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式百葉窗及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利用兩根橫繩(6a、6b)形成方向控制繩(2)的各層的橫繩,并在橫繩上形成交叉部(7),將葉片(1)插通到交叉部(7)與方向控制繩(2)的一根縱繩(5b)之間,且將升降繩(8)插通到交叉部(7)與另一根縱繩(5a)之間的橫繩(6a、6b)之間。
【專利說明】橫式百葉窗及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從上梁經由方向控制繩懸掛支撐多層葉片的橫式百葉窗及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橫式百葉窗中,利用從上梁懸掛支撐的多根方向控制繩來支撐多層葉片,并且,通過利用操作裝置對設置在上梁內的方向控制繩懸掛裝置進行操作,能夠經由方向控制繩使各葉片呈同相地進行轉動。
[0003]另外,在方向控制繩的下端安裝有下梁,且在該下梁上安裝有從上梁垂下的升降繩的下端。而且,通過操作裝置的操作并利用上梁內的升降裝置將升降繩進行升降,由此能夠使下梁升降從而升降葉片。
[0004]作為上述的橫式百葉窗的一種,存在下述類型:即,不將多根升降繩插通到葉片中,而是將多根升降繩懸掛支撐在葉片的前方和后方并能夠升降下梁這一類型。
[0005]通過形成上述的結構,無需在各葉片上設置升降繩插通孔,因此不會發生從該插通孔漏光的情況。
[0006]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的橫式百葉窗:即,在不將升降繩插通到葉片中的橫式百葉窗中,將葉片插入方向控制繩的交叉的橫繩之間,并使葉片的卡合凹部卡合在橫繩的交叉部,從而防止葉片相對于方向控制繩在長度方向上偏移的橫式百葉窗。
[0007]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下述結構的橫式百葉窗:即,在不將升降繩插通到葉片中的橫式百葉窗中,使升降繩插通于被設置在方向控制繩的縱繩上的導環中這一結構。另外,也公開了下述結構:即,使平行支撐于縱繩之間的兩根橫繩向上下方向翻轉而在橫繩的兩側形成交叉部,并且,在該交叉部間插入葉片后使交叉部卡合在葉片的凹口處,由此防止葉片在長度方向上偏移的結構。
[0008]【現有技術文獻】
[0009]【專利文獻】
[0010]專利文獻1:日本實公平7-6477號公報
[0011]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昭62-182398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2](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13]在專利文獻I中并未公開升降繩相對于方向控制繩的位置關系。若升降繩未被方向控制繩保持,則在對葉片進行上拉操作時葉片會向左右方向、即長度方向晃動并被層疊,因此從美觀上出發并不理想。
[0014]如專利文獻2所公開,當使升降繩插通于設置在方向控制繩的縱繩上的導環中時,升降繩被縱繩松弛地加以保持,因此葉片會向左右方向晃動并被層疊。當將升降繩插入橫繩間時,升降繩與葉片的凹口發生摩擦而導致升降繩容易磨損,并且升降操作時所需要的操作力也變大。
[0015]另外,在使兩根橫繩向上下方向翻轉而在橫繩的兩側形成交叉部、且在該交叉部間插入葉片的結構中,向橫繩間插入葉片的作業不易機械化,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從而導致制造成本增加。
[001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橫式百葉窗,該橫式百葉窗能夠防止葉片相對于方向控制繩發生橫向偏移或在上拉操作葉片時被層疊的葉片發生晃動,并能夠防止升降繩與葉片發生摩擦,而且組裝性佳、遮蔽性強。
[0017](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8]1.一種橫式百葉窗,利用橫繩將葉片支撐在被從上梁懸掛支撐的多根方向控制繩上,并從所述上梁垂下多根升降繩,經由所述方向控制繩使所述葉片能夠轉動,并且通過升降所述升降繩能夠使所述葉片升降,其中,所述橫繩在各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上被設置于兩根縱繩之間,在該橫式百葉窗中,利用多根橫繩形成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的橫繩,在所述橫繩上形成至少一個以上的交叉部,將所述葉片插通到所述交叉部與所述橫繩之間,且將所述升降繩插通到所述交叉部與所述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
[0019]2.所述橫繩由兩根橫繩形成,該兩根橫繩以相互交叉的狀態形成在所述縱繩上。
[0020]3.在所述葉片的配置有所述升降繩側的一側邊上,設置有與所述橫繩卡合的凹□。
[0021]4.在將所述兩根縱繩之間的間隔設定為W、將所述兩根橫繩之間的間隔設定為A、且將所述葉片的寬度設定為S時,成立W+(A/2)彡S的關系。
[0022]5.在將所述葉片的一側邊上所形成的凹口的深度設定為D、將所述升降繩的粗細設定為H1、且將所述橫繩的粗細設定為H2時,成立H1+H2 ( D的關系
[0023]6.被插通到所述交叉部與另一根縱繩之間的多根所述橫繩間的所述升降繩,以從上方觀察時所述交叉部中的多根所述橫繩呈交叉的方式被插入。
[0024]7.所述交叉部偏置并形成于所述葉片的凹口側。
[0025]8.每隔多層相對于所述橫繩插入所述升降繩。
[0026]9.一種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利用相互交叉的兩根橫繩形成方向控制繩的各層的橫繩,利用夾具將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一根縱繩之間的間隔拉開后插入葉片,并將升降繩插通到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
[0027]10.所述夾具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對應地設置有多個操作軸,并利用各操作軸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的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一根縱繩之間統一拉開,其中,所述操作軸用于將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一根縱繩之間的間隔拉開后插入葉片。
[0028]11.將升降繩向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插入時,是按照從上方觀察時兩根所述橫繩呈交叉的方式進行插入。
[0029]12.將升降繩向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插入時,是按照從上方觀察時兩根所述橫繩呈不交叉的方式進行插入。
[0030]13.支撐葉片的左右兩側的左側方向控制繩和右側方向控制繩各自的與凹口卡合的交叉部,在左側方向控制繩和右側方向控制繩中由形成所述交叉部的兩根所述橫繩以左右方向上的重疊方向不同的方式進行交叉而成;將左右兩側的所述升降繩向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插入時,是按照從上方觀察時兩根所述橫繩呈不交叉的方式進行插入。
[0031]14.一種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以使一根橫繩相對于另一根橫繩纏繞半圈或半圈以上并連接在縱繩間且交叉狀態不會松開的方式,形成交叉部。
[0032](發明效果)
[0033]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如下的橫式百葉窗:即,能夠防止葉片相對于方向控制繩發生橫向偏移或在上拉操作葉片時被層疊的葉片發生晃動,并能夠防止升降繩與葉片發生摩擦,而且組裝性佳、遮蔽性強的橫式百葉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4]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說明圖,其中,(a)是表示橫式百葉窗的葉片支撐部的立體圖,(b)是表示升降繩的插通狀態的圖,(C)是對升降繩、第一及第二橫繩以及葉片凹口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的俯視圖。
[0035]圖2是表示橫式百葉窗的葉片支撐部的俯視圖。
[0036]圖3是表示方向控制繩的主視圖。
[0037]圖4是表示方向控制繩的主視圖。
[0038]圖5是表示插入了葉片后的方向控制繩的主視圖。
[0039]圖6是表示插入了葉片后的方向控制繩的主視圖。
[0040]圖7是表示葉片的安裝步驟的主視圖。
[0041]圖8是表示葉片的安裝步驟的主視圖。
[0042]圖9是表示葉片的安裝步驟的主視圖。
[0043]圖10(a)、(b)是表示對方向控制繩安裝葉片的步驟的立體圖。
[0044]圖11 (a)、(b)是表示對方向控制繩安裝葉片的步驟的立體圖。
[0045]圖12中,(a)是表示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方向控制繩的橫繩與凹口的卡合狀態的圖,(b)是表示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方向控制繩的第二橫繩與凹口的卡合狀態的圖,(C)是表示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方向控制繩的橫繩與凹口的卡合狀態的圖。
[0046]圖13中,(a)是用于對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立體圖,(b)是用于對葉片呈反向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立體圖,(C)是用于對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側視圖,(d)是用于對葉片呈反向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側視圖。
