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墊調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座墊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已知在US 7,614,69382(下文中稱為參考文件1,參見圖1到8)中公開的乘坐區 域調整器包括形成座墊外形的乘坐構件、支撐乘坐構件的支撐構件以及緊固到乘坐構件的 前端部部分的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通過運動機構而相對于支撐構件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 移動,同時通過旋轉控制機構繞旋轉軸旋轉。旋轉軸在座墊的寬度方向上延伸。因此,使乘 坐構件的前端部部分移動并由此調整乘坐構件的外形。從而,例如根據就座者的身體特質 來對座墊(乘坐表面)的長度進行調整,使得他的/她的大腿區域由乘坐構件的前端部部 分適當地支撐。另外,乘坐區域調整器在寬度方向上的左、右側的每一側上布置在座墊內, 同時具有在寬度方向上的對稱結構。于是,下面將參照座墊的左、右側中的其中一側來說明 乘坐區域調整器的操作。根據參考文件1,旋轉控制機構包括引導銷和引導孔,該引導孔形成在固定于支撐 構件上的引導支架的平坦表面部分處。固定于調整機構的引導銷根據乘坐構件的縱向運動 而沿著引導支架的引導孔滑動,由此使調整機構相對于支撐構件在調整方向上移動。在引 導銷和引導孔之間可能產生大的滑動阻力,因此乘坐區域調整器需要大的操作力用以使調 整機構旋轉。因此,作為動力源的電動馬達需要大的轉矩。而且,必需確保其中形成引導孔 的引導支架的高強度(剛度),因此增加了引導支架的尺寸,例如,增加了引導支架的厚度。另外,在參考文件1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型實施例(第二實施方式)中描述了所 謂X連桿的運動機構。在采用X連桿的情況下,需要增加連桿機構的桿(棒構件)的長度, 以便增加調整機構相對于支撐構件的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的移動距離。因此,運動機構的 尺寸增加。與上述情況相同,對于乘坐區域調整器,需要大的操作力來旋轉調整機構。因此,對于座墊調整裝置存在如下需求,即當調整座墊的外形時進一步減小操作 力。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座墊調整裝置可減小用于旋轉調整構件的操作力并且可使作為動力源 的馬達等最小化。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一種座墊調整裝置包括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構成座 墊的框架;乘坐構件,所述乘坐構件由所述支撐構件支撐并構成所述座墊的外形;調整構 件,所述調整構件緊固到所述乘坐構件的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的前端部部分;以及運動機 構,所述運動機構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所述調整構件并使所述調整構件相對于所述支撐 構件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移動,所述運動機構包括傳動構件,所述傳動構件在所述支撐構 件的前側沿座椅的寬度方向延伸;桿,所述桿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支撐構件 的第一端部;第一齒輪板,所述第一齒輪板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桿的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和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傳動構件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齒輪板包括 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遵循以所述第一齒輪板相對于所述傳動構件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的 旋轉的圓弧軌跡;以及第二齒輪板,所述第二齒輪板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傳動構 件并連接到所述調整構件,所述第二齒輪板包括與所述第一齒輪嚙合接合的第二齒輪。