲刀或者硬金屬片、十字形螺絲刀、六角扳手等旋轉夾具的前端卡合在該卡合槽內,并以該狀態使旋轉夾具旋轉,從而能夠使旋轉部件25旋轉。當旋轉操作部27為卡合凸部時,準備與卡合凸部卡合的旋轉夾具,并可以通過同樣的操作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另外,也可以簡單地增大基礎部39從下梁7突出的突出量,并抓住突出部分的側面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該情況下,突出部分的側面成為旋轉操作部27。
[0095]在下梁7的、保持部件23的設置位置(即底部)上設有貫通孔51(參照圖7(a)),旋轉部件25通過該貫通孔51被插入下梁7內。由于貫通孔51具有稍小于凸緣部42但旋轉部件25的基礎部39能夠插入的尺寸,因此,在將旋轉部件25推入貫通孔51中時,凸緣部42與下梁7的底面抵接,并且,基礎部39的上表面56和肩部59也與設置于嵌合孔37內的兩個抵接部61抵接,從而能夠防止將旋轉部件25過度推入貫通孔51中。此時,由于爪部43與保持部件23的上表面卡合(參照圖4(c)),因而能夠防止旋轉部件25從貫通孔51脫落。另外,在插入旋轉部件25之前,保持部件23能夠沿著導軌29自由地滑動,但在與旋轉部件25嵌合后其位置被固定。
[009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凸緣部42將貫通孔51完全封堵,從而能夠防止發生貫通孔51的邊緣割破手等的事故,由此安全性提高,但是,凸緣部42并非必需部件,也可以形成為下述形態,即:將旋轉部件25整體收容在下梁7內,將旋轉夾具插入貫通孔51內并使其與旋轉操作部27卡合,從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
[0097]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操作部27設置于下梁7的底面側,但是,例如也可以構成為:在面料壓板9上設置貫通孔,將旋轉夾具插入該貫通孔并使其與旋轉部件25的頂端部41卡合,從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或者使頂端部41穿過貫通孔朝向外部突出,并抓住該頂端部41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另外,也可以按照從面料壓板9側插入旋轉部件25的方式構成旋轉部件25和保持部件23。
[0098]由于通過下梁7的自重始終對升降繩11施加張力,并且旋轉部件25是逆著該張力卷繞升降繩11,因此,若未設置在卷繞后保持該狀態的機構,則升降繩11會立即解繞。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部件25與保持部件23在圓周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處卡合,從而通過該卡合來防止升降繩11解繞。
[0099]具體來說,如圖5 (C)所示,在保持部件23上,在第一繩收容槽33的兩側分別呈45度間隔設有三個卡合凹部53。另外,在旋轉部件25的基礎部39的外周呈90度間隔設有四個卡合凸部55。在卡合凹部53與卡合凸部55卡合的第一狀態下,兩個卡合凸部55位于第一繩收容槽33的位置上,剩余兩個卡合凸部55與設置于第一繩收容槽33兩側的各三個卡合凹部53中的中央卡合凹部53卡合。
[0100]當在該狀態下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則卡合被解除,當進一步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則四個卡合凸部55與第一狀態下未參與卡合的四個卡合凹部53卡合。當再進一步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則再次成為與第一狀態相同的狀態。由此,當旋轉部件25每旋轉45度時,卡合凹部53與卡合凸部55在多個位置處卡合,從而防止升降繩11解繞。另外,卡合凹部53和卡合凸部55的位置以及數量可以適當地變更,也可以使凹部和凸部相互調換。
[0101]如果保持部件23可以自由旋轉,則在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由于卡合凹部53與卡合凸部55卡合,因而旋轉部件25的旋轉也傳遞至保持部件23,由此使保持部件23也旋轉。為了防止保持部件23旋轉,優選將保持部件23以不能繞旋轉部件25的旋轉軸旋轉、或者能夠繞旋轉部件25的旋轉軸旋轉的可旋轉角度在90度以下的方式設置在下梁7上。
[0102]雖然優選保持部件23不能旋轉,但是,即使保持部件23在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一同旋轉,只要其可旋轉角度在90度以下便沒有太大問題。因為只要進一步使旋轉部件25旋轉便可卷繞升降繩11。另外,可旋轉角度是指:使旋轉部件25朝向一個方向旋轉至保持部件23不能旋轉的位置,然后從該狀態起使旋轉部件25朝向反方向旋轉時保持部件23不能旋轉為止的角度。
[0103]接下來,根據圖7(a)?(f)對本實施方式的調整裝置21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0104]首先,如圖7(a)所示,將升降繩11插通在設置于下梁7上的貫通孔51中。在升降繩11的一端形成有卡定部(結扣)31。
[0105]接著,如圖7(b)所示,使保持部件23與設置于下梁7內部的導軌29卡合(更具體來說是從下梁7的長度方向端部將導軌29插入保持部件23的導軌保持槽35內),且使保持部件23在導軌29上滑動,并且如圖7 (c)所示那樣使保持部件23移動至超過貫通孔51的位置處。通過該動作,升降繩11自然而然地被收容在第一繩收容槽33內。
[0106]接著,如圖7(d)所示,從下梁7的內面側將升降繩11從貫通孔51內抽出。
[0107]接著,如圖7(e)所示,滑動保持部件23以使設置于保持部件23上的嵌合孔37的位置與下梁7上的貫通孔51的位置一致。
[0108]接著,如圖7 (f)所示,從下梁7的外面側穿過貫通孔51插入旋轉部件25并使其嵌合在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中,由此完成調整裝置21的組裝。
[0109]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調整裝置21僅由兩個部件構成,從而非常容易組裝。
[0110]2.第二實施方式