[0047]圖1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48]圖15是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圖,其中,(a)是對方向控制繩的第一及第二縱繩與第一及第二橫繩的關系進行說明的側視圖,(b)同樣是對葉片的寬度進行說明用的側視圖。
[0049]圖16是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圖,其中,(a)是表示葉片被水平支撐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b)是表示葉片在全閉合狀態下被支撐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0050]圖17是對用于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葉片和方向控制繩進行表示的圖。
[0051]圖18是表示左側方向控制繩的第一和第二橫繩的交叉狀態的圖。
[0052]圖19是表示右側方向控制繩的第一和第二橫繩的交叉狀態的圖。
[0053]圖20中,(a)是表示葉片呈完全閉合狀態時的左側方向控制繩的第一和第二橫繩的交叉狀態的圖,(b)是表示葉片呈完全閉合狀態時的右側方向控制繩的第一和第二橫繩的交叉狀態的圖,(C)、(d)是表示左側升降繩的插通方法的圖。
[0054]圖21是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圖,其中,(a)是用于對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立體圖,(b)是用于對葉片呈反向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立體圖,(C)是用于對葉片呈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側視圖,(d)是用于對葉片呈反向全閉合狀態時的升降繩的作用進行說明的側視圖。
[0055]圖22是用于對第七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的圖,且是對利用四根橫繩支撐葉片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56]圖23是對作為第七實施方式其他例子的葉片支撐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57]圖24(a)、(b)是對一根橫繩斷開時的葉片支撐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58]圖25是對作為第七實施方式其他例子的葉片支撐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59]圖26是對另一例的葉片支撐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60]圖27是對另一例的利用三根橫繩支撐葉片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61]圖28是對另一例的利用三根橫繩支撐葉片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62]圖29是對第七實施方式中的升降繩的插通方法進行說明的圖。
[0063]圖30是用于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64]圖31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65]圖32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66]圖33是表示另一例的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67]圖34同樣是表示另一例的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68]圖35是用于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69]圖36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70]圖37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71]圖38是用于說明第九實施方式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72]圖39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73]圖40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74]圖41是用于說明第九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75]圖42是表示插入了葉片和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76]圖43是用于說明第十實施方式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77]圖44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78]圖45(a)、(b)、(c)是表示升降繩的各種插通形態的圖。
[0079]圖46是用于說明第十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80]圖47是表示插入了葉片和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81]圖48是表示升降繩的其他插通方法的圖。
[0082]圖49是用于說明第十一實施方式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83]圖50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84]圖51是用于說明第十一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圖,且是對支撐葉片的橫繩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
[0085]圖52是表示插入了葉片和升降繩后的狀態的圖。
[0086]圖53是對葉片呈反向全閉合狀態時的第一及第二橫繩與凹口的卡合狀態進行表示的圖。
[0087]圖54是對第十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的橫式百葉窗的主視圖。
[0088]圖55是對組裝有葉片和升降繩的方向控制繩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89]圖56是對在插入有葉片的方向控制繩中插入了升降繩后的狀態進行表示的圖。
[0090]圖57(a)?(C)是表示葉片的支撐狀態的圖。
[0091]圖58中,(a)是對呈反向全閉合時的左右兩側位置的葉片狀態進行表示的圖,(b)是對呈反向全閉合時的中央位置處具有凹口的葉片狀態進行表示的圖,(C)是對呈反向全閉合時的中央位置處無凹口的葉片狀態進行表示的圖。
[0092]圖59中,(a)是對呈全閉合時的左右兩側位置的葉片狀態進行表示的圖,(b)是對呈全閉合時的中央位置處具有凹口的葉片狀態進行表示的圖,(C)是對呈全閉合時的中央位置處無凹口的葉片狀態進行表示的圖。
[0093]圖60是對表示第十二實施方式其他例子的組裝有葉片和升降繩的方向控制繩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94]圖61 (a)、(b)、(c)是對導環和第一及第二橫繩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的圖。
[0095](符號說明)
[0096]1...葉片2...方向控制繩
[0097]2L、2R...左側及右側方向控制繩3...凹口
[0098]3L、3R...左側及右側凹口5a、5b...縱繩(第一縱繩、第二縱繩)
[0099]5aL、5aR...左側及右側第一縱繩5bL、5bR...左側及右側第二縱繩
[0100]6a、6b...橫繩(第一橫繩、第二橫繩)61...內側橫繩
[0101]60...外側橫繩6s...螺旋橫繩
[0102]6L…左側橫繩6R.…右側橫繩
[0103]7.…交叉部7a?7d…第一?第四交叉部
[0104]7L...左側交叉部7R...右側交叉部
[0105]8...升降繩8L、8R...左側及右側升降繩
[0106]9...操作軸10...導環
[0107]30...夾具31...插通孔
[0108]32...保持裝置41...上梁
[0109]42...支撐部件43...方向控制繩懸掛軸
[0110]44...角度調節軸45...操作裝置
[0111]46...輸入軸47...萬向聯軸器
[0112]48...操作棒49...下梁
[0113]50...限動裝置51...線平衡器
[0114]52...葉片定位線R...環
[0115]D...深度A、W...間隔
[0116]S...寬度H1、H2...粗細
[0117]L...線LI?L4第一?第四織線
【具體實施方式】
[0118](第一實施方式)
[0119]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具體地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橫式百葉窗的葉片I由鋁制薄板形成,并且,在寬度方向的一側邊緣上的被方向控制繩(ruddercord) 2支撐的位置處形成有凹口 3。凹口 3形成為大致四角形狀,且其開口部的兩側被傾斜地切除而形成導向部。
[0120]為了支撐上述葉片1,從上梁(head box)(未圖示)至少垂下兩根上述方向控制繩2,在本實施方式中垂下四根方向控制繩2。而且,在圖1(a)所示的側視觀察時被縱繩5a和橫繩6a、6b包圍的空間內、且是圖1(c)所示的被橫繩6a、6b包圍的俯視觀察時呈閉合的空間(閉合空間)內,插入有升降繩8。