例如,當通過運動機構使調整構件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移動時,桿繞著位于支撐 構件和桿之間的連接部分旋轉,其中該運動機構包括傳動構件、桿、第一齒輪板和第二齒輪 板。第一齒輪板繞著位于傳動構件和第一齒輪板之間的連接部分旋轉。此外,第一齒輪板 的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板的第二齒輪嚙合。因此,驅動第二齒輪板以使其隨著第一齒輪板 的旋轉而旋轉。另外,第二齒輪板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調整構件,由此調整構件通過運 動構件進行旋轉的同時在縱向方向上移動。即,桿、第一齒輪板和第二齒輪板的運動是繞連 接部分的平滑旋轉運動,其中,馬達功率的損失很小(摩擦阻力很小)。另外,第一齒輪和第 二齒輪之間的相對運動是嚙合運動,其中,馬達功率的損失很小(摩擦阻力很小)。因此,可 減小用于旋轉調整構件的操作力并且可使作為動力源的馬達等最小化。根據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所述運動機構包括滑動件,所述滑動件相對于所述支撐 構件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以能夠滑動的方式移動。因此,滑動件--其連接到傳動構件、第一齒輪板、第二齒輪板和調整構件相對于 支撐構件在縱向方向上平滑地滑動。從而,減小了支撐構件和運動機構之間的滑動阻力。因 此,減小了用于旋轉調整構件的操作力并且可使作為動力源的馬達等最小化。根據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所述支撐構件包括直接支撐所述乘坐構件的基部構件。 當使所述調整構件在縱向方向上移動時,傳動構件、桿、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布置在由所述 基部構件和所述調整構件圍繞的位于所述基部構件的下側并位于所述調整構件的在座椅 的縱向方向上的后側的空間中。例如,當使調整構件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移動時,傳動構件、桿、第一齒輪板、第二 齒輪板容納在由基部構件和調整構件圍繞的位于支撐構件的下側并位于調整構件的在縱 向方向上的后側的空間中。從而,傳動構件、桿、第一齒輪板和第二齒輪板可相對于乘坐構 件保持預定距離,因此防止乘坐構件與傳動構件、桿、第一齒輪板和第二齒輪板發生干涉并 且防止乘坐構件變形。因此,當乘坐者坐在座位上時不會感覺到不舒適。根據本公開的又另一方面,所述乘坐構件包括乘坐部分、前端部部分和可變形部 分,所述可變形部分與所述乘坐部分和所述前端部部分一體設置并位于所述乘坐部分和前 端部部分之間。所述可變形部分能夠隨著所述調整構件的旋轉而變形,用以移動所述第一 端部部分,以便調整所述座墊的外形。此外,所述調整構件緊固到所述前端部部分,使得無 論所述調整構件的旋轉狀態如何,所述可變形部分的在其前表面上的分別位于所述乘坐部 分和所述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間的長度、或預定表面的分別位于所述乘坐部分和所述 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間的長度均不改變。所述預定表面設置在所述可變形部分的前表 面和所述可變形部分的后表面之間。即使當調整構件進行旋轉等時,前端部部分也緊固到調整構件,使得可變形部分 的在其前表面上的分別位于乘坐部分和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間的長度不改變,因此, 可變形部分的前表面的長度的變化(伸展和收縮)受到限制。另外在此處,在可變形部分 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間限定預定表面。即使當調整構件進行旋轉等時,前端部部分也緊固到調整構件,使得預定表面的分別位于乘坐部分和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間的長度不改 變;因此,防止可變形部分的長度僅在可變形部分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其中一個上不均 勻變化,并且抑止可變形部分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過度伸展或縮短。另外,可根據需要對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的齒輪齒、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的臂長、 桿的長度的規格進行改變,由此可容易地改變調整構件的旋轉角度相對于包括在運動機構 中的進給螺桿的行程的變化率。因此,可以增加座墊調整裝置的設計自由度。
