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門鎖組合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門鎖組合構造,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便于組裝的門鎖組合構造。
背景技術:
現有習知門鎖組合構造20,請參閱圖1所示,其包含一第一門把組21、一第二門把組22、一設置于該第一門把組21及該第二門把組22之間的鎖閂組23及一連動桿M,該鎖閂組23具有一結合孔231、一容置槽232及一設于該容置槽232的鎖舌233,該連動桿M穿設該鎖閂組23的該結合孔231,該連動桿M具有兩端部M1,該連動桿M的各該端部241 分別設置于該第一門把組21及該第二門把組22,當轉動該第一門把組21的一把手21a或該第二門把組22的一把手2 時,可帶動該連動桿M以驅動該鎖閂組23的該鎖舌233縮入該容置槽232,從而產生解閂的功效,該連動桿M在組裝前并無固接于該第一門把組21 或該第二門把組22,因此該連動桿M在組裝時極易掉落,造成組裝的不便。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門鎖組合構造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 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因此如何能創設一種可兼具體積小、成本低且使用時可具有全方位調整功能的新型結構的門鎖組合構造,亦成為當前業界極需改進的目標。有鑒于上述現有的門鎖組合構造存在的缺陷,本發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門鎖組合構造,能夠改進一般現有的門鎖組合構造,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門鎖組合構造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門鎖組合構造,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由于該連動桿及該連動管分別結合于該第一門把組及該第二門把組,因此該連動桿及該連動管不會產生掉落的情形,故能夠有效提升組裝的便利性。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門鎖組合構造,其中包含一第一門把組;一連動桿,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于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結合該第一門把組,該第一端部凸出于該第一門把組;一第二門把組;以及一連動管,其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于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及一中空腔室,該第一端結合該第二門把組,該第二端凸出于該第二門把組,該連動桿的該第一端部穿設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而且該連動桿與該連動管是一起連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第一門把組具有一第一連動板,該連動桿的
該第二端部結合該第一連動板。[0009]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第二門把組具有一第二連動板,該連動管的
該第一端結合該第二連動板。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第一連動板具有一第一側壁、一第二側壁及一連通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的穿孔,該連動桿的該第二端部結合于該穿孔。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連動桿另具有一底座及一形成于該底座的結合端部,該連動桿的該第二端部為該底座,該底座結合于該第一連動板的該穿孔,且該結合端部凸出于該第一連動板的該第二側壁。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第二連動板具有一第一側墻、一第二側墻及一連通該第一側墻及該第二側墻的貫穿孔,該連動管的該第一端結合于該第二連動板的該貫穿孔。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連動桿另具有至少一凸出于該底座的凸部, 該凸部抵接該第一連動板的該第一側壁。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連動管的該第一端凸設有至少一固定凸部, 該固定凸部卡合于該第二連動板的該貫穿孔。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連動桿與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是截面形狀互相搭配的非圓形結構。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第一門把組具有一中空套筒,該連動桿另具有一第三端部,其中該第二端部位于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三端部之間,該第三端部結合該第一門把組的該中空套筒。前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中所述的該第三端部抵觸該中空套筒的一內側壁。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門鎖組合構造,其包含一第一門把組、一連動桿、一第二門把組及一連動管,該連動桿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于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結合該第一門把組,該第一端部凸出于該第一門把組,該連動管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于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及一中空腔室,該第一端結合該第二門把組,該第二端凸出于該第二門把組,該連動桿穿設于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當該門鎖組合構造進行組裝時,由于該連動桿及該連動管分別結合于該第一門把組及該第二門把組,因此該連動桿及該連動管不會產生掉落的情形,故能夠有效提升組裝的便利性。可達到相當的技術進步性及實用性,并具有產業上的廣泛利用價值,其至少具有下列優點本實用新型借由該連動桿結合該第一門把組、該連動管結合該第二門把組、該連動桿穿設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當該門鎖組合構造進行組裝時, 該連動桿及該連動管分別結合固定于該第一門把組及該第二門把組,因此該連動桿及該連動管不會產生掉落的情形,故能夠有效提升組裝的便利性。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現有習知門鎖組合構造的側面剖視圖。圖2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一種門鎖組合構造的一視角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該門鎖組合構造的另ー視角的分解立體 圖。圖4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該門鎖組合構造的組合立體圖。圖5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該門鎖組合構造的側面剖視圖。圖6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一種門鎖組合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該門鎖組合構造的側面剖視圖。