[0121]如圖2所示,上述凹口 3在各葉片I中分別設置在被上述方向控制繩2所支撐的位置上。
[0122]在上述方向控制繩2中,分別用于支撐一個葉片I的各兩根橫繩6a、6b在一對縱繩5a、5b之間沿著上下方向設置有多層。
[0123]如圖3所示,上述橫繩6a、6b形成為:在一根縱繩5a上使橫繩6a的端部位于橫繩6b端部的上方,并且,在另一根縱繩5b上使橫繩6b的端部位于橫繩6a端部的上方。因此,橫繩6a、6b具備在其中間部位相互交叉的交叉部7。
[0124]上述葉片I以使上述橫繩6a、6b的交叉部7位于上述凹口 3內的方式,插通到交叉部7與另一根縱繩5b之間。
[0125]如圖1和圖2所示,用于升降上述葉片I的升降繩8,被插通到位于上述各凹口 3內的交叉部7與一根縱繩5a之間的橫繩6a、6b間。因此,在葉片I的長度方向兩側部上升降繩8位于例如葉片I的室內側,在葉片I的長度方向中央部上升降繩8位于葉片I的室外側,并且,在各升降繩8的下端安裝有下梁(bottom rail)。
[0126]為了將葉片I和升降繩8組裝到如上述構成的方向控制繩2中,如圖7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的橫繩6a、6b的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插入細棒狀的操作軸9。而且,如圖8所示,使該操作軸9向縱繩5a側滑動,從而在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確保能夠將葉片I插通的空間。
[0127]接著,如圖9所示,在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將葉片I插入橫繩6a、6b之間。
[0128]詳細而言,如10(a)所示,為了將葉片I插通到橫繩6a、6b的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而使用夾具30。在該夾具30上,呈等間隔地突出設置有多個能夠插通于各層的橫繩6a、6b之間的操作軸9,并且,該夾具30上形成有用于供葉片I插通的插通孔31。
[0129]然后,如圖10(b)所示,在利用保持裝置32保持方向控制繩2的縱繩5b的同時,將操作軸9分別插通到各橫繩6a、6b之間。
[0130]接著,如圖11 (a)所示,使夾具30向縱繩5a側移動,并利用操作軸9使交叉部7向縱繩5a側移動,從而使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的間隔為葉片I的寬度以上,由此形成葉片插通空間SP。
[0131]接下來,如圖11(b)所示,當將葉片I插通于夾具30的插通孔31中時,葉片I被插通到葉片插通空間SP中。然后,通過從方向控制繩2上拆下夾具30,從而結束使用該夾具30向方向控制繩2插入葉片I的作業。
[0132]接著,如圖5所示,從橫繩6a、6b之間抽出操作軸9。然后,將升降繩8插通到由交叉部7、縱繩5a以及橫繩6a、6b所包圍的空間內。這樣,對方向控制繩2組裝葉片I和升降繩8的作業結束。
[0133]然后,將方向控制繩2的縱繩5a、5b的上端安裝在上梁內的方向控制繩支撐裝置上,并將方向控制繩2的縱繩5a、5b的下端安裝在下梁上。而且,將升降繩8的上端安裝在上梁內的升降裝置上,并將升降繩8的下端安裝在下梁上。由此,無需如專利文獻I那樣利用葉片端角部將交叉部與縱繩的間隔擴張,便能夠插入葉片I。
[0134]接下來,對于如上構成的橫式百葉窗的作用進行說明。當通過操作裝置的操作將從上梁垂下的升降繩8上拉時,下梁也被上拉,從而以從下層的葉片I起依次層疊于下梁上的狀態被上拉。
[0135]另外,當通過操作裝置的操作使升降繩8下降時,下梁也下降,從而恢復到從上層的葉片I起依次被方向控制繩2支撐的狀態。
[0136]當通過操作裝置的操作并經由方向控制繩支撐裝置將方向控制繩2的一根縱繩上拉時,葉片I向全閉合方向或反向全閉合方向轉動。
[0137]在進行如上所述的葉片I的升降操作時,橫繩6a、6b的交叉部7卡合在葉片I的凹口 3中,因此阻止了葉片I的橫向偏移、即葉片I的位置向長度方向的偏移。
[0138]橫繩6a、6b及交叉部7介于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從而升降繩8與凹口3的端緣不會直接抵接,因此,防止了由于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的摩擦所引起的操作力的增大,并且,也抑制了由于葉片升降操作的重復而引起的升降繩8的磨損。
[0139]另外,由于升降繩8被插通到由橫繩6a、6b、交叉部7以及縱繩5a所包圍的空間內,因此,利用升降繩8限制了方向控制繩2的懸掛位置的變動,從而在對葉片I進行上拉操作時能夠防止層疊于下梁上的葉片I的晃動。
[0140]另外,如圖12(a)?(C)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下述空間內:即,橫繩6a相對于橫繩6b從其右側交叉形成的交叉部7與縱繩5a之間、且是由橫繩6a、橫繩6b及縱繩5a所形成的空間內。此時,升降繩8以從上方觀察時橫繩6a被配置在右側、橫繩6b被配置在左側的方式進行插通。
[0141]通過這樣,如圖12(b)所示,即使葉片I欲向箭頭方向偏移,橫繩6b也會限制葉片I向箭頭方向的橫向偏移。另一方面,如圖12(c)所示,即使葉片I欲向箭頭方向偏移,升降繩8也會限制葉片I向箭頭方向的橫向偏移。
[0142]如圖4所示,在葉片I轉動的情況下,當縱繩5b向上方移動、縱繩5a向下方移動時,位于葉片I的下方側的橫繩6a稍微松弛,與之相反,位于葉片I的上方側的橫繩6b被繃緊。其結果是,如圖6所示,在進行葉片I的轉動操作時,由于葉片I的上表面被橫繩6b按壓,因此,葉片I能夠可靠地轉動至垂直方向、即其凸曲面朝向室外側的全閉合狀態。
[0143]此時,由于升降繩8被配置在縱繩5a、5b的內偵彳,因此,發揮下述效果:即,經由從上方觀察時呈交叉的橫繩6a、6b將葉片I朝向圖13(a)、(c)中箭頭所示的方向按壓,從而增強全閉合狀態時的遮蔽性的效果。
[0144]另外,在反向全閉合狀態下也與上述同樣地,經由從上方觀察時呈交叉的橫繩6a、6b將葉片I朝向圖13(b)、(d)中箭頭所示的方向按壓,因此具有增強反向全閉合狀態時的遮蔽性的效果。
[0145]另外,在圖13(a)、(b)中,為了方便說明而省略了凹口。
[0146]根據如上述構成的橫式百葉窗,能夠獲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0147](I)、由于橫繩6a、6b的交叉部7卡合在葉片I的凹口 3中,因此能夠阻止葉片I沿著長度方向發生位置偏移。尤其是,即使在轉動至凹口 3處于葉片I的上邊緣的情況下,交叉部7也容易卡合在凹口 3中,因此也不會發生位置偏移。
[0148](2)、由于將葉片I插通到橫繩6a、6b的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且是橫繩6a、6b之間,并將升降繩8插通到交叉部7與縱繩5a之間且是橫繩6a、6b之間,因此,能夠防止在對葉片進行上拉操作時層疊在下梁上的葉片I向左右方向、即長度方向的晃動。
[0149](3)、由于橫繩6a、6b介于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因此,能夠抑制升降繩8的磨損,且能夠減輕升降操作時所需的操作力。
[0150](4)、由于在轉動操作葉片I時,與葉片I的上表面抵接的橫繩6b被繃緊、且支撐葉片I的下表面的橫繩6a被松弛,因此,在使葉片I變為全閉合狀態時能夠容易將葉片I轉動至大致垂直方向。因而,能夠提高葉片全閉合時的遮光性。
[0151](5)、由于能夠利用操作軸9將橫繩6a、6b的交叉部7與縱繩5b之間的間隔擴大后插入葉片1,因此,能夠使相對于方向控制繩2插入葉片I的工序機械化從而降低制造成本。
[0152]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也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實施。
[0153]0.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必使升降繩8在多層的橫繩6a、6b的所有層中均插通到橫繩6a、6b之間,而是例如僅插通到上下連續的五層橫繩6a、6b中的一層。
[0154]0.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升降繩僅從葉片的前方或后方的任意一方垂下,并將下梁安裝在該升降繩的下端上。
[0155](第二實施方式)
[0156]圖14表示第二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中,在方向控制繩2的縱繩5a上的橫繩6a、6b安裝位置附近處設置有導環10。而且,升降繩8每隔一層橫繩6a、6b,被交替地插通到由橫繩6a、6b、交叉部7以及縱繩5a所形成的空間內、和上述導環10內。
[0157]在該實施方式的橫式百葉窗中,除了第一實施方式中獲得的效果之外,還能夠獲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0158]由于升降繩8每隔一層橫繩6a、6b便被插通到導環10中,因此能夠減少升降繩8與橫繩6a、6b之間的摩擦。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能夠進一步減輕葉片I的升降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力。
[0159]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也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實施。
[0160]0.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必使升降繩8在多層的橫繩6a、6b的所有層中均插通到橫繩6a、6b之間,而是例如僅插通到上下連續的五層橫繩6a、6b中的一層。
[0161]0.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將升降繩8交替地插通到導環10中、和由橫繩6a、6b的交叉部7及縱繩5a所形成的空間中,但是,當每隔兩層或三層橫繩6a、6b將升降繩8插通至Ij橫繩6a、6b的交叉部7和縱繩5a之間時,能夠進一步減少升降繩8與橫繩6a、6b之間的摩擦。