從下面的結合附圖的詳細描述中,本公開的前述和另外的特性及特征將變得更加 顯而易見,其中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車輛的座椅的側視圖,其中包括根據此處公開的實施方 式的座墊調整裝置;圖2是圖示出根據此處公開實施方式的座椅座墊的前部部分的構造的立體圖;圖3A是圖示出根據此處公開實施方式的座墊調整裝置的操作的橫截面圖;圖3B是圖示出根據此處公開實施方式的座墊調整裝置的操作的橫截面圖;以及圖4是根據此處公開實施方式的座墊調整裝置的變型實施例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將參照如下附圖的圖示來說明根據實施方式的座墊調整裝置。除非另外指出,在 下文中描述的例如縱向(前后側)方向、寬度(左右側)方向或類似表達對應于用于車 輛一諸如汽車一的座椅1的定向。圖1示出布置在車輛的駕駛員座椅側的座椅1的示意圖。如圖1中圖示出,用于 車輛的座椅1包括構成乘坐表面的座墊2、可傾斜地支撐在座墊2后端的座椅靠背3以及支 撐在座椅靠背3的在車輛的豎直方向上的上端的頭靠4。圖2是圖示出座墊2的前部分的構造立體圖。在圖2中圖示出座墊2的在寬度方 向上的一側(前部分的右側)。如圖2所示,作為支撐構件的基部構件11布置在座墊2的 前部分。基部構件11由金屬板形成,同時在座墊2的寬度方向上延伸。基部構件11包括 一對側板部分Ila以及頂板部分11b,該對側板部分Ila布置在座墊2的在寬度方向上的側 端,該頂板部分lib在該對側板部分Ila的相應的上端將它們連接。基部構件11形成為橫 截面是大致門形,并且固定到座墊框架以將座墊2的框架與座墊框架構造在一起。如圖2和圖3A和3B圖示出,由金屬棒構件形成的桿12的第一端部繞第一旋轉軸 71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基部構件11的各個側板部分11a,第一旋轉軸71在座墊2的 各個側端沿寬度方向延伸。(在座墊2的沿寬度方向的側端布置成對的構件、旋轉軸等,然 而,下面將僅對位于座墊2的側端中的其中一個處的所述成對的構件、旋轉軸等進行編號 和描述。)第一齒輪板13的第一端部13A繞第二旋轉軸72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桿12 的第二端部,第二旋轉軸72沿座墊2的寬度方向延伸。第一齒輪板13由金屬板形狀的長 形構件形成。第三旋轉軸73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第一齒輪板13的第二端部13B,第三 旋轉軸73在座墊2的各個側端沿寬度方向延伸。第一齒輪板13包括第一齒輪13a,第一齒輪13a遵循以第三旋轉軸73 (第一齒輪13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的旋轉的圓弧軌跡。第二齒輪板14布置在第一齒輪板13的在縱向方向上的前側以便繞第四旋轉軸74 旋轉,第四旋轉軸74在座墊2的各個側端沿寬度方向延伸。第二齒輪板14由與第一齒輪 13a嚙合的板構件形成。具體地,第二齒輪板14包括第二齒輪14a,第二齒輪14a遵循以第 四旋轉軸74(第二齒輪14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的旋轉的圓弧軌跡。此外,構成第四旋轉軸 74的軸構件15和作為下面將描述的調整構件的鼓31固定到第二齒輪板14。此外,固定到 鼓31的各個側板部分34的固定構件37插到第二齒輪14的槽14b中,該槽位于與第二齒 輪板14的第二齒輪14a沿縱向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于是,當第二齒輪板14繞第四旋轉軸 74旋轉時,鼓31也繞第四旋轉軸74旋轉。可替代地,軸構件15可以直接固定到鼓31的側 板部分34,而不使用固定構件37和槽14b。第三旋轉軸73和第四旋轉軸74布置在包括主體部分17a和連接板部分17b的傳 動構件17上。傳動構件17的主體部分17a以在座椅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棒或管的方式 形成。各個連接板部分17b以與主體部分17a垂直的方式連接到主體部分17a。根據本實 施方式,第三旋轉軸73布置在連接板17b的兩端中的其中一個處,而第四旋轉軸74在主體 部分17a的旋轉軸線上布置。可替代地,主體部分17a可以固定到連接板17b的中部,而第 三旋轉軸73和第四旋轉軸74可分別布置在連接板17b的兩個端部。朝向座椅1的后側延伸的舌狀的附接構件18固定到傳動構件17的縱向方向上的 中部。同時,由金屬板構造成并且橫截面形成為大致門形的固定構件19沿寬度方向(在傳 動構件17的縱向方向上的中部)固定到基部構件11的下表面。驅動構件20支撐在固定 構件19的下端部處。驅動構件20包括電動馬達21、減速機構22和進給螺桿23。