10:門鎖組合構造11 第一門把組 111 第一門把112:第一連動板 112a:第一側壁112b:第二側壁 112c:穿孔12:連動桿121 第一端部122 第二端部1 底座124:結合端部125:凸部126 第三端部13:第二門把組131:第二門把132 第二連動板13 第一側墻132b 第二側墻132c 貫穿孔14 連動管141 第一端141a:固定凸部142:第二端143:中空腔室15:中空套筒151:內側壁20:門鎖組合構造21:第一門把組21a:把手22:第二門把組22a:把手23 鎖閂組231 結合孔232 容置槽233 鎖舌24 連動桿241 端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 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門鎖組合構造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 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請參閱圖2、圖3及圖5,其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一種門鎖組合構造10 包含一第一門把組11、一連動桿12、一第二門把組13及一連動管14,該第一門把組11至少 具有一第一門把111及一第一連動板112,該第一連動板112位于該第一門把111及該連動 管14之間,該連動桿12具有一第一端部121及一相對于該第一端部121的第二端部122, 該連動桿12的該第二端部122結合該第一門把組11,該第一端部121凸出于該第一門把組 11,該第二門把組13具有一第二門把131及一第二連動板132,該第二連動板132位于該第二門把131及該連動桿12之間,該連動管14具有一第一端141、一相對于該第一端141的第二端142及一中空腔室143,該連動管14的該第一端141結合該第二門把組13,該第二端142凸出于該第二門把組13,該連動桿12的該第一端部121穿設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在本實施例中,該連動桿12為非圓柱體,其截面為方形實心結構,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為非正圓腔室,該連動管14的截面為方形空心結構,其可防止該連動桿12 在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中空轉,除了以上的方形接合實施形態之外,也可以將該連動桿12與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設計成截面形狀互相搭配的非圓形結構,例如三角形、五角形、多邊形、橢圓形、十字形等形狀,借此同樣可以防止該連動桿12在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中空轉,達到該連動桿12與該連動管14是一起連動的目的。 請再參閱圖2、圖3及圖5,在實施例中,該連動桿12的該第二端部122結合于該第一門把組11的該第一連動板112,該第一連動板112具有一第一側壁112a、一第二側壁 112b及一連通該第一側壁11 及該第二側壁112b的穿孔112c,該連動桿12的該第二端部122結合于該第一連動板112的該穿孔112c,該連動桿12另具有一底座123、一形成于該底座123的結合端部1 及一凸出于該底座123的凸部125,在本實施例中,該連動桿12 的該第二端部122為該底座123,該連動桿12的該底座123結合于該第一連動板112的該穿孔112c,且該凸部125抵接于該第一連動板112的該第一側壁112a,該結合端部124凸出于該第一連動板112的該第二側壁112b,在本實施例中,該底座123可卡合于該第一連動板112的該穿孔112c,以使該連動桿12被固定于該第一門把組11的該第一連動板112。 請再參閱圖2、圖3及圖5,在實施例中,該連動管14的該第一端141結合于該第二門把組13的該第二連動板132,該第二連動板132具有一第一側墻132a、一第二側墻132b 及一連通該第一側墻13 及該第二側墻13 的貫穿孔132c,該連動管14的該第一端141 結合于該第二連動板132的該貫穿孔132c,該第二端142凸出于該第二連動板132的該第二側墻132b,在本實施例中,該連動管14的該第一端141凸設有至少一固定凸部141a,該固定凸部141a卡合于該第二連動板132的該貫穿孔132c,以使該連動管14被固定于該第二門把組13的該第二連動板132,在本實施例中,該固定凸部141a部分顯露于該第二連動板132的該第一側墻13加。請參閱圖4及圖5,當該門鎖組合構造10的該第一門把111被轉動時,其可同步帶動該連動桿12及該連動管14轉動,并以該連動管14帶動一鎖閂組的鎖舌(圖未繪出),縮入該鎖閂組中,以達成解閂的動作。請參查圖6及圖7,其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一種門鎖組合構造10包含一第一門把組11、一連動桿12、一第二門把組13及一連動管14,在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處在于該連動桿12具有一第一端部121、一第二端部122以及一第三端部126,其中該第二端部122位于該第一端部121與該第三端部1 之間,該連動桿12的該第二端部 122及該第三端部1 結合該第一門把組11,且該第一門把組11具有一中空套筒15,該第一端部121凸出于該第一門把組11且穿設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在實施例中,該第二端部122結合于該第一連動板112的該穿孔112c,該第三端部126穿設于該中空套筒 15中,且該第三端部1 抵觸該中空套筒15的一內側壁151,其可增加該連動桿12與該第一門把組11的結合強度。本實用新型借由該連動桿12結合該第一門把組11、該連動管14結合該第二門把組13、該連動桿12穿設該連動管14的該中空腔室143,當該門鎖組合構造10進行組裝時, 該連動桿12及該連動管14分別結合固定于該第一門把組11及該第二門把組13,因此該連動桿12及該連動管14不會產生掉落的情形,故能夠有效提升組裝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門把組;一連動桿,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于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結合該第一門把組,該第一端部凸出于該第一門把組;一第二門把組;以及一連動管,其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于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及一中空腔室,該第一端結合該第二門把組,該第二端凸出于該第二門把組,該連動桿的該第一端部穿設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而且該連動桿與該連動管是一起連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門把組具有一第一連動板, 該連動桿的該第二端部結合該第一連動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門把組具有一第二連動板, 該連動管的該第一端結合該第二連動板。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動板具有一第一側壁、一第二側壁及一連通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的穿孔,該連動桿的該第二端部結合于該穿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連動桿另具有一底座及一形成于該底座的結合端部,該連動桿的該第二端部為該底座,該底座結合于該第一連動板的該穿孔,且該結合端部凸出于該第一連動板的該第二側壁。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動板具有一第一側墻、一第二側墻及一連通該第一側墻及該第二側墻的貫穿孔,該連動管的該第一端結合于該第二連動板的該貫穿孔。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連動桿另具有至少一凸出于該底座的凸部,該凸部抵接該第一連動板的該第一側壁。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連動管的該第一端凸設有至少一固定凸部,該固定凸部卡合于該第二連動板的該貫穿孔。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連動桿與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是截面形狀互相搭配的非圓形結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門把組具有一中空套筒,該連動桿另具有一第三端部,其中該第二端部位于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三端部之間,該第三端部結合該第一門把組的該中空套筒。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門鎖組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三端部抵觸該中空套筒的一內側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門鎖組合構造,其包含一第一門把組、一連動桿、一第二門把組及一連動管,該連動桿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相對于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結合該第一門把組,該第一端部凸出于該第一門把組,該連動管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于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及一中空腔室,該第一端結合該第二門把組,該第二端凸出于該第二門把組,該連動桿穿設于該連動管的該中空腔室。
文檔編號E05B3/00GK202176162SQ20112025112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4日
發明者呂世敏, 陳吉明 申請人:臺灣福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