[0162]0.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升降繩僅從葉片的前方或后方的任意一方垂下,并將下梁安裝在該升降繩的下端上。
[0163](第三實施方式)
[0164]圖15表不第三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對第一實施方式所不的方向控制繩2的縱繩5a、5b的間隔、橫繩6a、6b的間隔、以及葉片I的寬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規定。
[0165]如圖15(a)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中,在第一縱繩5a上使第一橫繩6a位于第二橫繩6b的上方。另外,在第二縱繩5b上,使第二橫繩6b位于第一橫繩6a的上方。
[0166]此時,將第一橫繩6a與第二橫繩6b的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間隔定義為間隔A。
[0167]然后,在如圖15(a)所示將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間隔設定為間隔W,且如圖15(b)所示將葉片I的寬度(橫向的長度)設定為S時,形成為成立以下的關系:
[0168]W+ (A/2) ^ S
[0169]通過這樣,利用用于插入葉片I的操作軸9(參照圖7)并使該操作軸9朝向第一縱繩5a側滑動,從而能夠在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確保可插入葉片I的空間。其結果是,葉片I在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能夠容易地插入到第一、第二橫繩6a、6b之間。
[0170]而且,如上述圖1(a)、(b)所示,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的交叉部7卡合在葉片I的凹口 3中。另外,在該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葉片I被插通到第一、第二橫繩6a、6b之間,并且,在該交叉部7與第一縱繩5a之間升降繩8被插通到在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內。
[0171]而且,如圖1(c)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凹口 3被形成大致四角形狀,并且,在將升降繩8的粗細設定為Hl、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的粗細設定為H2時,在開口部的兩側形成有導向部的凹口 3的深度D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成立以下所示的關系:
[0172]H1+H2 彡 D
[0173]通過這樣,能夠使升降繩8和交叉部7介于凹口 3內,從而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對葉片進行上拉操作時層疊在下梁上的葉片I朝向左右方向、即長度方向的晃動。
[0174]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效果之外,還能夠發揮如下效果:即,能夠將葉片I可靠地插入到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由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所形成的空間內,并且,能夠防止在對葉片進行上拉操作時葉片I朝向長度方向的晃動。
[0175](第四實施方式)
[0176]圖16(a)、(b)表不第四實施方式。
[0177]如圖16(a)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的左右兩側,在第一縱繩5a上使第一橫繩6a的端部位于第二橫繩6b端部的上方,在與該第一縱繩5a對置的第二縱繩5b上,使第二橫繩6b的端部位于第一橫繩6a端部的上方。通過這樣,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形成有第一橫繩6a與第二橫繩6b交叉而成的交叉部7。
[0178]在該實施方式中,如圖16(a)、(b)所示,葉片I搭在交叉部7上,并利用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支撐葉片I。方向控制繩2的交叉部7偏置于第一縱繩5a側。該偏置的方法是:在制造方向控制繩2時以利用熱定形使交叉部7偏靠于第一縱繩5a側的方式進行制造。
[0179]相對于如此制造的方向控制繩2,葉片I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被載置在交叉部7偏置于第一縱繩5a側的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上。
[0180]另外,升降繩8在凹口 3的位置處被插通到第一縱繩5a與偏置的交叉部7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所形成的空間內。
[0181]通過這樣,葉片I的左右兩側部被配置在相互交叉的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上。而且,在葉片I被水平配置時,如圖16(a)所示,交叉部7位于第一縱繩5a側,另外,在葉片I呈全閉合時,如圖16(b)所示,交叉部7位于凹口 3側。
[0182]另外,關于如此構成的葉片支撐結構,在由多層葉片構成的橫式百葉窗中,適合將上部的規定層數以下的葉片利用本實施方式的支撐結構進行支撐。
[0183]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也能夠阻止葉片I朝向長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夠防止對葉片進行上拉操作時葉片I朝向長度方向的晃動。進而,由于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介于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因此,能夠抑制升降繩8的磨損,且能夠減輕升降操作時所需要的操作力。
[0184](第五實施方式)
[0185]圖17?圖20表不第五實施方式。
[0186]圖17是對葉片I與設置在葉片I左右側的方向控制繩2及設置在左右側的升降繩8的關系進行說明的說明圖。
[0187]如圖17所示,葉片I的左側部被左側方向控制繩2L支撐,葉片I的右側部被右側方向控制繩2R支撐。葉片I在一側邊緣的左右兩側部上,在被左側方向控制繩2L支撐的位置處朝向寬度方向形成有左側凹口 3L,且在被右側方向控制繩2R支撐的位置處朝向寬度方向形成有右側凹口 3R。
[0188]如圖18所示,在左側方向控制繩2L的左側第一縱繩5aL上,使左側第一橫繩6aL的端部位于左側第二橫繩6bL端部的上方。另外,在左側第二縱繩5bL上,使左側第二橫繩6bL的端部位于左側第一橫繩6aL端部的上方。即,左側第一橫繩6aL和左側第二橫繩6bL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形成在左側第一縱繩5aL與左側第二縱繩5bL之間。
[0189]在此,如圖20 (a)、(c)、(d)所示,該交叉的左側第一橫繩6aL和左側第二橫繩6bL在其左側交叉部7L中,以從圖20(a)觀察時左側第一橫繩6aL相對于左側第二橫繩6bL位于左側的方式進行交叉。
[0190]另一方面,如圖19所示,在右側方向控制繩2R的右側第一縱繩5aR上,使右側第一橫繩6aR的端部位于右側第二橫繩6bR端部的上方。另外,在右側第二縱繩5bR上,使右側第二橫繩6bR的端部位于右側第一橫繩6aR端部的上方。即,右側第一橫繩6aR和右側第二橫繩6bR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形成在右側第一縱繩5aR與右側第二縱繩5bR之間。
[0191]在此,當使右側第一橫繩6aR和右側第二橫繩6bR交叉時,如圖20(b)所示,與左側方向控制繩2L的情況不同,在右側第一橫繩6aR和右側第二橫繩6bR交叉的右側交叉部7R中,以右側第一橫繩6aR相對于右側第二橫繩6bR位于右側的方式進行交叉。
[0192]也就是說,如20 (a)、(b)所示,在左側方向控制繩2L中,左側第一橫繩6aL相對于左側第二橫繩6bL以穿過其左側的方式交叉,相對于此,在右側方向控制繩2R中,右側第一橫繩6aR相對于右側第二橫繩6bR以從圖20(b)觀察時的右側穿過的方式交叉。
[0193]葉片I以使左側交叉部7L位于左側凹口 3L內、且右側交叉部7R位于右側凹口 3R內的方式,插通到左側第一橫繩6aL與左側第二橫繩6bL之間以及右側第一橫繩6aR與右側第二橫繩6bR之間。
[0194]而且,如圖18所示,左側升降繩8L被插通到位于左側凹口 3L內的左側交叉部7L與左側第一縱繩5aL之間的、由左側第一橫繩6aL和左側第二橫繩6bL所形成的空間內。也就是說,如圖20(a)、(c)所示,被配置在縱繩5aL、5bL內側的升降繩8L以從上方觀察時橫繩6aL、6bL呈未交叉的狀態進行插入。
[0195]另外,如圖19所示,右側升降繩8R被插通到位于右側凹口 3R內的右側交叉部7R與右側第一縱繩5aR之間的、由右側第一橫繩6aR和右側第二橫繩6bR所形成的空間內。也就是說,如圖20(b)、(d)所示,被配置在縱繩5aR、5bR內側的升降繩SR以從上方觀察時橫繩6aR、6bR呈未交叉的狀態進行插入。
[0196]通過這樣,本實施方式發揮以下的效果。
[0197]在左側方向控制繩2L中,由于左側第一橫繩6aL相對于左側第二橫繩6bL以從其左側穿過的方式交叉,因此,如圖20(a)所示,即使葉片I欲向左方偏移,由于左側第二橫繩6bL與左側凹口 3L卡合且利用升降繩8L保持該卡合狀態,因而也能夠限制葉片I朝向左方的橫向偏移。
[0198]另一方面,在右側方向控制繩2R中,由于右側第一橫繩6aR相對于右側第二橫繩6bR以從其右側穿過的方式交叉,因此,如圖20(b)所示,即使葉片I欲向右方偏移,由于右側第二橫繩6bR與右側凹口 3R卡合且利用升降繩SR保持該卡合狀態,因而也能夠限制葉片I朝向右方的橫向偏移。