電動馬 達21是動力源。減速機構22附接到固定構件19同時保持電動馬達21。在座椅1的縱向 方向上延伸的進給螺桿23與布置在減速機構22內的螺母構件接合。此外,進給螺桿23的 前端部部分23a附接到附接構件18。驅動構件20構造成使得電動馬達21的旋轉通過減 速機構22減速并由此使得布置在減速機構22內的螺母構件的內螺紋旋轉。于是,進給螺 桿23在縱向方向上進入減速機構22和從減速機構22退出。通過附接構件18限制進給螺 桿23的繞軸旋轉。因此,連接到進給螺桿23的前端部部分23a的傳動構件17經由附接構 件18在縱向方向上移動。驅動構件20、傳動構件17、桿12、第一齒輪板13和第二齒輪板 14構成運動機構26。此外,驅動機構20基本上布置成使其在縱向方向上容納在位于基部 構件11下方的區域內。即,驅動機構20設置成分別與桿12、第一齒輪板13和第二齒輪板 14的一部分在座椅1的縱向方向上重疊。另外,通過布置在前端部部分23a后面的環形止動件24并通過進給螺桿23的縱 向方向上的后端部部分將進給螺桿23的縱向方向上的運動限制在預定范圍內。進給螺桿 23的前端部部分23a可移動地連接到附接構件18以便允許傳動構件17的運動。另外,傳動構件17形成為在整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單個棒或單個管;然而,并不 限于這種構造。可替代地,可分別在座椅1的左側和右側布置單個電動馬達21、單個減速機 構22和單個進給螺桿23。此外,傳動構件17可分成兩個部分并且傳動構件17的各個部分 可連接到各個進給螺桿23。另外,電動馬達21、減速機構22和進給螺桿23可僅布置在座 椅1的左、右側中的其中一側,而從動機構布置在座椅1的左、右側中的其中另一側從而隨 著處于上述左、右側中的其中一側的進給螺桿23的運動而被驅動。
如圖2所示,在寬度方向上延伸并由金屬板形成的作為調整構件的鼓31布置在基 部構件11的前側。鼓31由鼓表面部分32、平坦表面部分33和一對側板部分34 —體形成 并且形成為類似遮棚頂。鼓表面部分32具有圓弧形的橫截面。平坦表面部分33具有與鼓 表面部分32的下端部連續形成并且在與鼓表面部分32的圓弧的橫截面相切的方向上線性 延伸的橫截面。側板部分34分別在鼓表面部分32的右側端部和左側端部處向下延伸并且 平行于基部構件11的在寬度方向上的側板部分11a。此外,具有沿寬度方向延伸的軸線的 固定構件37固定到各個側板部分34并且固定構件37的端部部分插到第二齒輪板14的槽 14b中(見圖3A和圖3B)。構成座墊2的外形的乘坐構件41支撐在基部構件11上。如圖3A和圖3B圖示出, 乘坐構件41包括前表面42和襯墊構件43。對于坐在座椅1上的乘坐者而言,前表面42暴 露在座墊2的外側。前表面42由構成座墊2的外形的皮革或布形成。襯墊構件43布置在 前表面42的下側并由緩沖材料(諸如聚氨酯墊)形成。乘坐構件41包括乘坐部分41c和 前端部部分41a。乘坐部分41c支撐就座者的臀部。前端部部分41a從乘坐部分41c的前 邊緣向下延伸同時包在鼓31的鼓表面部分32上以便沿鼓31的平坦表面33延伸。覆蓋襯 墊構件43的前表面42的邊緣通過粘合劑固定地附接到平坦表面部分33的邊緣或通過緊 固構件適當地附接到平坦表面部分33的邊緣,由此將乘坐構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緊固 到鼓31。于是,前端部部分41a隨著鼓31的運動或旋轉而移動用以調整乘坐構件41的外 形。因此,在乘坐部分41c中的前端部部分41a處的部分(設置在圖3A和圖3B中示出的 點Pl和點P2之間的部分)為可變形部分41d。可變形部分41d的形狀能夠通過鼓31的旋 轉而變形。下面將主要參照圖3A和3B來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墊調整裝置的調整操作。當鼓31如圖3A所示在逆時針方向上最大地旋轉以便如圖3A所示朝向座椅1的 后側縮回時,乘坐構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隨著鼓31的平坦表面部分33的旋轉而旋轉以 便朝向座椅1的后側縮回,因此使可變形部分41d沿鼓31的鼓表面部分32彎曲。于是,前 端部部分41a在縱向方向上收縮(這對應于收縮狀態),從而使就座者的大腿區域一其長 度較短一由乘坐構件41適當地支撐。當前端部部分41a處于收縮狀態時,傳動構件17、桿 12、第一齒輪板13和第二齒輪板14容納在由基部構件11和鼓31圍繞的位于基部構件11 下側并位于鼓31的在座椅1的縱向方向上的后側的空間中。當在乘坐構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的前述收縮狀態下電動馬達21旋轉時,電動 馬達21的旋轉通過減速齒輪22減速以使得設置在減速齒輪22中的螺母構件的內螺紋旋 轉。然后,進給螺桿23-通過附接構件18限制其繞進給螺桿23的軸線旋轉一與減速機 構22的螺母構件嚙合,以便使進給螺桿23從此處朝向座椅1的在縱向方向上的前側移動。 