[0111]接下來,根據圖8以及圖9(a)?(C)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12]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似,但在下梁7的結構上有所不同。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在下梁7底部的寬度方向中央位置處設有導軌29,并使保持部件23的導軌保持槽35與導軌29卡合,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下梁7內側的兩側面上設有導軌54 (參照圖8),并使保持部件23的肩部24 (參照圖5 (a))與導軌54卡合(參照圖9 (b))。由此,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保持部件23能夠沿著下梁7滑動。
[0113]下梁7內側的兩側面上的導軌54之間空間的寬度,優選為保持部件23能夠滑動但不能旋轉的寬度,但是,只要保持部件23能夠繞旋轉部件25的旋轉軸旋轉的可旋轉角度在90度以下即可,因此,也可以是允許保持部件23在90度以下的角度內旋轉的寬度。
[0114]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僅在于用于使保持部件23滑動的結構,調整裝置21可以通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方法進行組裝。
[0115]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無需在保持部件23上設置導軌保持槽35,但為了使部件能夠通用,也可以使用設有導軌保持槽35的保持部件23。
[0116]3.第三實施方式
[0117]接下來,根據圖10?圖13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18]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似,主要在圖12(a)?(f)所示的保持部件23的結構上有所不同。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保持部件23的第一繩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底部側開口,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繩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開口側(面料壓板9的安裝側)開口,升降繩11從該開口側被收容在第一繩收容槽33內。在第一繩收容槽33兩側的內側壁上設有卡定凸部57,以防被收容在第一繩收容槽33內的升降繩11脫落。
[0119]在該實施方式中,圖13(a)?(d)所示的旋轉部件25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似,但存在幾個不同之處。首先,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部件25上未設置凸緣部42。因此,在從下梁7上的貫通孔51插入旋轉部件25時,并非通過凸緣部42來阻止旋轉部件25的推入,取而代之通過設置于基礎部39上的肩部59與設置于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內的抵接部61抵接來阻止旋轉部件25的進一步推入(參照圖11(c)和圖12(f))。另外,在使旋轉部件25嵌合在保持部件23中的狀態下,下梁7的底面與旋轉部件25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上,由此使下梁7的底面整體變為平面。
[0120]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二繩收容槽45的底面呈半圓柱狀,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繩收容槽45的底面呈平面狀。在呈半圓柱狀的情況下,由于旋轉部件25與升降繩11之間的接觸面積變大從而抓力(grip force)增大,因而較為理想,但是,即使是平面狀也不會對下梁7的下限位置的調整造成障礙。
[0121]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卡合凸部55設置于與第二繩收容槽45平行的平面上,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凸部55設置于旋轉角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差45度的位置上。任一種配置都同樣地發揮作用。
[0122]接下來,根據圖14(a)?(d)對本實施方式的調整裝置21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0123]首先,如圖14(a)所示,準備設有貫通孔51和導軌29的下梁7,然后,如圖14(b)所示,將保持部件23從下梁7的長度方向端部插在導軌29上并使其滑動,從而使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與下梁7上的貫通孔51的位置一致。
[0124]接著,如圖14(c)所示,將旋轉部件25穿過貫通孔51插入嵌合孔37內,從而使保持部件23與旋轉部件25嵌合。
[0125]接著,如圖14(d)所示,將升降繩11從下梁7的開口側壓入保持部件23的第一繩收容槽33內。在該工序之前或者之后,在升降繩11的端部形成卡定部31。
[0126]在經過上述工序之后,調整裝置21的組裝完成。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方法,僅通過使保持部件23與旋轉部件25嵌合且將升降繩11壓入第一繩收容槽33內便可完成組裝,因而非常容易進行組裝。
[0127]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也可適用于如第二實施方式那樣在下梁7內側的側面上設有導軌54的結構、通過彈性嵌合結構使下梁7與保持部件23嵌合的結構等中。
[0128]4.第四實施方式
[0129]接下來,根據圖15和圖16對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30]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與第三實施方式相似,主要在保持部件23的結構上有所不同。在第三實施方式中,第一繩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開口側開口且從嵌合孔37起朝向長度方向的兩側延伸。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繩收容槽33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朝向下梁7的底部側開口且僅朝向嵌合孔37的一側延伸。