[0199](第六實施方式)
[0200]圖21表示第六實施方式。
[0201]升降繩8L、8R分別配置在縱繩5aL、5bL、5aR、5bR的內側。即使從上方觀察時橫繩6aL、6bL、6aR、6bR并未交叉,也發揮直接將葉片I朝向圖21(a)、(c)中箭頭所示的方向按壓的作用,從而具有增強全閉合時的遮蔽性的效果。
[0202]另外,在反向全閉合狀態下也同樣地,即使從上方觀察時橫繩6aL、6bL、6aR、6bR并未交叉,也發揮直接將葉片I朝向圖21 (b)、(d)中箭頭所示的方向按壓的作用,因此具有增強反向全閉合時的遮蔽性的效果。
[0203](第七實施方式)
[0204]圖22表示第七實施方式。
[0205]如圖22所不,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形成有第一?第四四根橫繩6a?6d。該第一?第四四根橫繩6a?6d作為一組在第一和第二縱繩5a、5b之間沿上下方向呈等間隔地設置(在圖22中僅圖示一組)。
[0206]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以該第一橫繩6a位于該第二橫繩6b上側的狀態相互平行地形成于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另外,第三橫繩6c和第四橫繩6d,以該第三橫繩6c位于該第四橫繩6d上側的狀態相互平行地形成于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
[0207]另外,如圖22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中,在第一縱繩5a上使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的端部位于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端部的上方。另一方面,在第二縱繩5b上,使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的端部位于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端部的上方。
[0208]因此,第一橫繩6a和第三橫繩6c在中間位置處相互交叉,且通過該交叉形成第一交叉部7a。
[0209]另外,第一橫繩6a和第四橫繩6d在比第一交叉部7a更靠第二縱繩5b側、且比該第一交叉部7a下方的位置處相互交叉,并通過該交叉形成第二交叉部7b。
[0210]進而,第二橫繩6b和第四橫繩6d在中間位置處且比第一交叉部7a下方的位置處相互交叉,并通過該交叉形成第三交叉部7c。
[0211]進而,第二橫繩6b和第三橫繩6c在比第一交叉部7a更靠第一縱繩5a側、且比該第一交叉部7a下方的位置處相互交叉,并通過該交叉形成第四交叉部7d。
[0212]該第一?第四四個交叉部7a?7d,在從側面觀察時其形狀呈菱形。而且,在被第一?第四交叉部7a?7d包圍的菱形空間內插入葉片I。此時,葉片I以使第四交叉部7d位于凹口 3內的方式被插入。
[0213]然后,如圖22所示,升降繩8被插入第一縱繩5a側的由第二橫繩6b、第三橫繩6c以及第一縱繩5a形成的空間內。
[0214]此時,如圖22所示,升降繩8從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側、即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的相反側被插入到空間內,且從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側、即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的相反側引出。由此形成升降繩不會從葉片插入空間穿過的閉合空同。
[0215]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升降繩8被配置在第二橫繩6b和第三橫繩6c之間,因此防止了升降繩8與葉片I的端緣之間發生摩擦。進而,由于利用第四交叉部7d和第二交叉部7b來卡合支撐葉片1,因此能夠將葉片I配置成前后對稱,從而使前后的遮蔽性均勻。
[0216]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葉片I插入到被第一?第四交叉部7a?7d包圍的菱形空間內。
[0217]但也可以如圖23所示,將葉片I插通到第二縱繩5b側的由第一橫繩6a、第四橫繩6d以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此時,葉片I以位于第二交叉部7b與縱繩5b之間的方式被插入。
[0218]通過這樣,升降繩8與葉片I隔著第二和第四這兩個交叉部7b、7d、且升降繩8被配置在兩個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和兩個第三及第四橫繩6c、6d之間,因此,能夠防止升降繩8與葉片I之間的摩擦并能夠實現升降繩8的耐久性的提高。
[0219]進而,即使例如如圖24(a)所示第二橫繩6b斷開、或如圖24(b)所示第三橫繩6c斷開,葉片I仍然被配置在由第一橫繩6a、第四橫繩6d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且第二交叉部7b介于凹口 3中,因此能夠進行使用。
[0220]同樣地,也可以如圖25所示,將葉片I插通到第二縱繩5b側的由第一橫繩6a、第三橫繩6c、第四橫繩6d以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此時,葉片I以位于第一交叉部7a與縱繩5b之間的方式被插入。
[0221]該情況下也發揮與如上述圖23所示將葉片I插通到第二縱繩5b側的由第一橫繩6a、第四橫繩6d以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時相同的效果。
[0222]另外,同樣地也可以如圖26所示,將葉片I插通到第二縱繩5b側的由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第四橫繩6d以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此時,葉片I以位于第三交叉部7c和縱繩5b之間的方式被插入。
[0223]該情況下也發揮與如上述圖23所示將葉片I插通到第二縱繩5b側的由第一橫繩6a、第四橫繩6d以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時相同的效果。
[0224]另外,也可以如圖28所示省略第一橫繩6a或第二橫繩6b中的任意一方(圖28中為第一橫繩6a)而進行實施。當然,相反地也可以如圖27所示省略第三橫繩6c或第四橫繩6d中的任意一方(圖27中為第四橫繩6d)而進行實施。
[0225]進而,還可以如圖29所示使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與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的交叉方式在上層和下層中不同。該情況下,以從上方觀察(從上梁側觀察)時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與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在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與第三和第四橫繩6c、6d之間的第二和第四交叉部7b、7d中呈交叉的方式,將升降繩8插通。
[0226]通過這樣,由于第一?第四橫繩6a?6d介于各層的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升降繩8的磨損。
[0227](第八實施方式)
[0228]圖30?圖32表示第八實施方式。該例子的特征在于:無需特別在意升降繩的插入方向,而是使用預先形成有閉合空間的方向控制繩。
[0229]如圖30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中,第二橫繩6b以使高度位置為相同位置的方式將其兩端部分別形成在第一縱繩5a和第二縱繩5b上。
[0230]第一橫繩6a形成為使第一縱繩5a側的端部相比第二橫繩6b的端部位于上方。而且,第一橫繩6a按照下述方式形成:即,第一橫繩6a鉆過第二橫繩6b的下方(半纏繞)后,使第二縱繩5b側的端部相比第二橫繩6b的端部位于上方。
[0231]因此,由于第一橫繩6a以掛在位于其下側的第二橫繩6b上的狀態被連接在第一縱繩5a和第二縱繩5b之間,并且通過該懸掛形成交叉部7。由此,方向控制繩2成為通過由縱繩5a、橫繩6a、6b包圍而預先形成有閉合空間的方向控制繩。
[0232]如圖31中以雙點劃線所示以及圖32所示,葉片I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 3內的方式,插通到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其中,該交叉部7是通過使第一橫繩6a掛在第二橫繩6b上而形成。
[0233]另外,如圖31、圖32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位于各凹口 3內的交叉部7與第一縱繩5a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所形成的空間(閉合空間)內。
[0234]此時,由于在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之間是通過懸掛形成交叉部7,因此,關于升降繩8的插通方法也可以以圖33、圖34所示方式插通。在該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如從上方觀察時橫繩6aR、6bR呈未交叉的情況下那樣升降繩SR朝向葉片I側穿過的狀況。
[0235]通過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呈雙層地介于各層的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升降繩8的磨損。