于是,經由附接構件18連接到進給螺桿23的前端部部分23a的傳動構件17朝向前側移 動。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滑動件10固定到傳動構件17,由此允許傳動構件17相對于基 部構件11在縱向方向上移動,其中該滑動件10包括軸承IOb以及可相對于軸承IOb在座 椅1的縱向方向上滑動的杠10a。因此,傳動構件17、第一齒輪板13和第二齒輪板14相對 于基部構件11在縱向方向上平滑地移動。此時,通過傳動構件17以及桿12的第二旋轉軸72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的第一 齒輪板13和第二齒輪板14隨著傳動構件17的朝向座椅1前側的運動而同時移動。換言之,桿12的第二端部繞第一旋轉軸71旋轉從而僅遵循該旋轉的圓弧軌跡,并且第一齒輪板 13通過桿12而被強制地繞第三旋轉軸73旋轉。此外,因為第一齒輪板13的第一齒輪13a與第二齒輪板14的第二齒輪14a嚙合, 所以第二齒輪板14隨著第一齒輪板13的旋轉而相對于傳動構件17繞第四旋轉軸74旋轉。另外,由于固定到鼓31的固定構件37插到第二齒輪板14的槽14b中,如圖3B所 示,鼓31隨著第二齒輪板14的旋轉而繞第四旋轉軸74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以便朝向座 椅1的前側突出。乘坐構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也隨同鼓表面部分32的旋轉一起移動, 以便朝向前側突出。因此,可變形部分41d在如下的方向上變形,即可變形部分41d的曲 率減小并且可變形部分41d在縱向方向上展開(這對應于展開狀態),從而使就座者的大腿 區域一其長度較長一由乘坐構件41理想地支撐。即,包在鼓31 (鼓表面部分31)上的前 端部部分41a隨同鼓31的旋轉一起展開,以便改變座椅1的縱向長度,即乘坐構件41的縱 向長度。因此,乘坐者的大腿區域根據他的/她的身體特質能夠被理想地支撐。在襯墊構件43 (見圖3B)中形成縫43a,由此防止當乘坐構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 收縮和展開時可變形部分41d和乘坐構件41過度拉緊。根據本實施方式,在乘坐構件41的前表面42和乘坐構件41的后表面之間假想地 設置預定表面41b。乘坐構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設定成在預定表面41b處不發生改變, 并且其長度保持為大致相同。換言之,即使當鼓31進行旋轉等時,預定表面41b既不拉緊也 不壓縮。具體地,如圖3A和圖3B所示,將位于可變形部分41d處的預定表面41b的后端部 位置和前端部位置分別確定為第一點Pl和第二點P2(圖3A和圖3B中的右側對應于座椅1 的后側)。將預定表面41b的在圖3A中示出的第一點Pl和第二點P2之間的長度限定為第 一長度LA1,將預定表面41b的在圖3B中示出的第一點Pl和第二點P2之間的長度限定為 第二長度LB1。第一長度LAl和第二長度LBl之間的關系以如下方式確定“LA1 ^ LBl (LAl 約等于LBl) ”。當前端部部分41a處于收縮狀態時,預定表面41b的前表面側被拉緊,而預 定表面41b的后表面側被壓縮。此時,防止僅在預定表面41b的前表面側和后表面側中的 其中一側上過度拉緊或壓縮。同樣地,當前端部部分41a處于展開狀態時,預定表面41b的 前表面側被壓縮,而預定表面41b的后表面側被拉緊。此時,防止僅在預定表面41b的前表 面側和后表面側中的其中一側上過度拉緊或壓縮。另外,預定表面41b定位成與可變形部 分41d的中間表面相比更靠近可變形部分41d的前表面,該中間表面設置在可變形部分41d 的前表面和可變形部分41d的后表面之間。另外,如圖4所示,僅通過改變座墊2和鼓31的形狀(圖4所示的鼓51具有改型 的形狀),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墊調整裝置可起到支撐坐在乘客座椅或后座椅上的乘坐者 的小腿的長軟椅的作用。
權利要求
一種座墊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墊調整裝置包括支撐構件(11),所述支撐構件構成座墊(2)的框架;乘坐構件(41),所述乘坐構件由所述支撐構件(11)支撐并構成所述座墊(2)的外形;調整構件(31、51),所述調整構件緊固到所述乘坐構件(41)的在座椅(1)的縱向方向上的前端部部分(41a);以及運動機構(26),所述運動機構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所述調整構件(31、51)并使所述調整構件(31、51)相對于所述支撐構件(11)在座椅(1)的縱向方向上移動,所述運動機構(26)包括傳動構件(17),所述傳動構件在所述支撐構件(11)的前側沿座椅(1)的寬度方向延