[0131]本實施方式的調整裝置21的組裝方法與第一實施方式相似,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7(a)和(b)所示,在將升降繩11插通在貫通孔51中之后使保持部件23滑動從而變為圖7 (c)的狀態,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4 (b)所示,在使保持部件的嵌合孔37和下梁7上的貫通孔51的位置一致的狀態下,將升降繩11插通在嵌合孔37和貫通孔51中,然后進一步使保持部件23滑動從而變為圖7(c)所示的狀態。之后的工序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最后得到圖15所示的結構。
[0132]在本實施方式中,升降繩11穿過嵌合孔37朝向下梁7的外部延伸。即使在這樣的結構中,當使旋轉部件25旋轉時,爪部43與升降繩11卡合,從而也可以將升降繩11卷繞在旋轉部件25的頂端部41上,由此能夠調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133]5.第五實施方式
[0134]接下來,根據圖17?圖18對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35]在第一?第四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旋轉部件25的旋轉而將升降繩11卷繞在旋轉部件25的頂端部41的升降繩卷繞位置49 (參照6 (b))上,但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第一旋轉部件25a和第二旋轉部件25b的旋轉而將升降繩11卷繞在保持部件23的筒部36上。
[0136]圖17表示下梁7和被拆解的調整裝置21。圖18表示組裝后的調整裝置21。調整裝置21由保持部件23、第一旋轉部件25a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5b這三個部件構成。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保持部件23與設置于下梁7內側的兩側面上的導軌54卡合。
[0137]該調整裝置21的組裝方法如下:首先,將升降繩11插通在第一繩收容槽33和與其連通的上面的開口部34中。在該狀態下,使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與下梁7上的貫通孔51的位置一致。
[0138]接著,以使升降繩11卡合在設置于第二旋轉部件25b上的卡合槽46內的狀態,將第二旋轉部件25b壓在從保持部件23的基礎部26豎起的筒部36的上表面上,在該狀態下,將第一旋轉部件25a穿過貫通孔51插入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和第二旋轉部件25b的嵌合孔63中,并使爪部43與第二旋轉部件25b的上表面卡合,從而完成調整裝置21的組裝。
[0139]第二旋轉部件25b的嵌合孔63的剖面形狀和第一旋轉部件25a頂端的剖面形狀均呈將圓的外緣切除后的形狀,由此,當使第一旋轉部件25a的頂端與嵌合孔63卡合時,第一旋轉部件25a與第二旋轉部件25b —同旋轉。另外,當將第一旋轉部件25a的旋轉角調整為第一旋轉部件25a的頂端與嵌合孔63卡合時,卡合槽46的方向與第二繩收容槽45的方向自然而然地變一致,從而將升降繩11收容在第二繩收容槽45內。
[0140]在第一旋轉部件25a的基端側設有凸緣部42。凸緣部42具有無法進入貫通孔51的尺寸,由此,凸緣部42與下梁7的底面抵接,從而防止第一旋轉部件25a被過度推入下梁7內。在第一旋轉部件25a的底面上設有旋轉操作部27,可以通過操作旋轉操作部27而使第一旋轉部件25a旋轉。
[0141]當第一旋轉部件25a旋轉時,第二旋轉部件25b也一同旋轉,從而將第二旋轉部件25b的卡合槽46內的升降繩11卷繞在筒部36上。由此,被引入下梁7內的升降繩11的長度發生改變,從而能夠調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142]6.第六實施方式
[0143]在第一?第五實施方式中,以升降繩11穿過安裝在下梁7的開口部處的面料壓板9上的貫通孔后插通在下梁7內部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如圖19所示,也可以使升降繩11穿過設置于面7a上的貫通孔后插通在下梁7內,其中,該面7a相當于剖面呈大致長方形的下梁7的短邊(該結構可適用于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8-266979號中公開的類型的百褶簾中)。該情況下,在相當于剖面呈大致長方形的下梁7的長邊的面7b上設置貫通孔,并使旋轉部件25穿過該貫通孔后與保持部件23嵌合,從箭頭X方向操作旋轉操作部27而使旋轉部件25旋轉從而卷繞升降繩11,由此可以調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144]7.其他實施方式
[0145]在第一?第五實施方式中,使保持部件23沿著設置于下梁7上的導軌29或者導軌54滑動,但并非一定要使保持部件23滑動,例如也可以構成為保持部件23與下梁7彈性卡合。進而,也可以構成為在保持部件23與下梁7之間不設置卡合結構。例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由于是通過旋轉部件25的爪部43和凸緣部42而將保持部件23和下梁7固定為能夠相對旋轉,因此,只要僅設置使保持部件23的可旋轉角度在90度以下的機構即可。該情況下,爪部43和凸緣部42的強度為可保持施加于保持部件23與下梁7之間的力的程度。
[0146]但是,由于下梁7的形狀或者調整裝置21的設置位置等原因,下梁7有時會朝向前后方向傾斜,為了抑制發生該情況,在圖20中,在從調整裝置21的前后方向中心偏向室外側的位置處,在面料壓板9上安裝有繩平衡器65,從而使重心位置移動至下梁7內的較高位置處,由此使得下梁7不易傾斜。
【權利要求】