[0236]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形成交叉部7時,是通過使第一橫繩6a鉆過第二橫繩6b的下方后,使該第一橫繩6a的端部在第二縱繩5b上直接形成于第二橫繩6b的上側位置而形成的,是通過所謂的半懸掛(纏繞半圈)而形成的交叉部7。
[0237]但也可以如圖35所不,通過將第二橫繩6b相對于第一橫繩6a纏繞一圈(單疊繞)而形成交叉部7。
[0238]詳細而言,如圖35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中,在第一縱繩5a上使第一橫繩6a的端部位于第二橫繩6b端部的上方。另外,在第二縱繩5b上,使第二橫繩6b的端部位于第一橫繩6a端部的上方。
[0239]此時,將第二橫繩6b相對于第一橫繩6a進行單疊繞,并將其兩端部分別形成在第一縱繩5a和第二縱繩5b上。
[0240]然后,如在圖36中以雙點劃線所示以及圖37所示,葉片I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3內的方式,插通到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其中,該交叉部7是通過使第一橫繩6a相對于第二橫繩6b卷繞一圈而形成。
[0241]另外,如圖37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位于各凹口 3內的交叉部7與第一縱繩5a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所形成的空間內。
[0242]由此,同樣地能夠進一步抑制升降繩8的磨損。
[0243](第九實施方式)
[0244]圖38?圖40表示第九實施方式。
[0245]如圖38所示,在方向控制繩2中,使第二織線L2以纏繞的方式織入由一根編織成的第一織線LI中從而形成第一縱繩5a。在向該第一織線LI中織入第二織線L2時,以每隔一定的間隔將第二織線L2向第二縱繩5b側抽出的方式進行織入。然后,將朝向第二縱繩5b側抽出的環狀的第二織線L2作為外側橫繩6o。
[0246]第二縱繩5b是通過使第四織線L4以纏繞的方式織入由一根編織成的第三織線L3中而形成。在向該第三織線L3中織入第四織線L4時,以每隔一定的間隔將第四織線L4向第一縱繩5a側抽出,并且使第四織線L4穿過由上述第二織線L2形成的環狀外側橫繩6ο的環中的方式進行織入。然后,將朝向第一縱繩5a側抽出且穿過外側橫繩6o的環中的環狀的第四織線L4作為內側橫繩6i。
[0247]因此,通過使內側橫繩6i的環穿過外側橫繩6o的環,將外側橫繩6o和內側橫繩6i連接,從而在外側橫繩6o與內側橫繩6i之間形成交叉部7。由此,利用縱繩5a和外側橫繩6ο形成閉合空間。
[0248]另外,內側橫繩6i被形成為比外側橫繩6ο長,且如圖39中以雙點劃線所示被設定為供葉片I插入的足夠的長度。
[0249]而且,如圖39、圖40所示,葉片I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 3內的方式,插通到內側橫繩6i的環內,其中,該交叉部7是通過外側橫繩6o與內側橫繩6i的連接而形成。
[0250]同樣地,如圖39、圖40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由與位于各凹口 3內的內側橫繩6i連接的外側橫繩6ο的環形成的空間(閉合空間)內。
[0251]通過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外側和內側橫繩6o、6i介于各層的升降繩8與凹口 3的端緣之間,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升降繩8的磨損。
[025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構成第一縱繩5a的第一織線LI與構成第二縱繩5b的第三織線L3的材質相同,并且,使構成第一縱繩5a的第二織線L2與構成第二縱繩5b的第四織線L4的材質相同。但是例如,當使升降繩8所穿過的外側橫繩6ο的第二織線L2變粗,或者,使用耐摩擦的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等來提高其強度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對葉片I進行支撐的內側橫繩6i的第四織線L4,也可以使用容易使葉片I插通的柔軟纖維。
[0253]另外,如圖41和圖42所示,也可以將上述使用了耐摩擦的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等的外側橫繩6ο纏繞兩層(或者,也可以為兩層以上)。通過這樣,能夠在維持橫繩的柔軟性從而維持葉片的遮蔽性的同時,提高構成閉合空間的線的強度從而提高與升降繩的磨損性。該情況下,通過以使外側橫繩6ο及內側橫繩6i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的間隔增大的方式分別抽出第二織線L2和第四織線L4,由此能夠分別使葉片I和升降繩8的插入變容易。
[0254](第十實施方式)
[0255]圖43?圖45表示第十實施方式。
[0256]如圖43所示,第一橫繩6a與第二橫繩6b以在上下方向上呈平行的方式,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上形成了各自的兩端部。
[0257]另外,在第一縱繩5a上,在第一橫繩6a端部的上側位置處設置有導環10。導環10被設置成:使平行地形成于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穿插在該導環10中。
[0258]因此,通過使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穿過導環10,在導環10與第二橫繩6b之間形成交叉部7。
[0259]而且,如圖44中以雙點劃線所示,葉片I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 3內的方式,插通到第二縱繩5b與交叉部7之間、且是第一橫繩6a與第二橫繩6b之間。另外,如圖44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導環10內,且從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的一側通過后被插通到下一層的導環10內。
[0260]通過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橫式百葉窗中,由于每隔一層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將升降繩8插通到導環10內,因此,能夠減少升降繩8與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的摩擦以及升降繩8與凹口 3的摩擦。
[026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升降繩8以插通到導環10內,并且,從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的一側通過的方式進行插通引導。
[0262]但也可以如圖45(a)所示,將升降繩8插通到導環10內并使升降繩8穿過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之間的空間。另外,也可以如圖45(b)所示,不將升降繩8插通到導環10內,而是使升降繩8穿過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之間的空間。進而,也可以如圖45 (c)所示,不將升降繩8插通到導環10內以及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之間的空間內,而是將升降繩8插通到由導環10和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形成的空間內。
[0263]另外,本實施方式中是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這兩根橫繩被插通到導環10內。
[0264]但如圖46和圖47所示,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僅形成有一根橫繩(在圖46中為第二橫繩6b)的情況下,即,沒有必要限制葉片I的上側的情況下,將該一根第二橫繩6b插通到導環10內,其中,該導環10是設置在第一縱繩5a上,且使用了上述耐摩擦的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等。而且,也可以將葉片I配置在第二橫繩6b上、并且使升降繩8插通到導環10內。
[0265]另外,如圖48所示,也可以不將升降繩8插通到導環10內,而是使升降繩8插通到由導環10與第二橫繩6b形成的空間(閉合空間)內。
[0266](第^^一實施方式)
[0267]圖49、圖50表不第十一實施方式。
[0268]如圖49和圖50所示,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形成有一根橫繩(在圖49和圖50中為第二橫繩6b)。在該第二橫繩6b上,呈螺旋狀地纏繞有螺旋橫繩6s。在此,被纏繞的螺旋橫繩6s通過與第二橫繩6b —同進行熱定形加工而固定在第二橫繩6b上。
[0269]螺旋橫繩6s的第二縱繩5b側部分被纏繞至第二縱繩5b的附近位置,且第二縱繩5b側的端部在第二縱繩5b上形成于第二橫繩6b的上側附近位置處。另一方面,螺旋橫繩6s的第一縱繩5a側部分被纏繞至距離第一縱繩5a為預先規定距離的位置處,且第一縱繩5a側的端部在第一縱繩5a上形成于距離第二橫繩6b為預先規定距離的上側位置處。
[0270]而且,如圖50中以雙點劃線所示,葉片I以使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位于凹口 3內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橫繩6b的上側,其中,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是指:螺旋橫繩6s中的、從第二橫繩6b脫離部分與連接在第一縱繩5a上的部分之間的部位。另外,如圖50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由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第二橫繩6b以及第一縱繩5a形成的空間(閉合空間)內。