伸;桿(12),所述桿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支撐構件(11)的第一端部;第一齒輪板(13),所述第一齒輪板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桿(12)的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13A)和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傳動構件(17)的第二端部(13B),所述第一齒輪板(13)包括第一齒輪(13a),所述第一齒輪遵循以所述第一齒輪板(13)相對于所述傳動構件(17)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的旋轉的圓弧軌跡;以及第二齒輪板(14),所述第二齒輪板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所述傳動構件(17)并連接到所述調整構件(31、51),所述第二齒輪板(14)包括與所述第一齒輪(13a)嚙合的第二齒輪(14a)。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墊調整裝置,其中所述運動機構(26)包括滑動件(10),所述 滑動件能夠相對于所述支撐構件(11)在座椅(1)的縱向方向上以滑動的方式移動。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墊調整裝置,其中所述支撐構件(11)包括直接支撐所述 乘坐構件(41)的基部構件(11),并且其中當使所述調整構件(31、51)在所述縱向方向上移動時,所述傳動構件(17)、所述 桿(12)、所述第一齒輪(13)和所述第二齒輪(14)布置在由所述基部構件(11)和所述調整 構件(31、51)圍繞的位于所述基部構件(11)的下側并位于所述調整構件(31、51)的在座 椅(1)的縱向方向上的后側的空間中。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座墊調整裝置,其中所述乘坐構件(41)包括乘坐 部分(41c)、前端部部分(41a)和可變形部分(41d),所述可變形部分與所述乘坐部分(41c) 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 —體設置并位于所述乘坐部分(41c)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之 間,所述可變形部分(41d)能夠隨著所述調整構件(31、51)的旋轉而變形,用以移動所述第 一端部部分(41a),以便調整所述座墊(2)的外形,并且其中所述調整構件(31、51)緊固到所述前端部部分(41a),使得無論所述調整構件 (31,51)的旋轉狀態如何,所述可變形部分(41d)的在其前表面上的分別位于所述乘坐部 分(41c)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附近的端部之間的長度、或預定表面(41b)的分別位于 所述乘坐部分(41c)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附近的端部之間的長度均不改變,所述預定 表面(41b)設置在所述可變形部分(41d)的前表面和所述可變形部分(41d)的后表面之 間。
全文摘要
一種座墊調整裝置,包括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構成座墊的框架;乘坐構件,該乘坐構件由支撐構件支撐并構成座墊的外形;調整構件,該調整構件緊固乘坐構件的在座椅的縱向方向上的前端部部分;以及運動機構,該運動機構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調整構件并使調整構件相對于支撐構件在縱向方向上移動,所述運動機構包括傳動構件,該傳動構件在支撐構件的前側沿座椅的寬度方向延伸;桿,該桿連接到支撐構件;第一齒輪板,該第一齒輪板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桿和傳動構件并且具有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板,該第二齒輪板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接到傳動構件和調整構件并且具有與第一齒輪嚙合的第二齒輪。
文檔編號A47C7/14GK101947027SQ201010228210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0日
發明者伊東定夫, 荒川祐次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