1.一種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日射遮蔽材料,其懸掛在上梁上; 下梁,其配置于所述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 升降繩,其從所述上梁垂下并且支撐所述下梁; 升降裝置,其從所述上梁側改變所述上梁與所述下梁之間的升降繩的長度,從而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限制裝置,其用于限制所述下梁的下限位置;以及 調整裝置,其配置于所述下梁內,并且隨著旋轉部件的旋轉而改變將所述升降繩引入所述下梁內的引入量,從而調整所述下梁的下限位置; 所述調整裝置具備:保持所述升降繩的保持部件、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所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轉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旋轉部件旋轉的旋轉操作部, 所述保持部件設有收容所述升降繩的第一繩收容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繩在第一繩收容槽中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與所述下梁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梁在所述保持部件的設置位置上設有貫通孔, 所述旋轉部件穿過所述貫通孔被安裝在所述保持部件中。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轉部件具備:基礎部、從所述基礎部起延伸的頂端部、以及從所述基礎部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 所述旋轉部件以所述凸緣部與所述下梁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被插入所述貫通孔中。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轉操作部設置在所述下梁的底面上、或者設置在能夠通過設置于所述下梁的底面上的貫通孔進行操作的位置上。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操作部設置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外面側。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部件設有收容所述升降繩的第二繩收容槽。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部件具備與所述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卡合的爪部。
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在圓周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處卡合。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轉部件具備在圓周方向上呈等間隔地設置的多個卡合凸部,所述保持部件具備與多個所述卡合凸部卡合的多個卡合凹部。
11.如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以不能旋轉、或者能夠繞所述旋轉部件的旋轉軸旋轉的可旋轉角度在90度以下的方式被設置在所述下梁內。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梁的內部設有導軌, 通過將所述保持部件從所述下梁的長度方向端部插在所述導軌上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滑動,從而將所述保持部件設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
13.如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繩收容槽設置于所述保持部件的全長范圍內, 所述升降繩在所述第一繩收容槽內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繩收容槽的全長范圍內, 所述保持部件在將所述第一繩收容槽隔斷的位置處設有與所述旋轉部件嵌合的嵌合孔, 所述旋轉部件被插入所述嵌合孔中從而與所述保持部件嵌合。
14.一種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其是權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1)以設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上的嵌合孔的位置與所述下梁上的貫通孔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將所述保持部件設置在所述下梁內的工序, (2)在所述工序(I)之后,將所述旋轉部件從所述下梁的外面側穿過所述貫通孔插入所述嵌合孔中,從而使所述旋轉部件與所述保持部件嵌合的工序, (3)在所述工序(I)之前、所述工序(I)與所述工序(2)之間、或者所述工序(2)之后,將所述升降繩收容在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一繩收容槽內的工序。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序(3)是在所述工序(I)之前進行下述工序(A)、工序(B)以及工序(C)的工序; (A)將升降繩插通在設置于所述下梁上的貫通孔中, (B)以經過工序(A)后的狀態將所述升降繩收容在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一繩收容槽內, (C)以經過工序(B)后的狀態從所述下梁的內面側將所述升降繩從所述貫通孔中抽出。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日射遮蔽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B)中,通過使所述保持部件滑動至超過所述貫通孔的位置處,從而將所述升降繩收容在所述第一繩收容槽內。
17.一種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調整裝置,其配置于所述下梁內,并且隨著旋轉部件的旋轉而改變將升降繩引入所述下梁內的引入量,從而調整所述下梁的下限位置,所述調整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調整裝置具備:保持所述升降繩的保持部件、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被安裝在所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轉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旋轉部件旋轉的旋轉操作部, 所述保持部件設有收容所述升降繩的第一繩收容槽。
【文檔編號】E06B9/388GK104321499SQ201380026139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5日
【發明者】山口將哉 申請人:立川窗飾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