[0271]通過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橫式百葉窗中,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介于凹口 3內,從而防止了葉片向左右方向的偏移、即橫向偏移。另外,由于升降繩8被配置在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與第二橫繩6b之間,因此防止了升降繩8與葉片I的凹口 3部分發生摩擦。
[027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螺旋橫繩6s在第一縱繩5a上形成于第二橫繩6b的上側位置。但也可以如圖51所示,將螺旋橫繩6s的第一縱繩5a側端部在第一縱繩5a上形成于距離第二橫繩6b為預先規定距離的下側位置處。
[0273]另外,如圖51所示,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以與呈螺旋狀地纏繞有螺旋橫繩6s的第二橫繩6b交叉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橫繩6a。詳細而言,在第一縱繩5a上,使第一橫繩6a的端部位于第二橫繩6b端部的上方。另外,在第二縱繩5b上,使第一橫繩6a的端部位于第二橫繩6b端部的下方。
[0274]通過這樣,如圖51所示,第一橫繩6a與纏繞有螺旋橫繩6s的第二橫繩6b在中間部相互交叉,并通過該交叉形成交叉部7。
[0275]然后,利用用于插入葉片I的操作軸9(參照圖7)并使該操作軸9朝向第一縱繩5a側滑動從而在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確保能夠插入葉片I的空間,并如圖52中以雙點劃線所示,將葉片I插入到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且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之間。
[0276]另外,如圖52所示,升降繩8被插通到由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第二橫繩6b以及第一縱繩5a形成的空間(閉合空間)內。
[0277]通過這樣,如圖53所示,由于升降繩8穿過介于凹口 3內的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與第二橫繩6b之間,因此,不僅是在正向全閉合時能夠限制葉片的橫向偏移,而且在反向全閉合時也能夠限制葉片的橫向位移。另外,與上述同樣地,由于升降繩8被配置在螺旋橫繩6s的脫離部分與第二橫繩6b之間,因此能夠防止升降繩8與葉片I的凹口 3部分發生摩擦。
[0278](第十二實施方式)
[0279]圖54?圖58表不第十二實施方式。
[0280]在圖54所示的橫式百葉窗中,多根(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5所示為五根)方向控制繩2a?2e以隔開相等間隔的方式從上梁41垂下,且多層葉片I被該方向控制繩2a?2e所支撐。
[0281]在各方向控制繩2a?2e的上方,在上梁41內設置有支撐部件42,該支撐部件42將方向控制繩懸掛軸43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加以支撐,且在該方向控制繩懸掛軸43上安裝有方向控制繩2a?2e的上端。而且,當方向控制繩懸掛軸43被旋轉時,經由方向控制繩2a?2e使各葉片I呈同相地進行轉動。
[0282]六角棒狀的角度調節軸44以相對于方向控制繩懸掛軸43不能旋轉的方式被插通到方向控制繩懸掛軸43中,且該角度調節軸44的一端與設置在上梁41右端部上的操作裝置45的輸出軸嵌合。
[0283]在操作裝置45內設置有齒輪機構,且該齒輪機構的輸入軸46從上梁41朝向室內側向斜下方突出。而且,操作棒48經由萬向聯軸器47而被懸掛支撐在輸入軸46的前端上。
[0284]通過這樣構成,利用操作棒48的旋轉操作并經由操作裝置45使角度調節軸44旋轉,由此方向控制繩懸掛軸43與角度調節軸44呈一體地旋轉。
[0285]在上述方向控制繩2a?2e中的、被懸掛在上梁41的長度方向兩側及中間部的方向控制繩2a、2c、2e的懸掛位置附近處,三根升降繩8被從上梁41垂下。在三根升降繩8中,從上梁41的兩側部垂下的升降繩8在葉片I的室外側沿著方向控制繩2a、2e的第一縱繩5a被垂下,從上梁41的中間部垂下的升降繩8在葉片I的室內側沿著方向控制繩2c的第二縱繩5b被垂下。
[0286]在方向控制繩2a?2e及升降繩8的下端上安裝有下梁49。而且,當上拉升降繩8時,下梁49被吊起從而將葉片I吊起。
[0287]升降繩的上端部被引導至上梁41內,并且在圖54中被引導至上梁41的右端側。而且,經由設置在上梁41內的限動裝置50及操作裝置45的輸入軸46被插通到操作棒48內并在安裝于操作棒48下端的把持部的下方安裝在線平衡器(cord equalizer) 51上。
[0288]另外,在圖54中,在最上層的葉片I上的升降繩8被垂下的位置處安裝有葉片定位線52,并且,該葉片定位線52與方向控制繩2a、2c、2e的第一、第二縱繩5a、5b以及升降繩8卡合,從而防止葉片I的橫向偏移。
[0289]圖55是對多個葉片I被多根方向控制繩2a?2e懸掛并支撐的狀態進行表示的立體圖。另外,在圖55中,為方便說明而未圖示葉片定位線52。
[0290]如圖55所示,各葉片I在其一側(第一縱繩5a側)的左右兩側部上,分別形成有凹口 3。另外,在從上數第一層至第六層的葉片I上,在其另一側(第二縱繩5b側)的中央位置上分別形成有凹口 3。
[0291]各方向控制繩2a?2e的各層適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圖3。而且,如圖55、圖56所示,各層的葉片I的左右兩側相對于左右兩側的方向控制繩2a、2e,以使交叉部7位于第一縱繩5a側所形成的凹口 3內的方式,被插通到由交叉部7、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二縱繩5b形成的空間內。
[0292]另外,如圖57(a)所示,在圖55中從上數第一層?第六層的各葉片I的中央部相對于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以使交叉部7位于第二縱繩5b側所形成的凹口 3內的方式,被插通到由交叉部7、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一縱繩5a形成的空間內。
[0293]而且,如圖57(b)、(C)所示,在圖55中第七層以下的各葉片I的中央部相對于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被載置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相互交叉的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的上方。
[0294]另外,各層的葉片I的左側和中央部的中間位置,相對于設置在左側方向控制繩2a與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之間的方向控制繩2b,被載置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相互交叉的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的上方。同樣地,各層的葉片I的右側和中央部的中間位置相對于設置在右側方向控制繩2e與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之間的方向控制繩2d,被載置在第一縱繩5a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相互交叉的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的上方。
[0295]另外,如圖55所示,在左右兩側的方向控制繩2a、2e中,在從上數第二層和第四層的第一縱繩5a上的第一橫繩6a的上方套插有環R,且將左右兩側的升降繩8分別插入該環R中。而且,在從上數第一層、第三層以及第五層中,左右兩側的升降繩8未被插通于交叉部7與第一縱繩5a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一縱繩5a所形成的空間內。
[0296]另外,也可以使第二層和第四層的環R的尺寸不同。例如,也可以將第二層的環R的尺寸形成為比第四層的環R的尺寸大。
[0297]接著,在左右兩側的方向控制繩2a、2e的第六層以下的層中,如圖56所示,左右兩側的升降繩8被插通到交叉部7與第一縱繩5a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一縱繩5a所形成的空間內。
[0298]另一方面,對于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在圖55中的從上數第一層?第六層中與左右兩側的方向控制繩2a、2e的情況相同地,在第二層和第四層中的第二縱繩5b上的第二橫繩6b的上方套插有環R,且將中央的升降繩8分別插入該環R中。
[0299]接著,在方向控制繩2c的第六層以下的層中,如圖55、圖57(c)所示,從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的第六層開始每隔三層,將中央的升降繩8插通到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二縱繩5b所形成的空間內。
[0300]因此,如圖55、圖57 (b)所示,升降繩8未被插通到從上數第一層、第三層、第五層、第七層、第八層、第十層、第十一層上所形成的上述空間內。
[0301]另外,當使該升降繩8插通到上述空間內時,以與左右兩側的升降繩8相同的方法插通。
[0302]通過這樣構成,當使葉片I從水平位置變為反向全閉合狀態時,葉片I的左右兩側部被配置成如圖58(a)所示的狀態。另外,中央部設有凹口 3的葉片I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圖58(b)所示的狀態,并且,中央部未設有凹口 3的葉片I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圖58(c)所示的狀態。
[0303]其結果是,在葉片I呈反向全閉合狀態時,如圖58(b)、(C)所示,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的中央部由于第一橫繩6a繃緊而將葉片I向垂直方向按壓,從而提高葉片I的遮蔽性。
[0304]相反地,當使葉片I從水平位置變為全閉合狀態時,葉片I的左右兩側部被配置成如圖59(a)所示的狀態。另外,中央部設有凹口 3的葉片I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圖59(b)所示的狀態,并且,中央部未設有凹口 3的葉片I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圖59(c)所示的狀態。
[0305]其結果是,在葉片I呈全閉合狀態時,如圖59(b)、(C)所示,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的中央部由于第一橫繩6a繃緊而將葉片I向垂直方向按壓,從而提高葉片I的遮蔽性。
[0306]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實現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礎上具有更加出色的遮蔽性的橫式百葉窗。
[030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右兩側的方向控制繩2a、2e中將升降繩8插通到交叉部7與第一縱繩5a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一縱繩5a所形成的空間內。另夕卜,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中將升降繩8插通到交叉部7與第二縱繩5b之間的、由第一橫繩6a、第二橫繩6b以及第二縱繩5b所形成的空間內。
[0308]但也可以如圖60所示,在左右兩側的方向控制繩2a、2e的第一縱繩5a的各層和中央的方向控制繩2c的第二縱繩5b的各層上設置導環10,并將升降繩8插通到該導環10中。
[0309]該情況下,這些導環10也可以如例如圖61 (a)、(b)、(c)所示的方式形成。
[0310]在此,對第一及第二橫繩6a、6b和導環10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
[0311]如圖61 (a)所示,第一縱繩5a由多根線L構成。第二縱繩5b同樣也由多根線L構成。而且,將第一縱繩5a中的一根(也可以為一根以上)線L作為第一橫繩6a向第二縱繩5b側抽出,將第二縱繩5b中的一根(也可以為一根以上)線L作為第二橫繩6b向第一縱繩5a側抽出。此時,作為第一橫繩6a抽出的第一縱繩5a中的一根線L和作為第二橫繩6b抽出的第二縱繩5b中的一根線L,分別從相同的高度位置抽出。
[0312]被作為第一橫繩6a抽出的第一縱繩5a的線L,在比從第二縱繩5b抽出的線L的抽出位置下方的位置處,取代該從第二縱繩5b抽出的線L而成為構成第二縱繩5b的線。另一方面,被作為第二橫繩6b抽出的第二縱繩5b的線L,在比從第一縱繩5a抽出的線L的抽出位置下方的位置處,取代該從第一縱繩5a抽出的線L而成為構成第一縱繩5a的線。
[0313]然后,在下一層中,從第二橫繩6b變成第一縱繩5a的一部分的線L,與上述同樣地作為第一橫繩6a被向第二縱繩5b側抽出。另一方面,從第一橫繩6a變成第二縱繩5b的一部分的線L,與上述同樣地作為第二橫繩6b被向第一縱繩5a側抽出。
[0314]接著,同樣地,被作為第一橫繩6a抽出的第一縱繩5a的線L,取代從第二縱繩5b抽出的線L而成為構成第二縱繩5b的線。另一方面,被作為第二橫繩6b抽出的第二縱繩5b的線L,取代從第一縱繩5a抽出的線L而成為構成第一縱繩5a的線。
[0315]之后,通過重復上述操作,在各層上形成交叉的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
[0316]隨著該第一和第二橫繩6a、6b的形成,第一縱繩5a上的導環10如圖61 (a)所不是通過如下方式形成:即,在第一縱繩5a上,在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之間,將構成第一縱繩5a的除了成為第一橫繩6a的線以外的多根線L中的一根線L呈環狀地抽出而形成導環10。此時,導環10形成在與第一橫繩6a和第二橫繩6b的交叉部7相同的高度位置上。
[0317]另外,作為導環10的其他形成方法,也可以如圖61(b)所示,在被作為第二橫繩6b而從第二縱繩5b抽出、且成為構成第一縱繩5a的線L之前,從第一縱繩5a呈環狀地抽出而形成導環10。
[0318]另外,也可以如圖61 (C)所不,對于作為第一橫繩6a而被從第一縱繩5a抽出的線L,在被從第一縱繩5a抽出之前,從第一縱繩5a呈環狀地抽出而形成導環10。
【權利要求】
1.一種橫式百葉窗,利用橫繩將葉片支撐在被從上梁懸掛支撐的多根方向控制繩上,并從所述上梁垂下多根升降繩,經由所述方向控制繩使所述葉片能夠轉動,并且通過升降所述升降繩能夠使所述葉片升降,其中,所述橫繩在各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上被設置于兩根縱繩之間, 所述橫式百葉窗的特征在于: 利用多根橫繩形成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的橫繩,在所述橫繩上形成至少一個以上的交叉部,將所述葉片插通到所述交叉部與所述橫繩之間,且將所述升降繩插通到所述交叉部與所述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橫繩由兩根橫繩形成,該兩根橫繩以相互交叉的狀態形成在所述縱繩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葉片的配置有所述升降繩側的一側邊上,設置有與所述橫繩卡合的凹口。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 在將所述兩根縱繩之間的間隔設定為W、將所述兩根橫繩之間的間隔設定為A、且將所述葉片的寬度設定為S時,成立W+(A/2)彡S的關系。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 在將所述葉片的一側邊上所形成的凹口的深度設定為D、將所述升降繩的粗細設定為H1、且將所述橫繩的粗細設定為H2時,成立H1+H2 ( D的關系。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 被插通到所述交叉部與另一根縱繩之間的多根所述橫繩間的所述升降繩,以從上方觀察時所述交叉部中的多根所述橫繩呈交叉的方式被插入。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部偏置并形成于所述葉片的凹口側。
8.如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其特征在于,每隔多層相對于所述橫繩插入所述升降繩。
9.一種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相互交叉的兩根橫繩形成方向控制繩的各層的橫繩,利用夾具將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一根縱繩之間的間隔拉開后插入葉片,并將升降繩插通到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夾具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對應地設置有多個操作軸,并利用各所述操作軸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各層的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一根縱繩之間統一拉開,其中,所述操作軸用于將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一根縱繩之間的間隔拉開后插入所述葉片。
11.如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升降繩向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插入時,是按照從上方觀察時兩根所述橫繩呈交叉的方式進行插入。
12.如權利要求9?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升降繩向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插入時,是按照從上方觀察時兩根所述橫繩呈不交叉的方式進行插入。
13.如權利要求9?1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支撐所述葉片的左右兩側的左側方向控制繩和右側方向控制繩各自的與凹口卡合的交叉部,在左側方向控制繩和右側方向控制繩中由形成所述交叉部的兩根所述橫繩以左右方向上的重疊方向不同的方式進行交叉而成; 將左右兩側的所述升降繩向所述橫繩的交叉部與所述方向控制繩的另一根縱繩之間的所述橫繩間插入時,是按照從上方觀察時兩根所述橫繩呈不交叉的方式進行插入。
14.一種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式百葉窗的方法,所述橫式百葉窗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以使一根橫繩相對于另一根橫繩纏繞半圈或半圈以上并連接在縱繩間且交叉狀態不會松開的方式,形成交叉部。
【文檔編號】E06B9/384GK104204393SQ201380018014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明者】立川光威, 山岸萬人, 裸野善行, 岡村正, 江波戶武信 申請人:立川窗飾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